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法益问题

刑法法益问题

发布时间: 2022-01-26 23:04:09

刑法问题求助

个人见解,除去认识错误的情况,应当遵从主观服从客观,理由如下:现实生活中,客观方面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感觉认知或立法规定实现,例如,故意杀人罪的危害结果是我们看到死了人,行为是有人用刀杀人等等。但主观方面呢?我们说一个人是故意无非有两种方法:1是他的口供,2是通过其他客观方面推断,比如行为人预谋杀人去买刀,用刀被害人头部,这些都反映了其主观心态是故意。司法实践中口供是主要来源,毕竟用证据证明主观方面难度太大(对证据的要求高),但是不可否认口供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而且不符合不得强迫被告人自证己罪的原则。
综上,客观方面才是决定因素,刑法分则的各种罪名也多是对行为的类型化,在主客观不一致时应当以客观方面为主。
另,不知你是否问的是刑法中的认识错误问题,比如说甲想杀乙,晚上提刀去甲家里砍人,黑灯瞎火砍错了,误把在甲家串门的丙砍死了,怎么办?甲主观想砍死乙,客观上砍死了丙,是吧?这在刑法中是很常见的,多看看司法考试的书就了解了。
全部按照客观确实可能造成错案,这点你说的对,就像美国的程序正义出了汤普森案一样,因为科技远未达到可以发现一切事实的地步(所以当前破案根本离不开口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依靠客观至少比依靠主观要科学吧?一个人说我真没杀人,你却在录像里看到他拿刀子扎了人,被扎的人死了,你信哪一个?不否认录像有被伪造的可能,但无法证明录像是否伪造的情况下,你如何判读呢?我相信普通人还是相信录像吧,那是客观的毕竟

❷ 刑法问题咨询

1、三人不构成共同犯罪,甲乙属于共同犯罪,丙没有达到盗窃罪犯罪年龄。
2、丙涉嫌放火罪,15周岁已经达到放火罪的法定年龄。
3、甲属于累犯,因为出狱不满五年。
4、甲是主犯,并且属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乙是从犯,从犯比照主犯从轻处罚,丙属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处罚。

❸ 问2个刑法问题(共同犯罪)

1、甲教唆一个轻的罪代替重的罪,不构成教唆。最后乙还是实施了抢劫行为,该行为与甲无关,因为乙早有犯意,乙实施抢劫不是甲教唆引起的。
2、甲乙也不构成共同犯罪。诈骗是故意犯罪,乙虽然有诈骗的客观行为,但没有诈骗的故意,不构成该罪。

❹ 刑法问题

1、我国刑法原则上是不溯及既往。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请注意 法条中说的是以行为实施的时间为准。
2、第一个问题,不用立案,但是好像就是按修正案七来看也不够立案标准。 将刑法第二百零一条修改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3、第二个问题应当立案。理由同上。

❺ 法律问题,刑法是基本法吗

我国的刑法也是我国的基本法。

❻ 电影《亲爱的》中的刑法问题

由陈可辛做导演,赵薇、黄渤主演的电影《亲爱的》最近是电影院的热播大片,这部以走失儿童为中心线的电影中出现很多法律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第一,关于孩子走失报警24小时内不能立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关于立案的规定,接到儿童或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少女失踪报案的,不论案件是否属于自己管辖,都应当首先采取紧急措施。经审查,属于自己管辖的,依法立案侦查;不属于自己管的,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处理。而民间流传“孩子失踪过了24小时才能立案”的规定并不存在,我国从没有关于孩子失踪需等过了24小时才能立案的相关规定。在实际生活中,公安机关之所以声称需等人口失踪满24小时才可以立案进行推脱,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公安机关有关于破案率等政绩考核的考虑,存在不作为之嫌。

第二,赵薇不知情抚养被拐儿童,算是共犯吗?应受制裁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规定,构成拐卖儿童罪共犯的,应具有主观上的明知,并提供了帮助行为。收买并抚养被拐卖的儿童,是构成收买被拐卖的儿童罪的,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明知”拐卖,抚养被拐儿童也是触犯 法律,并非“明知”就不够成共犯。

第三,赵薇已经与孩子构成事实收养,这种关系是否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

因为没有办理合法的收养手续,是属于非法收养,并没有建立合法的收养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如果对簿公堂,亲生父母必然会胜诉。而法官在判定这类案件的时候,会根据《收养法》的相关规定来决定是否属于合法收养,再决定判决结果。经过合法程序被收养的孩子,与亲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都会随着收养的成立而告终。根据《收养法》第23条规定:“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赵薇并未与两个孩子建立这种合法收养关系,筋骨相连般的亲情也敌不过法律的规定,儿子仍然要归生父黄渤抚养,女儿则寄养福利院。在实际案例中,“买”来的亲子关系不受法律保护,也会相应避免更多的儿童被拐卖。

❼ 刑法问题

吴某构成盗窃罪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分析:吴某在客观上盗窃了包括手枪、弹药在内的财物,但主观上对其并非明知。在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对行为客体的明知是犯罪故意成立的条件,盗窃枪支罪的成立应以明知是枪支而予以窃取为构成条件。在本案中,吴某在盗窃时并没有认识到包内有枪,事后才发现的。因此,他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不构成盗窃枪支、弹药罪。
吴某获得枪支弹药后,并私藏于家中。由于刑法对这种非法保管枪支、弹药的行为专门规定为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因此,吴某构成此罪。实际上,在窝藏枪支、弹药与非法持有枪支、弹药之间存在想象竞合关系。由于非法持有枪支罪的处罚重于窝藏罪,应以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论处。这里应当指出,在想象竞合的情况下,一行为触犯数罪名而非构成数罪,从一重罪处罚。

❽ 刑法问题

会被判故意伤害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
第二条 重伤是指使人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
第三条 评定损伤程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伤情,具体分析。
损伤程度包括损伤当时原发生病变、与损伤有直接联系的并发症,以及损伤引起的后遗症。
鉴定时,应依据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及其损伤的后果或者结局,全面分析,综合评定。

❾ 谁能帮我解答几个刑法问题

我正好复习完司法考试的刑法,这些题我都见过,而且大部分刚刚做过

第一题绝对应该选B
请参见2007年试卷二的第14题,此题是说一人推倒另一人,其后脑着地正好碰到石头而死,与此题如出一辙,过失并不要求行为人预见到全部危险,此题中甲攻击乙的下腹部,应该能预料到这种程度的攻击会对乙造成伤害(虽然不能预料到会对乙致死),这样就成立了过失,如果此题中甲轻轻碰一下乙,那么才算做意外事件,这种题如果是意外事件出题人一定会设计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场景,而甲対乙的攻击(下腹部),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暴力程度的行为了,并不是碰一下就死这种不可思议的事

第二题选B
此题中D选项肯定不对,E对抢劫行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是一种帮助行为,应定为抢劫的事中共犯,所以不是不构成犯罪
A选项也不对,E的帮助行为与另两名犯罪行为人相比明显较轻,不应定为主犯
C选项也不对,另两人的犯罪意图并不是由E教唆引起的,E只是为了犯罪更好实施提出了建议

第三题选D
A选项中,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15岁的吴某对盗窃并不负刑事责任,因此不构成共同犯罪,教唆者孙某直接定盗窃罪,是间接正犯
B选项中,存在只惩罚主犯的罪名,如聚众妨碍解救被收买妇女、儿童罪,因此并不是有主犯就一定有从犯
C选项中,两人的故意内容根本不同,所以不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的各行为人应该是有通谋的而且完全相同的犯罪故意),两人一个定故意伤害罪,一个不构成犯罪。
D选项中,学生高某为胁从犯,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四题选B
这是明显的紧急避险。不是意外事件,因为不是不可抗力或者不可预见,即意外性不够。行为造成的后果不严重(仅仅是小腿骨折),而且意图就是为了躲避危险,主客观两方面均不构成犯罪。不是正当防卫,因为正当防卫是对直接侵害人,而紧急避险是对第三人。

第五题选C
首先,甲不构成累犯,原因是累犯的条件是:1、符合累犯的时间条件,即前罪刑罚执行完毕后5年以内,对于假释,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因此甲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符合;2、前后两罪都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本题中,甲的前罪是五年有期徒刑,后罪为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并逃逸,按照刑法起刑就是3年,因此前后两罪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符合条件;3、后罪应当是故意犯罪,本题中,甲的交通肇事犯罪为过失犯罪,因此不符合这个要求。甲不构成累犯,因此AB都不对。
其次,对D选项,假释期满之日意味着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再犯罪已经不能撤销假释了,只有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或者在假释期内发现原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才能够撤销假释。
最后,对于正确答案C选项,你可以记住一句话:缓刑无累犯,累犯无缓刑。缓刑期内犯新罪,撤销缓刑,数罪并罚,不构成累犯,缓刑期满后犯罪,由于缓刑考验完毕意味着刑罚没有执行过,因此不符合累犯的条件,也不构成累犯,而累犯不适用缓刑是刑法第七十四条明文规定的。

第六题选C
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不论何时发现这个新罪)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与原判决的罪数罪并罚

❿ 刑法问题问大师

BCD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规定:"实施盗窃犯罪,造成公私财物损毁的,以盗窃罪从重处罚;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择一重罪处罚。"所以,A正确。
盗窃后为掩盖罪行而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按照上述规定,应当“以盗窃罪从重处罚;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择一重罪处罚”b 错误。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属盗窃罪与信用卡诈骗罪的竞合,——属于法条竞合——以信用卡诈骗罪处罚。
盗窃商业秘密的,属盗窃罪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竞合,从一重罪定罪处罚——属于法条竞合——以盗窃商业秘密罪处罚。

热点内容
诉讼法考研试卷 发布:2025-02-12 00:13:19 浏览:230
2018年新婚姻法视频 发布:2025-02-11 23:00:34 浏览:421
不动产证复印件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11 22:38:33 浏览:101
叶仙儿道德 发布:2025-02-11 22:38:21 浏览:892
民法总论案例选评 发布:2025-02-11 22:27:24 浏览:768
刑事诉讼法龙宗智 发布:2025-02-11 21:24:59 浏览:289
刑法同业竞 发布:2025-02-11 21:19:32 浏览:995
后勤领导干部学习准则条例心得 发布:2025-02-11 21:03:29 浏览:639
注册公司后法律条文 发布:2025-02-11 20:02:13 浏览: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宣传 发布:2025-02-11 19:33:43 浏览: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