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

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

发布时间: 2022-01-30 04:04:04

『壹』 民法中诚信原则

民法通则第四条明文规定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版。

===============================================
PS:提供成都市法律咨权询,诉讼/仲裁代理,联系方式点我名字。

『贰』 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履专行民事义务时,应本属着善意、诚实的态度,即讲究信誉、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等。
诚实信用原则是一项古老的道德戒律和法律原则,是大陆法系民法中重要的基本原则,被称为“帝王规则”。诚信原则起源于古罗马裁判官采用的一项司法原则,即在审理民事纠纷时考虑当事人的主观状态和社会所要求的公平正义。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最初将其作为债务履行的原则,后来逐渐扩展适用于债权行使乃至一切民事权利的行使和民事义务的履行。
在我国,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律上的体现。从近代学说发展与比较法实践来看,诚实信用原则也逐渐扩展到私法以外的其他法律部门。比如我国《民事诉讼法》也增加了诚实信用原则。

『叁』 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和功能

法律分析: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伦理规范在法律上的表现,该原则确定了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规则。功能和内容为:第一,这一原则要求当事人必须具有诚实、守信、善意的心理状况。第二,这一原则要求当事人在从事交易活动中,应当忠于事实真相,不得欺骗他人,损人利已,这就是所谓“事实上的诚实”。第三,当事人应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不得规避法律和合同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肆』 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意义

帝王原则。 1、指导复当事人制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功能(即指导当事人正确进行民事活动,相当于行为规范功能);
2、完善立法机制,承认司法活动能动性(即授予自由裁量权功能,“法官造法的空白委任状”);
3、有助于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即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滞后性);
4、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有助于保障交易安全)

『伍』 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简称诚信原则,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应回当诚实、答守信用,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诚实信用原则是一种具有道德内涵的法律规范。

『陆』 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属于什么原则

诚实信用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诚信原则在司法审判中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避免具体规则可能导正的不公正裁决。在适用现行法律中的具体规定将导致明显不公正裁决时,若适用诚信原则能导正判决结果,此时法官应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而不适用具体规定。

2、对合同进行解释,填补合同漏洞。对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地方,法官可依诚信原则来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使合同在维系当事人权益平衡的基础上履行。

3、对法律进行解释,填补法律漏洞。法律在制定过程中,不可能对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一切事物,对适用法律的各种具体条件作出万无一失、详尽无遗的规定,因此,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法律规范进行解释的过程。

(6)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扩展阅读

具体适用时应注意:

1、回归最初补充功能。在法律适用时,如果存在具体的法定规则,则需首先适用该规则,只有在法律适用由于具体情况的特殊性而对合同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正的情况下,才以诚实信用原则予以平衡,在这个意义上,诚实信用原则具有次位性。

2、限制权利的滥用。一般认为,禁止权利滥用已经变为同诚实信用一样的民法基本原则,应当与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区分,其实诚实信用与禁止权利滥用属于一体两面,

如失效被视为权利滥用的限制,以诉讼时效为例,法律保护的实质是债务人对债权人长期不履行权利的一种信赖利益,这是对债权人不诚实信用的限制。

『柒』 试述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功能

论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
摘要
]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领域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
在现代民法中
,
诚实信用原则发挥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该原则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道德原则
,
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最高指导
原则。对于立法者未能预见的案件
,
可用该原则补充法律漏洞
,
使法律和裁判适应社会的发
展变化
,
从而使民法更加完善
,
制度更加健全。

[
关键词
]
诚实信用原则;概念;语源;历史沿革;地位;作用

一、诚实信用的概念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与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从域内外学者对其确定性与

否的认识
分野而言,有

语义说



一般条款说

这两种学说。

语义说

从诚实信用原则的字面意义出
发,
以该原则的内涵与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为认识基点,
该学说主张:
诚实信用原则是对民
事活动的参加者不进行任何欺诈、恪守信用的要求,其内涵为恪守信用、不欺诈;
其外延为
对民事活动参加者的要求。


一般条款说

则主张,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外延均具有不确
定性,
是可弹性适用于民法各领域的有关公平正义的弹性要求。
就内涵而言,
诚实信用原则
是以模糊的公平正义要求为内容的规则;
就外延而言,
诚实信用原则具有不确定性,
可补救
具体规定的不敷使用。①从诚实信用之语源可以看出

语义说

过分拘泥于字面意义

,未能
揭示出诚实信用原则之概念的本质,


语义说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客观上起到了对该原
则之适用的限制性效果,
不符合现代各国民法的一大趋势
——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宽泛化、
深入化。因而,域内外学者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外延多持

一般条款说

,在此基点上,
学者们又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

二、诚实信用的语源

诚信一词的语源出自我国古代典籍。
公元前
15
世纪前后,
商朝的
《商君书
·


令》







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贞廉、仁义、非兵、羞战

等并列确定为

六虱

。②另据
《唐书
·
刑法志》
的记载,
唐太宗于贞观六年,

亲录囚徒,
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
纵之还家,
期以明年秋即刑。
即期,
囚皆脂朝堂,
无后者。
太宗嘉其诚信,
悉原之。
③这两处所称的




,可理解为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方面的诚实不欺,尚未成为专门的法律术语。

一般认为,诚信一词在西方文明中的符号表现源自拉丁文
Bona Fides
,考

察拉丁文

Bona
Fides
一词,
Fides
来自动词

fieri
,为

已经做成

之义,后来转义为



的意思,对于



一词,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将之解释为

行其所言谓之信


Fiat quod dictum est appellatam
fidem


④此语相当于中文中的

言必信,
行必果


Bona
一词,




的意思,
起强化
Fides

的作用。
Bona Fides
在法文中转化为

Bonne Foi
,在英文中为

Good Faith
,其中

Bonne

Good


Bona
同义,
Foi


Faith


Fides
同义。
因此拉丁文中的

Bona Fides
及作为同义
词的
Bonne Foi

Good Faith
均为

好的信用



良信



善意

之意,
并在习惯上被翻译为






但是,严格地从语义学的角度上说,
Bona Fides
仍然不是作为法律术语的


诚信

一词
最完整的符号表现,
因为,
“Bona Fides”
的原始词义有



而无











的合用即




一词完整的符号表现为德语词汇

Treu und Glaube
该词来源于古代德国的誓约,取忠诚
和相信之意。在古代德国,人们常常以
In Treu
(于诚实)

Mit Treu
(于诚实)

Bei Treu
(依
诚实)




Unter Treu
(在诚实名义下)强制对方作誓。后来为了求得更加可靠,在诚实之

外加上

Glaube
(信用)二字,而以

于诚实信用

为誓辞起确保履行契约义务的作用。⑤可


Treu und Glaube


诚信



诚实信用原则

在法律语境下的真正语源。

三、诚实信用的历史沿革

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发展至今,已成为君临整个民法领域的



王原则


但其发展与演进并非是直线形的,
伴随着客观环境与人类的主观认识的变化,
诚实信用原则
经历了由发端进而衰退再转入复兴的曲折的历史沿革。

罗马法阶段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发端并初步繁荣的时期。
对这一时期的法律原始文献及相
关历史文献的考察可以看出,
诚信契约与诚信诉讼伴随着罗马经济的繁荣而逐步兴起。
在经
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随着古罗马文明的衰退

,诚实信用原则也随之蒙上了历史的尘埃,
甚至在罗马法复兴时期
——
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创制时代,
诚实信用原则虽被提出,

仍只是作为点缀品而存在,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末期。

20
世纪初至今这个阶段,
可称之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

诚实信用原则不仅被世界各国民法所规
定,而且其地位提升,适用范围扩大,

在法律实践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诚实信用在民法中的地位

诚实信用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在民法基本原则中居于统领地位,
更是现代民法
的基本精神之体现。

第一,

诚实信用原则的经济基础。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笔者同意学者
郑强的观点:

如果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
的关系,
那么在任何社会的最为基本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中,
便包含了对诚实信用的要求。

就是诚实信用的物质经济基础

⑹。现代经济充满复杂性、高度的风险性,要求民事主体以
更为真诚守信的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参与民事活动。
唯有如此,
才能保护交易安全,
实现当
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和社会的公正。
因此,
诚信原则作为基本原则不是人为操作,
而是现代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精神和立法者意志的直接反映。

民法基
本原则是指

其效力贯穿民法始终的民法根本规则,是对作为民法主要调整对象的社会关
系的本质和规律以及立法者在民事领域所行政策的集中反映,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

⑺,它的根本属性来源于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彻始终性。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立法者
主观意志的体现,也是现代民法精神的根本体现。现代社会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在民事领域
表现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体现了社会本位主义的要求,而作为维持民事主体之间利益平
衡的诚信原则,与公平正义有同等的价值内涵。立法者必然在民法典中确定诚实信用的基
本原则,以保证立法者的主观意志和民法本质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统一,并为法律的适用和
法律漏洞的补充符合立法者意志提供法律的一致性依据。

第三,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基本原则中的统领作用

现代民法是以诚信原则为核心的法律
体系,尽管诚信原则与其它原则有内涵和侧重点的差异,但诚信原则与其他基本原则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平原则与诚信原则具有同等的价值内涵;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和情势变
更原则以及等价有偿原则等则是诚信原则的具体化和制度化;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则、维护
社会公德、公共利益和国家计划原则等原则更是诚信原则的应有之意和补充。因此,诚实
信用原则是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民法原则的

原则

,它理所当然是民事立法、守法、
司法的

帝王条款



五、诚实信用在民法中的作用

一、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本质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本质是,法官通过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

扩张性解释,并依其处理一些特殊的案件,以实现个案处理结果公平、
正义之目标,从而对
法律进行实质性发展的能动性司法活动。
本文之所以将其本质作以上定性,
主要是由于以下
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是现代民法价值理念的体现。现代民法的理念价值
——
实质正义
是历史的产物。进入
20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
19
世纪的近代民法基
础的两个基本判断,
即所谓的平等性和互换性已经丧失,
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对立,

成当事人之间经济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
迫使法立法者、
司法者和学者必须面对现实,
抛弃
近代民法的形式主义。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
20
世纪之初立法者、司法者和学者所共同面
对的难题,
诚实信用原则就是在此社会经济背景下应孕而生的。
其经过立法者、
司法者和学
者的不断挖掘,
被予以重新解释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最终从近代民法中的契约原则和上升为
民法的基本原则,
适应了历史的需要。
可以说,
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法理念
——
实质正义,
逐渐取代近代民法理念
——
形式主义过程中,
在民法立法模式上的重要体现之一。
现代民法
实质正义的理念的形成,
促进了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
而诚实信用原则则全面贯穿了实质正
义的精神。
现代民法理念的形成与相应的立法的出现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
系,互相促进,
互为条件。
贯彻实质正义精神的诚实信用原则,
在客观上体现为两种利益关
系的平衡,
包括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以及当事人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即社会妥当性。
法官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必须以这两点为价值目标,其本质体现为公平、正义。

第四,

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首先是法官对法律进行解释的过程。
社会生活条件在空间上涵
盖范围的无限性以及其时间范围内的千变万化性,
与体现了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成文法存
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法律既不可能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予以明确规定,
也不可能在时间上随时根据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致使成文法存在

不合目的性、不
周延性、模糊性、滞后性

等局限性。为弥补成文法的不足,大多数成文法国家除采取及时
修改有关法律条文这一措施外,
大都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明确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认法官有造法之功能;二是立法者在法典中建立一些

框架

概念,通过法官对这些

框架


念的解释和适用,
以处理应对各种难以预料的社会现象。
就目前我国的司法制度来看,
我国
法律并没有明确赋予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
即法官通过司法活动直接造法的行为没有得到法
律的明确授权。
我国弥补成文法的不足的方式,
主要是通过法官对法律作出相应的解释,

以之来调整相关的社会关系来实现的。
因此,
对作为

框架概念

的典型代表之一的诚实信用
原则的适用,首先是法官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过程。

第五,

法官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具有能动性。
这是由于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弹性规则和强
制性、补充性规则的特点所决定的。立法者为弥补成文法的不足而建立起来的

框架

概念,
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不明确,有学者认为诚实信用原则

乃属白纸规定



无色透明的

。也就
是说,
诚实信用原则的补充作用无所不在。
只要在适用成文法的过程中出现漏洞与不足,

实信用原则的补充作用就会被运用和体现。这也决定了诚实信用原则具有适用上的强制性。
在民事活动中,
其具体体现为:
无论当事人是否约定,
诚实信用原则都是约束双方当事权利
义务的当然条款,使当事人不仅要承担约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这种强制的补充性义务。
并且当事人也不得约定排除其适用,即使约定排除,其效力也归于无效。从这个意义上讲,
诚实信用原则是当事人进行任何民事活动时,
所享有的民事权利的当然组成部分。
法官在审
理民事案件中,首先应尊重这种体现为民事权利的私权,

并当然地适用作为私权表现形式
的诚实信用原则,
不须以当事人是否明确作出意思表示为标准。
因此,
法官对诚实信用原则
的适用具有能动性。

第四,
法官适用诚实任用原则在实质是发展了现行法。
成文法的局限性决定了补充性规则的
存在,
具有其合理性的同时,
也决定了这些规则只能处于补充性地位,
这种补充地位是相对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0下载券 168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捌』 应怎样理解民法总则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民法总则》7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此即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从事民事活动应当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善意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按《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诚实信用即是怀有善意、诚实、公开、忠诚没有欺骗或欺诈,具有真实、实际,没有假装或伪装的。诚实信用原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待他人诚信不歁,二是对自己的承诺要信守不怠。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地位突出。“诚信原则之作用力,世罕其匹,为一般条项之首位”,因此,被称为民法特别是债法的最高指导原则,甚至被称为“帝王原则”。亚当·斯密说过,“与其说效用、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信用、诚信、正义是这种基础……,而信用、诚信、正义则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支柱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大厦就会顷刻间土崩瓦解。”早在罗马法时期,诚实信用原则已经确立。根据罗马法的诚信契约,债务人不仅要依据契约条件,而且要依据诚实观念完成契约规定的给付;依裁判官法的规定,当事人因误信有发生债的原因而承认债务,实际上该原因并不存在时,可以提起“诈欺之抗辩”,以拒绝履行。近代以来,由于19世纪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诚实信用原则逐步确立为民法契约的基本原则。1804年《法国民法典》1134条规定,“契约应依诚信方法履行。”1863年《萨克森民法典》第158条规定,“契约之履行,除依特约、法规,应遵守诚信,依诚实人之所应为者为之。”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第157条规定,“契约应斟酌交易上之习惯,遵从诚信以解释之”。第242条规定,“债务人负有斟酌交易上之习惯,遵从信义,以为给付之义务。”19世纪末叶以后,法律从个人本位向团体本位发展,诚信原则在民法中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2条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均应依诚信为之。”首次以法典的形式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由债权债务关系,扩充到民法中的一般权利义务关系,从契约的原则上升为整个民法的基本原则。随之,日本民法典第1条第2款规定,“权利行使及义务履行必须遵守信义,以诚实为之。”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48条第2款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依诚实及信用方法。”《美国统一商法典》亦采此原则,第1-304条规定,“履行或执行本法范围内的每一合同,应负诚实信用义务。”《美国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205条规定,每一合同的每一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与执行中负有诚实信用与公平交易义务。国际法律文件如《国际商事合同通则》(PICC)第1.7条、《欧洲合同法通则》(PECL)第1:201条、《欧洲民法典草案》(DCFR)第一编总则第1∶103条,受《美国第二次合同法重述》及《统一商法典》影响,将公平与诚实信用合称为诚实信用与公平交易义务,或诚实信用与公平交易原则(good faith and fair dealing)。
中国历来强调诚信原则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律。新中国民法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首见于《民法通则》,其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1999年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此后相关民事立法大多明确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特别是交易法中的基本原则地位已经确立下来。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在第13条增加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扩展适用于民事诉讼法领域,成为民事法律的通用原则。
但目前,我国诚信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契约精神不足、合同欺诈、电信诈骗、金融诈骗、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过期疫苗、股市虚假信息、虚假广告、山寨产品、仿冒知识产权、老鼠仓、上市文件造假、虚假诉讼、逃避债务执行等等不诚信、严重失信的问题很多,现象较为普遍。在国家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689万例,限制628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229万人次乘坐高铁。依法惩治拒不执行裁判行为,司法拘留1.6万人,追究刑事责任2167人,让司法裁判真正成为惩治违法失信的利剑。因此,民法总则规定诚实信用原则,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认同。
当然,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则。从私法到公法的扩张诚实信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也是一项以道德为内核而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规范。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也始终处于变动的发展之中,不仅从道德上升为法律,而且从最初仅作为债之履行规则,扩展至私法上一切权利义务履行之规则,从仅仅规制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原则,扩展至调整当事人与整个社会利益的平衡,现在已经延伸到公法领域。我国古代荀子从诚实信用对国家强弱的影响角度,强调了诚实信用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1931年德国帝国法院在一项判决中明确宣称“诚实信用的原则,对于一切法律界,且包含公法在内,皆得适用之。”公法学者拉邦德也认为,“诚实信用原则,一如其在私法之领域,可以支配公法之领域。苟无诚实与善意,立宪制度似难实行。诚实与善意,为行使一切行政权之准则,同时亦为其界限。”

『玖』 论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从而使我国成为第一个诚实信用原则写进法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举措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赋予司法者根据这一适用性很强的原则条款创建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适应协调各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调节纷繁多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的需要。

1、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作为民法原则的依据

民法通则中提到的诚实信用原则,原本是人类社会继承久远的道德规范,它有两层基本含义:诚实,是指言行真实,合符情况,无虚假、欺诈之意;信用,是指信守约定或承诺的规则,履行和承担由约定或承诺的规则所确定的职责。这两层含义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信用来自诚实,诚实见诸于信用。两者结合,相互支持、包容,成为人际交往中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诚实信用原则的这种普遍适用性,是基于它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其内涵和外延均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是一般的道德规范而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从单纯的人际关系、社会伦理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政治活动领域,它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发展。它仅仅作为道德准则来发挥作用已经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这是因为:

(1)社会需要将经济活动的道德准则上升为强制的法律规范

自古今中外,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一定的道德意识的制约或影响。诚实信用作为最一般的道德准则,自然会对人们由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影响作用。不过这种约束和影响作用,是以当事人的自律或习惯氛围为必要条件的,并不具有外在的强制性。因此对于经济活动中的背信弃义、尔窦我诈、坑蒙拐骗,以谋取不义之财的丑恶行径还不足以构成有力的约束。这也表明单纯的道德制约还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诚实信用和社会的公正、公平。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把某些一般的道德准则上升为人人都必须遵守、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规范,就成了社会的客观需要。将诚实信用这一道德准则列为民法的一项原则条款,正是适应社会这种需要的逻辑结果。

(2)是克服成文法,滞后性的需要

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在一定时期制订的成文法,无论怎样完备,周详,相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实际而言,总难免存在某些滞后性。这表现为已有的法律条文在适用复杂多样的案件时,往往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境。走出这种窘境的最佳途径是:立法赋予司法者在现有成文法条文的基础上具有不失社会公平、公正的一定自由裁量权。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一诚实信用,列为民法的一项一般性指导原则,这就为民法条文的实施规定了一个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法律准则。当司法者(法官)在遇到现有法律条文不能充分适用案情的条件下,可以为贯彻这一指导原则而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保证裁决的结果能够符合社会公平、公正的宗旨。在这里,诚实信用原则既是成文法进行必要延伸、扩展的法定依据,又是这种延伸、扩展的合理界限。在贯彻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过程中,应当把克服成文法的滞后性,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排除司法的随意性结合起来。

2、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的作用

首先,指导当事人正确从事民事活动。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项广泛适用性的民事行为规范,向当事人清晰地警示了什么行为受到法律保护,什么行为是法律所不容许;当事人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才不致对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这就为当事人如何从事民事活动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第二解释、评价和补充法律行为的作用。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一项基本指导原则,可以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进行裁量和判断,决定其法律效力以及引起的法律责任,从而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法律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公正与公平。

第三解释和修正法律的作用。一般而言,法律条文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在适用于具体案件时,有必要作一些细化的、有针对性的诊释。以诚实信用原则为指导来解释法律,有助于维护法律公平正义。这就是诚实信用原则在法律解释上的作用。如前所述,由于现有法律的滞后性与社会发展的变动性之间的矛盾,有时会使得法律在适用上遇到难以确准裁量的困难,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准绳,可以对法律中不尽人意之处进行合理的修正和补充,使当事人的利益及责任公平分配,从而实现法律的公正与公平。

第四对疑难案件起辅助定性的作用。案件的定性是适用法律的前提。现实生活中某些案件的性质含混隐密,一时难以作出准确的法律判断。运用诚实信用原则,对这些案件的案情进行分析,有助于发展其中的真伪善恶,对正确判定案件性质和应适用的法律,以及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合理公平分配,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相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而言,已有的成文法律难免存在漏洞。对法律尚未有规定的地方,可以按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加以弥补,以便对具体案件进行恰当处理,这就是司法者造法的表现。对法律漏洞的弥补,为日后的立法、修法提供了依据和条件,这对法律制定的健全、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追求个别正义和社会公正的作用。法律不可能穷尽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方方面面,在司法活动中,将一般性的成文规定适用各种不同的情况,可能导致个别案件裁决的有非正义性。这里,根据现代意义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可以指导市场主体诚实信用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塑造市场主体的诚信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赋予司法者一定的解释、补充和修正法律的自由载量权,弥补已有法律的某些不足,为日后法制的进一步完善积累经验和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诚实信用原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民法指导原则。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可以指导市场主体诚实信用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塑造市场主体的诚信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赋予司法者一定的解释、补充和修正法律的自由裁量权,弥补已有法律的某些不足,为日后法制的进一步完善积累经济和创造有利条件。

3、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条件

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情况表明,其发挥作用要依赖业已存在的法律行为和法律条款。以此原则为指导,或对当事人双方具体利益进行公平考量,作出公平的结论;可对法律规定不明的予以诊释;或对有漏洞的予以弥补;或对某一具体义务加以扩张,以维护双方当事人的正当权益,等等,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

总之,正确运用诚实信用原则,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又不使其被滥用,既是民法实施中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检验司法者执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拾』 如何理解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同时也是我们贯彻党中央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一种具有道德内涵的法律规范。

热点内容
山东滕州律师 发布:2025-02-09 12:03:35 浏览:975
劳动法是全国通用吗 发布:2025-02-09 11:50:07 浏览:595
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选编第四辑 发布:2025-02-09 11:44:22 浏览:844
谢丹律师 发布:2025-02-09 11:38:26 浏览:994
清华大学法学院招生简章 发布:2025-02-09 11:18:52 浏览:303
上海劳动法试用期工资规定 发布:2025-02-09 11:07:05 浏览:126
中南政法法学院 发布:2025-02-09 10:42:14 浏览: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点 发布:2025-02-09 10:40:16 浏览: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后死了我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9 10:37:56 浏览:969
月息3违约金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9 09:01:01 浏览: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