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周泽
Ⅰ 什么是冲动犯罪
冲动犯罪就是激情犯罪,是指在强烈的激情推动下实施的暴发性、冲动性犯罪行为。属情感性犯罪。包括杀人、伤害、毁物、纵火等。
激情犯罪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犯罪人的理智削弱或丧失,具有自控力缺乏和易激惹的反应习惯。在激情状态下,表现为认识狭窄,思考问题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自我控制力减弱;犯罪人一般具有抗拒、固执的逆反心理,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
2、犯罪人具有盲目、畸形的自尊意识,以及过分认真、拘泥形式、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等人格特征,大多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从产生激情到实施犯罪行为,有两种情况:
一是当即产生犯罪冲动而引起犯罪行为,在刺激与行为之间缺乏冷静思考的时间,此为典型的激情犯罪
二是不良情绪体验长期郁积,在某种刺激的引发下瞬间爆发而实施犯罪。
4、无预谋。犯罪人预先未确定犯罪动机和侵害目标,其实施犯罪行为是因受到外界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既可以与被害人无关,也可以是在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冲突互动中产生的。
(1)刑法周泽扩展阅读:
激情犯罪的防范措施:
1、必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激情犯罪虽然表现为行为人大多没有预谋过程,只是瞬间心理失衡而导致犯罪,但这类犯罪并非不可避免。第三方的积极介入调处,可以及时制止激情犯罪。
2、必须加强社会文化娱乐活动
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对个体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只有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的环境里,个体才会形成健康的性格和情感。
所以应该开始着手加强对激情人群的帮助和精神关怀。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使激情人群的情绪得到调整,缓解压力,减少烦乱。
3、必须建立社会心理辅导机构
中国从事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专业的人员很少,心理疏导队伍缺位严重的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着手做一些适当补位的工作。
如在打造社会治安防御体系和社会纠纷调节体系工作中,应建立心理干预机构,如心理咨询、热线访谈等一系列心灵工程。
Ⅱ 关于传播网络谣言如何处罚的规定
网络谣言“四宗罪”待法律解释
专家认为打击网络犯罪需“有法可依”,提醒防止相应罪名被滥用
公安部门集中公布的5起典型网络谣言案件,主要涉及4个罪名: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诽谤罪和非法经营罪。这些罪名在1997年刑法修改时被确定,在现实生活中被经常提及,如今被用在网络中,也引发网络空间是否适用现实空间、网络是否公共场所等相应讨论。
专家认为,在打击网络谣言、诽谤等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可以考虑出台司法解释弥补这些空白,使网络犯罪的打击有法可依。
网上造谣是否是“寻衅滋事”
这个罪名的前身是流氓罪,流氓罪是个公认的“口袋罪”。
按照1979年的刑法规定,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破坏公共秩序以及其他情节恶劣的行为,都可以定流氓罪。学界认为,这个罪名的量刑幅度过宽,定罪的随意性很大。
1997年刑法大修,流氓罪被分解为多个罪名,其中一个就是寻衅滋事罪。这个罪名主要针对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场合无故挑衅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行为。
有很多学者认为,寻衅滋事罪,依然是个“口袋罪”,很多行为都可以被“装进去”。
当寻衅滋事罪被用在网络上,一些争议随之而来:网络是不是公共场所,在网上造谣,算不算寻衅滋事。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泽认为,网络只是传播工具,网上发言不构成寻衅滋事。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谣言谎言在网络流传,引发社会关注。从“女干部携巨款潜逃加拿大”,到“艾滋病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再到“女大学生求职被割肾”,这些信息耸人听闻,最后都被证明是不折不扣的谣言。
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宣传局了解到,近期网上流传的所谓“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等信息,已经有关部门查明均属谣言,多名捏造事实、编造和传播谣言者已被公安部门依法予以治安拘留处罚。 最近有人通过微博、QQ群及手机短信等形式传播不少有关“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的信息,挑拨民族矛盾,煽动公众情绪,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经有关部门查明,此信息是河南省洛阳市一李姓男子故意编造并通过手机短信散布传播的,郑州市某公司女职员戚某将收到的手机短信谣言转发到QQ群后在互联网上扩散,李某和戚某及其他编造和传播谣言者现已被公安部门依法予以治安拘留处罚。公安部门还侦查发现,11月11日至16日,新疆石河子木某、乌鲁木齐刘某、伊犁州张某、巴音郭楞州甘某等4人分别通过手机短信、微博、QQ群大量转发该谣言信息,公安部门已分别依法对这4人予以治安处罚。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的所谓“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黔西部分乡镇儿童被抢劫盗肾”、“海南支教女学生被灌醉轮奸”等信息,经查证也均属编造,有关部门正在追查编造谣言者的责任,并将依法予以惩处。
北京市公安机关对在网上编造谣言者依法予以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一批传播谣言的互联网站依法进行了查处。这再次证明编造传播谣言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再次显示了法治对维护互联网健康环境的重要作用。
网络是虚拟社会,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直接关系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谣言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在网上兴风作浪,扰乱人心。如果任其横行,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社会诚信。
我们的社会是法治社会,现实社会需要法治,快速发展的网络也需要法治。维护网络的法治就是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我国有一系列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这是维护互联网健康环境的基本遵循,所有互联网站和网民都必须遵守。编造传播谣言者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惩处。这也再次警醒我们,无论互联网站还是网民,都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Ⅲ 李旭利的庭审现场
2012年6月12日,原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一案,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李旭利当庭翻供,不承认直接通过下指令买卖股票,而表示仅仅只是建议买金融股来完成交易量,这让此案又重新充满变数。
检察机关起诉称,2005年8月至2009年5月,李旭利担任交银施罗德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投资总监,2007年8月开始兼任该公司交银施罗德蓝筹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2009年4月7日,在交银施罗德公司旗下蓝筹基金、交银施罗德成长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进行股票买卖的信息尚未披露前,李旭利指令时任五矿证券深圳华富路证券营业部总经理李智君,在李旭利操控的“岳彭建”、“童国强”证券账户内,先于或同期于李旭利管理的蓝筹基金、成长基金买入相同的工商银行(4.18,0.01,0.24%)、建设银行(4.43,0.01,0.23%)股票,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额达5226万余元。同年6月间,李旭利直接将上述股票全部卖出,股票交易累计获利额899万余元,并分得上述股票红利人民币172万余元。
对此,李旭利表示,“成交指令并不是由自己来执行。营业部的人当时希望能完成交易量,自己当时建议买两三百万股工行、建行。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营业部的人是否买了,更不知道买了这么多。”其表示,2007年5月妻子袁雪梅在五矿证券开户,本金在三四千万。 庭审过程中,检察院根据多人的口供推断出,4月7日的前一天,也就是4月6日的晚上,李智君给李旭利打过电话,这也是买入两只股票前的敏感期内双方的唯一一次通话,“在这次通话中李旭利授权李智君操作自己的两个账户。”
但被告方代理律师坚持无罪辩护,其认为:“检方自始至终只有李旭利的口供作为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的证据,检方也没有出示强有力的证明这次通话的技术证据,只有口供按照刑法不能为刑事案件定刑。其同时提出,“并不能排除李智君为了增加营业部交易量,自主买卖股票的可能。”
对于此前媒体报道的逃匿,李旭利更当场斥为“无稽之谈”,“我最早2010年就知道证监会在调查了。如果想跑早就可以跑到国外,但是我一直在配合调查,主动和各方面沟通。如果要知道案件已经转到经济侦查那边,我肯定不会去北京。” 此次检方认定李旭利非法交易股票行为的时间区间为“2005年8月8日至2009年5月25日”,由于2009年2月28日是“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罪”生效时间,这也让非法交易时间和获利金额的界定,成为当日庭审焦点。
李旭利代理律师提出,“2008年3月,李旭利曾经进行股票操作,但是2009年2月28日生效后,李旭利早已停止了操作。”其同时指出,“不应以最终李旭利股票抛售价格作为涉案金额。在交银施罗德4月21日卖出相关股票之前,李旭利并没有卖出,甚至等到5月27日,李旭利从交银离职,都没有卖出。如果是老鼠仓,应该会先于基金公司卖出。最后计算获利金额,也应用5月27日股票收盘价,而不是以后卖出的价格。另外,工行172万元的分红,不应计入交易获利金额。”
对此,公诉人回应:“只要利用了非公开信息进行交易,不论是否卖出,法律上都是老鼠仓。非法所得,应该包括红利。” 2013年5月23日,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老鼠仓案于上海高院开庭审理,9点30分李旭利出庭受审。李旭利辩护律师周泽庭中提出上诉理由:一,一审决议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二,适用法律错误;三,对证据认定不公;四,没有证据证明李旭利指示李智君购买工行,建行股票,李旭利不够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法院正在审理之中。
李旭利证词指出,曾受到公安胁迫,如不配合调查将拘留其家人,由于担心妻子被采取强制措施,担心孩子失去亲情,因此之前的证词是在恐惧的状态下配合警方做出的不真实证词。 2011年11月,上海一中院一审判决李旭利罪名成立,判处有期徒刑4年,罚金1800万人民币。同时,其违法所得一千余万予以追缴。李旭利不服提起上诉。2013年10月29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李旭利上诉案进行了公开宣判。上海高院终审裁决维持了原判驳回了李旭利的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Ⅳ 瞻仰是什么意思
瞻仰,指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
【拼音】zhān yǎng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朕奉皇帝,夙夜瞻仰日月,冀望成就。”
白话释义:我侍奉皇帝,日夜仰望太阳月亮,希望他快快长大有所业绩。
【例句】
1、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2、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4)刑法周泽扩展阅读
一、瞻仰的近义词
1、崇敬[ chóng jìng ]
释义:指崇拜尊敬,一般指对人和事物的敬仰。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
白话释义:所以制定的礼法应当让万人敬仰,敲定的法纪严律也当明确它的威严。
2、敬仰 [ jìng yǎng ]
释义:敬重仰慕的意思,一般指人对某个人或某个物非常敬佩,因而尊重他。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孙堪﹞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
白话释义:到了(孙堪)担任长吏,任职有好的业绩,还深受官吏百姓放入敬重仰慕。
3、敬重 [ jìng zhòng ]
释义:恭敬尊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当此之时,公卿大臣皆敬重乳母。”
白话释义:这时候的大臣百姓们都非常恭敬尊重乳母。
二、瞻仰的反义词
1、轻视 [ qīng shì ]
释义: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出处:晋·王嘉《拾遗记·魏》:“枭殷之徒,莫敢轻视。”
白话释义:勇健强大之辈,都不敢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2、蔑视 [ miè shì ]
释义:小看,轻视,轻蔑鄙视。
出处:宋·范公偁《过庭录》:“ 曹蒙衔命察访,蔑视郡县,威令甚严。”
白话释义:曹蒙奉命观察和访问,对郡县官员一律不理,军令森严。
3、鄙夷[ bǐ yí ]
释义:指轻视、鄙薄、蔑视、鄙视。
出处: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治。”
白话释义:并没有因为当地人是蛮人没有文化而歧视他们,一切都按照礼教和法律来指导他们。
Ⅳ 网络谣言的涉及罪名
网络谣言“四宗罪”待法律解释
专家认为打击网络犯罪需“有法可依”,提醒防止相应罪名被滥用
公安部门集中公布的5起典型网络谣言案件,主要涉及4个罪名: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诽谤罪和非法经营罪。这些罪名在1997年刑法修改时被确定,在现实生活中被经常提及,如今被用在网络中,也引发网络空间是否适用现实空间、网络是否公共场所等相应讨论。
专家认为,在打击网络谣言、诽谤等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可以考虑出台司法解释弥补这些空白,使网络犯罪的打击有法可依。
网上造谣是否是“寻衅滋事”
这个罪名的前身是流氓罪,流氓罪是个公认的“口袋罪”。
按照1979年的刑法规定,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破坏公共秩序以及其他情节恶劣的行为,都可以定流氓罪。学界认为,这个罪名的量刑幅度过宽,定罪的随意性很大。
1997年刑法大修,流氓罪被分解为多个罪名,其中一个就是寻衅滋事罪。这个罪名主要针对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场合无故挑衅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行为。
有很多学者认为,寻衅滋事罪,依然是个“口袋罪”,很多行为都可以被“装进去”。
当寻衅滋事罪被用在网络上,一些争议随之而来:网络是不是公共场所,在网上造谣,算不算寻衅滋事。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泽认为,网络只是传播工具,网上发言不构成寻衅滋事。
洪道德也认为,如果将网上造谣的行为定为寻衅滋事罪,还要明确衡量标准,要防范个别地方滥用这一规定,乱抓人。
Ⅵ 周泽的代表作品
1、《透过新闻看我国选举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发表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六期,另见2004年版《人大研究文萃》第二辑);
2、《新闻失实及其侵权责任新论》(《新闻传播论坛》2002年第七辑。该文曾以“新闻官司,媒体为何多喊冤”为题发于2001年9月29日《法制日报》网络版,后被《民主与法制》、《深圳特区报》、《人民法院报》等多家媒体大篇幅摘发,并曾被数十家网站转载)
3、《舆论监督光环下的媒体地位反思》(《新闻三昧》2002年第三期,《中国律师》第六期)
4、《对孙大午非法集资案的刑法学思考---兼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发表于<<中国律师>>2003年第十一期);
5、《舆论评判:正义之秤》(《新闻记者》2004年第九期)
6、《黑哨风波中的舆论监督检讨》(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舆论监督紫皮书》)
7、《一个尊重新闻规律的判决》(《新闻记者》2004年第五期。后扩展为《诽谤侵权法理解构》发表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三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4年第八期全文转载)
8、《司法审判与媒体报道和舆论的关系新探――兼对刘涌案的法理解读》(2004年版《刑事法评论》第十五辑)
9、《建筑工程“黑白合同”法律问题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10、《防止侵害之债刍议》(2001年8月5日《法制日报》法学视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