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举例说民法

举例说民法

发布时间: 2022-01-29 15:44:45

A. 举例说明民法的含义

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样,民法具有以下特征:1、民法调整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如商品交易中的等价交换,人格平等,地位平等;2、民法不仅调整财产关系,也调整人身关系,前者如物的归属流转关系,后者如婚姻关系。

B. 举例说明民法的自愿原则的含义

自愿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自愿原则又称为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自主参与民事活动,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民事主体的非法干预。

C. 举例说明民法是众法之基

史尚宽:中国民法第一人
史尚宽先生系安徽桐城(今枞阳史家湾)人,生于1898年农历正月初一,故字旦生。他自幼聪颖好学,11岁能文章,15岁便随叔父史逸留学日本,先在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学习,而后进入日本著名的帝国东京大学法律系,接受法学系统训练,先后共9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22年秋,又远赴德国柏林大学继续深造,研究法律。在德国学习两年后又转赴法国巴黎大学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就这样,史尚宽先生先后留学日本、德国、法国,共14年。1927年先生学成归国,先后担任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以及政治大学教授。
从1929年4月至1930年12月,短短一年多时间,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典》和“民法相关法律”的《公司法》、《票据法》、《海船法》、《保险法》先后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法立法基本完成。
旧中国的首部《民法典》,不仅国民政府引为骄傲,也受到中外法学界知名学者的一致好评。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黎民百姓,谁还想着什么民法的推行,哪里还顾得上什么财产权利的纠纷。当时国家的政治环境,根本就不具备民法实施的条件。这些,于先生来说实在无能为力。他只好跟随国民政府到处奔波,先迁重庆,后去台湾。但是,先生研究民法的决心和抱负却矢志不渝。
史尚宽先生十有五而志于法学,留学日本、欧洲诸国,视野开阔,学识宏富,学理精深。他参与民法、宪法等重要法典的起草制定,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立法实践的可贵阅历。他身居官场,却潜心学术著述。他在《民法全书》的“自序”中称:“民法为众法之基。私法固不待论,欲治公法者,亦应对于民法有相当理解,而后可得其真谛。”他认为:中国虽然有一部“誉我国民法典为进步之法典,可惜尚少精深渊博之巨大著作以宏其用,良以民法关系错综复杂,远非他法可比,非将全部融会贯通,难以运用”。

D. 民法中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举例说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4.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要件;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5.法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事实行为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和侵权行为等。

E. 民法中,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意思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依利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四类:

1、物

物在民法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民事法律关系与物有密切联系,有的以物为客体,如所有权、担保物权等,有的虽以行为为客体,但仍以物为利益体现,如交付物的买卖合同。

2、行为

行为主要作为债这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因为债权是请求权,债权人只能就自己的利益请求债务人为给付,如交付物、完成工作,而不能对债务人的物或其他财产直接加以支配。

3、智力成果

智力成果作为人脑力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知识产权的客体,包括文学、艺术、科技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以及商标等。

4、人身利益

人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尊严、荣誉、身份等等,虽然与主体人身不能分离,但并非主体本身,而只作为能够满足主体人身需求的客观事物,因此它是人身权关系的客体。

(5)举例说民法扩展阅读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关系明细

对于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来说,其中关系的相关分类如下:

1、按照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利益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①财产法律关系直接与财产有关,具有财产内容;

②人身法律关系与主体不可分离,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

2、根据义务主体的范围,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①绝对法律关系义务主体不特定,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人均为义务人;

②相对法律关系义务主体为特定人。

3、根据内容的复杂程度,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①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只有一组对应的权利义务;

②复合民事法律关系有两组以上对应的权利义务。

4、根据形成和实现的特点,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

①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由民事主体依其合法行为而形成,能够正常实现;

②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因不法行为而发生。

F. 什么是民事诉讼法举例说明

例如别人欠钱不还,那你可以把他告上法庭,这就是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以内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第一,从其在法律体系地位来看,其地位仅次于宪法,与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一样,居于基本法的地位。
第二,从其调整的社会关系来看,它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其他法律部门不可取代的,也决定了民事诉讼法属于独立的部门法。
第三,从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内容来看,它主要规定的是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诉讼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用来保证这些权利的行使、义务的履行的诉讼制度和程序,这表明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

G. 举例说明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为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因为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成立民事法律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民事法律关系也就发生变化。

1、主体要素

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民事主体主要有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特定情况下还包括国家。

2、客体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有称标的,是民事主体之间据以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对象性事物,是民事主体追求的利益的反映,成为民事主体活动的目标。就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而言,其客体大致是固定的。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a,物,指自然人身体之外,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并且能够被支配的物质实体和自然力。

b,行为,指能满足权利主体某种利益的活动。

c,智力成果,指人的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包括各种科学发现、发明、设计、作品、商标等。

d,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

3、内容要素

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如何实现其参与民事生活的目标,也即实现其参与民事生活的目的,这种实现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的方式和过程,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7)举例说民法扩展阅读:

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是自愿设立的;

由于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按民法规范确立的法律关系也就只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同时,民事法律关系不仅符合国家的意志,更体现着当事人的意志,一般是由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愿设立的。只要当事人依其意思实施的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所设立的法律关系就受法律保护。

(二)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但主要是财产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四)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法调整社会关系是赋予民事主体权利和义务,因此,民事法律关系也就是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一经确立,当事人一方即享有民事权利,而另一方便负有相应的民事义务。

(五)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和财产性。民法调整对象的平等性和财产性也表现在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手段上,即民事责任以财产补偿为主要内容,惩罚性和非财产性责任不是主要的民事责任形式。

H. 结合生活实际 举例说明我国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法律生活中的应用

这个民法基本原则一般是民事纠纷案件,大多数都是调解为主,毕竟牵扯到的大多数都是口头纠纷,只有涉及到经济利益纠纷时才会根据其它律法来进行调整和处理。

I. 举例说明民法 调整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公民与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如果存在管理和被管理那就是行政法或刑法的内容了

J. 举例说明民法的调整对象

您好!民来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源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
(一)认为民法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比如夫妻离婚解除婚姻关系,依法分割夫妻共有财产。
(二)认为民法调整以商品经济关系为核心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商品经济关系决定了民法调整对象的平等性质。比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采用了上述两种观点,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但在中国法学界,对民法调整对象问题仍未取得一致意见。
谢谢阅读!

热点内容
女子司法所 发布:2025-02-10 08:01:29 浏览:962
法官辞职做法务 发布:2025-02-10 07:54:06 浏览:890
法社会学在中国的地位 发布:2025-02-10 07:34:37 浏览:674
民法典对赔偿的 发布:2025-02-10 07:30:27 浏览:484
公司法实物出资比例 发布:2025-02-10 07:16:02 浏览:713
银川中级人民法院新闻 发布:2025-02-10 07:15:50 浏览:25
新刑事诉讼法第33条 发布:2025-02-10 06:59:51 浏览:951
劳动合同法重要意义 发布:2025-02-10 06:28:26 浏览:826
朝国刑法 发布:2025-02-10 06:18:30 浏览:633
金华法院判决 发布:2025-02-10 05:36:59 浏览: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