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主观故意
Ⅰ 刑法学中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怎么理解
刑法学中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属于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要件,也称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虽然各个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将各种具体的犯罪 构成要件归纳、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话,任何犯罪构成都包括四个方面的要件: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其中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的正确理解如下 :
1、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行为,使客体受到什么样危害的要件。犯罪客观方面首先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没有危害行为,就没有构成犯罪的前提。其次,是指危害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不管具体的犯罪行为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或具体的危害结果表现形式如何,他们都是犯罪构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2、犯罪的主观方面是说明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主观心理状态的要件。犯罪主观方面包括两种形式,即故意和过失。每种犯罪都必须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观要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则不构成犯罪。
Ⅱ 刑法犯罪主观问题
明显的间接故意杀人,
杨某重伤是吴某先行违法行为造成,吴某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弥补先行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而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犯罪构成上来说,主观上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符合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简直荒唐!
Ⅲ 刑法理伦:故意
刑事法律中的故意是指当事人在实施犯罪时的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
在刑事版犯罪中,犯罪嫌权疑人的主观意识形态主要是有故意和过失二种,其中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故意又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二种: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Ⅳ 刑法上如何推定主观方面要件
在刑事审判中,主观上的东西,要评价的一般是这几种:目的、是否明知、故意还是过失。
而评价的途径,实践中主要是根据客观行为来推断,同时结合当事人对自己主观心态的供述。
1、目的上的评价,主要用于区分此罪与彼罪,如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贪污(职务侵占)和挪用公款(挪用资金),等等。少数情况可用于区分罪与非罪,如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
拿伤人致死亡的案件来说,行为人事后往往自己也分不清楚当时到底是想杀人还是想伤人。所以我们也是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如以什么方式(工具)伤害,击中什么部位,伤口有多深,是什么原因导致死亡,从伤到死的时间有多长,案发起因是什么,等等。
2、对“是否明知”的评价,主要用于区分罪与非罪:刑法中的很多罪名,都要求行为人“明知”是XX而实施行为才构成犯罪,如毒品犯罪中明知是毒品,销赃犯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中明知是犯罪所得,还有最近比较多人关注的性侵幼女犯罪中明知是幼女,等等。少数情况用于区分犯罪情节,如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的判断时要确定司机是否明知已经发生事故。
3、评价是故意还是过失。这方面通常还是比较好评价的,因为行为人作此类辩解通常都可以凭生活、工作经验或阅历就判断他是在说谎或为自己开脱罪责。如一些犯罪中,行为人都会辩解说自己只是“不小心”,不是故意实施犯罪行为。
Ⅳ 刑法,定罪,主观故意过失认定的问题
这位朋友,如果你是法学专业的话,书上都写的很明白了,建议你把教材再自己看看.
我是在是懒得抄书.
Ⅵ 刑法关于故意但是不 犯罪的问题
在刑抄事案件中,只要是故意的行为基本上都可以构成犯罪。在刑法分则里的众多条例中,所要求的主观方面基本上是故意。
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的犯罪,是故意犯罪。故凡是主观故意的,基本上是犯罪。
而正当防卫则不同,其目的不是为了危害社会,而是为了保护社会利益、个人的正当合法利益,其主观上不存在故意,实质上不具备社会危害性。故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在主观方面上都不构成故意。
Ⅶ 刑法上,主观方面有过失和故意均成立犯罪的罪吗
是的,犯罪的主观因素既有故意也有过失。如交通肇事罪就是过失犯罪,故意撞人属于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罪。
Ⅷ 刑法129条主观是故意还是过失,客观是作为还是不作为
《刑法》第一百二十九条 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即:丢失枪支不报罪
主观:过失
客观:不作为
Ⅸ 《刑法》第114条 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吗
《刑法》第114条,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
我国刑法要求,任何犯罪的主观方面,都是有着具体内容的意识因素与这四种意志形式之一结合组成的,缺乏意识因素和缺乏意志因素,罪过是不能成立。
根据《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9)刑法主观故意扩展阅读
根据刑法第15条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处危害社会性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过失具有两方面特征:
(1)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是轻信能够避免。
(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根据罪过内容方面特点,刑法理论将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