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犯罪构成要件

刑法犯罪构成要件

发布时间: 2022-01-22 00:47:38

❶ 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

朋友,主要还是主观和客观四大要件

❷ 犯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犯罪构成要件是刑法规定的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决定意义的而为诙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诸事实特征。即罪构成的要素。苏联、中国等国刑法理论中的概念。在大陆法系刑法中,无此概念,与此相类似的概念是犯罪成立要件,而犯罪成立要件与构成要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参见“犯罪成立要件”和“犯罪构成”。在英美法系刑法中,也无此概念,与此相类似的概念是犯罪要件,参见“犯罪要件”。

❸ 犯罪的构成要件

法律分析:犯罪的构成是:

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3、主观要件,体现的是行为人在怎样的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刑法对犯罪构成的心理状态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4、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❹ 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四)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❺ 构成刑法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要素有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四个方面;犯罪构成是指对行为的性质及其社会危害性具有决定意义,而且是该行为成为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实特征。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六十一条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❻ 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法律分析:1.行为人具有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3.犯罪行为侵害的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4.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❼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是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具体内容如下:
1、客体要件,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3、主体要件,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4、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犯罪构成要件是刑法规定的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决定意义的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诸事实特征。即罪构成的要素。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危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即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例如危害国家安全罪;
2、危害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公共财产,即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如破坏生产经营罪等;
3、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如杀人,伤害,强奸罪等;
4、破坏社会主义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例如妨害公务罪,制造,贩卖毒品罪等。
这四个方面概括地反映了在我国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基本内容。危害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我国统治关系的侵犯,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妨害我国社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向前发展。如果只看到犯罪分子给某一个人,某一个单位造成这样那样的损害,而看不到犯罪在总体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危害,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犯罪的本质的。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条 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热点内容
合同法的发展 发布:2025-02-13 02:27:32 浏览:367
郑幸福律师 发布:2025-02-13 01:59:09 浏览:844
哈市乡村台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5-02-13 01:30:42 浏览:409
新劳动法试用期工资 发布:2025-02-13 00:53:20 浏览:703
宁波新劳动法实务培训 发布:2025-02-13 00:48:24 浏览:645
动画片刑法 发布:2025-02-13 00:35:00 浏览:552
民事诉讼法146条6 发布:2025-02-12 23:28:42 浏览:865
巴州司法所 发布:2025-02-12 23:00:17 浏览:158
道德经库恩 发布:2025-02-12 22:45:04 浏览:344
行政诉讼法八十二 发布:2025-02-12 22:07:11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