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深刻理解民法典

深刻理解民法典

发布时间: 2022-01-26 19:21:17

A. 大学生如何认识新时代民法典彰显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

写作思路:意高则文胜立意,就是确立的中心和意图,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正文: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法治文明的世界文明古国,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厚的政治智慧与法律智慧,并形成了法典化的立法传统。然而,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出现一部独立的民法典。

近代虽制定了民法,但因一味移植西法、脱离国情实际而无法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制定了《民法通则》和《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民事单行法。

覆盖民事法律关系的方方面面,为编纂一部旨在维护民事权利、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民法典奠定了制度基础、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民法典的诞生,将开启中华法治文明新的历史篇章。

其一,民法典凝聚中华民族共同意志,体现出社会主义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采取开门立法的方式。

广泛听取和吸收各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充实和改善相关条文,严格履行法定程序,最大程度倾听民意、反映民情、荟萃民智,是群众路线在立法层面的深入贯彻,生动诠释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集中反映出社会主义立法的优越性。

其二,民法典既体现出新时代的核心价值,也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核心价值与民族精神相辅相成,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最本质、最集中的表达,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特质和禀赋,持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性格。

民法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追求并不懈坚持的自愿、公平和诚信原则纳入其中,不仅实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也展示了民法典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从民事立法普遍原则的基本立场,彰显出中华民族在推动法治文明发展进步中的伟大创造精神。

其三,民法典是对依法治国经验和智慧的升华,是人民权利保护的宣言书。民法典并不是凭空立法,而是在认真梳理和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法治建设经验与运行规律基础上,对现行民事立法进行整理而成的。

无论是总则条款的设置,还是分则内容的排列,都体现出契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务实精神。尤其是人格权的独立成编和诸多平等保护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的规定,切实回应了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权利面临的现实挑战,表达了新时代民法典对人民权利保护的鲜明态度。

B. 拿破仑与《法国民法典》讲述了什么

拿破仑·波拿巴,史称“拿破仑一世”,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也是制定世界上著名的《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的领导者。

拿破仑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法国大革命时参加革命军,获得少将军衔。督政府时期,他于1796年4月率兵进攻意大利;1797年打败奥地利,1798年侵入埃及。1799年11月9日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依靠上层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按照法国革命历法,政变这一天是共和国8年雾月18日,所以史称“雾月18日政变”。政变后,由3个执政官组成执政府,拿破仑担任第一执政,掌握军政大权,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1804年5月,他修改了宪法,宣布法国为帝国,即“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国家。他在执政期间,曾颁布了5个基本法典,其中特别是1804年通过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拿破仑法典》(亦称《法国民法典》),不但在法国法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法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个法典的大部分内容,至今在法国仍然适用。

拿破仑的一生,同他在战场上的活动密切相连。他对内狠狠打击复辟势力,对外不断进行战争。他曾多次粉碎反法向盟,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势力。但后来他又不断向外扩张侵略扩非但同英、俄争霸,还掠夺和奴役其他弱小国家。

1812年6月,他率军进攻俄国,同年12月因损失惨重,手下只剩不到两万的残兵败将,几乎是只身逃回巴黎。1814年3月,欧洲反法联军攻占巴黎后,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他利用人民对复辟王朝的不满情绪,又潜回巴黎,恢复了帝位,重新掌权100天,史称“百日王朝”。同年6月18日欧洲各君主国又组织了第7次反法联盟,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军被全面击溃,他只好第二次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的一个圣赫勒拿的岛上。1821年病死在这个岛上。拿破仑曾经说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2件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在这里,人们不禁要问,拿破仑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军事家,为什么在制订法律上那么起劲?这是与当时法国所处的厉史条件分不开的。在法国第一次大革命中,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曾制定了一些法律、法令和条例,稳固资本主义制度和打击封建残余势力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政局的不稳定,加之,连年不断的战争,致使历届政府颁布的法律极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还由于对革命前遗留下来的封建习惯法,尚未来得及清除,这就直接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

因此,客观名势要求加强立法工作和对现行法律的整理和编纂。拿破仑自觉得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亲自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法典。

在拿破仑执政期间,曾先后制定了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商法典、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这些法典对于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起了巨大的作用。拿破仑特别把民法典的制定,称为他的“第一光荣业绩”。

1800年8月12日,在拿破仑担任第一执政期间,就颁发决定,成立民法典起草委员会,指定当代四位著名法学家,即特隆歇、比戈·德·普雷亚梅纽、马尔维尔、波塔利斯参加这个委员会,拿破仑亲自领导并积极参加了这项工作。经过对罗马法、日耳曼人习惯法、革命前和革命期间的立法以及法学家的著作进行了整理分析,仅仅花了4个月的时间,民法典草案于1801年1月1日就拟定出来,由拿破仑发布命令,送交各法院征求法官们的意见,并责成参政院立法专门委员会根据审查意见,进行逐条讨论和修改。

在这个法典的起草和讨论过程中,拿破仑十分重视,他在繁忙的国务活动中,抽出相当多的时间参加讨论。据参政院立法专门委员会成员蒂博多回顾,在起草和审议这个法典时,先后共开过102次会议,其中拿破仑亲自主持的会议就有57次。

会议常常开到深夜,他不但自始至终的倾听法学家们的见解,而且当碰到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时,他便出来,理出个头绪,归纳出结论来。他常常提出一些深刻的、有条理的、明确的见地,使与会的法学家们都感到吃惊。他所以能提出种种指导性的看法和意见,这与他立法前阅读了大量的法学论著和实际材料有关的。

他对民事法律方面的渊博知识和极其清晰透彻的理解能力,使他完全有能力来领导和直接参加民法典的起草和审定工作。他在历次会上的发言,既不急躁,也不自负,立论非常有说服力,同参政院中最有才华的学者相比,也不逊色。

拿破仑对民法典的立法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单纯法律上的考虑,而更多地考虑到政治上对法国的利弊。他自己曾这样说:并非我个人对法律的爱好,而主要为了“治理国家”。因此,在法典的制订过程中,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指责和攻击,他都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予以排除的。他认为:“我们已经结束了大革命的传奇,现在我们必须着手于它的历史了,只需要在应用革命诸原则中那一些现实的、切实可行的东西,不要那些纯理论的、假设的东西,更不是为了进行抽象的哲学思维。

他的这些观点,就是强调民法典的目的,要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要成为资产阶级“切实可行的东西”。这部民法典,就是在拿破仑的直接干预下,排除了种种干抚和意见分歧,终于在1804年3月15日经立法院通过。通过不到一个星期,拿破仑就于3月21日正式签署命令,颁布实施。

这个法典原名为《法国民法典》,1807年命名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帝国崩溃后,重又称为《法国民法典》。到1852年又再定名为《拿破仑法典》。1871年以后,法国官方文件虽然一直称它为民法典,但没有明令废除《拿破仑法典》这个名称。

法典总共2281条,除总则(第116条)外,分为3编共36章。第一编:人,包括民事权利的享有和丧失,人的身份,家庭婚姻关系等等,实际上是对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

第二编:财产及对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包括所有权、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等等,实际上是对民事权利客体的规定。

第三编:取得财产所有权的各种方法,包括继承,赠予,遗嘱,契约等等,实际上是对民事权利转移的规定。

这个法典虽然篇幅庞大,条文浩繁,其规模类似《查士丁尼法律大全》,但作为它的基石的主要原则,不外有3条:一是确立了公民民事权利平等的原则,拿破仑把1789年《人权宣言》中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用民法形式加以具体化。但这种法律上的平等,却掩盖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二是确立了私有财产绝对无限制的原则,这是拿破仑把《人权宣言》中关于“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的具体化。但实际情况只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对法国劳动人民带来的却是日益贫困。在拿破仑执政及其以后的将近50年的时间内,破产的农民达500万人,被迫拍卖的土地价值约20万法郎。

三是确立了契约自由的原则,这实际上是使剥削者剥削被剥削者,强者强制弱者合法化罢了。尽管《拿破仑法典》有着极其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但是,它素以结构严谨、条理分明、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著称。它肯定了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的胜利,固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财产关系。它不仅对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民法典也有重大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拿破仑法典》不失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拿破仑亲自领导和参加制定的民法典,自公布以来,迄今已有200多年,它虽经过多次修改、补充,但它的基本原则没有变,目前在法国仍然有效。不仅如此,他的这部民法典,在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民法典中产生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影响不仅遍及欧洲大陆,还影响到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有不少国家以《拿破仑法典》为蓝本,全文照搬或者略加修改后就使用。

《拿破仑法典》在当时以致后来其影响那么大,致使人们总不能摆脱对他的追念,其原因正像马克思说过的:“因为智者的专制要比愚者的专制好受些。”他的专制制度,同普鲁士的那种宗法式的拘泥迂腐的专制制度有天壤之别。就是说,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是智者的专制,是法律的专制,而愚者的专制,就是普鲁士式的封建专制。在这方面,恩格斯也曾说过:“当拿破仑推翻了执政内阁的资产阶级统治,恢复了秩序,巩固了农民土地占有的新条件并在自己的《民法典》中加以肯定,把外国军队越来越远地驱逐出法国国境的时候,农民就欣喜若狂地归附于他,成了他的主要支柱。”

C. 民法典的意义和作用

《民法典》在来中国法治建自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它不仅仅是权利的宣言,更是国家治理遵循的基本法律制度。

《民法典》建立了一个前后一致、逻辑圆融、层次分明的有机法律体系。民法典将适用于不同民事领域的海量规则,按照特定的法学逻辑和原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全的规则体系。

(3)深刻理解民法典扩展阅读:

《民法典》发挥“半部宪法”的功能,更深刻地形塑社会并影响社会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民法典与宪法同样有控制权力和保护权利的双重功能,编纂民法典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民法典》凝聚中国人的道德共识,展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理性。民法典的全部内容无外乎社会生活的记载和总结,其中最关键的内容无疑是道德共识、价值理念和文化象征等精神层面的因素。

民法典应将这些精神要素浇筑到具体的制度和规则中,妥当平衡各方主体的利益,赋予权利和利益,分配风险和义务。

D. 法国民法典的思想内容

根据上面所说,对法国民法典的研究,应该着重于它的思想内容。以下分为4点说明:
(一)法国民法典规定了近代民族国家法律的几个基本原则,奠定了近代法律的基石。
法国民法典前面有一部分,标题为《前编?法律的公布、生效以及一般适用》,有6个条文。这6条规定的实际上不只是民法的问题,而是一切法律的几个基本原则。而且这个《前编》(Titre Preliminaire)没有与以下各编统一编号。据说,这6条在当时制定时不是只作为民法的前6条,而是作为当时计划中的包括几个法典(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刑事诉讼法典)的一个总法典的《前编》的。[4]这6条只列于民法典之首(其他几个法典大多经过了很大的变动),使人以为这只是民法典的前编了。
这6条的内容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则(除第3条是国际私法性质的规定外),也是对封建法的改变。
1.法律统一原则。第1条规定:经国王(共和国总统)公布的法律,在法国全境内施行。这个条文包含两点:(1)法律须经公布。公布是法律对外生效和施行的要件。(2)法律公布后,在全国施行。全国的法律是统一的,这与封建法律的地域性和分散性是正相反对的。
公布的作用在于使人民知悉法律,至少是可得知悉。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公开性。对于这一点,中国人是深有体会的。在中国,不久前还有所谓内部规定,那就是不公布的规定,也就是不让人民知悉的规定。
一个统一的国家必须有统一的法律,这一点在今天是不言而喻的。在封建社会,情况不是这样。这就难怪凡是研究法国民法典的人,莫不首先把统一全国私法作为这部法典的伟大成就。例如澳大利亚法学家瑞安说:伏尔泰曾说,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换马匹一样。他的俏皮话与事实相差并不远。法国直到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之后,才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5]。又说拿破仑法典的目标是要统一法国的私法,从这方面看,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6]。这就是这个第1条的意义。
2.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第2条规定,法律只对将来生效,没有溯及的效力。封建社会的法律,由帝王制定,可以任意追究过去的事情,可以侵犯或剥夺人民的既得权利,可以肆意改变人民的已有的法律关系.近代法律以不溯既往为原则(当然有例外),不仅民法如此,刑法也如此。这一原则的首要作用在于维护人民的既得权利与原有的法律地位,使人民在行为时只须注意并遵守当时有效的法律,不须顾虑行为后法律的变动(因为行为后法律的变动,只能影响以后的行为,对法律施行前的行为或事没有影响),从而有安全感。
3.立法与司法分离的原则。第5条规定,裁判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式进行裁判。确立行为的一般规则,是立法的范围。司法官只能对其审理的个别案件,进行个别的裁判,不得将其裁判作为一般的规则而当然适用于其他案件。这也就是立法权与司法权分离,亦即三权分立的原则。
法国在大革命之前,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各地区存在着分散的、彼此不一致的习惯法,于是法院就有对这些习惯进行解释,从而使之取得法律效力的权力。各地区的法院常常公布一些具有立法性质的判决,使司法判决成为一般规则[7]。法国民法典的第5条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定的。
司法权的作用既然是裁判个别案件,法官就不能拒绝裁判。第4条规定:法官借口没有法律或法律不明确不完备而拒绝裁判时,得依拒绝裁判罪而追诉之。如果法官可以因法律之故而对人民间的纠纷不予裁判,必将使人民的纠纷无从得到解决,而陷社会于混乱与不安。
本条是原则规定。详细的处理办法规定在民事诉讼法和刑法之中。
4.公私权(公私法)相互独立的原则。第7条(不属于前编)原来的文字是,(民事)权利的行使,与市民资格相互独立,后者依宪法取得并保有之。1889年改成的条文 [8],即: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依宪法和选举法取得并保有的政治上的权利的行使是相互独立的。这一条规定民事权利与政治权利相互独立,二者不互相依赖,不互相影响,民事权利以民法(私法)为依据,政治权利(公民的资格、选举权)以宪法与选举法(公法)为依据。被剥夺公权(政治权利)的人仍可享有并行使其民事权利。
划分公私法,这是近代法律的原则。资产阶级启蒙学者主张,私权是天赋的人权,与政治权利不同,行使私权并不以享有公权为条件(前提)。
(二)一切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法国大革命解放了在封建制度下被压迫、被奴役的一切人,把所有法国人置于同等(平等)的地位,这一点表现在民法上就是承认所有的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这就是第8条的内容。这一点的意义,今天已经不必多说了。从此以后,这一条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民法的最根本的原则。当然,在各国民法典里,尽管所用的文字和词语有所不同,例如德国民法典第l条,苏俄民法典第9条等等,但都毫无例外地接受了这种原则。
对法国民法典苛求的人可以说,法国民法典的这一条只说到法国人,与德国民法典第1条只说人相比似乎差了一点。但应该注意到,在那个时代,民族国家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用法国人这个字眼是完全正当的。何况就是1964年(一个半世纪以后)的苏俄民法典也还是说苏俄公民呢
法典第488条规定:满21岁为成年;到达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第13条规定:外国人经政府许可设立住所于法国者,在其继续居住期间,享有一切民事权利。前者与第8条合起来奠定了近代民法自然人能力制度的基础。第13条奠定了近代民法与国际公法中外国人地位的制度的基础。
法典还就两项特别能力作了明文规定,第1123条规定:凡未被法律宣告为无能力之人均得订立契约。第1594条规定:一切法律并未禁止其为买卖行为之人,均得买受或出卖。订立契约和买卖物品。在封建社会是有严格限制的。法国民法典特别规定这两条,也是解放人的表现。这些规定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想一想,中国在解放后,在农村土地改革后,要特别申明农村借贷自由和买卖自由,就可以理解,法国民法典的这些规定,对刚从封建社会解放出来的人们是多么重要了。
(三)法国民法典奠定了近代民法中财产法的基础。
近代民法中财产法的基础,即所有权绝对和契约自由,在法国民法典得到完成。封建的财产制度和封建性的财产权利,在法国民法典中被清除得干干净净。在这一点,德国民法典也不如法国民法典做得好。
关于这一方面,只要举出几个原则性的条文就够了,用不着详加阐述。第537条第1款规定: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545条规定:任何入不得被强判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中国制定某些法律时,对于类似于第545条的规定,还要反复讨论。这时,不禁令人感到,200年前通过这样的条文,要有多大的勇气。
法典第967条规定:任何人均得或以指定继承人的方式、或以遗赠的方式、或以其他适于表示自己意志的方式,以遗嘱处分其遗产。
其次关于契约自由。法典第1101条规定,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第1119条规定,任何人,原则上仅得为自己接受约束并以自己名义订立契约。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契约自由也扩及于夫妻之间。第1387条规定:夫妻间的财产关系,仅在无特别约定时,始适用法律的规定;夫与妻只须不违背善良风俗,并依后述各条规定的限制,得随意订立契约。
法国民法典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民法,贯穿了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包含有几层含意。第一,废除古代的形式主义。第二,不许国家干预个人的意思自由。第三,讲求个人的真实意思。法国民法典的意思主义(典型的规定是第1583条,买卖的合意成立后,即使标的物尚未交付,价金尚未交付,合同即告成立,标的物所有权即移转),是近代民法法律行为理论的核心。
总之,人们可以指出法国民法典在身份法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甚至是缺点,但很少能在财产法方面指出什么大的问题。法国民法典在这方面,一方面继承了罗马法的一些优良的制度和规定,一方面贯彻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一些思想主张。为了说明这一点,还可以举出以下几条规定。第一,法国民法典把关于国有财产的规定纳入民法典(第538-542条),具有特殊意义。在这种规定下,国有财产与私有财产立于同等地位,受到同等对待。第二,法国民法典对契约的解释作了详细规定(共9条)。第三,在买卖中,法国民法典只保留了买回而废除了先买制度。对于买回,法国民法典对买回的期限规定不得超过5年,法院也不能将之延长(第1660条、第1661条)。与此不同,德国民法典规定了买回与先买两种,而且把土地的买回期定为30年(第503条)。两相比较,法国民法典的规定在当时更具有进步的意义。第四,法国民法典第1674条关于买卖有失公平时不动产出卖人可取消买卖的规定及其整个办法(第1675条以下),为以后的各国民法典开启了先例。把法国民法典的规定与其他国家民法典的类似规定比较研究后,不能不承认法国民法典的规定仍有其独到之处。因为第一,限于不动产,第二,规定了严格的评估鉴定办法。
法国民法典财产法中的某些规定,因其为当然之理,以后各国民法典多不作规定。但正因如此,这种规定就成为对中国民法学生十分重要的知识。例如第2092条规定:负担债务的人,以其现在所有及将来取得的一切动产及不动产,负履行其债务的责任。第2093条规定:“债务人的财产为其全体债权人的共同担保;因此其财产的价金应依债权人债权额分配之,但债权人中如基于合法原因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存在时,不在此限。”这种规定,特别是前一条的规定;由于在别的国家民法典中已经没有,因此,今天在对中国民法学生说明什么是债务人的无限责任时,仍要引用它。因为必须明白了无限责任后,才能明了有限责任。
(四)法国民法典在家庭法和继承法方面的成就
在家庭法和继承法方面,法国民法典的成就远较财产法方面逊色。大革命后在这方面的一些激进的、先进的法律——例如废除家父制度,准许协议的甚至单方面的离婚,长子继承制的废止,遗产的平均继承等——在法典中受到了限制或得到了缓和,有的甚至回复到旧制度的原样,以致有人说这是对革命的反动的法典 [9]。所以会如此,当然有复杂的原因,对此,本文不去详论。
但是与革命前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法比起来,法国民法典并不是没有成就,它仍旧对旧制度(封建制度)作了极大的变革。首先是婚姻法的世俗化。中世纪末期,国王和教会争夺对婚姻家庭的司法管辖权的斗争,到法国民法典终于确定。民族国家对婚姻家庭取得了绝对的管辖权,教会完全失去了它在这方面的权力。法典第165条规定:婚姻仪式,于当事人一方的住所,在身份吏前公开举行之。以国家的身份吏代替宗教的教士和神父,从此,婚姻世俗化的过程完成了[10]。法国民法典早于德国民法典100年,却不像德国民法典那样,仍然在法典中承认教会的地位[11]。这一点表明,法国民法典在婚姻世俗化这一点,比德国民法典还要先进。
法典也否定了在结婚方面的家父的绝对权力。法典规定了复杂的结婚同意制度,以缓和对家父权的冲击,但在经过了多次以“尊敬证书”请求同意后,法典于第152条、第153条规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再需要家父的同意而结婚,这样最终地击败了家父的同意权这个封建力量的强大堡垒。
法典第326条规定,民事法院对于有关身份的诉讼,有专属管辖权。这一条规定的意义,有的学者只解释说,它排除了刑事法院对身份问题的裁判[12] 。但是不能否认,这一规定也同样排除了教会对身份问题的干预,因而也具有世俗化的意义。
法典保留了一些男女不平等的规定,保留了不自由的离婚制度。这些都一直要到许多年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随西方国家的普遍的家庭法的改革而得到纠正。
在继承法方面,法国民法典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首先,法典只承认财产继承,只承认继承是一种取得财产的方法,因而将之规定在第三编之首。法典完全不承认身份继承,也不承认特殊的贵族财产继承制度,实行不分男女的均分继承制度,否定了封建制度下的男性继承与长子继承。第732条规定:“法律之规定财产的继承,不考虑财产的性质与来源。”原来在封建时代,遗产区分为贵族财产、传来财产与取得财产。对贵族财产实行独占继承制度(长子继承,以后长子不独占继承,但享有较大份额),对传来财产实行两系分别继承制度(父系和母系分别继承),对取得财产实行两系均分继承。民法典废除了这种划分,只在第733条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分系继承。第745条规定:子女与其他直系卑亲属,不问性别与长幼,亦不问其是否出生于同一的婚姻,得继承其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直系等血亲的遗产。如继承人均为被继承人的一亲等直系卑血亲,且以自己的名义继承时,应依人数平均继承;如继承人全部或一部代位继承时,应依房数继承。这些规定,建立了近代法上的法定继承制度,开以后各国民法里的法定继承制度之先河。
(五)法国民法典树立了近代法中的个人责任原则
在封建法中,由于封建领主制与家长制的关系,民事责任与民事行为是分开的。有时,行为人不是责任人,而非行为人却要对他人的行为负责。刑事方面的株连制度在民事方面也有所表现。法国民法典既然承认每个成年人都有平等的能力和自主的意思,当然也就承认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法典第1382条规定: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而致行为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以下各条又规定了侵权行为的各种情形。法典关于侵权行为的5条构成以后大陆法国家民法整个侵权法的基础。
上面列举的5个方面,当然不能说完全是法国民法典的创造,不是由法国民法典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的。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积累的成果。但是法国民法典把这一些成果完全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下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个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一个新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法典的保护之下发展成长起来。人类文明也被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法国民法典的伟大的思想意义和光辉业绩。
三、法国民法典的编制、体例与语言
像法国民法典这样古老的法典,它的编制和体例自然带有时代的特点,不应该用后代的眼光去评论。所以指摘法国民法典结构不合理,说;任何科学的安排方法都不会在一编之中把继承和赠与、契约和侵权行为、婚姻财产、抵押和时效等这些毫不相干的内容都放在'取得财产的不同方法'之下[13] 。甚至说法典的第三编完全是异类题材的大杂烩[14] 。这都是不适当的。法国民法典承继了《法学阶梯》的编法而稍加调整,分为人法、物法和债法,今天看来,无可厚非。
相反地,法国民法典的教科书式的体例有独到之处。例如第二编第一章《财产分类》,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关于契约的《通则》,就可以当作财产和契约的教科书来读而得到应有的知识。
法国民法典的语言一直受后人的称赞。或说它浅显易懂、生动明朗,有人甚至说法典是一部出色的法国文学著作[15] 。
据说,拿破仑希望这部法典能为全体法国人民读懂,法国人民能人手一册。这一点差不多做到了。而这应归功于法典的浅近的和优美的文字。
法国民法典在这方面与德国民法典完全相反。这是两种文化的产物,很难比较其优劣。但是这毕竟是后世制定法典的人所应注意的。
四结论
法国民法典是影响及于全世界的一部大法典。奥地利普通民法典就产生在它的旁边,却相形见绌,不为后世所重。至今我们仍不能不研究它,仍从它那里得到启示。
法国民法典所表现的启蒙思想和解放精神,对于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寻求自由与解放的人民,都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也具有极大的益处。
真难怪法国人民对这部法典充满着爱好和感情,几次想要改造它而又舍不得它,还是保留它的原貌。世界人民也把它作为一部有高度学术价值的著作。中国商务印书馆将之与《法学阶梯》一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完全是应该的。
在中国,研究法国民法典,深刻领会其革命的精神与思想史上的价值,用以促进中国自己的民法典的制定,是这一代法学者的任务。

E. 民法典对于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民法典对于中国法制社会建设的意义什么?民法典,我的文化浅,也不明白民法典是什么?是民间法律吗?

F. 谈谈民法典为什么可以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

主要是民法典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上生活中能碰到的法律问题,在民法典中都有详细的解答和规定,更像一本生活法律网络全书。

G.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制定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民法总则》确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协调了民法与商法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则与有关单行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规范了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的第一步已经顺利完成。

《民法总则》的制定不仅实质性地开启了民法典的制定步伐,并成为民法典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地助推了法律体系的完善。

颁行后,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都要与《民法总则》进行协调,并以其所确立的立法目的、原则、理念为基本的指导,从而形成一部价值融贯、规则统一、体系完备的民法典。民法总则的顺利通过,也推动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驶入快车道。

(7)深刻理解民法典扩展阅读:

民法总则是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专家学者反复讨论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制定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为民法典编纂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个民法总则,接下来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也就顺理成章,真正驶入快车道了。我们要深刻认识民法总则的时代意义,进一步做好民法典编纂工作。

民法典编纂工作之所以能够按预期目标顺利推进,是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经济体制基础。

民法典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民法总则的制定。

人民网—民法总则的时代意义

热点内容
诉讼法考研试卷 发布:2025-02-12 00:13:19 浏览:230
2018年新婚姻法视频 发布:2025-02-11 23:00:34 浏览:421
不动产证复印件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11 22:38:33 浏览:101
叶仙儿道德 发布:2025-02-11 22:38:21 浏览:892
民法总论案例选评 发布:2025-02-11 22:27:24 浏览:768
刑事诉讼法龙宗智 发布:2025-02-11 21:24:59 浏览:289
刑法同业竞 发布:2025-02-11 21:19:32 浏览:995
后勤领导干部学习准则条例心得 发布:2025-02-11 21:03:29 浏览:639
注册公司后法律条文 发布:2025-02-11 20:02:13 浏览: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宣传 发布:2025-02-11 19:33:43 浏览: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