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典65
新刑法司法解释
(一)第一条
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本条是关于制定刑法的目的和根据的规定。
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刑法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制定刑法的目的和立法根据的规定中明确地体现了我国刑法的本质特征。
本条主要规定了以下两方面内容:
1、制定刑法的目的
根据本条的规定,制定我国刑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因此,它决定了我国的刑法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的刑法是根本不同的,它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是掌握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手中的法律武器,因而也就决定了制定我国刑法的目的只能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其中“惩罚犯罪”,就是通过刑法,规定什么是犯罪,哪些行为是犯罪,犯什么罪应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的方式,对任何触犯刑法规定的犯罪分子,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为惩罚犯罪提供法律武器,这是制定刑法的目的之一。“保护人民”是制定刑法的根本目的,这里所说的“保护人民”,不仅是指保护人民个人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等合法权利不受侵犯,也包括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安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遭到破坏。
2、制定刑法的依据根据本条的规定,制定我国刑法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宪法;二是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宪法关于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的规定,关于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基本制度的规定,关于保护公共财产、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的规定,关于保护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规定等等,都是制定刑法的依据。宪法序言中所确定的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并取得社会主义事业成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仍是制定我国刑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据。建国以来,我国在同各种刑事犯罪的斗争中,曾制定了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单行刑事法规,特别是1979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刑法典以及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一系列的“决定”和“补充规定”,对刑法加以修改和补充。这些法律的实施,对加强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积累了同犯罪作斗争的大量经验。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进行。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颠覆活动也从未停止,出现了一些新的犯罪形式。因此,不断总结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的犯罪,调整我国的刑事政策,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都是我国制定刑法的依据
(二)第二条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本条是关于刑法任务的规定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其具体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刑法的首要任务。我国的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取得的,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用刑罚方法同一切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武装暴乱、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勾结外国危害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等犯罪作斗争,是刑法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刑法的打击锋芒,就是指向这类危害最严重的犯罪,这是符合国家和人民最根本利益的。
2、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国家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是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保证。根据宪法关于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刑法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是公民生产、工作、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同样受国家法律保护。因此,刑法对于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
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其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权利;民主权利是指公民依照法律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的各项权利;其他权利是指劳动、婚姻自由、老人、儿童不受虐待、遗弃等权利。刑法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作斗争,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刑法的重要任务。
4、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否则,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因此,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成为刑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犯罪,依照刑法予以打击。
(三)第三条
第三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解释】本条是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
1、79年的刑法基本是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制定的,如对于什么是犯罪,以及对各种犯罪和处刑都作了具体规定,但是考虑到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第一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比较少,只有103条,而且犯罪情况很复杂,可能出现一些犯罪行为需要追究,而法律又没有规定,因此,为了有利于同犯罪作斗争,不得已原刑法保留了有严格控制的类推制度,因为保留了类推制度,所以1979年刑法未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实施17年来,各种新的犯罪已充分暴露出来,在认真总结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基础上,这次修订刑法,分则由143条增至350条,对各种犯罪作了大量的补充,并对罪状和处刑作了进一步明确、具体的规定。
(四)第四条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又一项基本原则。
2、《刑法》规定,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具体体现了《宪法》规定的人人平等原则。这一《刑法》原则有两层含义:
1、要做到刑事司法公正,即定罪公正、量刑公正、行刑公正。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犯罪的任何人,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出身、性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情况、职位高低和功劳大小,都应予以刑事追究,公正、平等地适用法律。在司法实践中,只有遵守这个原则,严格依法办案,才能维护和实现《刑法》的权威性。
2、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由于封建残余思想、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特权思想在一些人中仍有一定市场,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本条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在刑法全文司法解释内容的介绍中,需要明确的是,刑法是为了保护人民且根据宪法来制定的,而且,制定刑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以及安全,在出现事故时及时的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而且,刑法与其他的法律一样,对待任何犯罪行为,绝不姑息。
⑵ 什么是刑法的体系如何理解刑法解释的含义与分类
刑法体系,是指各种刑法规范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联系、有机地排列,组成统一的整体。各国刑法典,一般从总体上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个别还有附则。编之下,再根据法律规范的性质和内容有次序地划分为章、节、条、款、项等层次,从而构成一个科学的统一整体。
[编辑本段]一、编
编是刑法典的第一级单位。我国刑法将总则和分则列为两编,附则不另立一编,但性质上与总则、分则并列。把各种刑法规范科学而系统地纳入总则和分则之中,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刑法总则是关于刑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以及关于犯罪和刑罚一般原理的规范体系,这些法律规范是定罪量刑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刑法分则是关于具体犯罪及其法定刑的规范体系,这些法律规范是定罪量刑的具体规则。根据上述标准,可以将刑法规范分为总则性规范和分则性规范。在刑法典中刑法总则规定的是总则规范,刑法分则规定的是分则规范。不仅刑法典的规范可以分为总则性规范与分则性规范,而且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按其内容属性也可以作这样的划分。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的内容大多属于刑法分则性规范,但也有个别总则性规范。应当指出,刑法总则规范的效力不仅及于刑法典,而且也用于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对此,我国刑法第101条明确规定:“本法总则适用于其他有刑罚规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这里的有刑罚规定的法律,就是指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从理论上说,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附则是关于刑法内容的附属性规定,一般涉及刑法的生效等非实体性内容。
[编辑本段]二、章
编下是章,章是总则和分则两编之下的单位。刑法总则和分则各自独立设章。我国刑法总则分设五章,刑法分则分设十章。在刑法分则中,罪名往往按章排列,各章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编辑本段]三、节
章下是节,节是章根据需要而下设的单位,反映章内部的有机联系。我国刑法,根据内容决定章下是否设节。在刑法总则中,凡内容较多并且有明确的层次之分的,往往设节,否则就不设节。在刑法分则中,罪名较多的第三章与第六章下设节,其他章下均不设节。
[编辑本段]四、条
节下是条,条是表达刑法规范的基本单位。刑法规范通常都是以条文形式出现的,因而是刑法规范的基本构成元素。配置在各编、章、节中的刑法条文,全部用统一的顺序号码进行编号。编号自成系统,不受编、章、节划分的影响。刑法条文采用统一编号,便于检索,引用方便。
[编辑本段]五、款
条下是款,款是设于某些条文之下的单位。有些条文表达的内容简单,只有一段,因而没有必要在条下设款。在条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比较丰富,存在若干层次的情况下,需要在条下设款。我国刑法中的款采用另起一行的方法表示。例如,我国刑法第23条分为两款,第一款规定的是犯罪未遂的概念,第二款规定的是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在款的内部还有段之分。在某些情况下,在同一款里还会包含有两个甚至三个意思。在学理上,对同一款里包含的两个意思,分别称为前段与后段;对同一款里包含的三个意思,分别称为前段、中段与后段。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条款当中,如果用“但是”这个连接词表示转折关系的,则从“但是”开始的这段文字,在学理上称之为但书。刑法中的但书所表示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补充性但书,这种但书是前段的补充,使前段的意思更为明确。例如我国刑法第13条前段规定了犯罪的概念,后段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就是补充性但书的适例,它从反面使犯罪概念更加明确。(2)例外性但书,这种但书是前段的例外。在条款中,几是以“但是……除外”这种句型出现的但书,都属于例外性但书。例如我国刑法第65条前段规定了累犯的概念和处罚原则,后段规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这就是例外性但书的适例。因此,过失犯罪是累犯构成的排除性条件。(3)限制性但书,这种但书是对前段的限制。例如,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就是限制性但书的适例。
[编辑本段]六、项
条与款下有项,项是某些条或款之下设立的单位。刑法典中的项,往往采用基数号码进行编号。一般来说,列为项的内容之间往往具有并列关系,并共同从属于条或款。例如,我国刑法第33条规定:“主刑的种类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以上五种主刑,刑法学分为五项加以规定。
[编辑本段]七、目
条与款下还有目,目也可能设于节下条上,一般来说,目是某些条与款之下设立的单位。
⑶ 究竟什么是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处断的一罪刑法65
实质的一罪,是指形式上具有数罪的某些特征,但实质上仅构成一罪的犯罪形态,它包括继续犯、想象竞合犯和结果加重犯。
一、继续犯
(一)继续犯的概念
所谓继续犯,亦称持续犯,是指犯罪行为自着手实行之时直至其构成既遂、且通常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的一定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二)继续犯的构成特征
1.继续犯必须是基于一个犯罪故意实施一个危害行为的犯罪。所谓一个危害行为,是指主观上出于一个犯罪故意(无论是单一的犯罪故意,还是概括的犯罪故意),为了完成同一犯罪意图所实施的一个犯罪行为。
2.继续犯是持续地侵犯同一或相同直接客体的犯罪,所谓持续地侵犯同一直接客体,是就特定犯罪的直接客体为简单客体而言的,所谓持续地侵犯相同直接客体,是就特定犯罪的直接客体为复杂客体而言的。
3.继续犯是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中的犯罪。对于继续犯的这一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认识。
(1)继续犯的犯罪行为必须具有持续性。
(2)继续犯的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必须同时处于持续状态。。
(3)继续犯的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必须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之中。
4.继续犯必须以持续一定时间或一定时间的持续性为成立条件。对于继续犯的时间持续性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理解;
(1)继续犯的时间持续性,通常可以分解为作为成立继续犯必要要件的时间持续性和作为继续犯经常性特征的时间持续性。这两种时间持续性的性质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2)继续犯的时间持续性,表现为基本构成时间和经常伴发其存在的从重处罚或加重构成时间的不间断性。这是继续犯的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状态的重要时间条件。
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构成特征,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继续犯。
(三)继续犯的处断原则
由于我国刑法分则对属于继续犯的犯罪及其法定刑设置专条予以规定,即对属于继续犯形态的犯罪设置了独立的罪刑单位,故对于继续犯应按刑法规定以一罪论处,不实行数罪并罚。
二、想象竞合犯
(一)想象竞合犯的概念
想象竞合犯,亦称想象数罪,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
(二)想象竞合犯的构成特征
想象竞合犯作为一种在司法实践中时常发生的犯罪形态,具有以下基本构成特征或必备条件:
1.行为人必须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而实施犯罪行为。
2.行为人只实施一个危害社会行为。
3.行为人所实施的一个危害社会行为,必须侵犯数个不同的直接客体。
4.行为人实施的一个危害社会行为,必须同时触犯数个罪名。
(三)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
目前,我国通说认为,对于想象竞合犯应采用“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予以论处。即对想象竞合犯无须实行数罪并罚,而应按照其犯罪行为所触犯的数罪中最重的犯罪论处。
三、结果加重犯
(一)结果加重犯的概念
所谓结果加重犯,亦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二)结果加重犯的构成特征
结果加重犯的基本构成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1.行为人所实施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必须客观地引发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也即符合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2.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或者加重结果,必须通过刑法明文规定的方式,成为依附于基本犯罪构成要件而存在的特定犯罪的有机组成部分。
3.行为人对于所实施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及其所引起的加重结果均有犯意。
(三)结果加重犯的处断原则
由于结果加重犯是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前提并通过刑法的明确规定加重其法定刑的犯罪形态,所以,对于结果加重犯,应当按照刑法分则条款所规定的加重法定刑处罚。
处断的一罪,是指实质上构成数罪,但因其所具有的特征而被司法机关作为一罪处断的犯罪形态,它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处断的一罪与法定的一罪不同,后者是指原来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数罪,由法律将其明文规定为一罪的犯罪形态。它包括结合犯和惯犯。
一、连续犯
(一)连续犯的概念
所谓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二)连续犯的构成特征
连续犯的基本构成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连续犯必须基于连续意图支配下的数个同一犯罪故意,这是构成连续犯的主观要件。连续犯的这一主观特征的含义如下:
(1)行为人的数个犯罪故意必须同一。
(2)行为人数个性质同一的犯罪故意,必须源于其连续实施某种犯罪的主观意图(简称连续意图)。
(3)由于连续意图必须在一系列呈连续状态的犯罪行为开始实行之前形成,因而,特定连续意图所制约的各个具体犯罪故意实际都属于预谋故意。
2.连续犯必须实施数个足以单独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这是连续犯成立的客观要件之一。
3.连续犯所构成的数个犯罪之间必须具有连续性。
4.连续犯所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必须触犯同一罪名。
(三)连续犯的处断原则
目前,对于连续犯我国一般采取的处断原则是,按照一罪从重处罚,但是,对于是可以从重处罚还是应当从重处罚,以及除在法定的幅度内从重处罚之外,是否可以按照更重的法定刑幅度酌情量刑(即法定刑的升格)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我们认为,对于连续犯应当适用按一罪从重处罚或按一罪作为加重构成情节处罚的处断原则,即在对连续犯按一罪论处,不实行数罪并罚的前提下,应当按照行为人所触犯的罪名从重处罚或者作为加重构成情节酌情判处刑罚。
二、牵连犯
(一)牵连犯的概念
所谓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即本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即他罪)的犯罪形态。
(二)牵连犯的构成特征
牵连犯的构成要件,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牵连犯必须基于一个最终犯罪目的。
2.牵连犯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危害社会行为。
3.牵连犯所包含的数个危害社会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所谓牵连关系,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数个危害社会行为之间具有手段与目的或原因与结果的内在联系。并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
(三)牵连犯的处断原则
我们认为在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背景下,对于牵连犯的处断原则应当是:凡刑法分则条款对特定犯罪的牵连明确规定了相应处断原则的,无论其所规定的是何种处断原则,均应严格依照刑法分则条款的规定,对特定犯罪的牵连犯适用相应的原则予以处断。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牵连犯即刑法分则条款未明确规定处断原则的牵连犯,应当适用从一重处断原则定罪处刑,不实行数罪并罚。
三、吸收犯
(一)吸收犯的概念
所谓吸收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数个犯罪行为。因其所符合的犯罪构成之间具有特定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从而导致其中一个不具有独立性的犯罪,被另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犯罪所吸收,对行为人仅以吸收之罪论处,而对被吸收之罪置之不论的犯罪形态。
(二)吸收犯的构成特征
吸收犯的基本构成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人必须实施数个均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
2.行为人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必须基于其内在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的对立统一特性,而彼此形成一种吸收关系。
3.行为人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必须侵犯同一或相同的直接客体,并且指向同一的具体犯罪对象。
4.行为人必须基于一个犯意,为了实现一个具体的犯罪目的而实施数个犯罪行为。
(三)吸收犯的形式
吸收犯的形式,也即吸收犯吸收关系的种类,是与吸收犯的构成特征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犯的形式,是吸收犯基本构成特征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
依据以上关于吸收犯构成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吸收犯的形式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既遂犯吸收预备犯或未遂犯。
(2)未遂犯吸收预备犯。,
(3)实行阶段的中止犯吸收预备犯。但受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所制约,当实际发生的实行阶段的中止犯轻于预备犯,造成吸收不能的状态时,应将预备犯吸收实行阶段的中止犯,作为实行阶段的中止犯吸收预备犯的一种例外。
(4)符合主犯条件的实行犯构成之罪,吸收教唆犯、帮助犯、次要实行犯构成之罪。
(5)主观构成之罪吸收从犯、胁从犯构成之罪。
(6)符合加重犯罪构成之罪吸收符合普通犯罪构成之罪,或者符合普通犯罪构成之罪吸收符合减轻犯罪构成之罪。
在了解上述吸收犯的主要形式之后,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吸收犯的形式,必须以吸收之罪重于被吸收之罪为必要条件。
2.吸收关系的认定,必须以数个犯罪行为的主客观方面完全符合前述吸收犯的基本构成特征为必要前提。
3.必须强调指出,成立吸收犯所必需的吸收关系,只能是罪的吸收关系,即行为人的数个危害行为已经分别构成犯罪,才能成立吸收关系。
(四)吸收犯的处断原则
对于吸收犯,应当仅按吸收之罪处断,不实行数罪并罚。
法定的一罪。是指本来是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数罪,但因其某种特定理由,法律上将其规定为一罪的犯罪形态。它包括结合犯和惯犯。
一、结合犯
结合犯,是指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分则的明文规定,结合成为另一独立的新罪的情况。结合犯的特征是:
1、结合犯所结合的数罪,原本为刑法上数个独立的犯罪。所谓独立的犯罪,是指不依附于其他任何犯罪,符合独立的犯罪构成的行为。数个独立的犯罪,必须是数个不同的犯罪,而不是数个相同的犯罪。
2、典型的结合犯是将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另一个独立的新罪,用公式表示就是:甲罪 + 乙罪 = 丙罪,丙罪便是结合犯。刑法将数个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其中的一个罪的, (如刑法规定,绑架他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仍以绑架罪论处),是否属于结合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被结合为另一新罪后,就失去原有的独立犯罪的意义,成为新罪的一部分。
4、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结合为另一个独立新罪,是基于刑法分则的明文规定。如果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结合为新罪,则不是结合犯。而刑法之所以将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规定成为另一独立新罪,有的是因为原本独立的数罪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容易同时发生;有的是因为一罪是为另一罪服务的;有的是因为数罪的实施条件相同。
对于结合犯,当然以所结合的新罪论处,即以一罪论处,而不能以数罪论处。但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典型的结合犯。在外国刑法上有,比如强盗杀人罪就是结合犯。但是有和结合犯类似的情况。所谓类似的情况又叫做它复合的一罪,也就是把一个罪作为另一个罪加重情节的情况。比如,绑架后又杀害人质的是两个罪。但这时候实际上把杀害人质作为绑架罪加重情节,处死刑。这有点类似于结合犯,但是又不同于结合犯。结合犯是形成一个新罪,而在我国绑架和杀人结合在一起,没有形成新罪。这是区别之处。
二、集合犯
集合犯,是指犯罪构成预定了数个同种类的行为的犯罪。一般认为,包括常习犯、职业犯与营业犯。
1、常习犯:是指犯罪构成预定具有常习性的行为人反复多次实施行为的,称为常习犯。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常习犯。
2、职业犯:是指犯罪构成预定将一定的犯罪作为职业或业务反复实施的,称为职业犯。《刑法》第336条规定的非法行医罪,可谓职业犯,即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将行医作为一种业务而反复从事行医活动。如果不是将行医作为一种业务,则不成立本罪。
3、营业犯:是指犯罪构成预定以营利为目的反复实施一定犯罪的,称为营业犯。《刑法》第303条所规定的“以赌博为业的”行为,属于营业犯。以赌博为业意味着行为人以营利为目的,反复实施赌博行为。每次赌博行为本身并不构成独立的赌博罪,《刑法》将反复实施的赌博行为类型化为一个犯罪构成,故只成立一罪。
◆ 营业犯与职业犯具有相同点:首先,都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反复、多次实施犯罪行为的意思。其次,都将犯罪行为作为一种业务、职业而反复多次实施。但只要性质上是要反复、继续实施的,或者只要行为人是以反复、继续实施的意思实施犯罪活动的,其第一次实施犯罪行为时,就可能被认定为营业犯或者职业犯(如非法行医)。再次,都不要求行为人将犯罪行为作为惟一职业,行为人在具有其他职业的同时,将犯罪行为作为副业、兼业的,也不影响营业犯、职业犯的成立。最后,都不要求具有不间断性,只要行为具有反复实施的性质,即使具有间断性,也不影响对营业犯、职业犯的认定。
◆ 营业犯与职业犯的关键区别,在于刑法是否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出于营利目的,要求具有营利目的的,属于营业犯;不要求具有营利目的的,属于职业犯。
有时还会涉及到一个惯犯的概念,所谓惯犯是指经常性、习惯性的,以从事某种犯罪为职业,或者作为其生活挥霍的主要来源的犯罪人的类型。比如说常见某些人盗窃成习性,成职业性犯罪。盗窃成性行为,它的事实基础建立在犯罪人多次甚至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地盗盗犯罪,因此从行为上看他应该是数罪。但是,惯犯已经不是一个行为类型的犯罪而是行为人类型的犯罪,是考虑到行为人经常从事某一种犯罪,已形成了一种习性了,因此成为了一种惯犯。这是惯犯的概念。考虑到惯犯这种犯罪行为形成一种犯罪习性,法律却将其规定为一种犯罪,是法律上的一罪。在处理上要注意数罪并罚还是不实行数罪并罚,如不实行数罪并罚,就是法定一罪的情况。我国现行的刑法上基本上也没有惯犯。过去有惯窃、惯骗,还有一种以走私、投机倒把为常业,但现在刑法都取消了这几种情形的犯罪,因此找不到惯犯的适例。以赌博为常业的,都认为是一种惯犯类型,但从刑法的规定看是构成犯罪的要件。刑法规定不是以每一次赌博都构成犯罪,而是以营利为目的,尽管也可以说是一个惯犯,但是真正解释也不大说得清,现在则认为是属于“营业犯”。
⑷ 外国最残忍的刑法
最讨厌的就是你们这种复制一大堆的人~~人家问的是外国最残忍的刑法~~~~`~我觉得是铁处女~
致命的拥抱:铁处女(Iron Maiden)
翻开拷问史,在众多关于拷问器具的记载当中,以人体形状为模型制作的器具最多。这种器具往往都有左右对开的两扇门,门里面装置有尖锐的钉子,一关上门,里面的人就会体会到铁钉刺穿身体的疼痛。在这类刑具中最为有名、而且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国的“纽伦堡铁处女”。
让人意外的是,这种怪异的处刑工具竟然拥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最早的记载是一名公元前二零五年至一九四年,统治斯巴达的暴君那比斯(Nabis)。他经常会说:“如果我无法说服你,或许我美丽的爱琵加(Apega)可以。”然后,这个倒霉的家伙就会被领到一个以暴君美丽妻子为外型的雕像面前,雕像的双臂上有尖利的刀刃,受刑者就会在这致命的拥抱中被杀死。
接着,西班牙人为了拷问那些不愿意改信天主教的异教徒,也研发出了类似的工具来。这具雕像通常是由僧侣所雕刻,外面会披上薄纱,手中则拿着象征信仰的旗帜,外型则是代表着圣母玛丽亚。由于大多数的拷问室都在地窖中,受刑的异教徒必须走过一段长长的阴森、黑暗、潮湿的走廊之后,才会看到这个恐怖的刑具。行刑者会大声的念诵一段句子,其意为即使你是异教徒,圣母依旧愿意拥抱你。然后,装有尖刺的双臂同样会收拢,让受刑人的上身被刺穿。在这样的状况下,行刑人会继续审问犯人,要求他认罪,否则就会继续收拢雕像的手臂。
起初这种刑具只用来惩罚叛教或是污辱圣人的犯人,但稍后它也被用来当作处罚叛国和图谋不轨的刑罚。在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国纽伦堡的铁处女了!至今大部分的铁处女外型都是仿造这台原型机所创造的,唯一可惜的是在同盟国一九四四年二次世界大战轰炸德国时将它毁掉了,因此目前并没有保留下来。德国人的手艺果然是最精巧,整个刑具可说是当时工艺的结晶!
由于史书中对该种装置的使用情况记载得不是很多,所以很难判断这种刑具的存在是传说还是事实。因为关于拷问的史料文献都是以19世纪的研究为基础,而当时的研究受浪漫主义思想和民间传闻的影响较深。而有关“铁处女”使用的记载很少,从1515年8月15日第一次使用该装置起,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当天,法官把受刑者关入“铁处女”中,门只是“稍稍”地关了一下:“钉子尖锐的前端慢慢刺入了那男子的身体,先是手腕,然后是脚等其它几个地方,接着是小腹、胸、膀胱和局部肌肉,接下来是眼睛、肩膀和臀部。看上去虽然很疼,但还不至于立刻要了犯人的命。这期间那男子不停地发出凄惨的叫声,显然他非常痛苦,就这样连续哀号了两天他才死去。”根据这篇文章的记载,恐怕当时的“铁处女”内侧各个地方都装有铁钉,靠改变钉刺的不同部位进行拷问,而且铁钉还是可以活动的,尤其是会引起剧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处的铁钉是可活动的,执行人故意把这些地方的铁钉稍稍向外拔了一点,这样可以延长受刑人的痛苦。
18世纪后,纽伦堡逐渐取消了审讯时实行拷问制度的习惯,在1784年出版的旅游指南中,明确记载有“‘铁处女’这一可憎的、令人战栗的拷问器具,成为了弗雷德利克_巴尔巴罗萨时代的古董”的字样。虽然该书把时代弄错了将近400年(弗雷德利克_巴尔巴罗萨时代比中世纪还要久远),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当时的“铁处女”已经成为博物馆中的收藏品了。
铁处女的外表像个人型棺材,内侧各个地方都装有可活动铁钉,靠改变钉刺的不同部位进行拷问。尤其是会引起剧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处的铁钉是可活动的。执行人故意把这些地方的铁钉稍稍向外拔了一点,这样可以延长受刑人的痛苦。该刑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这四个基本特征也充分显示了其非人道的特点。
一,若从小孔向里面钉入长钉会把受刑者的身体打通。为了增加受刑者的痛苦,还特地避开了受刑者的致命要害。由于该刑具是垂直放立的,因而受刑者在桶棺内完全是被铁钉悬挂起来的。
二,桶棺内的空间极其狭窄,这会不断地带给受刑者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三,这种刑具虽然四面也有对开的门,但即使把所有的门都打开,受刑者也跑不掉。
四,该刑具的桶壁做得很厚,不开门的话在外面是听不到受刑者的呻吟声和惨叫声的。而且假如中途把门打开,再关上时,铁针还会刺入受刑者身上同样的伤口之中,因此根本不要奢望能够减轻临死前的痛苦。
如果只有这样,德国其实也不配被称作世界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在经过刚刚的一番折腾之后,很显然铁处女内部已经一片狼藉,要把尸体处理掉就成了很恶心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德国人在铁处女底下安置了一整条垂直的地道,行刑者只需启动机关,打开暗门,尸体就会直直落下。在地道的尽头则是一连串转动的刀刃,结合上尸体从高处落下的冲击和锐利的刀刃,这倒霉家伙的尸体就会被切成碎片,正好落入纽伦堡中的培革尼兹河,最后流入莱茵河中。行刑者最后只需要把血水冲入隧道中就可以保持干爽清洁。
取自http://ke..com/view/874666.html?wtp=tt
⑸ 什么是刑法的体系
刑法体系,是指各种刑法规范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联系、有机地排列,组成统一的整体。各国刑法典,一般从总体上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个别还有附则。编之下,再根据法律规范的性质和内容有次序地划分为章、节、条、款、项等层次,从而构成一个科学的统一整体。
编是刑法典的第一级单位。我国刑法将总则和分则列为两编,附则不另立一编,但性质上与总则、分则并列。把各种刑法规范科学而系统地纳入总则和分则之中,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刑法总则是关于刑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以及关于犯罪和刑罚一般原理的规范体系,这些法律规范是定罪量刑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刑法分则是关于具体犯罪及其法定刑的规范体系,这些法律规范是定罪量刑的具体规则。根据上述标准,可以将刑法规范分为总则性规范和分则性规范。在刑法典中刑法总则规定的是总则规范,刑法分则规定的是分则规范。不仅刑法典的规范可以分为总则性规范与分则性规范,而且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按其内容属性也可以作这样的划分。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的内容大多属于刑法分则性规范,但也有个别总则性规范。应当指出,刑法总则规范的效力不仅及于刑法典,而且也用于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对此,我国刑法第101条明确规定:“本法总则适用于其他有刑罚规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这里的有刑罚规定的法律,就是指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从理论上说,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附则是关于刑法内容的附属性规定,一般涉及刑法的生效等非实体性内容。
编下是章,章是总则和分则两编之下的单位。刑法总则和分则各自独立设章。我国刑法总则分设五章,刑法分则分设十章。在刑法分则中,罪名往往按章排列,各章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章下是节,节是章根据需要而下设的单位,反映章内部的有机联系。我国刑法,根据内容决定章下是否设节。在刑法总则中,凡内容较多并且有明确的层次之分的,往往设节,否则就不设节。在刑法分则中,罪名较多的第三章与第六章下设节,其他章下均不设节。
节下是条,条是表达刑法规范的基本单位。刑法规范通常都是以条文形式出现的,因而是刑法规范的基本构成元素。配置在各编、章、节中的刑法条文,全部用统一的顺序号码进行编号。编号自成系统,不受编、章、节划分的影响。刑法条文采用统一编号,便于检索,引用方便。
条下是款,款是设于某些条文之下的单位。有些条文表达的内容简单,只有一段,因而没有必要在条下设款。在条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比较丰富,存在若干层次的情况下,需要在条下设款。我国刑法中的款采用另起一行的方法表示。例如,我国刑法第23条分为两款,第一款规定的是犯罪未遂的概念,第二款规定的是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在款的内部还有段之分。在某些情况下,在同一款里还会包含有两个甚至三个意思。在学理上,对同一款里包含的两个意思,分别称为前段与后段;对同一款里包含的三个意思,分别称为前段、中段与后段。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条款当中,如果用“但是”这个连接词表示转折关系的,则从“但是”开始的这段文字,在学理上称之为但书。刑法中的但书所表示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补充性但书,这种但书是前段的补充,使前段的意思更为明确。例如我国刑法第13条前段规定了犯罪的概念,后段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就是补充性但书的适例,它从反面使犯罪概念更加明确。(2)例外性但书,这种但书是前段的例外。在条款中,几是以“但是……除外”这种句型出现的但书,都属于例外性但书。例如我国刑法第65条前段规定了累犯的概念和处罚原则,后段规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这就是例外性但书的适例。因此,过失犯罪是累犯构成的排除性条件。(3)限制性但书,这种但书是对前段的限制。例如,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就是限制性但书的适例。
条与款下有项,项是某些条或款之下设立的单位。刑法典中的项,往往采用基数号码进行编号。一般来说,列为项的内容之间往往具有并列关系,并共同从属于条或款。例如,我国刑法第33条规定:“主刑的种类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以上五种主刑,刑法学分为五项加以规定。
条与款下还有目,目也可能设于节下条上,一般来说,目是某些条与款之下设立的单位。
⑹ 什么是累罪,累罪和累犯有什么区别
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行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狭义刑法仅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典。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的溯及力问题。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犯罪够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极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
犯罪的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过危害的社会关系。
危害行为:是指表示人的意志或意识并且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作为: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过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性反禁止做而去做的情况。
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适合司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事情。
犯罪主体:是指事实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行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行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行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行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责必须达到的年龄.
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正当防卫: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
防卫过当:是指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违反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承担行事责任的行为.
犯罪预备形态是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状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为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状态.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想象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刑罚裁量情节: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应当考虑的,据以决定量刑轻重或者免除处罚的各种情况。
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
一般累罪: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刑罚执行: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行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行事司法活动。
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起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假释:是指对于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
刑罚消灭:是指由于一定的法定原因致使国家针对特定犯罪人的刑罚权归于消灭
时效: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行事犯罪不得再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再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共同犯罪:是故意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相对于单个人故意犯罪而言。
时效中断:是指在追诉期限内,因犯罪分子又犯新罪而使前罪所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的制度。
必备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这个指危害行为,缺少这种要件就没有犯罪构成。
问答题
刑法的两个显著特点:1、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2、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但书的几种情况:1、但书是前段的补充。2、但书是前段的例外。3、但书是对前段的限制。
刑法解释的类型:1、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法理解释。2、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刑罚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责自负原则,主客观统一原则。
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行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刑法的时间效力:1、刑法的生效时间。2、刑法的失效时间。3、刑法的溯及力(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中国用于从旧兼从轻原则)。
犯罪构成的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犯罪构成的四要说: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类或三个层次:1、犯罪的一般客体。2、犯罪的同类客体。3、犯罪的直接客体。
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区别: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2
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对象则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危害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作为和不作为。不作为客观方面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一般有三个来源:(1)、法律文明规定的特定义务。(2)、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义务。(3)、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2、行为人在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行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1、完全不负行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2、相对负行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3、完全负行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1、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2、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3、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5、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1、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2、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3、紧急避险的对象条件。4、紧急避险的限制条件。5、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6、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
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形态。
犯罪既遂的类型:1、结果犯。2、行为犯。3、危险犯。4、举动犯。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1、时空性。2、自动性。3、彻底性。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共同犯罪人的分工情况: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
罪数判断的标准:根据犯罪构成标准说的主张,确定或区分罪数之单复的标准,应是犯罪构成的个数,即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具备一个犯罪构成的为一罪,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具备数个犯罪构成的为数罪。
死刑:1、条件限制,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2、对象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3、程序限制,死刑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4、执行限度限制,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以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行事审判实践中,常见的酌顶情节主要有:1、犯罪的动机。2、犯罪的手段。3、犯罪的时间、地点。4、犯罪侵害的对象。5、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6、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7、犯罪后的态度。
一般累犯的概念和构成条件: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法之罪的犯罪分子。构成要件:1、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4、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罪。
对自首犯罪应分别不同情况予以从宽处罚:1、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无论罪行轻重,均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但对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也可以不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对于犯罪较轻的自首的犯罪分子,不仅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缓刑的适用条件:1、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犯罪分子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犯罪分子不是累犯。2、战时缓刑的适用条件,适用的时间必须是在战时,适用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是在战争条件下宣告缓刑没有现实危险。3、缓刑的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4、缓刑考验期限内的考察,被宣告缓刑者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缓刑的考察机关,缓刑考察的内容。5、缓刑的法律后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缓刑考察期满,原判的刑法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假释的条件: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置再危害社会。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
⑺ 刑法问题!
B,C,A,D,D,A,C,C,C,B,A,D,C,B,D,A,A
1,有司法解释(两高)、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学理解释
2,刑法第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
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
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B项既不是不负刑事责任也不是减轻或从轻的条件。C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刑法明文规定的抢劫、强奸、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八项严重暴力犯罪负有刑事责任。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辨认能力的人。其监护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4,参见我的文库。
5,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
6,只要实施即成立。行为犯总的说来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是从犯罪既遂的角度解释行为犯,即只要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行为就成立既遂的犯罪。这是占通说地位的观点。不过这类观点又各有差异。有的认为行为犯就是形式犯,如“行为犯既遂又称形式犯既遂。是指以一定的危害行为完成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既遂。”另一大类观点认为,判断是否行为犯,应当从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或者说法律条文本身规定来看,如果条文没有规定特定犯罪结果,只规定危害行为,那就是行为犯(本人赞成前者)。结果犯是以结果发生为成立条件,如脱逃罪。危险犯,以对法益发生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是危险犯。刑法典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多个条文规定了危险犯,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暴力危险及飞行安全罪等,都是典型的危险犯,它们是因为使用的犯罪方法特别危险或者侵害的对象特殊而受到刑罚处罚。
7,不是犯罪预备(积极准备如买刀)、不是犯罪着手,也不是犯罪未遂(因为主观因素以外的因素未发生)。
8,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对于主犯,直接按照我国刑法分则具体条文中规定的量刑幅度处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教唆他人犯罪的,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9,从犯罪着手以后直到犯罪行为完成以后,因为行为人主观因素以外的原因造成的,都是犯罪未遂。
10,结合犯,是指基于刑法明文规定的具有独立构成要件且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即原罪或被结合之罪)之间的客观联系,并依据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将其结合成为另一包含与原罪相对应的且彼此相对独立的数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新罪或结合之罪),而行为人以数个性质不同且能单独成罪的危害行为触犯这一新罪名的犯罪形态。 例如:日本《刑法》第241条规定的“犯强盗罪,而又强奸妇女者”,构成强盗强奸罪。即法定的甲罪+法定的乙罪=法定的甲乙罪。 结合犯属于法定的一罪,但目前我国刑法中没有结合犯的典型。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刑法典第229条第二款规定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就是典型的结合犯。
吸收犯,是指数个犯罪行为,其中一个犯罪行为吸收其它的犯罪行为,仅成立吸收的犯罪行为一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结果加重犯,又叫加重结果犯。是指故意实施刑法规定的一个基本犯罪行为,由于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结果,刑法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况(如奸淫幼女原先是单独的罪名,现在作为强奸罪的法定加重情节)。
想象竞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一行为数法,是指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的情况。
本题显然属于吸收犯,不属于想象竞合犯就在于想象竞合犯是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
11,注意一下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相同与异同。
12,注意我国附加刑的种类。
13,罚金属于附加刑。
14,是公安机关。但是根据我国刑法对于安全机关职责的定义,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管制等属于安全机关。
15,注意先并后减,先减后并的适用情况。
16,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七十三条规定,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17,注意累犯与特别累犯(犯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且又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这个没有限期)根据《刑法》第65条的规定:一般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释放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除外。
⑻ 请问刑法中的缓刑是什么意思
缓刑就是判了刑法,缓期执行的意思。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例如:法院判了2年,缓期3年执行。就是说人是放出去的,只要3年内不犯罪,遵纪守法,三年到期后,就不在执行原先的判决。
缓刑适用于3年以下有期徒刑(数罪并罚时决定执行的有期徒刑刑期到中期的情况下,若其中一罪有判处缓刑的量刑,应附加吸收原则,使缓刑不再执行),中期和长期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累犯、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另: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通常称为“死缓”,是收监,注意区分。
(8)刑法典65扩展阅读:
根据我国刑法典第72条、第74条的规定,适用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而罪行的轻重是与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轻重相适应的。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参考资料:网络—缓刑
⑼ 刑法案例分析的目录
第一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1.张某信用卡诈骗案
2.肖某辩护人妨害作证案
3.冯某故意伤害案
4.王某绑架案
5.贾某故意杀人案
第二章 刑法的空间效力
6.陈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案
7.阿丹·奈姆等抢劫案
第三章 刑法的时间效力
8.罗某等侵占案
9.朱某等非法买卖枪支、贪污案
10.朱某交通肇事案
第四章 犯罪客体
11.叶某等放火案
12.赖某爆炸案
13.江某等妨害公务案
14.李某招摇撞骗、诈骗案
第五章 犯罪客观方面
15.张某等故意杀人案
16.陆某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交通肇事案
17.洪某故意伤害案
第六章 犯罪主体
18.郭某被控私藏枪支弹药宣告无罪案
19.文某被控盗窃宣告无罪案
20.姜某抢劫案
21.王某故意伤害案
22.苏某等敲诈勒索案
23.王某甲等走私普通货物、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第七章 犯罪主观方面
24.官某故意杀人案
25.孙某故意杀人案
26.朱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27.穆某被控过失致人死亡宣告无罪案
28.李某等过失致人死亡案
29.王某被控贷款诈骗宣告无罪案
30.则某故意伤害案
31.刘某等涉嫌盗窃案
32.彭某故意杀人案
第八章 犯罪停止形态
33.刘某等倒卖车票案
34.曹某故意杀人案
35.张某甲等抢劫案
36.杨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
37.胡某、张某甲等故意杀人、运输毒品案
38.吴某故意伤害案
39.王某等抢劫、故意杀人案
第九章 共同犯罪形态
40.章某等绑架案
41.王某等抢劫、故意伤害、盗窃案
42.陈某等故意杀人案
43.陈某等贪污案
44.唐某等强奸案
45.冉某甲等故意杀人、包庇案
46.蒋某等过失致人死亡案
47.黄某等故意伤害案
48.程某甲等故意伤害案
第十章 罪数形态
49.张某等强奸、强制猥亵妇女案
50.古某等投放危险物质案
51.郭某等诈骗案
52.黄某抢劫案
53.梁某招摇撞骗案
54.陈某投放危险物质案
55.魏某抢劫、放火案
56.林某等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57.倪某等聚众斗殴案
58.蒙某受贿案
59.贺某抢劫案
60.顾某等组织他人偷越国境案
61.周某甲等非法拘禁案
62.南某甲等盗窃案
第十一章 排除犯罪性行为
63.范甲故意伤害案
64.张某某被控故意伤害宣告无罪案
65.陈某某故意伤害案
66.李某故意伤害案
67.王某某故意伤害案
68.谢某过失致人重伤案
69.李某龙等被控故意伤害宣告无罪案
70.薛某等放火案
71.王某某破坏交通设施案
72.李某某拐卖妇女案
73.王某故意伤害案
第十二章 刑罚种类
74.杨某等故意杀人案
75.扎西某某等抢劫案
76.焦某盗窃案
77.龙某罚金执行终结案
第十三章 刑罚裁量制度
78.钱某等盗窃案
79.阿里克谢·波坡高夫故意伤害案
80.许某盗窃案
81.周某盗窃案
82.李某贩卖、运输毒品案
83.刘某故意杀人案
84.阚某交通肇事案
85.沈某抢劫案
86.梁某等贩卖毒品案
87.黄某绑架案
88.买买提盗窃案
89.徐某盗窃案
90.侯某等破坏电力设备、盗窃案
91.王某信用卡诈骗案
第十四章 刑罚执行制度
92.姜某减刑案
93.马某减刑案
94.李某假释案
第十五章 刑罚消灭制度
95.郭某等盗窃案
96.某纺织工业有限公司、姚某等走私普通货物案
第十六章 刑法典与单行刑法的衔接
97.林某介绍卖淫案
附录
98.梁某盗窃案
后记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