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与人伦

司法与人伦

发布时间: 2022-01-22 20:31:26

『壹』 舆论与司法良性互动提升公平正义获得感是怎么回事

连日来,《刺死辱母者》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舆论在平衡法理情、彰显法律温度上,形成了最广泛的共识。这种共识,在当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弥足珍贵。

媒体、舆论和司法机关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但真相的立体呈现,从来就不是一篇报道所能承担的,它是一个在不懈探求中逐渐接近的过程。所以,媒体代替不了司法,必需尊重司法与程序正义。具体到于欢案,诸多媒体都注意到了应有的审慎与平衡原则,守住了舆论与司法的分界。正是舆论与司法之间的良性互动,带来了社会言论的正面呈现,彰显了人性关怀和社会舆论的理性力量。人伦与法治的双重共识,就在一次次温和理性讨论中逐渐形成。于欢案是一次极好的普法,也是一次社会成熟度的测验,让我们对中国法治这些年的成长及中国法治的未来,生出了更多信心。

『贰』 法律职业伦理的意义

法律分析:职业伦理课程有助于法科生职业伦理意识的养成。诚然,单凭法律职业伦理这门课程并不足以将法科生培养成职业伦理意识很强、有法律信仰的法律人,但是,这一课程让学生能够区分可以接受或不可接受的职业行为,或者至少思考一些法律职业伦理的重大问题。美国学者的统计研究表明,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与法律职业伦理行为之间有很大关联。在很大程度上,职业伦理信仰是可以教导的。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情况的报告 》 (一)持续强化司法理念教育。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检察职业伦理建设,明确提出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并重等“六个并重”。坚持每年一个主题,深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强化忠诚使命、规范司法的理念。去年以来,各级检察机关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查找和整改司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大力宣传张飚、张章宝等先进典型,寻找“最美检察官”,引导检察人员信仰法治、坚守法治。

『叁』 为什么说越把人当人的法律越让人敬畏

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什么比孩子被拐更让人痛心的事。所以,每次看到被拐多年后竟能重逢的奇迹,总让人泪流满面,这一次尤其让人动容,因为主角是一个死缓犯人。日前,福建省司法厅官网发布文章《刑犯狱中求助:要监狱民警帮他找亲爹娘》引起关注。经过DNA比对,罪犯郑江(化名)终于成功找到亲人,12月14日,郑江与亲生母亲、两位姐姐在狱中团圆,抱头痛哭。此前,服刑的郑江给龙岩监狱写信求助称自己从小被拐卖,希望民警帮他找到亲生父母,了却心愿,他要在父母面前忏悔。

这些做过各种恶的犯人,不仅没有虐待小狗,却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小狗的训练工作中,天天和小狗吃睡在一起,给它们洗澡梳毛,当最终要和他们一手带大的狗狗告别时,这些公众印象中冷酷无情的大男人居然一个个都眼睛湿润,甚至泣不成声!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也是人情、人性和尊严。监狱的功能不仅是惩罚,更是改造和教化,这种方式也许是最有效的改造。

人们对法律的信仰,不是靠外在惩罚力量“吓”出来的,把人当人,才会让法律获得让人发自内心去信仰的道德力量。

该严厉就严厉,改温柔就温柔。

『肆』 司法伦理剧剧本

事实上,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问题是标准与创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出现必然形成相关的评判正误的标准,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出现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标准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标准的限制或压制。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反思两种科学的悲剧:一种是推行错误的标准所导致的后果;另一种是肆意创新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聂文涛面向基层医院适宜技术培训讲演中说:人类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标准(John rollo标准),到重新执行“高碳水化合物”标准(如北京协和医院标准),这期间无数患者因为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进一步丧失了健康。医学界要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该讲演引发的强烈震动,正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科学伦理问题。
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原文中的两段话:“(卡斯特里奥与加尔文)在这场战争中,存在着一个范围大得多并且是永恒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这两段话隐藏着这样的意思:(1)应该给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证明自己的权利,或者说一切反对异端见解的人必须提供证据;(2)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都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无需在此之前抱怨社会的不理解。(3)所谓科学发展的意义,正在于改变人类原有的认识。因此,选择错误是一种权利,否则就没有科学探索的合理性。
没有标准可能丧失人道;标准本身隐含的错误也能并不人道。因此,科学是一个超越了正确和错误本身的社会问题。

『伍』 请问司法的终局性该如何理解 书上长篇大论看的不是很懂, 希望有前辈们可以讲的容易懂一些呢!谢谢啦

司法的终局性是指法院对认为应由其管辖的所有司法性质的争议享有最终裁判权。

内涵有两个:

  1. 二审判决具有终局效力。

  2. 只有司法程序具有终局性,其他程序没有。

附:司法终局性意义内涵及相关解释。

一、司法终局性的内涵和意义

司法的终局性是指法院对认为应由其管辖的所有司法性质的争议享有最终裁判权。

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司法机关和法官作出的判决,除了由上诉法院经过二审程序或再审人民法院经过再审程序依法撤销的以外,具有终极效力,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得非法撤销该裁判,终止其效力,即司法裁判的既判力,禁止人们随意宣告终局裁判无效和擅自加以改动,只能按照法定的程序撤销该判决,再以新判决加以取代。二是指在解决争议的诸多方式中,只有司法裁判是终局性的,司法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任何纠纷的解决,只要走完了司法程序,就再也没有别的途径可走了,即解决纠纷的其他裁判形式都不具有司法的这种终局性。这意味着将纠纷转化为诉讼,建构为受司法规制的法律辩论对象之法律问题后,当事人就要接受司法判决的终局性权威。

司法终局性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效力:其一,公定力。即终局性的司法裁判被推定为公正的,不容置疑的。美国联邦大法官杰克逊有句名言:“我们终审并非因为我们不犯错误,我们不犯错误仅仅是因为我们是终审。”其二,确定力。这是基于司法裁判的公定力而产生的司法裁判的实体内容的确定效力,理论上一般称为实质上的确定力,而将公定力成为形式上的确定力。“经过司法裁判所认定的事实关系和法律关系,都一一贴上封条,成为无可动摇的真正的过去。”其三,拘束力。终局性司法裁判作出后,当事人、法院和其他国家机关都得受其拘束。具体而言即为“一事不再理”。其四,执行力。终局性的司法裁判还具有执行力,这是拘束力的延伸。同时,这种执行力还具有国家强制力。司法的终局性是司法的基本职能性要求之一,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必要条件。司法最基本的职能是裁判纠纷,人们请求裁判的目的无一例外地是希望解决纠纷,裁判一旦作出,就宣告纠纷已获解决,无论争议各方的感受怎样,都必须服从裁判,履行裁判,不得“旧事重提”,这样才能平息纷争,息事宁人。裁判若不具有终局性,争议各方将陷入无休止的争端,其利益也将长期难以确定,社会秩序势必处于不稳定状态。西谚曰:“诉讼应有结果,乃是共同的福祉”。

『陆』 简述"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首先,从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说,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的用法历来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种制度而言的。

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的一个概念:主张法治意味着否定人治,赞成人治则意味着反对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们在对立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在中外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如孙中山等也倡导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和人治,并有精辟论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导人中,也同样是在与人治相对的意义上运用法治一词。

其次,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内涵是指法律以及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各种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与人治不同甚至对立的一种治国理论和治国方略或原则。作为一种治国理论,法治和人治探讨的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关键问题。“法治论”认为,关键在于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予以充分实施;“人治论”则相反,认为关键在于国家领导人是不是贤明,“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主张法制并不意味着否定领导人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而是认为领导人贤明与否不应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治国原则,“法治论”主张法律应有极大甚至无上的权威,不能听任个人和组织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论”则相反,它主张或默认组织和个人的权威高于法律的权威,权大于法。

再次,虽然法治与法制具有内在联系,即实行法治必须要有法制。但我们不能说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从人类的政治法律实践看,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法制,但却不一定是在实行法治,如当年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和蒋介石统治的中国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实行法治。

最后,即使在动态意义上理解“法制”,也与现代意义的“法治”相去甚远。“法制”的动态含义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简单地说就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对此,我们可以提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什么法?“恶法"还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证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显然,这些都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无法回答的。与此不同,现代“法治”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它不局限于形式或逻辑意义上考虑问题,不单纯以“有法”、法律完备为满足,还要求在价值层面上考虑法律的好坏,而且,作为现代“法治”的一个鲜明特征,它还强调《宪法》和法律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现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上贯彻民主原则,实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和互相制约,严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法律的正当程序原则。

『柒』 奸淫与强奸在法律上有什么不同

奸淫幼女罪与强奸罪有什么区别
找法网2013-05-16刑事辩护11764人阅读
奸淫幼女,是指行为人与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犯罪情节一般的,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从重处罚。犯罪情节严重恶劣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按照司法解释,该罪名已经并入强奸罪。

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或者故意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强奸(又叫性暴力、性侵犯或强制性交),是一种违背被害人的意愿,使用暴力、威胁或伤害等手段,强迫被害人进行性行为的一种行为。在所有的国家,强奸行为都属于犯罪行为。

强奸罪与奸淫幼女罪的区别具体如下:

(1)侵害的客体不同。强奸罪侵害的客体,是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而奸淫幼女罪侵害的客体、则是幼女的身心健康。因为幼女正在发育成长时期,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物缺乏辨别能力,既不知道性交行为的性质和可能产生的结果,也不可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志,容易上当受骗,幼女被奸后,往往会摧残幼女的身心健康。这两个罪不仅侵害的客体不同、而且侵犯的对象也不同。强奸罪侵犯的对象是14周岁以上少女或者成年妇女,奸淫幼女罪侵害的对象,只能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

(2)客观方面不问,强奸罪,行为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从他手段,致使妇女不敢抗拒、不能抗拒、无法抗拒和不知抗拒,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之性交的行为。而奸淫幼女罪,则不论行为人采用什么手段,也不问幼女是否同意,只要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交的行为,就构成奸淫幼女罪,

(3)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强奸罪,行为人必须具有奸淫的目的,而且只有具有奸淫的目的,才能构成强奸罪,否则,就不构成此罪。而奸淫幼女罪、行为人不仅具有奸淫幼女的故意和奸淫的目的,而且行为人必须明知对方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才能构成奸淫幼女罪。如果行为人确实无法从幼女的外表判断其叼可能尚不满14周岁,也不具备了解该幼女实际年龄的条件,也就不能定为奸淫幼女罪。

『捌』 为什么法律和民意向悖呢

人的生存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存权。法律是公正的,严密的、严厉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只能遵守法律。

『玖』 论法治社会和人治社会的区别

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专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属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简约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的支持,养成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等方面的纠纷的习惯和意识。在法治民主的社会中,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由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和制订出来,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公开监督。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146条6 发布:2025-02-12 23:28:42 浏览:865
巴州司法所 发布:2025-02-12 23:00:17 浏览:158
道德经库恩 发布:2025-02-12 22:45:04 浏览:344
行政诉讼法八十二 发布:2025-02-12 22:07:11 浏览:890
重庆京师律师 发布:2025-02-12 19:52:51 浏览:808
法律责任包括下列哪些 发布:2025-02-12 19:04:52 浏览:481
合同法中约定优先原则 发布:2025-02-12 18:55:24 浏览:690
合同法履行完毕 发布:2025-02-12 18:38:59 浏览:231
1993年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2-12 18:13:01 浏览:645
八年级上册政治法律知识点人教版 发布:2025-02-12 17:47:00 浏览: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