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实际刑法

实际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1-31 01:06:02

1. 什么是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来刑事责任和自刑罚的法律 ,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各阶级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且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并给予犯罪嫌疑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实际刑法扩展阅读:

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广义上的刑法不仅仅指刑法典,还包括对刑法典中局部内容进行修改补充的决定或补充规定,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十一章中有16个条文作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此外还有“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内幕交易的,从重处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行使监督检查职权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2. 关于刑法的问题

缓刑和假释在数罪并罚上适用不同条款,是因为:
一、二者含义不同
1、缓刑:是对于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期间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
2、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二、二者性质不同
1、缓刑,不是刑罚的种类,只是刑罚执行期间的一种制度,它是指人民法院对被判处拘役(管制除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认罪、服罪、悔罪表现,认为原判刑罚可以暂缓执行,规定一定期限的考验期,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定的撤销缓刑的情形、原判刑期不再执行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
2、假释,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正确地适用假释,把那些经过一定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必要继续关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使之早日复归社会、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二者的法律实质效果不同
1、缓刑:是暂缓执行,原判刑期没有执行。
2、假释:是提前释放,原判刑期已经执行过半。
四、 适用数罪并罚原则不同
1、缓刑:因为原判刑期没有执行,因此出现数罪并罚情形时,应当与原来刑罚合并比较决定新刑罚。
2、假释:因为原判刑期已经执行过半,因此出现数罪并罚情形时,已经无法与原来刑罚合并比较决定新刑罚。
五、适用数罪并罚后果不同
1、缓刑:出现数罪并罚情形时,应当与原来刑罚合并比较,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假释:出现数罪并罚情形时,需要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合并后决定。

综上所述,缓刑与假释在适用的数罪并罚上的差异,是刑罚合并的问题,不是单纯刑期计算的问题。虽然二者都是在刑罚执行期间使用的,由于使用制度性质的完全不同,导致假释上适用数罪并罚的刑罚往往比前者要重、刑期要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假释的原判刑期已经执行过半而无法与原来刑罚合并比较决定新刑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假释的前提条件是“确有悔改表现”,一旦出现新罪或者新发现的罪,假释对象就“确无悔改表现”,在刑法理论上有加重处罚的倾向。为分别对待数罪并罚,刑法就区别规定在不同条款中,第六十九条是一般规定,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是特殊规定,体现了数罪并罚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实践工作中,缓刑适用数罪并罚“酌情”比较容易作出合理的新刑罚,假释适用数罪并罚“酌情”较难掌握,相关的理论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3. 谈谈什么是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各阶级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且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并给予犯罪嫌疑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国,也叫单行刑法和附属刑。

4. 刑法的作用与意义分别是什么

又要全面又要简单明了。。。
其实刑法条文里面全部都有,你只要看看就知道了
不知道你是为了考试呢还是有实际的用途。
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人的范围,也包括空间地域的范围。
条文是这样规定的:

我国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用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1)属地原则体现在: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城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使用与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城内的,就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城犯罪(2)属人原则体现在;我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城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行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3)保护原则体现在: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过和国领城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刑法的作用是在总则里面的条文体现的:

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
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
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
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

5. 一道刑法真实案例

其实法院对盗窃车牌后又敲诈车主的行为在很多地方的法院都有判例,但是判处的罪名不尽相同,有的是判处敲诈勒索罪,有的是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两种说法均有道理。
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国家机关证件或印章的行为,所谓盗窃,即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被证件保管者、使用人、所有人发觉的方法,暗中将证件取走的行为。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国家机关证件,所谓“国家机关证件”意为国家机关或有关部门制作并颁发的用以证明身份、经历或其他有关事项的证明文件,如结婚证、工作证、学生证、驾驶证等,汽车牌照是由公交机关和交管局共同颁发的,属于国家机关证件范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曾经出台《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其中第七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机动车牌证及机动车入户、过户、验证的有关证明文件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从中可以看出国家机关证件的外延涵盖了机动车牌照,故汽车牌照应属于国家机关证件,其可以作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至于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是国家机关的证件而仍决意盗窃,过失不构成本罪。至于其动机可多种多样,或为了出卖谋利,或为了自用等等。不论动机如何,均不影响本罪成立。
至于你所说的数罪并罚是不成立的,因为是一个行为,不能判处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择一重罪处罚即可,因此,判处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或敲诈勒索罪都是可以的。

6. 求助刑法经典真实案例

去找法官或是自己去走访,这样你的见解会更加独到

7. 刑法问题效力问题的实际案例!!急

1、属地管辖 我国有管辖权 适用我国刑法
2、不适用
3、是否引渡 要看双方是否有关引渡的条条约的规定 引渡并非一个国家的义务。

8. 刑法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刑法》一般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司法实践经验和实际情况,是我国《刑法》制定的实践根据。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国刑事立法的根本指导原则。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9. 刑法种类有哪些

刑事处罚是指违反刑法,应当受到的刑法制裁,简称刑罚。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回定,刑事处罚包答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此外还有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

热点内容
月息3违约金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9 09:01:01 浏览:551
刑事诉讼法再审抗诉 发布:2025-02-09 08:58:44 浏览:371
财经法规习题集 发布:2025-02-09 08:53:13 浏览:838
集体土地司法强拆 发布:2025-02-09 08:37:26 浏览:538
第三人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9 08:26:03 浏览:301
行政法派出机关类型 发布:2025-02-09 08:25:17 浏览:74
全国法院系统学术 发布:2025-02-09 08:24:34 浏览:770
论民法的精神 发布:2025-02-09 08:24:31 浏览:389
教师法律法规学习 发布:2025-02-09 08:18:17 浏览:201
社区政策法规 发布:2025-02-09 08:01:14 浏览: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