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里的故意
1. 刑法中概括的故意,用对了吗
刑法中概括的故意,用对了吗?
在常见刑法理论中,初学者总是感觉一罪和数罪难以区分,其实真正难点在于故意和过失的认定,故意之中概括的故意更是让人难以区分,在分析案情的时候常发现有乱用的现象,本文试图对刑法中“概括的故意”进行梳理:
(一)实务部分
例1:甲召集乙、丙,并与丁、戊约好地点打架,在打架过程中甲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把丁刺成轻伤,戊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把丙刺成重伤。
分析:聚众斗殴罪中经常涉及概括的故意,甲、乙、丙三人打丁、戊二人的哪一个,从故意的认识上,都在共同犯罪中概括的故意范围内,甲把丁刺伤(轻伤),对于轻伤后果仍可以用聚众斗殴罪来评价。甲、乙、丙均构成聚众斗殴罪。丁、戊二人打甲、乙、丙三人的哪一个,从故意的认识上,都在共同犯罪中概括的故意范围内,戊把乙刺成重伤,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二款之规定,构成故意伤害罪。然而丁与戊是共犯,对丁的行为评价为聚众斗殴还是故意伤害,需要分清是否戊实行过限而由戊承担责任。如果乙的伤是轻伤则不存在需要判断实行过限的问题,可以用聚众斗殴罪来评价。
本例中,概括的故意解决的是行为对象的数量问题,打一个人还是打两个人,打哪一个的问题,并不能解决打的程度问题,把谁打成重伤的问题。(对实行过限问题小编另起草一篇讲述)
例2:甲在街上晃荡寻找盗窃目标,看见乙家门前停着小轿车,没有熄火,甲逐跳上车把车开走。乙不到一岁的孩子放在车后排座位上。车后面有备用轮胎。乙把车开走后数十天内,数名警察连续寻找该车和婴儿。
分析:甲出于盗窃财物的目的把乙的车开走,轿车、轿车的备用轮胎以及车上其他能作价的财物均属于财产法益,可以认定甲对此些财物有窃取的概括的故意,甲不需要知道车上具体有哪些财物以及财物的价值。
乙在知道该车上有婴儿而没有送回,另构成拐骗婴儿罪,如果婴儿没有得到照料而死亡,乙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对于车上的婴儿来讲,婴儿的人身安全属于专属法益,而偷盗婴儿和盗窃财物侵犯的是不同的罪名,因而在本例中不需要考虑盗窃财物与婴儿是否属于概括的故意,因为概括的故意解决的是一个罪名里的行为对象问题。
(二)理论部分
刑法理论对故意的种类,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作出不同的分类:
根据故意的认识内容的确定程度可以将故意分为确定的故意与不确定的故意。
一般认为,犯罪的实现(发生结果)是确定的,就表明有确定的故意。意图是指行为人把犯罪结果作为目的情况,不要求行为人认识结果确实要发生。确知指行为人认识到结果确实要发生的情况,不要求行为人以犯罪结果为目的。
不确定的故意包括未必的故意,概括的故意,择一故意。未必的故意指发生结果本身不确实的,但认识到或许会发生结果,而且认为发生结果也没有关系;概括的故意指认识到结果的发生是确实的,但结果发生的行为对象不特定,即行为对象的个数以及哪个行为对象发生结果是不确定的场合;择一的故意指行为人认识到数个行为对象中的某一个对象确实会发生结果,但不确定哪个行为对象会发生结果。
注:故意的分类、确定的故意、不确定的故意、概括的故意等概念部分来源于张明楷的《刑法学》第四版,236页。
2. 简述《刑法》中故意犯罪有哪几种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的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
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有犯罪预备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的,是预备犯。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1.在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行为人具有为便利实行、完成某种犯罪的主观意图。2.在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准备工具,指准备为实行犯罪使用的各种物品,如为杀人而购买刀、枪、毒药。制造条件,指为实行犯罪制造机会或创造条件,如①进行犯罪前的调查;②排除实行犯罪的障碍;③前往犯罪现场或者诱骗被害人赴犯罪地点;④跟踪或者守候被害人;⑤勾引共同犯罪人;⑥商议或者拟定实施犯罪的计划等。3.未能着手实行。4.因意志意外的原因:张三为杀人而准备了大量的毒药,尚未投放即被告发。李四埋伏在路旁伺机拦路抢劫,未遇到被劫者即被警察抓获。
犯罪未遂,已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同犯罪预备相区别 。着手:有没有指向、逼近具体的被害对象。2.犯罪未得逞,同犯罪既遂相区别。3.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同犯罪中止相区别。
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对于中止犯,没有照成损害的,应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减轻处罚。1.时间性:在犯罪过程(包括犯罪预备和实行的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2.中止自动性:不是因外界不可阻碍力量放弃。3.中止的客观性:实际上停止了这种行为。4.中止有效性:在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要采取有效手段防止结果的出现。
犯罪既遂,既遂是犯罪的标准形态,即分则处罚所设定的标准的处罚程度的状况,预备、中止、未遂为特殊形态。犯罪既遂是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如入室盗窃,小件物品藏在身上,即使当场拿住,也算既遂,大件物品则要在户外才算既遂,扒窃中,一般扒在手中抓着的就算既遂,控制区域比较严格的,如工厂,出入查得很紧,一般要在大门外才算既遂,若出入松,则出了厂房则可以。
3. 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区分的标准是什么
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种类型。
一、二者的相同之处有:(1)在认识因素上,二者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都不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此外,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分类只是犯罪故意内部的一种理论分类,在立法上确定罪名和司法上使用罪名时,都不使用这两个概念,统称为故意。如故意杀人罪不能分别称之为直接故意杀人罪和间接故意杀人罪。
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在认识因素上,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则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3)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二者支配下的行为的定罪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对直接故意来说,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只影响犯罪的既遂与否。第二,对间接故意来说,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是构成犯罪的必备条件三、在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犯罪有以下三种典型情况:
(1)行为人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另一结果发生了,行为人对这一结果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
(2)行为人在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的行为过程中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这一危害结果发生了,行为人对这一结果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
(3)在突发性的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
4. 刑法中直接故意有什么特征
按照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即故意的意志因素的不同,刑法理论回上把犯罪答故意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类型。犯罪的直接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按照认识因素的不同内容,可以把发最的直接故意区分为两种表现形式:1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必然发生+希望发生)2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发生可能+希望可能)可见,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以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为其必要特征的。
5. 刑法上的故意分类
犯罪故意的分类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6. 我国刑法中故意和过失的种类
1、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直接故意中,存在认识程度上的差别,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与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这种认识程度上的差异并不影响直接故意的成立。只要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明知的,无论是明知其必然发生还是明知其可能发生,并对这种危害结果持希望其发生的心理态度,即可构成直接故意。
2、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不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放任是以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具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种或然性为前提的,如果行为人已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又决意实施的,则根本不存在放任的可能,其主观意志只能是属于希望结果的发生的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从容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是认定间接故意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发生危害结果,就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疏忽大意的过失
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
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等。
4、过于自信的过失
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就行为人的认识能力来说,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同时又怀着某种侥幸心理,轻信这种结果也许不会发生。
(6)刑法里的故意扩展阅读
故意的认定:
1、要将犯罪故意与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区别。
2、要将犯罪故意与单纯的认识或者单纯的目的相区别。
3、要将总同与分则的明知相区别。
4、要将俣理推定与主观臆断相区别。
过失的认定:
1、认定疏忽大褐的过失应当从分析行为入手,根据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行为的客观环境以及行为人的知能水平,判断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预见结果的发生。
2、认定过于自信的过失:不能将合理的信赖认定为轻信能够避免;不能将遵循了行为规则的行为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7. 刑法中对故意的定性是怎样的
刑法上对故意的定性是:要求明知,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8. 刑法中间接故意和直接故意的区别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虽然存在区别,但二者在法律上的地位却是相同的。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但各自的认识内容与意志内容不同。就认识因素而言,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只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就意志因素而言,直接故意表现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而间接故意表现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这两点区别说明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所反映出来的非难可能性不同,也说明直接故意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的成立条件不同;由于直接故意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故即使危害结果没有发生,也能查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希望发生的态度,因而可能成立犯罪(未遂、预备等);因为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故如果危害结果没有发生,就难以证实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放任发生的态度,因而通常难以成立犯罪。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虽然存在区别,但二者在法律上的地位却是相同的。因此,应当把握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统一性。一方面,不可认为,“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某些具体犯罪只能由间接故意构成,不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因为既然间接故意都能成立,直接故意更能成立;事实上也不存在“某种行为出于直接故意时成立此罪、出于间接故意时成立彼罪”的情况。另一方面,
9. 侵权责任法上的故意与刑法上的故意有什么区别(包括责任承担的区别)
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触犯的法律实体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