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调整的对象
A. 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什么
经济法调整对来象,是指由经济法自律规范确认和保护的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关系。
在中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开始研究和探讨,经过几次全国性的经济法理论研讨,到目前为止,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览:
(1)“纵横统一论”学者主张经济法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中以各种组织为基本参加者而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
(2)“经济行政法论”学者主张凡具有经济性的管理关系即经济管理关系,属于经济法(经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3)“企业中心论”学者主张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企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1)公司法调整的对象扩展阅读:
经济法调整对象,构成的基本原则,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要素:
(1)普遍性
(2)法律性
(3)经济法特性
其两大基本原则是适当干预原则和合理竞争原则。它们反映了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本质要求;
同时科学地概括了经济法具体规则的内在连结和精神,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法中价值与具体规则的汇合和融通。
B. 企业法的调整对象
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条的规定:
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公司法调整的对象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条的规定:
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设立条件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分别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设立条件的,不得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公众可以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查询公司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机关应当提供查询服务。依法设立的公司,由公司登记机关发给公司营业执照。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
公司营业执照应当载明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事项。公司营业执照记载的事项发生变更的,公司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由公司登记机关换发营业执照。
C. 我国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什么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经济法所干预、管理和调控的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版济关系,可以概括权为以下几点:
a.国家规范经济组织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规范组织的法律,是为了防止垄断组织的出现,从组织上保证市场经济顺利发展。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投资法等。
b.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干预是经济法的重要调整方式,这方面的法律有证券法、票据法、破产法、金融法、保险法、房地产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
c.国家管理、规范经济秩序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日本学者丹宗昭信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规制市场支配的法,现代经济法的核心是垄断禁止法。这方面的法律有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产品质量法。
d.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此种经济关系的特点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使经济各部门运行协调,使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平稳。这方面的法律有财政法、税法、计划法、产业政策法、价格法、会计法和审计法等。
D. 证券法的调整对象是哪些
每一个法律都有特定的调整对象,证券法也不例外。不论 详细 的细则如何的依据 相关社会现状进行调整,证券法所调整的对象基本上是不会变的。下面总结归结 一下证券法的调整对象,希望可以对大家理解 证券法的相关信息有所协助 。
一、证券法的调整对象
任何一个法律部门都有其特定社会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证券法也不例外。就证券法理论而言,证券法的调整对象是证券关系,即证券融资关系。它既包括对等 主体证券发行人、证券投资人和证券商等对等 主体之间因证券发行和买卖 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也包括证券监管机关因监视 管理证券市场参与者所发生 的证券监管关系。需留意 的是,实际操作 中,各国证券法的调整对象与范围是有所差别 的。
我国证券法的调整对象。依据 《证券法》第2条规则 :“在中国境内,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买卖 ,适用本法。本法未规则 的,适用公司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则 。”这一规则 标明 ,我国《证券法》以调整证券买卖 关系为主,同时也调整与证券买卖 有关的发行关系。这一规则 还明白 了我国《证券法》与《公司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关系,确立了《证券法》作为特别法优先适用的法律位置 。
二、证券法的基本准绳
维护 投资者合法权益准绳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元素,投资者的资金是证券市场的源泉,是证券市场赖以生活 和开展 的基础,投资者投资于证券市场的前提是其合法权益能拿到 充沛 维护 。
公开、公正 、公正准绳 :公开准绳 又称信息披露准绳 ,其核心是完成 证券市场信息的公开化,门槛 证券发行人于证券的发行与流通诸环节中,依法将与其证券有关的、可能影响投资者做出理智 投资决策的一切 信息真实、精确 、完好 、及时地向社会公开,不得有虚伪 记载、误导性陈说 或严重 脱漏 。
证券法的调整对象如上所述,证券法所调整的对象就是证券关系,也就是说调整的是证券融资关系。要想理解 证券法就要先理解 证券法所调整的对象,这样才能清楚 证券法是在调整哪些东西。然后就是需要理解 证券法的基本准绳 ,以此来清楚 证券法的处置 上的方向,上述的几点总结来说的就是为了维护 投资者利益、公正 公开公正。
这是关于 证券法的调整对象是哪些?的解答。890
E. 公司法的调整对象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公司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指在公司设立、组织、运营或解散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具体有:
(1)公司内部财产关系。如公司发起人之间、发起人与其他股东之间、股东相互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在设立、变更、破产、解散和清算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2)公司外部财产关系。主要指公司从事与公司组织特征密切相关的营利性活动,与其他公司、企业或个人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如发行公司债券或公司股票。
(3)公司内部组织管理与协作关系。主要指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如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之间,公司同公司职员之间发生的管理或合同关系。
(4)公司外部组织管理关系。主要指公司在设立、变更、经营活动和解散过程中与有关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之间形成的纵向经济管理关系。如公司的设立审批、登记,股份与公司债的发行审批、交易管理,公司财务会计的检查监督等.
公司法的性质
公司法是组织法与行为法的结合,在调整公司组织关系的同时,也对与公司组织活动有关的行为加以调整,如公司股份的发行和转让等。公司法规定公司的法律地位,调整公司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规范公司的设立、变更与终止活动,规范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运作、公司与其他企业间的控制关系等。《公司法》的立法宗旨是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立法宗旨,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公司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
F. 下列属于民法调整的对象是 ( )
下列属于民法调整的对象是D。
1.A、B、C都不在民法调整的范畴,只有D才是属于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以财产归属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6)公司法调整的对象扩展阅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1.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关系,一般具有平等自愿和等价有偿的性质。
2.民法调整对象随民法的发展而变化,在与公法分离而成为独立法律部门之初,民法所调整的是旨在实现私人利益的社会关系,包括民事主体人格、婚姻家庭、物权、财产继承、债权、民事侵权(即“私犯”,包括盗窃、抢劫)和民事诉讼等关系。
G. 法理学试题:法律调整对象是什么如何实现调整
调整社会关系嘛,宪法调整的社会根本的关系,如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基本制度,其他部门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公司法、侵权行为法等式调整社会某一领域的法律。
H. 商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商法在我国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根本的依据是看它有没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所谓“特
定的”调整对象,就是说商法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否不同于民法、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如果商
法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完全被民法和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所包容,则商法就没有自己的特定的调整对象
,商法也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试图从研究商法的调整对象入手,研究其
“特定性”,并且分别将商法的调整对象与民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相比较,从而划清商法、民法
和经济法三者之间的界限。
一
商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商法调整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商法学研究的起点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因为
它直接关系到商法的地位和命运。因此,商法理论研究的任务就在于科学地探索并界定商法的调整对象及范围
。
由古及今,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古代简单商品经济阶段、近代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和现代
市场经济阶段。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相适应,产生了三种不同性质的调整商品经济的法律,即古代
简单商品经济产生了民法,近代自由市场经济产生了商法,现代市场经济产生了经济法。
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简单商品经济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初期,简单商品经济逐步缓慢
发展。商品是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交换的产品,这就必然产生了以商品、市场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商品
经济关系。作为所有制和商品交换关系法律表现的私法也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其典型便是古代罗马的私法,
后世称为民法。民法的个人本位、权利能力平等、契约自由、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等一系列的法律原则及其相应
的法律制度,集中体现了这种简单商品经济关系的性质,准确而有效地调整着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确立以后,简单商品经济过渡到自由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时的商
品经济,从交易规模上说,已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商品交易;从交易空间上说,已超出了国界;从交易时间
上说,也不仅仅是现货交易;从交易范围上说,从有形商品扩展到无形商品,从实物商品市场扩展到技术、金
融、劳务等多种商品市场。原先作为“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1 〕民法,显然已
经不能适应发展了的商品经济即近代自由市场经济的需要。尽管民法调整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但是
“民法不可能将‘平等主体间发生的所有财产关系’全部纳入自己的调整领域”〔2〕。于是,适应这种以组织
(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为本位的新的法律部门——商法便应运而生。如果说,民法调整的是简单商
品经济的话,那么,商法则是调整大规模发展条件下充分竞争的近代自由市场经济关系。这一经济关系的性质
确定了商法的调整对象只能是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因为民事主体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
使用价值,即民事主体是为自身的需要而进行商品交换,是“为需而买”;而商事主体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目
的,是为了营利,是“为卖而买”。营利主体要营利,必须要求商品交易行为具有简便、敏捷、确定、安全、
公平的属性,因此,对营利性主体的营利性行为,必须采用不同于民法的一般原则来调整,即采用一整套特有
的与商事行为的特点相适应的商事原则来调整。例如,商事行为在形式上,只要交易行为当事人相互同意,其
契约即可成立,不必履行特定的方式,目的在于谋求交易的简便;在商事代理中,通过不署名的方式避免一系
列中间环节,简化交易程序;在时效制度上,通过短期时效与交易形式的定型化、权利的证券化等制度,缩短
交易周期,实现交易的敏捷;与交易的公平性相适应,商法遵循交易公平原则;由交易的确定性与安全性的要
求所决定,商法体现了强制主义、公示主义、外观主义、严格责任等原则。上述原则均是商法的基本原则,贯
穿于各项制度之中,但在民法中却不能称为基本原则,民法中有的制度虽然也有类似规定,但仅仅是个别的规
定而非普遍现象。例如短期时效、外观主义等制度均是如此。由此可见,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其调
整原则的特殊性,而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和调整原则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法不能调整商事行为,商法应当作
为一部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区别于民法。在自由市场经济时期,经济运行主要靠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
”来自发调节,国家并不干预经济。但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导致了垄断,导致了日益频繁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
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资产阶级国家从此开始运用多种手段干预经济,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通
过制定法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便产生了经济法。所以,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现代
市场经济关系必须靠民法、商法和经济法来共同调整。
我国商法将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所引起的经济关系作为调整对象,体现了我国商法调整对象的两大特点
。首先,我国商法只调整营利性主体。对非营利性主体,如民事主体,商法不作调整;即使对非营利性主体偶
尔从事的营利性行为,商法也不作调整。因此,商法调整的前提是营利性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营利性主体就是市场经济主体。从商法角度讲,这种市场经济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必须实施营利性行
为;第二,必须以实施营利性行为为其经常性的职业或营业;第三,必须具备以上条件,依法取得法定资格,
领取营业执照。因此,凡是取得法定资格,领取营业执照,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都是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主体即商主体,接受商法调整。现代商法中,这种市场经济主体包括商个人、商法人和商合伙。现代
商法也就是对个体商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特别是公司企业进行系统调整的法律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现
代商法乃是现代企业法。其次,我国商法只调整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不调整营利性主体的非营利行为,营
利性主体的非营利行为分别由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市场经济主
体参与市场交换的行为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商法调整商事行为的目的,就是要规范商主体的市场交换行
为,使之符合市场运行的要求,商法的全部法律制度及法律原则,都是这种导向的具体措施。所以,从这个意
义上说,现代商法就是现代市场法。
总之,商法把营利性主体的营利性行为,作为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并采用与之适应的特殊的调整原则,
表明商法区别于其他一切法律部门,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商法应当区别于民法和经济法而独立存在。
二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和试验,终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而市场经
济机制有序有效地运行,则要以一整套体系完备、内容合理的交易规则与公平竞争机制为先决条件,在这一点
上法学界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加强以商品经济为核心,以人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为基础的民商立法成为
人们的普遍主张。但在具体立法模式上,目前民商法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坚持民商合一;另一
种观点坚持民商分立。笔者认为,从民法和商法各自不同的调整对象来看,实行民商分立,更有利于调整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关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商法和民法都是私法,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法律部门,但是
,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以组织(企业)为本位调整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的法律;民法是以个
人为本位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商法和民法不同的调整对象,决定了商法和民法存在
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首先,两者价值取向的重心不同。商法价值取向的重心在于维护企业的合法营利;民法
价值取向的重心在于社会公众民事权益的和谐和协调。其次,两者调整范围不同。商法调整平等的营利性主体
,民法调整平等的非营利性主体;商法调整动态的财产关系,民法调整静态的财产关系。再次,两者的调整手
段不同。商法属于私法,当然采用私法调整手段,但是,由于商法所调整的营利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国家管
理职能发生联系,如与税收、结算、工商、金融、财政等等国家管理部门发生联系,必然引起国家对商事行为
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干预和控制,因此,商法必须兼顾采用某些公法调整手段,如在公司登记以及公司、票
据、海商、保险等商事法规中对商事犯罪的规定。商法从私法的放任主义到干涉主义的现象,被称作“私法公
法化”;而民法是纯粹的私法,完全采用私法调整手段即“意思自治”,只要当事人之间的协议不妨碍社会公
共利益。最后,两者法律规范各有特点,具体表现如下:(1 )商事法律规范的内容具有纯粹性,都是纯粹的
财产关系,而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具有复杂性,既有财产关系,又有人身关系。(2 )商事法律规范具有技术
性,为确保商事交易的安全与效率,大多数商事法律规范是技术性规范,而民事法律规范中含有道德因素的伦
理性规范占很大的比例。(3 )商事法律规范是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的有机融合,而民事法律规范中强制
性规范很少。(4 )商事法律规范具有易变性。商事法律规范的制订和修改较民事法律规范更为频繁。(5 )
商事法律规范具有国际性。商事交往没有民族、地区的限制,现代社会通讯先进,交通发达,国际贸易发展迅
猛,需要大量的国际间共同认可并遵循的商事法律规范,因而,在商事领域制定统一规范,要比民事领域更有
必要,也更为容易。
正是因为商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调整范围和调整手段,因此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与传统民法分
离开来,实行民商分立。这也是实行民商合一仅起到形式上的机械合并而不能使二者有机融合的主要原因所在
。
三
为什么政企不分在我国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其立法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否认公法与私法的区别,导
致公法私法不分,过分强调公法,致使以公法的原则取代私法原则。这种立法指导思想完全适应计划经济,但
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不协调。当今,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解决政企不分的痼疾,在立法上就
必须划分公法和私法的界限,明确经济法和商法各自的调整对象,以便在经济关系中充分发挥商法和经济法各
自的作用。
经济法是以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在国家和市场主体之间形成的具有突出经济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自
己的调整对象。〔3 〕由此可见,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经济法属于以国家为本位的公法,体现公法原
则。其调整手段必然是公法性的。如国家对市场、价格、信贷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的干预,均采用了强制
性的公法调整手段,而商法虽然有公法化的现象,但其基本属性还是私法,体现私法原则,主要采用意思自治
私法调整手段,所以,经济法和商法两者各自不同的调整对象决定了两者性质不同,两者的调整手段也不相同
。
在我国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模式后,经济体制发生了重要转变,即由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调
整为主,转变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调节为主,这种转变必然引起我国经济法调整范围的缩小和商法调整
范围的扩大。表现在微观经济关系方面,如国家对市场经济主体及其行为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直接管理为主
,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即国家通过制定和完善商事立法,赋予市场主体独立的经营主体地位,维护其经营自
主权,规范市场竞争的规则,保障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了商
法的地位,扩大了商法的调整范围。但是,“我们不能随之产生轻视或否认经济法作用的思想倾向。”〔4〕因
为商法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地位加强了, 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而只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
发生了变化,由指令性的直接管理方式转变为指导性的间接管理方式,由行政手段转变为法律手段,因此,国
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存在,决定着调整这种经济管理关系的经济法存在的必要性。那种认为实行市场经济,经济
法不重要甚至可以取消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商法属于私法,它只调整微观经济关系,经济法属于公法,它侧重于调整宏观经济关系,但对微观经济也
有所调整,如国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所以会出现对同一对象,商法和经济法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调整的现
象,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普遍的现象。例如《企业法》,由于企业在其组织和行为中往往发生多种社会
经济关系,从而应由多种部门法调整,其中商法调整企业内部关系和企业与外部各平等的营利性主体之间的经
济关系,而经济法则调整企业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管理关系。于是在同一部《企业法》中就包含应分属于商法和
经济法的不同的法律规范。在法律部门的划分中,一般地,我们将企业法、公司法、票据法、破产法、保险法
划归于商法,因为这些法律中含有商法规范的成份多。而一些具体的领域、特殊的部门和企业,必须由国家进
行统制管理,则经济法的成份占主要部分,应将这些法律划归于经济法。例如破产法、农业法、森林法、邮电
法、铁路法、银行法都属于经济法。
总之,商法和经济法都是保障现代市场经济有序运行不可缺少的两种法律保障机制,商法是保障市场调节
即“无形之手”有效运作的法律机制,经济法则是保障国家调节即“国家之手”有效运作的法律机制。两者相
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商法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强调商法,因为强调商法,坚持市场主体权
利能力平等,有利于克服政企不分的弊端,有利于企业迅速转换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根据上述对商法调整对象的具体研究,以及商法与民法、经济法不同的调整对象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
出以下结论:如果将社会经济关系分成两类,即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那么
,在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中,平等的营利性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由商法调整,平等的非营利性主体之间的
经济关系则由民法调整。而在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中,国家对市场主体进行间接调控所产生的经济关系
则由经济法调整。因此,商法与民法、经济法一起共同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以保障和促进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
I. 关于最近公司法要求调整的对象主要有哪些
公司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指在公司设立、组织、运营或解散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具体有:
1、公司内部财产关系;
2、公司外部财产关系;
3、公司内部组织管理与协作关系;
4、公司外部组织管理关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