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县司法局
1. 周朝历史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来成康两王于民修养发展农耕,后来昭穆二王多战事多冲突,我记不得是昭王还是穆王回军途中还淹死了。后来的厉王上台不得了,可是继桀纣之后第三任暴君后来还被赶跑了,接着就是召公和周公执政的共和时期,后来宣王回来替自己老子赎罪重新做人。有出现了短暂的宣王中兴,之后就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啦,不过真正令他亡国的是不顾外戚势力强行废太子而立褒姒的儿子这才让犬戎干掉。之后就进入东周时代,东周我就不清楚了,因为基本上大事都轮不着周天子,我就记得周平王动迁还有周威烈王册封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国的合法性,周威烈王也正是春秋和战国的转折点。这些是我个人手工。忘采纳
2. 有關西周的問題
周代的分封制实际上是自周公成王开始的。直到厉宣时期仍有分封。周代所封诸侯国的数目不详,《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周代所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载的文王子辈的诸侯国有: 管。武王灭商后,命叔鲜驻于管,为三监之一。周公东征,杀管叔。《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述周公所封文王子辈诸侯国,“管”列其首,盖周公曾封管叔子辈。管在今河南郑州。 蔡。周公东征,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将蔡叔流放(见《左传》定公四年),后任其子蔡仲名胡者为鲁卿士,复封之于蔡。初在今河南上蔡,后迁于新蔡,又迁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尚书》逸篇有《蔡仲之命》,为封蔡之命辞,《左传》定公四年“王曰:胡!无若尔考之违王命也”,即为《蔡仲之命》里的文句。 郕。周公之弟叔武被封于成。周原甲骨有“宬叔”。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发现有《成伯孙父鬲》,疑郕本封于周王畿之内。后迁于今山东郓城一带。 霍。周公之弟叔处所封国,在今山西霍县西南。传世彝器有《霍鼎》、《霍姬匜》。 鲁。周公子伯禽所封。据《左传》定公四年所载,封赐之物有旌旗、玉器、弓矢、服物、典策、彝器,此外有土地和殷民六族,以及祝、宗、卜、史等官吏。记载封赐的诰辞称为《伯禽》。鲁在今山东曲阜,此地多出土西周时代鲁国青铜器,可与史载印证。因鲁尊周公为始祖,所以列鲁为“文之昭”的行列。 卫。周公弟叔封所封国。叔封初被封于康,为畿内国,故又称康叔纣。周公东征以后,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地,卫都在今河南淇县。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封赐给康叔的有车、旌旗、钟和殷民七族,划定了其受封区域。《尚书·康诰》即封康叔时周公对他的诰辞。卫国之封在周公当政时期。 毛。文王子毛叔郑所封国。毛叔郑曾随武王伐纣(见《逸周书·克殷》),成王时器《班簋》里称其为“毛伯”,《尚书·顾命》里称其为“毛公”。宣王时器《毛公鼎》的“毛公”为王朝卿士,应是毛叔郑后人。《毛公鼎》出自陕西扶风,则毛初当为畿内封国,东周时盖迁至今河南宜阳。 聃。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季载最少、周公封之于冉,即聃。其封地或谓在今河南开封,或谓在今湖北荆门东南。聃季曾被周公任命为周之司空(见《左传》定公四年),盖未就封。 郜。初封者为文王之于。《左传》桓公二年杜注:“济阴城武县东南有北部城。”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雍。相传为义王子雍伯所封,相传其地在今河南修武武县西。 曹。周公弟叔振铎所封国,在今山东定陶。 滕。受封者为文王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春秋经》隐公七年有滕侯,盖为其后。 毕。文王子毕公高所封国,在今陕西咸阳西北。其后裔毕万被晋献公封于魏,为现魏国之祖。 原。受封者为文王子,在今河南济源西北。 酆。受封者为文王子,在今陕西户县东。相传在周成王时酆侯以酗酒被黜。 郇。受封者为文王子,在今山西临猗西南,《诗经·下泉》“四国有王,郇伯劳之”,此郇伯当为其后。传世铜器邮作筍,有《伯筍父鼎》、《伯筍父盨》等。 属于武王子辈的有: 邘。周武王第二子邘叔所封国,疑即康王时器大、小《盂鼎》之盂,两鼎皆出陕西郿县,故邘当为畿内之国。康王曾命盂协助荣管理周王朝的政治、军事,盂还两次讨伐鬼方,多有俘获,可见其为王室重臣。另外,文王时曾伐邘,此邘在今河南沁阳,或许与邘叔有些关联。 晋。成王弟叔虞所封国。初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称唐叔虞。叔虞子燮徙居,因其南临晋水,故改称晋。 应。相传为武王第四子所封国,在今河南平顶山市阳镇。传世和出土的应国铜器有《应公鼎》、《应侯钟》、《应侯簋》、《应监甗》等。 韩。受封者为武王子,其地或谓在今陕西韩城,或谓在今河北固安。 属于周公子辈的有: 凡。受封者为周公子。地在今河南辉县西南。《诗序》谓《诗经》的《板》、《瞻卬》、《召旻》皆为凡伯所作,此凡伯当即周公子受封于凡者的后代。 蒋。或谓为周公第三子伯龄所封国,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 邢。相传为周公第四于所封国,在今河北邢台。。邢在彝铭中作“井。”《井侯簋》谓“作周公彝”。即邢侯为纪念周公而作彝器,足证邢为周公之后。 茅。受封者为周公子,地在今山东金乡县茅乡。春秋后期邾大夫茅成子居此(见《左传》哀公七年),当为其后裔。 胙。受封者为周公子。或谓其地在今河南延津具北。 祭。相传为周公第五子所封国,在今河南中牟。春秋中期的郑大大祭仲,盖为其后。 以上这些诸侯国皆为文王、武王或周公的子弟,封国地望多在今关中地区和今黄河中下游一带,这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在这些诸侯国的分封上表现得最明显。此外的姬姓国还有芮、息、随、贾、沈、密、郑、部、虢、滑、原、樊等。它们的分封应当延续了很长时间,并不都在周初,例如郑国之封就已晚至宣王二十二年。 对于原有的许多方国、部落,只要其拥戴周王朝的统治,周王朝便承认其存在,并加以分封。如,姜姓的厉、吕、申、向、许、莱;妫姓的陈;赢姓的江、黄、纪、莒、葛、梁;偃姓的蓼、六、贰、轸、舒;姒姓的鄫、越;子姓的宋;风姓的任、宿、须句、颛臾;曹姓的邾、邹;曼姓的邓;允姓的都;祁姓的杜等。子姓的宋国是周公最初分封的重要国家之一,封宋的目的是为了稳固周王朝对于殷遗民的统治。异姓诸侯国里最显赫的是齐国。周公东征平叛以后,曾派召公奭册命太公望,“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史记·货殖列传》),使其成为东方大国,确实起到了“夹辅周室”的作用。除了齐国之外,对后世有颇大影响的异姓诸侯国还有芈姓的楚国。虽然早在周文王时楚先祖鬻熊就“子事文王”(《史记·楚世家》),但正式的分封却是在成王之时。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同上),在今河南淅川县,一说今湖北秭归县东。其后。楚的势力迅速发展,以致使周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成为南方的强大势力。 分封制度可以说是与周王朝相始终的,然而以周公、成王、康王时期最为集中。进入西周中期以后分封制度所迭成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在中原和周边区域的广袤土地上,姬姓和异姓的诸侯国交错并列。宣王时期的太史史伯曾经这样概述东都成周附近的情况: 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 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 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 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国语·郑语》) 这个分布情况表明,成周东西以姬姓诸国为主,其南北则异姓诸国居多。 .简述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内容和作用? 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 ①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主体):分封到富庶之处,战略要地;物资,人口等; ③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与亲族相似;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同时,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 作用: ①“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简述宗法制的核心和特点?宗法制发挥了什么作用?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 作用: 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属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①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 ②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 ③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 ④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4.简述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牢固的血缘关系; ②浓厚的专制色彩; ③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 ①皇帝至高无上,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纵览于一人之手,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 ④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秦朝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还制定了秦法。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6.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7.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 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和酎金夺爵; 作用:①积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但权力过度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8.宋初统治者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其影响是什么? 措施: ①收精兵:a.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兵权;b.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c.驻军原则——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②削实权: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a.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b.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察)有权向朝廷制节奏报;c.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出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实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导致宋后来的积贫积弱。 9.列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①中央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朝,建立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宋朝,中枢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元朝一省制——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②地方政治制度:秦,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并设州部;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下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元朝,行省制度。 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3. 中国时间最长的朝代是哪个
中国时间最长的朝代是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为“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3)定陶县司法局扩展阅读:
周朝国祚绵长,西周和东周前后八百年国运,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应该归功于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和周公的制度设计。
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于文献中的夏朝,夏商两代是中国王权的初创时代,夏王和商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共主,整个华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方国体制。西周之所以能从西部小邦而灭掉大邑商,与这种松散的方国体制有着密切关系。
西周灭商之后,采取了基于宗法制的分封制,全国领土被分封制联系在一起,诸侯国家与周天子有着一系列复杂的义务-权利关系,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创制,宗法分封制对周王朝政权的巩固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经济纽带——井田制,同样也有利于王权的巩固。
周公制礼作乐,也是周朝国祚绵长的重要原因。西周初年,周公损益夏商旧制,制定了一整套的西周的礼乐制度,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遵守。礼乐制度是周朝统治的文化基础,在平民以上的阶层都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这种共识无疑有利于加强整个国族对于周王朝统治合法性的认同。
周公及时在东方区域建立政治和军事存在,为日后的迁都奠定了基础。西周初年,周公为了防备东方的殷顽民反抗,营建了洛邑,也就是所谓的成周。成周的营建,为周王朝提供了缓冲的余地,日后,犬戎攻破镐京,周王室得以东迁,到洛邑继续延续国祚。
周天子并不强大的王权,使得虚君成为可能,也使得任何一个诸侯不会轻易去篡夺王权。西周初年建立的宗法分封制,各个诸侯国有着很大的自主权,这看上去好像是周天子没有强力控制能力,但是实际上这种制度恰好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在周天子强大时,他对诸侯国有很大的约束能力。
4. 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公司能否成为诉讼主体
如果分公司是法人在总部之外设立的,有权执行法人部分营业活动的组织,可以作为诉讼主体。
根据《公司法》
第十四条 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设立分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
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 干问题的意见》
40.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 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包括:
(1)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私营独资企业、合伙组织;
(2)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合伙型联营企业;
(3)依法登记领取我国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4)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领取社会团体登记证的社会团体;
(5)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
(6)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7)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8)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9)符合本条规定条件的其他组织。
从上文可以看出,如果分公司是独立的分支机构就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如果分公司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
(4)定陶县司法局扩展阅读
案例:
2013年10月29日,时任山东省定陶县某投资公司山东省日照市分公司(以下简称定陶投资公司日照分公司)法定代表人的陈某,到原告日照某家具厂处,以定陶投资公司日照分公司名义购买了价值6700元的沙发、茶几等家具。
后陈某在工商服务业统一收款收据中对上述购买物品及价款进行了签字确认,但未当场支付价款。2013年12月2日,定陶投资公司日照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公某。后日照某家具厂要求定陶投资公司日照分公司支付6700元家具款遭拒,遂将陈
【分歧】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陈某在担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期间在原告处购买家具所欠的货款应由谁来承担。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由陈某承担,陈某在明知自己即将卸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之前,以分公司名义从事民事活动,属于其个人行为,这种情况下,应由陈某个人承担其从事活动的后果。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由分公司承担,陈某在担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期间从事的民事活动应认定为职务行为,结果也应当由分公司承担。
【评析】
1、陈某应否承担给付货款的民事责任
2013年12月2日,被告陈某卸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但应该看到,在购买家具的当日即2013年10月29日,其仍系被告定陶投资公司日照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以分公司名义到原告处购买办公用品的行为系职务行为;
其法律行为的后果应由被告定陶投资公司日照分公司承担,因此对于原告要求被告陈某给付其所欠货款6 700元的主张,法院不予支持。
2、分公司能否承担给付货款的民事责任
被告定陶投资公司日照分公司虽然是定陶县某投资有限公司的分公司,但分公司是法人在总部之外设立的,有权执行法人部分营业活动的组织,其并非法人的职能机构。
分公司在授权范围内有权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包括营业在内的相关民事活动,具有相对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因此被告定陶投资公司日照分公司在原告处购买办公用品的行为是合法有效的,买卖关系成立。
其未及时足额给付货款,已构成违约,应承担继续给付货款的义务,因此对于原告要求被告定陶投资公司日照分公司给付其所欠的货款6 700元的主张,法院予以支持。
3、总公司应否承担给付货款的民事责任
分支机构经营责任的承担,可表述如下:不论在诉讼中是以分支机构为单独被告,还是以法人为单独被告,还是以分支机构及法人为共同被告,分支机构在经营中引致的责任均可先以分支机构的相对独立财产支付,不足的部分再以法人财产支付。
当然,也可以直接执行法人的财产。实际上,分支机构与法人财产都是法人的财产,分支机构的财产并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独立性,故实际上分支机构的责任最终是由法人承担的。
但有人称分支机构与法人要承担连带责任,对于这一说法,笔者持否定态度。连带责任是以连带责任人之间彼此财产相互独立,人格相互独立为前提。而分公司与总公司之间并不存在这种人格和财产上的严格独立关系,故二者不成立连带责任。
5. 历史名人的资料
在我的认识里,评价一个君主到底是暴君还是明君,要看他做的什么事来判断,亦或者是功大于过亦或者是过大于功来看待。
嬴政生活的年代是战国的末期,当时战国七雄之间彼此攻伐无度,最受苦的就是列国之中的百姓。周朝建立八百年的时间里,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攻打,由起初的几百个诸侯国,发展到最后变成七个诸侯国之间彼此攻打。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秦始皇的功劳绝对大过他的过错,在我看来,修皇陵确实奢侈了一些,但正因为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足以震慑世人的秦兵马俑。
总之我认为,秦始皇算是个明君。
6. 十个历史人物事迹
1、秦始皇嬴政
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亲政。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2、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4、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5、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在位。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
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6、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县),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封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进入长安后,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为秦国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
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7、魏征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下曲阳县(今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群书治要》总编、《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8、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后,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开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
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宝庆三年(1227年),兴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追尊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后,追谥圣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追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9、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刘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
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传位其孙朱允炆。
10、康熙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7. 山东郓城乡镇公务员报考专业
《1》菏泽市招考职位见http://www.hzrsks.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09212173746972.xls
《2》2009年省菏泽录用公务员报名情况公示
(发稿时间:2009-02-18 阅读次数:10202)
截止到2009年2月18日17:00统计
报考部门 报考职位 人数
市公安局 公安专业职位 27
县级局机关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位 55
曹县公安局 特警职位 18
鄄城人民法院 审判执行业务部门工作人员 2
郓城药监局 药品监管职位 8
定陶 县级机关 99
定陶公安局 特警职位 28
牡丹区检察院 检察辅助人员B 11
鄄城 乡镇机关 263
市公安局 法医职位 26
县级局稽查机构 执法监督职位 14
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普通职位 106
鄄城药监局 药品监管职位 3
东明 乡镇机关 281
曹县检察院 检察辅助人员A 1
单县 乡镇机关 133
牡丹区检察院 检察业务部门工作人员 12
巨野检察院 检察辅助人员 12
牡丹区 区级机关 738
市检察院 选调生普通管理 3
市公安局 选调生普通职位 7
市检察院 检察业务部门工作人员 111
牡丹区 乡镇机关 281
市审计局 普通职位 50
市中级人民法院 会计职位 8
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执行业务部门工作人员C 8
郓城检察院 检察辅助人员A 3
定陶公安局 公安专业职位 11
鄄城公安局 公安专业职位 3
市文化局 普通职位 53
郓城 乡镇机关 455
市政协机关 选调生普通职位 12
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执行业务部门工作人员B 31
成武 乡镇机关 225
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执行业务部门工作人员A 11
单县公安局 特警职位 8
单县 县级机关 298
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普通职位 51
单县公安局 公安专业职位 13
郓城检察院 检察辅助人员C 3
曹县药监局 药品监管职位 13
曹县检察院 司法警察 10
曹县检察院 检察辅助人员B 1
市科技局 普通职位 19
单县药监局 政策法规职位 11
市人大机关 选调生普通职位 12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普通职位 38
曹县人民法院 审判执行业务部门工作人员 12
鄄城检察院 检察辅助人员 2
曹县 县级机关 302
市中级人民法院 计算机管理职位 13
牡丹区检察院 检察辅助人员A 22
曹县检察院 检察业务部门工作人员 14
定陶 乡镇机关 233
曹县公安局 公安专业职位 17
单县检察院 检察辅助人员 12
牡丹区检察院 司法警察 7
县级局机关 财务管理职位 14
市委、市政府信访局 普通职位 55
巨野检察院 司法警察 12
县级局机关 监督管理职位 148
市委宣传部 普通职位 84
开发区 区直机关 167
单县检察院 司法警察 8
8. 定陶天联盗窃戝判行几年
盗窃犯罪应当根据盗窃数额及犯罪情节定罪处罚,案件详情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查询刑事判决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应当依法、全面、及时、规范。
第二条 中国裁判文书网是全国法院公布裁判文书的统一平台。各级人民法院在本院政务网站及司法公开平台设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链接。
第三条 人民法院作出的下列裁判文书应当在互联网公布:
(一)刑事、民事、行政判决书;
(二)刑事、民事、行政、执行裁定书;
(三)支付令;
(四)刑事、民事、行政、执行驳回申诉通知书;
(五)国家赔偿决定书;
(六)强制医疗决定书或者驳回强制医疗申请的决定书;
(七)刑罚执行与变更决定书;
(八)对妨害诉讼行为、执行行为作出的拘留、罚款决定书,提前解除拘留决定书,因对不服拘留、罚款等制裁决定申请复议而作出的复议决定书;
(九)行政调解书、民事公益诉讼调解书;
(十)其他有中止、终结诉讼程序作用或者对当事人实体权益有影响、对当事人程序权益有重大影响的裁判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