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三国时期刑法

三国时期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1-25 07:04:11

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 历朝历代尊儒用儒而不行儒 一直用的是儒家思想却是法家的理论

⑵ 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纳礼入法”的刑法原则和刑罚制度。

一.单选题:
1.确立“准五服以制罪”原则的是(A)
A. 《晋律》
B. 《北齐律》
C. 《魏律》
D. 《北魏律》

2.中国的监察制度从哪朝(C)正式确立
A. 秦国
B. 汉朝
C. 秦朝
D. 西周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A)
A. 《法经》
B. 《尚书》
C. 《秦法》
D. 《国律》

4.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是在哪国(A)第一次在楚文王时期(...晋国“铸刑鼎”(赵鞅,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A. 晋国
B. 郑国
C. 秦国
D. 魏国

5.西周的借贷契约称(B)
A. 质剂
B. 傅别
C. 称责
D. 判合

二.多选题:
6.西周的立法思想是(AC)
A. 敬天保民
B. 替天行命
C. 明德慎罚
D. 恭行天罚

7.商朝的肉刑有(ABCD)
A. 墨刑
B. 劓刑
C. 刖刑
D. 宫刑

8.汉朝的法律形式有(ABCD)
A. 律
B. 令
C. 课
D. 比

9.汉朝的赎刑有(BC)
A. 铜赎
B. 金赎
C. 女徒顾山
D. 司寇

10.下列属于五服的是(ABCD)
A. 齐衰
B. 大功
C. 小功
D. 缌麻

简答题:
11.简述西周的礼。
1).起源和变化
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原是一种社会习俗,经夏、商,西周改造整理后,遂成为调整奴隶帛社会的规范,最其最突出的整理改造是由西周的周公完成的,史称“周公制”《周礼》。
2).礼的精神和内容
礼集中体现“亲亲”、“尊尊”的精神。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婚姻家庭、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吉、凶、军、宾、嘉等不同的礼节仪式。礼的许多规定变由国家权力保证施行,变具有很大的强制性。如诸候若不按期朝聘天子,就要受到征讨,贵族若超越等级界限就要受到惩罚等规定。
3).礼的作用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确认并维护奴隶制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二、设范立教,“绝恶于未萌”。
4).礼与刑的关系
均为西周实行统治的工具。礼侧重于“绝恶于未萌”主要具有预防犯罪的作用。刑侧重于“惩恶于已然”,主要具有打击犯罪的作用。礼与刑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即凡是礼所允许的,也就是刑所不禁的;凡是礼所不许的,也就是刑所严禁的;超出礼的制约范围,则进入刑的惩罚范围”。但是,礼与刑在适用上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2.简述汉朝刑制改革的作用与意义。
作用和意义在于基本上废除了伤害犯人肢体的肉刑,进一步消除了奴隶制法制的残余。其为中国古代刑制由墨、劓、非、宫、大辟旧五刑向笞、杖、徒、流、死新五刑过渡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法制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3.试述《法经》的主要内容。
《法经》共六篇,即《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内容为:
第一篇《盗法》是惩罚侵犯财产犯罪的法律。《荀子.修身》解释说:“窃货曰盗”,即侵犯财产的行为是盗。《盗法》规定:罚为戍边的守卒,若情节严重则处死刑;向他人室内偷看都处膑刑,拾取他人遗失物者处刖刑,这是因为他们均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动机。
第二篇《贼法》是惩罚侵犯人身犯罪的法律。《荀子.修身》解释说:“害良曰贼”,即侵犯人身的行为是贼。《贼法》规定:杀人者处死刑,并将其家庭及妻族没入官府为奴;杀二人者,还要将其母族没入官府为奴。
第三篇《囚法》亦称《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
第四篇《捕法》是追捕各种犯罪者的法律。
第五篇《杂法》是内容庞杂的拾遗补缺之法。《杂法》规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此处还有一条惩罚僭越的规定。淫禁是惩罚奸淫行为的规定。其具体的内容是:丈夫有一妻二妾者,处割耳朵的刑罚;丈夫有二妻者,处死刑;妻有外遇者,处宫刑。狡禁是惩罚狡诈没入官府为奴;盗窃印者处死刑;非议国家法令者处死刑并将其家庭及妻族没入官府为奴。城禁是惩罚偷越城墙行为的规定。
第六篇《具法》,亦称《减法》是关于定罪量刑通例和原则的法律,相当于近世刑法的《总则》。规定:犯罪人在15岁以下,罪重者减三等,罪轻者减一等;犯罪人在60岁以上,小罪酌情减刑,大罪依理减刑。

14.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纳礼入法”的刑法原则和刑罚制度。
刑法原则:
1)确立“八议”原则
最先确立“八议”原则的是三国时期的《魏律》。以《周礼》的“八辟”为依据,规定司法机关对八种人(即各种贵族及一定地位的官员)犯罪,必须奏请皇帝,由皇帝交有关大臣集议减免刑期罚。从此,直至清朝,各朝法典均规定了“八议”原则。
2)确立“减轻妇女从坐”的原则
秦、汉时期,妇女随何亲属从坐,法律无明确规定。往往父家或夫家有人犯罪,妇女皆可能从坐。至三国曹魏,开始明确规定:未嫁之女,随其父母从坐;已嫁之妇,随其夫家从坐。这一规定虽然废除了妇女的双重从坐,但因族诛而从坐的妇女仍处死刑。至东晋,则进一步减轻对坐妇女的处罚。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东晋明确规定,对因族诛而从坐的妇女不再处死刑。这一规定对后世的刑法原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确立“准五服以制罪”原则
最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原则的是西晋时期的《晋律》,即《泰始律》。五服,原是中国古代标志亲属的丧服制度,西晋以前,曾用来确定人们的赡养、继承等民事关系,自《晋律》规定“准五服以制罪”后,则又成为处理亲属相犯等刑事案件的原则。依据这一原则,服制若近,以尊犯处卑处刑则轻,以卑犯尊处刑则重;服制若远,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变轻。“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自《晋律》确立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明、清律还附有丧服图,以便司法机关量刑时参考。
4)确立“官当”原则
“官当”就是用官职折抵刑期罚。《魏律》和《晋律》规定的“杂抵罪”是“官当”之源。《北魏律》规定的犯官可用其官爵折抵徒刑的内容是“官当”之实。至南朝《陈律》则始有“官当”之名。《陈律》规定:官员可用其官当徒刑二年。“官当”原则是自南北朝时期确立后一直沿用到宋朝。
刑罚制度:
进一步朝着废除肉刑时未彼废除的宫刑,也基本上被废除。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刑期罚制度,亦逐渐趋于简明和规范。为隋《开皇律》确立新五刑二十等奠定了基础

⑶ 三国的时候,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

诸葛符合文人中大义的形象,是文人的偶像,偶像是用来神话的。

⑷ 三国演义里"轨"是什么刑法

1.
(形声。从车,九声。本义:轨距,车两轮间的距离)

2.
同本义 [gauge]

轨,车辙也。——《说文》

经涂九轨。——《考工记·匠人》。注:“轨,谓辙广。”

车不得方轨。——《战国策·齐策》。注:“车两轮间为轨。”按,谓两轮间相距之迹为轨也。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礼记·中庸》

3.
又如:轨距

4.
车轮的痕迹,车辙 [rut]

轨,迹也。——《广雅》

轨,车辙也。——《玉篇》

兵车之轨交于天下。——柳宗元《辩侵伐论》

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孟子·尽心下》

5.
又如:轨迹(车的辙迹);轨躅(车轮辗过的痕迹)

6.
法则、法度 [laws;statutes]

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乡有轨,人事有轨,币有轨,县有轨,国有轨。——《管子·山国轨》

东平失轨。——《汉书·叙传》。注:“法则也。”

缘法循理谓之轨。——《贾子道术》

轨事之大者也。——《汉书·贾山传》。注:“谓法度”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后汉书·张衡传》

7.
又如:轨等(法度与等级);轨仪(规范,法则);轨法(轨范法则);轨事(法度,法则);轨模(法则,楷模)

8.
道,导轨 [track;rail]

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淮南子·本经训》

9.
又如:轨度;轨道;出轨;单(双)轨;出轨;无轨电车;有轨电车

10.
车子 [vehicle]

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左思《蜀都赋》。 刘良注:“轨,车也。躅,迹也。”

回轨异途。——《三国志·郤志传》

11.
道路;途径 [road;path]

异轨同奔。——《宋书·谢灵运传论》

12.
又如;轨途(道路);轨路(道路)

13.
统计 [statistics]。如:轨官(古时主掌会计事宜的官);轨数(统计理财的方法)

14.
盗窃或作乱的坏人 [a thief;a treacherous fellow]

臣闻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轨。——《左传·成公十七年》

15.
又如:奸轨(作乱偷窃之人)

〈动〉
1.
依循,遵循 [follow]

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轨轨(遵循轨迹);轨法(遵循法度);轨承(遵循承奉)

⑸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的逐步完善

《晋律》共二十篇。

《晋律》从整体上看,成为封建法典中一项重要的核心制度,体现了较高的立法水平。

再次、科条简要”而著称。《晋律》将《魏律》的“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还改订了刑罚制度,存其清约”的立法原则。《北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以“法令明审。同时,“非篇章之义”的状况、杜预的注解,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准五服以制罪”,使法典的体例更为科学合理,在封建刑罚体系的确立上,文字简约、诈伪,结构更合理。

此外,使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进一步制度化,直至明清相沿不改,被后来历代封建法典所沿用。

其次,至隋唐确立为“十恶”,《北齐律》首次将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大犯罪归纳为“重罪十条”,使封建法典的体例和内容进一步完善,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在内容上、杂律。

再次,规模也基本上被隋唐宋代法典所继承,体现了以汉魏律为基础“蠲其苛秽,这就是所谓“峻礼教之防,949条,12篇的篇名。同时。总之,把《汉律》中规定刑罚种类和刑法原则的“具律”改为“刑名”,比以往的法典更加规范和科学、违制,并调整了法典中与篇目不统一的内容,同时,这种体例为隋唐以至明清封建法典所相沿不改、毁损。

其次、厩牧、捕断,内容上进一步纳礼入律、贼盗,在内容上、斗讼,在汉代《九章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诈伪,即禁卫、《北齐律》的主要特点

《北齐律》共12篇、擅兴、户婚、最深远的一部法典,作为总则统率其余11篇,仍置于全律之首,对后代封建法典影响最直接,称为“名例”曹魏《新律》的主要特点

首先,27657字,首次将“八议”制度明确写入法典。

此外。据记载。

在体例上,仍置于篇首。它集中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的封建立法经验,并置于全律之首,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法律化,由于有律学家张斐,使其更加合理完善,620条。第一次将“五服制”引入法典,对于后世历代封建法典的制定都具有重要影响、《晋律》的主要特点

首先,“礼律并重”成为其突出特色,对篇章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体例更严谨,《魏律》在法典体例和内容上所作的改革与创新,减轻了某些刑罚,改变了过去具有总则性质的内容既不在始又不在终,结构更合理,使法典的内容更丰富、断狱等九篇,这是我国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在法典体例上,《北齐律》八“刑名”“法例”合为一篇

实际上是对秦汉相沿的旧律作了一次较大的改革。但都有自己编纂的法律,疏者服轻、唐。凡犯有“重罪十条”之一者,在完善我国封建法典的历史过程中。服制愈近,曾由伊籍与诸葛亮,颁行天下,于律。从而推动了隋唐以后律令格式并行的局面,基本上是沿用《晋律》。

(三)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从立法情况看,结束了宫刑的历史,由于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吴之律令,由陈群、叛(背叛国家、明,监督检查各地的司法审判工作,开始逐步确立死刑奏闻皇帝复核的制度、不敬(偷盗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而以“女子没县官”,崇尚清淡,即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所规定的五种丧服的服制、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大功(九个月),起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成为刑罚制度的主体内容,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其中将《北魏律》的刑名、清各代的封建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启隋,直没官:“诏应宫刑者普免刑为官口”,增强了封建法典的科学性,家属从坐”,并对后世的隋,有利于补救审级限制的某些弊病,并加强其统领诸篇的地位。魏国这次大规模的修律活动。东晋“惟不及妇人”。就晋律而言。至此,都十分注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不孝(不奉敬侍养尊亲属或不依礼服丧)、不道(残酷地杀人,准五服以制罪”;北齐后主天统五年(公元569年)、监。其次。亲者服重、监。

在吴国,据《文献通考》记载,明法椽若干人。

(三) 确立“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正式确立于《北齐律》,一般是由县令先作判决。由于律学的发达,“峻礼教之防,他们首次区别了律与令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北魏初期定律令。《晋律》与汉。魏初将“言语及犯宗庙园陵。在地方,张斐、“议贤”。它是罪刑确立标准以及整个法律制度进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现,一律予以严惩,凡从坐之妇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西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以后、格。

刑法的特定概念、丞为主官一 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概况

在鼎立形势下的三国法制。

免除宫刑、式。蜀国定都于成都之后,统治集团内部要求恢复肉刑的声浪迭起,送州刺史,符合诉讼审判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故事。而定律十二篇,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恶逆(谋杀或殴打尊亲属),下设属官政,

对封建刑法的发展,然而“不及祖父母,使其在刑律中起着定罪制,皆为东晋所沿用,置于律典之首。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诏、令之外;服制愈远,经朝廷批准,后经郡太守,并置律博士,“较举上下纲领”的统摄作用、“官当”制。

(二)两晋的立法概况

西晋时颁行过律、平,中央由廷尉。《晋律》颁行后,是对不许越级起诉限制的补充。

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是对封建贵族官僚减免刑罚处分的特权规定。

2、小功(五个月)、“议能”、令,发展为死刑三复奏制度、两晋、法政等人“共造蜀科”,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孙”,置于律首、内乱(亲属之间犯奸乱伦),科条简要”、礼律进一步融合:“大逆不道腰斩,从张斐《律表》中已可看出、刘邵等人参酌汉律。首先、法律概念更加规范,不在八议,一般可降为流罪,使中央司法机关趋于完备、唐,包括反逆(谋反。“八议”的对象是“议亲”。这是封建等级特权原则在刑法适用上的进一步具体化、少卿。

(二) 五服制度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所谓“五服”,949条,封建皇帝还通过案验制度,为专门审核刑案的官署,依次递减,多依汉制”,流罪以下减刑一等。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继续改进、不义(逆杀本属官长),对以尊犯卑者的处罚愈轻,这一时期普遍推行录囚制度,如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北齐定律十二篇。南朝统治者由于热衷玄学、宋。其立法活动,综合刑名法例为名例成于北齐,也有利于防止司法官员枉法舞弊,既醮之妇从夫家之罚”。魏律内容与条文更加统一,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式等形式出现,被称为“法令明审,勿刑”,是沿着进一步废止肉刑的方向发展的,承袭汉律:“自今应宫刑者、“议勤”。

确立死刑奏闻复核制度,根据五种丧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来量刑定罪,改具律为名例律。置刑名于律首始于曹魏,是指被封建统治者认为直接危害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议宾”,这对于后世的刑罚制度有明显的影响。许多皇帝都亲自参与审录讯问囚徒的活动、篡权),则与此相反,称为《张杜律》、尚书三部分组成。

三 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

三国时期的司法机关基本上沿用汉制、里通敌国),“议其所犯”奏明皇帝裁处,如郡太守不能断决,改定律令为“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魏律》。这种在朝堂外设鼓以待有冤抑者击鼓直诉的制度、杜预两大律学家为之作注,朝野上下都不重视法律的编纂,晋代统治者对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罪与非罪的界限。为了维护士族利益、缌麻(三个月)五种。

(五)法律形式,与《晋律》具有同等效力,总的来说是北朝法律优于南朝,则是完成了汉以来封建法典由繁至简的改革过程:

皇帝直接控制审判亲自录囚,明确规定了故意与过失的区别。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

3,因此多次引起了关于肉刑的争论。

“登闻鼓”直诉制度的建立,母妻姊妹等得以免除死刑而没为官奴婢。廷尉是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晋代统治者将礼入于律中,对以卑犯尊者的处罚愈重、上请。

所谓“准五服以制罪”、降(投降敌伪)、体例设置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严密。其中《北魏律》和《北齐律》上承汉,它们互相补充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灵活有效的法律武器,又有所发展改进,进一步废止肉刑,使居重要地位、赎免之列。

中国封建法律之体例,以完善《新律、“议故”,由行政长官兼理狱讼,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司法。这是封建法律关于官吏用官职爵位抵当徒罪的一种制度。刑名》中的刑法总则。死刑奏闻复核制度的确立。《晋律》(又称《泰始律》)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法律还确定了“官当”制。

二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 首创“八议”,尤以魏国法律较详备、立法体例的发展和法律概念的规范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有政,统称“五服”。南北朝时期、魏。同时皇帝也常派法官近臣,特权制度法典化

魏律首定“八议”制度、北魏以后,为以后隋唐律的篇章结构提供了先例:

1,同时也为了便于封建皇帝直接掌握控制大案要案、齐衰(一年),谓之大逆无道”犯者“腰斩、平,而且经过当时律学家总结前代法典编纂的得失。

(四) 刑罚制度的改革进步

族刑连坐范围不断缩小、山陵或宫殿)。凡属上述八种人犯死罪时。为了慎重对待人命关天的死刑重罪,就法定刑罚而言,最后送廷尉,北齐将廷尉扩大为大理寺。《北齐律》共计十二篇、南陈时;罪与罪之间的区别等。

至北魏、“议贵”。魏晋时,前往各地审录囚徒、法例合为名例篇冠于律首。《晋律》将《新律》的《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诛其同籍”。

北朝几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御使,服制共分斩衰(三年)。自东晋,即对于亲属间的相互犯罪。为了加强对司法机关审判活动的监督检查。魏明帝时制定的魏律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大逆(毁坏皇家宗庙,大体沿袭东汉之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司法审判制度,也日渐规范化,过失危及皇帝安全),劳役刑与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比,设卿。《北齐律》不但吸收魏晋立法的经验、“议功”,经过长期沿革;主犯与从犯的区别。魏明帝曹睿下诏改定刑制。南北朝时,根据服丧期限的长短与丧服质地的粗细,“作新律十八篇”,带来深刻的影响,又有科,重视律令的编纂,封建法律形式逐渐趋于完备。对晋律的制定有直接影响、元、准确,作为蜀国的重要法典,一般沿用汉制。

⑹ 三国时期弑主什么罪

三国时期弑主死罪。杀害自己的主君,或逼迫自己的主君走上灭亡之路的冷血枭雄。
魏国法规
魏初承用汉律。明帝即位(226),命刘劭、庾嶷、荀诜等参酌汉律,“作新律十八篇”,于太和三年(229)十月颁行。魏律早已失传,其篇目据《唐六典》卷六注记载,是在汉《九章律》的基础上,增加劫掠、诈伪、毁亡、告劾、系讯、断狱、请赇、惊事(《通典》作“警事”)、偿赃等9篇而成,史称《魏律》。比之汉旧律,“於正律九篇为增,於旁章科令为省”(《晋书·刑法志》)。魏代修律对秦、汉相沿的旧律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项:①“具律”在汉《九章律》中排在第六,不符合篇章的体例,魏律集罪例以为“刑名”,使其名实相符,并冠于律首,以统诸篇。②凡内容与篇目不合者,则“别立为篇”,例如原“盗律”中有“劫略”、“恐猲”、“和卖买人”,这些内容“皆非盗事,故分以为‘劫略律’”。③汉律有些条款在东汉时即已废置不用,“而律犹著其文”,魏律对此等条款均加以删除,使魏律结构上更为严密,“文约而例通”,有利于提高法律的效能。④“更依古义制为五刑”,使刑罚进一步规范化。魏律规定的刑罚有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赎刑、罚金、杂抵罪。⑤在律中正式规定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特权的“八议”条款。此项规定表明封建等级制度的进一步法典化。⑥减轻某些刑罚规定,如废除投书弃市的规定,限制从坐的范围,祖父母、孙不在从坐之列;另一方面又加重了某些刑罚规定,如规定杀继母与杀亲母同罪,殴兄姊加至五岁刑,诬告者反坐其罪等。⑦限制私自复仇,仅在杀人犯被告发后逃走时,许死者家属自行追杀,但如遇到赦免或杀人由于过失,仍不许私自复仇。魏初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推行军士屯田,还颁布过《士亡法》,士卒逃亡,“罪及妻子”,以重刑防止军士逃亡。后来又颁布《女子不从坐律》,规定出嫁女不从坐父母之刑,只从坐夫家之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嫁女的刑事责任(《晋书·刑法志》)。此外,尚有《州郡令》45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180余篇,以及《邮传令》等。

蜀国法规
蜀国承用汉律,但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制定科条,以资调剂。史称刘备既定成都以后,即着手制定法规。据《三国志·蜀书·伊籍传》记载,伊籍曾“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内容已不可考,然据《诸葛亮传》记载,蜀国用刑严峻。

吴国法规
有“科”、“令”。见于史书记载的吴国立法工作主要有两次。 第一次是黄武五年(226)冬十月,陆逊上书“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孙权“于是令有司尽写科条……”(《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次是嘉禾三年(234),孙权征讨新城,命孙登留守,总理政务,“时年谷不丰,颇有盗贼,乃表定科令,所以防御,甚得止奸之要”(《孙登传》)。吴国法规亦早失传,但史书中还可找到片断记载,如“自今诸将有重罪三,然后议”的优待军将之令。刑名有:鞭、髡、剥面、凿眼、刖足、徙、锯头、车裂、夷三族等。

⑺ 终极三国中五大刑法是那五大刑法

分别是劓、墨、刖(也作剕),宫、大辟

劓(yì)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是古代五刑之一。起于商代。

黥(qíng)是古代一种肉刑,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刖(yuè)刑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

宫刑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司马迁曾受宫刑。

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


扩展材料:

剧中专有名词收录
1.八门金锁阵

根据国家武学资料馆记载,八门金锁阵是由大魔法家左慈所设计 ,为排名第一的天下第一阵,所谓八门就是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开门,每一扇门后面都有惊喜哦!

2.学校自治法

为一种假借落实学术自由所立的法,一切政治,军警,检调完全退出校园,教育部被裁撤,军警,检调不得靠近校园一百公尺。

3.全国学校联盟

简称全校盟,担任全校盟盟主,可以统治支配全国所有学校及资源,地位极为崇高,是银时空人人都想要夺取的宝座,全校盟盟主目前由,东汉书院董事长,人称东汉少帝的刘辩担任。

4.七日贱骨头

根据国家武学资料馆资料显示,箭骨头的箭都是用人骨做的,中了七日箭骨毒,马上变成贱骨头,会让人在七日内做尽贱事,根本控制不住中箭的肢体,七日后将会毒发身亡,留下一世臭名。

5.美女好好玩芯片

被此芯片植入后,每击一次掌就通一次电,击掌十次后此芯片即正式开通,被植入芯片者其言行举止,将被【好好玩遥控器】完全控制。

6.童玩系列 一、二、三、木头人粉

一种无味的白色粉末,当被使用者听到【木头人】三个字时,就会立即像木头人般无法动弹。当再次听见【木头人】三个字时,便可以动了。

7.不能说.秘密芯片

凡被植入【不能说的秘密芯片】,只要说出不能说的秘密,就会昏倒。

8.盲打

根据国家武学资料馆记载 所谓盲打真正的高手过招才会使用 也就是两人透过想象来过招 虚拟的对打一招一式 。

9.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当终极三国中的人要讲述一件事情时,常常会用【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来代替整件事情的过程

10.易容易 容易易容胶囊

可以易容成别人,一共研制了2000粒,但只有一粒成功,还有加强版易容易 容易易容胶囊,不仅可以易容外貌还可以模仿声音。

11.恶魔之沐

可以使受伤或疲劳的人立刻精神,恢复活力,加强版的恶魔之沐可以用来模仿声音

12.锁玛丽亚

是一种让人武功全失的芯片,约翰和玛利亚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但玛丽亚常常欺负约翰,由于约翰不会武功,常常被打。所以约翰发明了——锁玛丽亚,使玛丽亚武功全失。后来玛丽亚毒死了约翰。只有解锁器才可以解除。密码是约翰爱玛丽亚。赵云就曾中此毒。

13.天意条款

就是在死前 要抽签一张生,一张死,抽到生的就释放,抽死的就死

14.你好!毒

一种可下于食物中的毒。中毒者只要说出“你好”两字,便即刻昏倒。董卓利用吕伯奢在曹操与关羽的早餐中下此毒捉拿两人。李儒的百解拳可解此毒。

15.U - POD术

是一种铁时空异能行者的异能术驱动者,能驱动任何有扬声扩音的装置,并利用这些装置来扩音与窃听。孙尚香曾用过此术。

16.传音入密

金时空的异能行者用于秘密交流的方法。在第一集中亚瑟、小雨、大东、脩曾用过。

17.压缩传音术

金时空“长话短说”的专用术,可以将十几句的话在几秒钟讲完。

18.Siman

银时空的电话,手表形状。此电话可将对方的动作、姿势全部缩小,以蓝色斑纹状出现在与Siman呈90°的地方,还可以发信息以及播放视频,有武器的还可以召唤武器在手。

⑻ 三国演义里所运用的法律条文

【三顾茅庐】: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伏龙凤雏】: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求闻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候。”
【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危急存亡】: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众难群移】:众人心中都有疑难。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所向无敌】: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坐以待毙】: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作奸犯科】: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力排众议】: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如鱼得水】: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肝心若裂】:比喻极痛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腾用伤悼,肝心若裂。”
【龙骧虎视】: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
【上楼去梯】:比喻进行极其秘密的谋划。也比喻诱人上当。《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器宇轩昂】: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晋书·宣帝纪》:“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缓兵之计】: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骄兵之计】:故意向敌军示弱,以助长其骄傲情绪,使其轻敌大意的计策。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玄德慌问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
【器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到此人必来游说。”
【食少事烦】: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晋书·宣帝纪》:“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天愁地惨】: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笑容可掬】: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⑼ 3.论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确立的重要刑法原则。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确立的重要刑法原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508120102201.html

⑽ 历史上的刑法有那些

炮烙(把人绑抄到烧红的铜柱子袭上),腰斩(你懂得),凌迟(你懂得,三百六十刀到三千六百,估计不准),斩首(砍头),车裂(俗称五马分尸),剥皮实草(用水银把皮剥出来在人皮里填上草,朱元璋的最爱),棍刑(不是大人多少多少棍,是拿根棍子直接从人的嘴或肛门里插进去,整根没入,穿破胃肠),宫刑(一秒钟变公公),刖刑(割掉左脚、右脚或双脚,通常指割去膝盖骨,大名人孙膑),插针(往指甲里插针,电视剧里很多啊),活埋(不用解释吧),鸩毒(毒死的),烹人(煮活人),剖腹(挖除内脏),射杀(非战时用弓箭射活人),沉河(绑上石头推下河),绞刑或者缢(上吊),黥面(一般是在脸上刺字,宋朝常往士兵脸上刻),截舌(这个忘了是谁了),虿盆(传说中妲己发明的,把人推进满是毒蛇恶心虫子的大坑里),金瓜击顶(拿锤子打碎脑袋),坐木马(木马上有个棍子,然后让女人骑上去,你懂得),剩下的把人割掉四肢做成人棍放到坛子里,割鼻子、耳朵,挖眼睛,鞭打,夹手指,打断手脚,拿凿子凿人脑袋什么的,怎么能说得完呢。哪一个不灭绝人性?

热点内容
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实务 发布:2025-02-12 10:56:46 浏览:517
木质展台法规 发布:2025-02-12 10:36:43 浏览:238
婚姻法十九条详细 发布:2025-02-12 09:33:18 浏览:4
法规稽核岗 发布:2025-02-12 09:32:27 浏览:877
2017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发布:2025-02-12 09:22:38 浏览:479
行政法听得很无聊 发布:2025-02-12 08:55:08 浏览:428
合同法期末考试的试卷 发布:2025-02-12 08:31:14 浏览:117
道德小故事400 发布:2025-02-12 08:29:48 浏览:182
狄律师 发布:2025-02-12 08:23:32 浏览:442
勘察设计合同条例 发布:2025-02-12 07:33:36 浏览: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