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期间

民法的期间

发布时间: 2022-01-25 09:07:55

民法期间计算的起日,终日如何计算

民法总则第二百条规定:“民法所称的期间按照公历年、月、日、小回时计算。”第二百答零一条规定:“按照年、月、 日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日不计人,自下一日开始计算。按 照小时计算期间的,自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时间开始计算。”第二百零二条规定:“按照年、月计算期间的,到期 月的对应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没有对应日的,月末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第二百零三条规定:“期间的最后一日是法 定休假日的,以法定休假日结束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期间的最后一日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时;有业务时间的,停 止业务活动的时间为截止时间。”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期间的计算方法依照本法的规定,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 另有约定的除外。”

② 民法中期间的法律意义

期间的意义是指权利存在的时间段啊,楼上都在复制粘贴概念,文不达意。举个例子:抵押权期间,指的是抵押权存在的时间段,它等于主债权诉讼时效的期间。

③ 关于民法期间的问题

次日起算是明确规定的司法中所使用的期间计算规则
比如法院送达 提交文书 诉讼时效 上诉期 等等

你们这种情况属于私法的合同约定 到底怎么算依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 涉及到合同的解释 按照通常的理解最终来判断是不是从次日起算

④ 民法上关于约定期间指的是哪些期间

在民事类的相关案件及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期间的概念,如:诉讼时效是多少日、月,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多少年等等,法律所涉及的相关概念都是十分严谨的,包括期间的计算也是如此。民法总则中的期间怎么计算?为您介绍相关知识。

一、民法总则中的期间计算的相关规定

第一百八十条民事法律所称的期间按照公历年、月、日、小时计算。

第一百八十一条按照小时计算期间的,自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时间起算。按照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日不计入,自下一日起算。

第一百八十二条按照月、年计算期间的,最后一月与期间开始当日的相应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最后一月没有相应日的,其结束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

第一百八十三条期间的最后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法定休假日结束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期间的最后一日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点;有业务时间的,到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截止。

第一百八十四条期间的计算方法依照本法的规定,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一百八十五条民事法律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超过”、“以外”,不包括本数。

二、期间的计算方法

民法总则关于期间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1、自然计算法,即以实际经过的时间为计算期间的时间。例如9月9日下午5时到9月16日上午10时,期间分秒不差;

2、历法计算法,即以日历所定的年、月、日为计算单位,所称年,不论平闰年一律定为365日,所称月不论大小皆为30日。历法计算法虽不精确,然颇为便利。依民法通则第154条规定,两种期间计算方法并存,法定或指定期限多用历法计算法,而约定期限,允许当事人选择,如未约定何种计算方法,则推定以历法计算法确定其约定期限。

民法总则期间的计算是按照公历为标准的,计算的方式有时会精确到小时,若遇到节假日的,可以进行顺延。法律明确规定的法定期间一般是不能变更,司法机关还有涉及的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则,执行相关规定期间的既定行为,否则会引起一系列的诉讼后果。

⑤ 什么是民法的期间,期间的计算方式有哪些

期间,是指从起始的时间到终止时间所经过的时之区间。期间是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时间维度。民事权利义务的得失变更均须发生于一定期日或期间,任何人都无法排除时间对民事法律的作用。《民法总则》第200条规定:"民法所称的期间按照公历年、月、日、小时计算。"

⑥ 期间在民法上的意义是什么啊 试述 谢谢!

您好!
期间是指期日与期日之间的时间长度,分为法定期间和回指定期间。法定期间是由法律规定的,不答得变更。由司法机关依职权决定或裁定的,称指定期间。
民法中常见的期间有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
诉讼时效:所谓的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了胜诉权的法律制度。根据时间的长短和适用范围的不同,诉讼时效可分为普通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
除斥期间: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例如《继承法》规定,受遗赠人在知道受遗赠的二个月内不作出接受遗赠的意思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这里的二个月就是除斥期间。
如能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

⑦ 民法中的不变期间是什么意思

是指一经法律规定,非有法定情形任何人不得予以变更的期间。例如,上诉期间、申请再审的期间等.

⑧ 民法中条件和期限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附有决定该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所谓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特别规定一定的条件,以条件是否成就来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的法律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62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附条件法律行为的意义在于通过附条件,把当事人的动机反映到法律行为中,使其具有法律的意义,使法律行为的实施更好地满足当事人的需要。“条件”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产生和消灭的未来不确定的事实。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所谓期限,是指当事人以将来客观确定到来的事实,作为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附款。所谓附期限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设定一定的期限,并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根据的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法律行为和附条件的法律行为一样,都是为了
控制未来的风险而采取的限制法律行为效力的做法。所附的条件和期限实际上都是对法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的约定。
区别:1.条件是不确定的偶然性事实,期限是确定的必然性事实。
(1)时期确定,到来不确定,为条件。例如“60大寿送电视一台”,60岁虽确定,但人之寿命不可测,是否能活到60岁不可知,具有偶发性。
(2)时期不确定,到来也不确定,为条件。如“司法考试通过之日”,能否考得上,已属不确定,至于哪一年考得上,则更加不确定,故显然属于条件。
2.条件之事实成就与否是不确定的,期限是肯定会到来的。
(1)时期确定,事实的发生也确定,如“今年9月9日”,是期限。
(2)时期不确定,到来确定,为期限。例如“临终时将物送给你”,何时死虽难预料,但人必有一死,死期终会到来。

⑨ 民法中的时效和期间是什么意思

时效:.
通常指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版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权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诉讼时效依据时间的长短和适用范围分为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
期间:民法所称的期间按照公历年、月、日、小时计算。
规定按照小时计算期间的,从规定时开始计算。规定按照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天不算入,从下一天开始计算。
期间的最后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
期间的最后一天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点。有业务时间的,到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截止。

⑩ 民法典规定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是多久

民法典规定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是根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开始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热点内容
行政法听得很无聊 发布:2025-02-12 08:55:08 浏览:428
合同法期末考试的试卷 发布:2025-02-12 08:31:14 浏览:117
道德小故事400 发布:2025-02-12 08:29:48 浏览:182
狄律师 发布:2025-02-12 08:23:32 浏览:442
勘察设计合同条例 发布:2025-02-12 07:33:36 浏览:2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平等保护 发布:2025-02-12 06:23:05 浏览:191
对教师的职业道德 发布:2025-02-12 06:22:31 浏览:155
张大乐律师 发布:2025-02-12 05:51:35 浏览:684
条例准则主要内容 发布:2025-02-12 05:46:37 浏览:366
法律责任的承担主要包括 发布:2025-02-12 05:01:51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