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刑法
① 夏朝都有什么刑罚
“夏刑”是从皋陶之刑发展而来,主要有五刑和孥戮。五刑包括:杀,即处死;宫,毁掉生殖功能;膑,截去膝盖骨;劓,割掉鼻子;墨,将面部刺黑。戮为杀死,孥为子女。孥戮即将犯罪者与其子女一起处死,是后世“族诛”的开端。
② 夏商时期刑法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夏朝初步确立了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商朝以刑罚严酷著称,除五刑外还规定了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杀手段。
③ 夏朝的军队和刑法分别是什么
夏朝军队:《左传.哀公元年》记伍子胥之言说:夏少康逃亡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内.这里将容田、众并提,并将之与军事概念“旅”相联系,反映了夏代实行的是临时征召的民战,兵民合一.夏朝的军队装备有用铜制作的兵器以及铠甲,受夏王直接指挥.
夏朝刑法:据对《尚书∷洪范》的研究,可以确定为死、墨、劓、膑、宫和幽闭6种,其中宫与幽闭是根据适用对象性别不同而方法有别,实为一类.可见从夏朝起,中国已建立了一套以肉刑、死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即五刑制度.这套刑法制度基本上为殷、周两代袭用,并对后世的刑法制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夏朝还修筑了监狱,称“夏台”或“钩台”.
④ 商夏朝刑法哪个更早
夏朝的刑罚:主要有五刑和孥戮.五刑包括:
杀,即处死;
宫,毁坏生殖功能;
膑,割去膝盖骨;
劓YI,割去鼻子;
墨,将面部刺黑.
戮为杀死,弩为子女,孥戮即将犯罪者与其子女一起杀死,是后世“族诛”的开端.
商朝
1,死刑,其刑法方式多样,极其残酷.除斩和戮(以刀砍死尸)外,还包括:
醢HAI,即处死后剁为为肉酱;
脯,指处死后制成肉干;
炮烙,将油涂在铜格上,下用炭火烧热,令犯罪者在铜格上行走,掉进炭火中烧死.
劓殄TIAN,即灭绝全族,不留后代.
2,肉刑
即割裂体肤的刑罚.除文献资料外,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明确的肉刑记载.可见商朝继承并发展了夏朝的宫、刖YUE(夏朝为膑)、劓、黥QING(夏朝为墨)等刑罚,同时还有断手之刑罚.
周,在商朝的基础上,还设置了流刑、赎刑、鞭刑、徒刑等
1.死刑,西周统称“大辟”,按其适用对象,分为两类:一是对有罪的贵族或官员,用“磐”刑(将其缢死),并在隐蔽处施行.二是对于其他犯罪者,处以斩(砍头或腰斩)、辕(用几辆马车将身体撕裂)、磔(凌迟)、弃市(将尸体置于街市中展示)、焚(用火烧死)等刑,同时在市中行刑.
⑤ 夏代刑法特点
夏朝奴隶主已开始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夏王的统治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
死刑(统称大辟,主要有诛、杀、戮、孥戮等):孥戮是指将罪犯本人及其子一同杀死,类似以后朝代的族诛。也有人认为应解释为:或将罪犯罚做奴隶,或将罪犯杀死。 [2]
3.肉刑(墨、劓、膑、宫):墨:在罪犯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色。劓:割去罪犯的鼻子。膑:去掉犯人的膝盖骨;宫:破坏犯人的生殖器官。
4.流刑:将犯人流放到边远的地方,最初是作为宽恕同族人所犯五刑之罪的,但是后来就不仅用作此了。
5.赎刑:允许罪犯用铜等贵金属来赎罪。不同于“罚”。夏朝的赎刑制度非常发达,在西周制定赎刑制度时还参照了夏朝的制度。
⑥ 中国夏朝和商朝的严酷刑法有 . . . 。
以残害人体为主的五刑(墨、劓、刖、宫、大辟)在商朝已较为通行,但处刑的手段尚未规范化,因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且有许多刑罚在五刑之外。死刑有活埋、沉水、火焚等形式。此外,文献记载商朝还有孥戮、劓殄以及炮烙、剖心、醢、脯等酷刑。总之,商朝没有一套严格的刑罚制度.
⑦ 夏朝的五刑是什么意思
所谓“五刑”是指中国早期社会五种常用刑罚,即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五种刑罚。这五种刑罚由轻到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
1、墨刑
又称黥刑,是在犯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再染上墨色,作为受刑人的标志。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一种使受刑人蒙受耻辱、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
2、鼻刑
是割去受刑人鼻子的刑罚。鼻子是人体重要器官,与人的尊严关系更切,因此劓刑较墨刑为重。劓刑也带有耻辱刑的性质。
3、剕刑
有时也写作刖刑,是指砍去受刑人手或足的重刑。砍足称为剕,砍手称为刖。另外,与砍手砍足相类似的还有砍去膝盖骨的膑刑。砍去受刑人手足是各古代民族经常使用的方法。
4、宫刑:是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对男性为去势,对女性为幽闭。宫刑极为残酷,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
5、大辟
是死刑的统称。在夏、商、周三代,死刑尚不规范,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极端残酷。特别是在商代末期的纣王时,除常见的斩、戮等死刑方法外,还出现了炮烙、醢、脯等酷刑。
(7)夏朝刑法扩展阅读:
夏王朝稳定之后,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制定了《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
据记载《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证。据后人追述,夏朝已经有"五刑",共三千条。
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可见夏朝法律数量应较多,规定应该比较细密,夏朝法制应初具规模。
⑧ 夏朝时定了刑法 对吗
⑨ 夏朝制定了哪些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禹刑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但是并非由禹所作,大概事启以后制定的,可能是为追念其先祖而名为“禹刑”。禹刑是因有“乱政”而作,语出《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所 谓乱政实际上是指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而制定的。这种乱政在禹时是不大可能出现的。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经有了“五刑”。
一、关于《禹刑》的由来
《禹刑》仅见于《左传》昭公六年。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一般认为,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是后人为纪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后人追述的。所谓乱政实际上是指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而制定的。这种乱政在禹时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二、《禹刑》的性质、内容
一般认为,《禹刑》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法考订。但文献中又有零星的记载。
《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昏、墨、贼、杀”。这是晋国叔向在答复韩宣子有关邢侯与雍子“争田”一案处理情况时,所征引的法律条文。
语出:“《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
叔向认为,晋国《刑书》中“昏、墨、贼、杀”的规定最早是皋陶所至,后来夏代的法律沿袭。据叔向解释,“昏”:自己做个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墨”: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肆无忌惮地杀人,这三种罪都要处以死刑。
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经有了“五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