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精神

民法精神

发布时间: 2020-12-20 15:41:32

A. 精神损失费赔偿标准民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并未明确专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属计算方式和赔偿限额,各地法院在审批实践中如何确定具体的赔偿数额,遇到了一定的困扰。针对此种情况,各地法院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司法实践,制定了具体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计算规定。《精神赔偿解释》规定了三种不同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1)对于造成死亡的,应当赔偿死亡赔偿金;(2)对于造成残疾的,应当赔偿残疾赔偿金;(3)对于侵害人身,没有造成死亡残疾后果的,应当赔偿精神抚慰金。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时,可以依法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严重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分为5万元、4万元、3万元、2万元和1万元五个等级;一般性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分为8000元、6000元、4000元和2000元四个等级。

B. 契约精神算不算民法内容

契约精神是从私来法延伸出自来的,也是民法、合同法的重要内容。
民事当事人在商品交易中主体地位的平等,彼此选择意志的自由,利益分享的互赢,对已成立契约效力的尊重和信守,是契约精神最基本的内容。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平等、自由、互利是契约精神的内在本质。

C. 民法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法规范的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则其最基本的实质便是平等自愿、公平合理、诚实信用。

D. 民事赔偿都有那些比如精神损失费什么的

民事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主要参照《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及《精神损害赔偿解释》来确定。
一、因人身伤害引起的损害赔偿
1、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2、确认人身损害事实后,确认造成人身损害的相应的责任,根据责任大小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3、人身伤害赔偿需要对伤残等级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的结果确认具体的赔偿数额。伤残等级鉴定是由专门的鉴定机构鉴定;
4、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5、据当地的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以及受害人的年龄、户籍来确认各项赔偿责任;
6、人身损害赔偿,可以聘请律师,律师费用也由将来的加害方承担。
二、精神损害赔偿
(一)《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2、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3、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二)精神损失并没有特别的标准,主要是看加害人的侵权行为你造成精神痛苦的程度或使其精神利益受到损害的程度,不过你的伤害成度如果达到伤残的话,一般都能得到精神损害抚恤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3、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4、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6、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E. 《民法总则》的精神与理性有哪些

您好,民法总则的精神和理性包括:
1、《民法总则》第三条,将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作为民法基本原则。
在全球范围内几十部民法典中,还没有如此规定。甚至很多国家没有规定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历来在立法实践中有确立基本原则的传统。基本原则是一种强烈的价值宣示,是对社会公众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教化。在本次立法审议中,曾经在草案中将“权利不可侵犯”放在了第五章民事权利中,但是,不少人大代表提出,既然说民法是权利法,”“民法是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是人民自由神圣的圣经”,在《民法总则》第三条,出现了“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2、《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三条,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民法总则》的规定是对物权法规定的总领性的进步。不止民事主体的物权,所有的财产权都受法律保护。
3、《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七条,民事责任优先的规定。
在2009年《侵权责任法》中即规定的侵权责任优先原则,我国司法似乎有这样一个传统,那就是,民事责任很容易被掩盖在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公法责任之中,甚至是可能被吞没。长期以来,民事责任是没有优先地位的。这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无疑不利。在《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了,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获得了独立性与优先性的确认。在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我们的民事权利将会优先得到保护,然后再去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这项对于保护受害人的切身利益的举措是跨越性的。
4、被监护人的自我决定权正常化。
国际人权保护运动的一大环节即在于,得让未成年、成年人被监护人自我决定。让他们尽可能的融入社会。尽管《民法通则》对于被监护人有着种种关爱,但没有像《民法总则》那样从监护人的确定,到监护人职责的大篇幅规定,都体现了《民法总则》对于实现被监护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即使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先行确定在自己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的监护人。《民法总则》第三十一条第二款有这样的表述:“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依法具有监护人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民法总则》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F. 传统民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民法的基本精神是对作为民法存在基础的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根本要求的体现,它贯穿在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终,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是民法的精神或理念。民法基本原则在内容上具有根本性,在效力上具有贯彻始终性,在形式上具有非规范性,在功能上具有补救性。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立法准则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统帅和指导各项民法制度和民法规范的制定,以避免民法内部矛盾,从而保持民法体系的和谐一致,借以实现民法整体功能。

第二,具有行为准则的功能。

第三,具有法律解释准则的功能。由于成文法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般规则对具体案件之局限性,有限规则对无限客体之局限性,模糊规则对确定事项之局限性,稳定规则对发展事物之局限性,刻板规则对丰富内涵之局限性),克服成文法局限的经常性手段是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6)民法精神扩展阅读

民法基本原则:民法的"精神脊梁"

平等原则。民法总则第4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则意味着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具体表现为:一是民事主体资格一律平等。自然人自出生开始直至死亡都享有民事主体资格,并且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二是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都应该经过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三是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如若受到侵害,有权请求相对人采取补救措施,承担民事责任,必要时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和救济。

公平原则。民法总则第6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本着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而司法机关在裁判民事纠纷时,也应该本着公平的观念和要求。

基于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充分享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民事活动;民事主体在订立合同或者进行其他活动时,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具有对应性,不得显失公平;民事主体在承担民事责任时,若是过错责任,应按照过错程度承担责任,若是无过错责任,应由双方合理分担损失;法院在处理民事案件时,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应适用明确规定的条款,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无规定,且当事人也无约定时,则应依照公平原则作出裁判。

G. 民法典规定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必须是造成他人什么

所谓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加害人不法侵害了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造成受害人精神利益上的损害,依法应当承担以赔偿损失为主要责任形式的侵权损害赔偿形式。该制度的设立旨在保护公民、法人的人格权益。
对公民人格权的保护,并非始于现代,古代法中都有对人格权予以保护的法律规定。诸如我国历朝封建法典中关于詈骂、恐吓的规定、罗马法中关于诽谤的规定。然则这些侵害人格权的行为,古代法中均采用刑罚方法予以保护,而且保护的对象多是帝王、尊长、奴隶主的人格权。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从立法上,导源于《德国民法典》。该法典的深刻理论意义和高超绝伦的立法技术影响了后世的各国民事立法,使得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日趋被大多数国家承认和接纳。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为了贯彻该条文的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一(试行)第150条中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公民或者法人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确定其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问答中也明确指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以上这些规定,都足以说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确立。

H. 民法通则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是怎样的

精神损害赔偿抄,是随着《民法袭总则》的公布实施而在中国建立的一项新的民事法律制度,是中国公民权益的拓展。
精神损害赔偿是因侵犯人格权致使公民受到精神上的痛苦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侵犯公民的人格权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物质上的损害,如受害人进行治疗的费用,一是精神上的损害,如受害人心理创伤和精神痛苦。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赔偿损失既指对物质损害的赔偿,也包括对精神损害的补偿。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不能弥补受害人名誉,荣誉等损失时,还需要用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来解决。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以物质形式弥补和减轻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慰籍受害人的感情世界,对侵权人予以制裁。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上述法律规定的人格权种类,不能任意扩大。

I. 民法典对精神病患者治愈后融入社会如何规定的

精神病患者如果被治愈,即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典第一章的基本规定,第二章的自然人相关规定均适用。
至于如何融入,这是个复杂且细致的问题,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J. 如何分析间歇性精神病的民法行为状态

间歇来性精神病,一个人的精神,并不源是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没有辨别状态,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患这种病的病人表现的症状为,精神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头脑是清醒的,具有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发病的时候,就丧失了辨认,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精神病是间断性发作的状态。

特征性精神状态:

1、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迟钝,情感不协调,及情感倒错或自笑(痴笑)。

2、联想障碍

思维松弛(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中断,强制性思维,或思维内容贫乏,及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3、意志活动减退

少动,孤僻,被动,退缩;社会适应能力差与社会功能下降;行为离奇,内向性;意向倒错等。

4、妄想幻听

妄想:特点多为不系统,泛化,荒谬离奇;原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幻觉,以言语性幻听多见,评论性,命令性幻听,其他精神自动症等,一级症状及紧张症症候群等。

热点内容
侵害姓名权法律责任股东 发布:2025-01-22 19:28:40 浏览:117
婚姻法中精神损害赔偿 发布:2025-01-22 19:08:19 浏览:760
所谓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2 18:58:05 浏览:598
篡改文件还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22 18:48:32 浏览:278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7:29:17 浏览:398
2017劳动法补贴 发布:2025-01-22 17:23:24 浏览:63
小学生道德发展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412
新婚姻法女方多少岁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909
刑法66条 发布:2025-01-22 16:20:00 浏览:677
共青团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5:53:24 浏览: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