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2006年
⑴ 2006年的民事判决书,当时申请强制执行,后来没下文了,现在还能找法院吗
现在还可以持2006年判决书到法院查询:该生效法律文书申请强制执行为什么没有“下文”?是中止执行还是终结执行?是中止执行可以继续,而终结执行就算案件完结。
《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五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
(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恢复执行。
第二百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
(一)申请人撤销申请的;
(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
(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
(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
(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第二百五十八条 中止和终结执行的裁定,送达当事人后立即生效。
⑵ 现行民法哪年施行
我国1949年后没有民法法典。
常常为人提及的《民法通则》其主席令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通过,现予公布,自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李先念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
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哪一年颁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了保障公民、 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 正确调整民事关系版,适应社会主义现权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通则》是我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所谓民事活动是指:公民或者法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如买卖、运输、借贷、租赁等。进行民事活动时,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守法的原则。 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满意请采纳,举手之劳,将鼓励我们继续解决更多网友的问题
⑷ 2006民事权利受到侵害,2011年诉讼是否有效
根据你的具体情况适用《民法通则》 第一百三十五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一百三十六条 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 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 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 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 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第一百三十七条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第一百三十八条 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第一百三十九条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第一百四十条 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⑸ 浙江大学2006年的民法考研试卷一道可能出错的辨析题
本人非法律专业,但单从网络所查资料来看,此题绝对属试卷出题错误!从网络所查资料显示只有“无权代理”和无因管理的感念定义及解释而无“无因代理”和“无权管理”的概念及解释。
从网络所查资料显示为:
无权代理:所谓无权代理,就是没有代理权的代理。无权代理并不是代理的一种形式,而是具备代理行为的表象但是欠缺代理权的行为。
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为他人管理事务提供服务的行为。无因管理一经成立,在管理人和本人之间即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管理人有权请求本人偿还其因管理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本人有义务偿还,此即无因管理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与合同之债一样,都是因合法行为而发生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合同之债为意定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为法定之债。
无权代理与无因管理的区别:
无因管理的管理人不需要被管理人授权,有授权就不是无因管理,是委托、授权。管理入主观都是善意的,只要能构成无因管理,管理过程中有过失,使被管理人受到损失了,也会发生损害赔偿,但是与无权代理中的赔偿性质不同。
民法基础班笔记(完整版):http://cache..com/c?word=%CE%DE%3B%D2%F2%3B%B4%FA%C0%ED%3B%D3%EB%3B%CE%DE%C8%A8%3B%B9%DC%C0%ED&url=http%3A//www%2Ekaoyane%2Enet/new%5Fview%2Easp%3Fid%3D994&b=0&a=43&user=#3
无权代理与相似概念的区别:
无权代理与无因管理。二者均为民法上的重要制度,仅一字之差,极易混淆。无权代理是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实施的民事行为。无因管理是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两者区别在于:(1)性质上不同。无权代理属于民事行为,无因管理属于事实行为。(2)法律评价上不同。无权代理欠缺代理权,不为法律所否定,但也不为法律所提倡。无因管理则是为法律肯定和提倡的行为,属于合法行为。(3)对本人的法律后果不同。无权代理除构成表见代理的情形外,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原则上非经本人追认,对本人不发生效力,而无因管理为法律直接规定其效力,不必经本人追认即可对本人产生法律后果。
民法笔记---2005法硕在线辅导-民法学-第六章-代理:http://cache..com/c?word=%CE%DE%3B%D2%F2%3B%B4%FA%C0%ED%3B%D3%EB%3B%CE%DE%C8%A8%3B%B9%DC%C0%ED&url=http%3A//www%2Efashuo163%2Ecom/2005%2D3/2005326162418%2Ehtm&b=0&a=92&user=#2
66、论述无因管理与合同、不当得利、侵权行为、代理、无因代理的区别?
答:(1)无因管理与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合同为表意行为,即以意思自治为要素,须由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才能成立,并且当事人应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因无因管理是单方实施
的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2)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的区别在于:无因管理属于法律事实中的行为,管理人的意志内容有意义,其是否为他人利益管理的意思是能否成立无因管
理的重要条件,而不当得利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不论当事人的意志内容如何,均不会影响不当得利的成立。(3)无因管理与侵权行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无因管理是合同法事实行为
,而侵权行为属于不法的事实行为。(4)无因管理与代理的区。在代理中,代理人有管理被代理人事务的义务,并且代理人与第三人所为的行为主要是民事法律行为,而无因管理的管理
人本无管理他人事务的义务,管理行为也不限于民事法律行为。(5)无因管理与无权代理的区别。首先,无权代理中的行为人是以本人的名义进行活动的,而无因管理中的管理人是不必
以本人的名义实施管理活动;其次无权管理代理行为属于民事行为,行为人须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无因管理属于事实行为,不要求管理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再次,无权代理
发生本人的追认,经本人追认的为有效代理,对本人发生法律效力,未经本人追认的为无效代理,对本人不发生法律效力。而无因管理不发生本人追认的问题,本人是否接受无因管理的后
果不影响无因管理的效力;最后,无权代理人实施行为的后果是其成立要件,而无因管理中管理行为的后果从根本上说应是有利于本人的,管理人有为本人利益管理的意思是其成立条件。
民法学复习资料[2]:http://www.9184.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411
浙大应通过新闻媒体的形式向社会致欠,并给出相应的弥补措施,以保证考生的利益不受损害。如果浙大不肯给出相应的弥补补措施你们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提出起诉,要求追究组考单位和错题当事人的责任。
⑹ 中国民法总则有过几次修订
您好,《民法总则》发布不久,目前并没有经过修订。于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内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此外容是《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至今没有修改过。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⑺ 民事诉讼案例2006年5月,王某向法院起诉,称被告刘某于2004年4月向其借款5万元,当时约定1年后返还,利息1
1)权利可以放弃。按照“意思自治”原则,法院会尊重当事人的意思,按撤诉或变更诉讼请求(如果原告放弃部分诉讼请求的话)处理;
2)同上,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法院会准予撤诉,下达“民事裁定书”,准予撤诉;
3)这属于在法院主持下,双方自愿调解,调解达成协议,法院可以制作“民事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这个问题不成立。理由:既然“在诉讼中被告虽然承认双方借款关系”,这已经是“法律事实”了,哪怕当初确实“赠与”,但被告当庭承认为“借款关系”,那就应该按“借贷关系”来处理,原则依据还是前面的“意思自治”。所以,不可以以“赠与”为由,驳回原告诉请的。否则就违法了。
⑻ 民法的诉讼时效是多少年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回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答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我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那一年颁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所谓民事活动是指:公民或者法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如买卖、运输、借贷、租赁等。进行民事活动时,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守法的原则。
《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1986.4.12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