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古宋司法所

古宋司法所

发布时间: 2022-01-30 11:28:06

『壹』 宋代时候的司法部门是什么介绍一下~

宋朝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袭唐朝时期的制度,中央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是全国最高的司法审判机构。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

刑部为中央最高的司法行政机构,同时负责复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宋朝的刑部复核职能比前代增强。

除这些机构外,宋朝还设立了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三个法定机关,专门受理直接向朝廷投诉的案件,以及上诉的冤案。京畿地区设开封府(比如包拯的故事),州县之上设立中央派驻各路的提点刑狱司(比如宋慈的故事),旨在强化皇帝对各级司法机构的控制权。

大理寺官员介绍:元丰改制后,置大理寺卿一人,大理寺少卿二人,大理寺正二人,推丞四人,断丞六人,司直六人,评事十有二人,主簿二人。大理寺卿掌折狱、详刑、鞫谳之事。其他同职务的官员,则分左右:天下奏劾命官、将校及大辟囚以下以疑请谳者,隶左断刑,则司直、评事详断,丞议之,正审之;若在京百司事当推,或特旨委勘及系官之物应追究者,隶右治狱,则丞专推鞫。大理寺左右两少卿分领其事,而大理寺卿总焉。凡刑狱应审议者,上刑部。被旨推鞫及情犯重者,大理寺请封奏裁。若狱空或断绝,则御史按实以闻。分案十有一,置吏六,十有九。

『贰』 司法所所长叫我等律师电话,不知什么时候法律援助律师才结我的打工受伤的事有朋友知道请告诉我,谢谢你!

你如果等不到电话,那你可以直接去找律师嘛,工伤需要及时去做鉴定的,时间过了,可能又要打麻烦了!

『叁』 宋朝的中央司法机构有哪些

我国古代司法制度上的绝对君主集权,到宋朝已经发展成为比较完备的形态。宋太祖即位之初,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对地方割据势力采用“稍夺其权”的政策,在把兵权、财权收归中央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司法权收归中央,集中到皇帝手里,在中央除设大理寺、刑部分掌司法以外,还增设审刑院为最高司法机构。

1.大理寺

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内设左断刑,右治狱。凡地方各州报请复审及地方官犯罪案件由左断刑负责,凡京师百官案件由右治狱负责。同时还将“审”、“判”分开,审讯归断司,用法归议司。

2.刑部

刑部负责大理寺详断的全国死刑已决案件的复核及官员叙复、昭雪等事。神宗元丰四年后,刑部分设左右曹,左曹负责死刑案件复核,右曹负责官吏犯罪案件的审核。神宗改制后,审刑院并人刑部。

3.审刑院

审刑院,是神宗以前为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而增设的中央审判机构。凡是上奏案件,须先送审刑院备案,再交大理寺复核,之后再返达审刑院详议并奏请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审刑院地位之显赫。

宋朝的中央行政机关体系与唐朝不同,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司)为最高财政管理机关,共同执掌中央行政权。这些机关都凌驾于司法机关之上,有权对司法机关活动进行直接干涉。行政与司法进一步合二为一,是宋朝司法制度的重要特点。

『肆』 古代司法制度沿袭变革

中国古代法制,是指自夏朝建立时(公元前21世纪)开始,至清末改制前(公元1840年)结束的中国奴隶制类型法制和封建制类型法制。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国家实现其统治的基本工具。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法律制度,古代的各朝各代在建立之初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制定和颁布自己的法律和建立完善法律制度。
法律作为国家治理和维护统治的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完善的。中国古代法制从总体上说呈现出“因时变革,不断发展完善”演进规律。司法机构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极具中国古代特色的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司法机构设置之递演嬗变具有同质继承关系,但同时不同发展阶段的某一具体机构职能亦存在诸多差别。
一中国古代司法机构设置变迁概述
奴隶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奴隶制的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从司法机构设置来看,夏商时期没有形成和设置专门的司法机构。夏王和商王拥有国家最高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国王的裁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西周时期周王及各诸侯国的内部开始设有专职的司法官员。中央为司寇,地方有乡士、遂士、县士等专职司法官员,但周王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司法机构设置的主要特点就是司法权高度集中。未设置有专门司法机构。但出现了专职辅佐王权最高司法裁决权的司法官员。
封建制社会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从秦代开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完整的司法机构的设置逐渐建立并不断丰富完善。
从中央司法机构纵向沿革演进来看,秦汉最高司法机关是廷尉;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机构名称出现变化,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司法机关称秋官大司寇或大理寺或廷尉,监察机构御史台的监督职能得到加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元朝设大宗正府;明清时期的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清代则设立了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司法机关理藩院和维护旗人利益特殊司法机构。
中国古代地方司法机构司法与行政不分,汉至唐大体上分为三级审理,宋至清未大体上为四级审理。其中,秦汉地方司法机构为郡、县两级。郡守县令监理司法,基层设乡里组织,负责本地治安与调解工作;三国两晋南北朝为州、郡、县三级;隋为州、县二级;唐沿袭隋,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同时州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设司法佐、史等。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宋为知州、通判。宋在太宗时起在州县之上设立提点刑狱司;元为行省、路、府(州)、县四级;明为省、府(州)、县三级。明朝在省设提刑按察司,有权判处徒刑及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须报送中央刑部批准执行。明朝还在各州县及乡设立“申明亭”,张贴榜文,申明教化;清为省、道、府、县四级。
通过以上对中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类型司法机构设置变迁的考察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的司法机构设置的基本特点是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保持三大司法机构格局。地方则是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
二中国古代司法机构设置变迁研究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包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在内,总体而言渊源继承,代代相因,具有依次更替的同质继承关系。法律制度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具体到司法机构其递演嬗变,存在诸多类似之处。但同时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司法机构设置又有着与一定时代具体法律制度相适应的基本特征的差异。
一、秦朝初步确立皇权控制下的统一集权司法机关体系
秦朝建立以后,通过统一法度等措施,确立了一套统一集权的司法机关体系。中央司法机构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组成。秦朝沿袭战国以来确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的传统,实行行政机关与司法职能合一的制度,各地不另设专门的司法机构。实行郡、县两级制,郡守、县令或县长兼理司法。另外,在郡、县下还有更低一级的行政级别,如乡、亭和里。秦朝皇帝通过直接直接行使司法审判权或指派他人代行司法权,建立了一套皇帝直接控制的司法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判决,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和最终决定权。秦朝时期司法机构设置的基本特点是出现了由中央和地方两级司法职能机构。中央一级司法机构设置了“廷尉”和“御史大夫”专职司法机关。地方则形成了郡、县司法行政合一的司法机构体制。
二、两汉时期逐渐形成中央和地方两级较完备的司法机构
汉朝以秦朝法律制度作为基础和参照。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汉朝法制的发展也体现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司法机构。在中央司法机构中,有尚书、廷尉和御史大夫三个机构组成。地方司法机构类同于秦朝时期,设郡、县两级,司法与行政不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旨在限制日益膨胀的相权的“尚书”这一司法机构,使司法审判大权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种由其它机关参与司法活动的机构设置模式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皇帝为防止司法机关职权过重,便给予某些机关以一定的司法权,起到分散司法权的作用,从而便于皇帝控制。此外,重大案件的最后裁决,由皇帝独揽。尚书、廷尉、御史大夫三大司法机构的出现,为后来的审判、复审、监察的“三权分立”格局打下了雏形。可见,汉朝时期,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司法机构都比较完备。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行政机构兼领司法事务标志着司法行政与审判分离而又彼此牵制的司法机构设置模式的初步确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这一时间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袭汉制,又有所发展。中央司法机构主要有廷尉、尚书和御史大夫,中央司法机构日趋扩大。其中廷尉在北周时曾改为“大司寇”,北齐时曾改为“大理寺”,但不管称谓如何,其最高司法机关的地位不变。但是尚书的机构在这一时期逐渐加强,而相对廷尉的权利有所缩小,部分司法权转给了尚书。东汉后三省制渐成,使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这一重大变革给司法机构发展以深刻影响。此时虽尚未设立刑部,但尚书台之下均设置有负责司法行政和兼理刑狱的机构。这种中央行政机构兼领司法事务标志着司法行政与审判分离而又彼此牵制的司法机构设置模式的初步确立。反映了传统司法机构的完善和强化的趋势。这一变化为隋唐司法机构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四、隋唐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分工合作监督制约司法机构设置体系趋于完备
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是封建法制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唐代司法机构上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权分立式的司法机关设置体系。刑部不但是中央司法行政的最高机构,同时负责复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大理寺是最高的司法审判机关。御史台掌管监察文武百官,但也可参与冤案大案的审理。刑部的正式确立,标志着我国古代中央司法机构命名的明确,以后历代不改,一直延续到清末。唐代大理寺主管审判,刑部主管复核,御史台主管监察的这种既有分工,朋彼此监督制约的司法机构设置模式,有效地加强了封建司法统治,以及皇帝对中央司法权的控制。
五、宋代司法机关不断扩大,职权分散,增设审刑院以加强对中央司法机构控制
宋朝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袭唐朝时期的制度,中央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其变动主要是刑部的职权扩大,尤其是复核职能增强。宋太祖建隆年间另设审刑院,是宋朝初期的审判复核机关,同时也拥有的审判权和复核权,审刑院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刑部和大理寺的权利由此有所削弱。另外宋朝还设立了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三个法定机关,专门受理直接向朝廷投诉的案件,以及上诉的冤案。宋代京畿地区设开封府,州县之上设立中央派驻各路的提点刑狱司,旨在强化皇帝对各级司法机构的控制权。
六、元代蒙古贵族垄断司法体系,司法机关各领其事“不相统摄”
元代在司法机构的设置上较混乱。元朝中央司法机构设立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沿用了唐宋的制度,但又加以删减。元朝设刑部取代宋朝的大理寺;设大宗正府审理蒙古贵族案件;设枢密院,兼掌军法审判;设宣政院,专理宗教审判;设道教所,主理道教案件;设中政院,兼理宫内案件。地方有行省、路、府、州、县地方行政机构,兼领司法职能。蒙古贵族统领司法体系。
七、明清两代中央司法机构设置发生较大变化,司法权更趋集中完善,明代法外司法机构及清代旗人特权司法机构的出现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体现
中央司法机构设置至明清时期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司法机关职掌的变化和名称的改异。明清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法司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体现职权分离和相互牵制的特点。同时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体现。
明朝的中央司法机构统称“三法司”,指刑部、大理寺与都察院。明朝将元朝废除的大理寺重新设置起来,但是其职责改为法律复核机关。刑部作为中央审判机关。刑部的所有案件都必须由大理寺复核,可见刑部与大理寺的职能,正好与唐宋时期的相反。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其职责不变,仍是监察百官,参与审理大案,平反冤案。有明一代的司法机构设置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法外”特务司法机构。主要是“厂”、“卫”司法,内廷的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外廷的锦衣卫。厂卫制司法机机构成为加强皇权专制和实行高压政治的工具。其主要特点是法外用刑,三法司无权干涉,不受普通司法机构和法律约束,拥有监督司法机关的权力,非法逮捕不受限制。主要处理政治案件,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特务政治加剧了明代社会矛盾,削弱了司法机构的权威。

『伍』 欧里镇的组织机构

1、党政办公室
2、计生办、服务所
3、煤矿管理办
4、财政所
5、综治办
6、非煤矿山办
7、民政所
8、老干办、文化站
9、司法所、法律服务
10、招商办、企业服务站
11、林业站
12、人武部 黄程:党委书记,主持镇党委、镇人大主席团全面工作;
杨伍涯: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镇政府全面工作;
谢秋平:党委副书记,主管党群、人大、政协、计划生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行政中心建设、机关后勤工作;分管党委日常工作,挂点木村、上巢村委;
彭毅:纪检书记,主持镇纪委工作。主管招商引资、煤炭和非煤矿山税费征收管理、审计、企业工作;分管财税、组织、宣传、精神文明工作,挂点昌坊、带元村委;
艾晓斌:常务副镇长,主管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龚波愈:党委委员,分管招商引资、乡镇企业、科技、煤炭和非煤矿山税费征收管理工作,挂点联合村委;
肖仁平:武装部长,主持人武部工作。主管政法、信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和民爆物品管理工作,挂点凌背、新甫村委;
李小英:副镇长,主管文教、卫生、体育、民政工作,挂点欧里村委;
陈璟:副镇长,分管工商、环保、物价、集镇管理、邮政邮电、移动、联通、广电、科协工作,协管计划生育工作,挂点皇华村委;
胡云辉:镇长助理,分管土管、规划、水利、林业、农业统计工作,协管计划生育工作,挂点白梅村委;
宋方牯:司法所所长,主持镇司法所全面工作,分管交通、行政中心建设工作,挂点哲村、洲上村委。

『陆』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

  1. 西周时期

    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从事司法审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时期只是有了监狱这种司法执行机关。西周时的最高审判权还在周王手里,他统辖的中央地区的具体司法官是士师和眚史。西周时的案件区域管辖还没有明确区分,不过审级已经有了王、三公、司寇、乡、遂、县六级,古代的司法机关基本形成。就已有了类似现在治安管理的职能分工。当时,国家设有司民(户籍)、司稽(捕盗)、司寇(刑狱与纠察事务)等相应的官职。

  2. 战国时期

    到战国时期,各国也有自己的司法机关,秦国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国叫廷理,齐国叫大理。鲁国则设有大司寇一职。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中央司法机关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秦的地方是郡县制,地方的司法机关由郡守和县令兼任,疑难案件上报中央,一般的则自己处理。在县乡两级,则创设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基层治安机构——亭。亭是秦汉时代政府的末端组织之一,遍布全国,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处,大致每十里(相当于3公里)设置一亭。亭本来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兼具军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层政府机构,兼司缉捕盗贼和维护治安之职。秦朝的司法机关体制奠定了以后中国历代王朝司法机关的基础。

  4. 汉朝

    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司法体制,所以历史上有了“汉承秦制”的说法。汉朝中央的司法机关仍然是廷尉,地方则与秦朝相同。但汉武帝之后,王权逐渐加强,出现了尚书台这种中枢组织,尚书台内设立了执法机构,在西汉是三公曹,东汉是二千石曹。从而侵夺了廷尉的司法权。 汉朝对于重大案件由中央主要官员会审,这种名为“杂治”的会审制度体现了皇权对司法权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5.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除了基本继承汉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发展。北齐将廷尉改称大理寺,下属官员也增多了,扩大了司法机关的规模。更重要的一点是,死刑的复核权收归了皇帝,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变化。

  6. 隋唐

    在隋唐时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机关是三个: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职责是审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监察。但刑部权限很大,可以对审判进行干预,而且复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御史台除了监督外,还参加重大案件的审判。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审理,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时,死刑的复奏制度也明确化,死刑执行前必须再报皇帝,批准以后才能执行。

  7. 宋朝

    宋朝的司法机关也是继承了唐朝的体制,但也有些变化,如宋太宗时期设置了审刑院,侵夺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职权,到神宗时撤消,职权又分归大理寺和刑部。 地方的司法机关,州和县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为了加强对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设立了提点刑狱官来监督各州县的司法事务。 宋朝还规定地方司法官必须亲自审理案件,否则处以徒二年的刑罚。从这以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州(府)县官员都要亲自审判案件。

  8. 元朝

    元朝在继承前朝的体制基础上,也有变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时,设置大宗正府来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权。 明清时期也是以三法司为主要司法机关。但是其职权发生了变化,大理寺的审判权归了刑部,而刑部的复核权则给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为都察院。

  9. 明朝

    明朝的特务组织如锦衣卫、东厂、西厂也都有司法审判权,甚至还凌驾于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辖,自行审判、执行。同时,明清的会审制度也完善起来。死刑案件的最高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中央集权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体现。

  10. 清末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警察制度。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国亮相,是在租界内。在此之后,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

『柒』 宋代中央司法机构中审刑院、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在司法体系运作中各自的职权和作用是怎样的

从文中知道宋代司法机构中可以分为两部,1部为量刑1部为审核监管,案子量刑是有审刑院、大理寺
,刑部断案量刑,御史台审核监督。

从文中以新法的“谋”和旧法的“因”有冲突而展开的法律对立而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对旧法的遵从。表现出古代司法的保守传统却思想观念,这在我国的婚姻政治有体现。
表现出古代司法的欠缺不完善 ,不宜情节,是非而断论

『捌』 翁牛特旗司法局梧桐花镇司法所怎么样

未登录 | 口袋首页 正文 图片 还没有360账号?10秒钟 注册一下 翁牛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总面积为11807平方公里,辖5镇,17乡,9个苏木和20个国营农牧林场,总人口45万,其中蒙古族5.8万人。 翁牛特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现探明有开采价值的有金、铜、锌、石灰石、莹石、磷石、珍珠岩、褐煤、陶土等,其中铅锌等有色金属储量最多。同时,该旗生长有经济价值较高的蘑菇、山杏、沙棘等野生植物和各种药材。 翁牛特旗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是干旱半干旱的多灾区。自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旗以来,该旗共使用扶贫资金3300多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开发。在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庭院经济开发,农牧土特产品开发,地膜玉米及中低产田改造等,均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乡镇)基本信息 中文名: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翁牛特旗辖8、头分地镇、山嘴子乡、高家梁乡、亿合公乡、头段地乡、杨树沟门乡、毛山东乡、庄头营子乡、杜家地乡、解放营乡、玉田皋乡、大兴乡、朝格温都苏木、巴嘎塔拉苏木、阿什罕苏木、布力彦苏木、格日僧苏木、新苏莫苏木、白音套海苏木、高日罕苏木。 面积: 总面积为11807平方公里 人口: 总人口45万 地理位置: 翁牛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大兴安岭山脉与七老图山脉汇接地带东麓,科 友好城市: 北隔西拉沐沦与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通辽市开鲁县相望,东与敖汉旗、通辽市奈曼旗毗邻,南与赤峰市松山区接壤,西与克什克腾旗相连。旗治所乌丹镇南距赤峰市红山区85公里。 著名景点: 翁牛特旗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遗物大型碧玉龙,被中国史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把中华文明史向前追溯了1500多年,翁牛特旗又被称之为“玉龙之乡” 地标: 地处东经117°49′~120°43′,北纬42°26′~43°25′。 地图信息放大地图 地图数据 2010 Mapabc, Europa Technologies - 使用条款 翁牛特旗 翁牛特旗辖8个镇、11个乡、8个苏木:乌丹镇、乌敦套海镇、五分地镇、桥头镇、广德公镇、梧桐花镇、海拉苏镇、头分地镇、山嘴子乡、高家梁乡、亿合公乡、头段地乡、杨树沟门乡、毛山东乡、庄头营子乡、杜家地乡、解放营乡、玉田皋乡、大兴乡、朝格温都苏木、巴嘎塔拉苏木、阿什罕苏木、布力彦苏木、格日僧苏木、新苏莫苏木、白音套海苏木、高日罕苏木。

『玖』 司法机关的历史沿革

宋朝的司法机关也是继承了唐朝的体制,但也有些变化,如宋太宗时期回设置了审刑院答,侵夺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职权,到神宗时撤消,职权又分归大理寺和刑部。地方的司法机关,州和县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为了加强对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设立了提点刑狱官来监督各州县的司法事务。宋朝还规定地方司法官必须亲自审理案件,否则处以徒二年的刑罚。从这以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州(府)县官员都要亲自审判案件。
元朝在继承前朝的体制基础上,也有变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时,设置大宗正府来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权。 也是以三法司为主要司法机关。但是其职权发生了变化,大理寺的审判权归了刑部,而刑部的复核权则给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为都察院。明朝的特务组织如锦衣卫、东厂、西厂也都有司法审判权,甚至还凌驾于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辖,自行审判、执行。同时,明清的会审制度也完善起来。死刑案件的最高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中央集权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体现。古代司法机关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皇权逐步加强的趋势,司法机关一直隶属于行政,最终隶属于皇帝,说明了司法仅仅是君主专制的一种工具,司法的独立是很难出现的。

『拾』 明清的司法制度有哪些发展

1、司法机关:
明以后的皇朝体制,许多都受到元王朝的影响,原有刑部继承元的体制,仍然以刑部作为主审机关,虽然恢复了大理寺,却成为了复核机关。
清的中央司法机关是以刑部为首,大理寺和负责监察的监察院为辅的司法制度。

2、司法制度:
明代地方司法机构有省、府、县,省一级设有提刑按察司,其是古代出现的较为独立的地方司法机构。清代地方司法分州县、府、省按察司、总督四个审级。

3、廷杖与厂卫:
廷杖。廷杖不始于明,廷杖真正影响和制度化在明代最为突出。廷杖是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厂卫,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清朝没此机构。

4、诉讼制度:明代的九卿会审(又称九卿圆审),清代的秋审、朝审,以及秋审、朝审以后如何来处理的四种情况。

5、法律形式:
《大明律》是把《名例》作为总则,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篇,即按照“中央六部”这个名称将《唐律》中的11篇分门别类进行编排,这是一种新的体例。。《大清律例》中包括“律”这种稳定的法律形式和“例”这种非稳定的法律形式。

热点内容
中南政法法学院 发布:2025-02-09 10:42:14 浏览: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点 发布:2025-02-09 10:40:16 浏览: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后死了我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9 10:37:56 浏览:969
月息3违约金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9 09:01:01 浏览:551
刑事诉讼法再审抗诉 发布:2025-02-09 08:58:44 浏览:371
财经法规习题集 发布:2025-02-09 08:53:13 浏览:838
集体土地司法强拆 发布:2025-02-09 08:37:26 浏览:538
第三人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9 08:26:03 浏览:301
行政法派出机关类型 发布:2025-02-09 08:25:17 浏览:74
全国法院系统学术 发布:2025-02-09 08:24:34 浏览: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