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全宗
Ⅰ 请问国民政府的除行政院外的立法,司法,监察,考试四院各有哪些从属机构。
立法院内分成内政及民族委员会、外交及侨务委员会、科技及资讯委员会、国防委员会、经济及能源委员会、财政委员会、预算及决算委员会、教育及文化委员会、交通委员会、司法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卫生环境及社会福利委员会等12个常设委员会,负责审查各领域的政策法规。此外另有纪律、程序、修宪以及经费稽核等4个特种委员会。
司法院为宪法明文规定的司法最高机关,但现在实务上司法院除大法官会议解释外,并不职司审判,而是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的主管机关,实质上是一个司法行政机关而已。因此目前司法院正拟修改组织落实宪法规定,著手修改包括司法院大法官案件审理法等,希望能将司法院法庭化,以符合宪法规定。
监察院由委员二十九人组织而成,监察委员之中一人任院长,一人任副院长,审计部是监察院下级机关,负责审核全国各机关之财务与总决算
考试院,掌理考试、公务人员之铨叙、保障、抚恤、退休;及公务人员任免、考绩、级俸、升迁、褒奖之法制事项。 上述职权由考选部、铨叙部、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监理委员会及公务人员保障暨培训委员会分别掌理。
Ⅱ 什么是档案学
档案学:
远在五千多年前,当人类发明了文字,并用以记言记事时,档案就出现了。档案是人类由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的产物,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从古老的石刻、泥板、纸草、甲骨等档案,到纸质档案的产生,再到近现代照片、影片、录音、录像、机读等档案形式的出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档案财富,记录着人类历史的每一步足迹。
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档案的保存和利用,设置馆库、选派专人进行管理。近代,特别是现代,各种档案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各个领域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普遍增长,档案工作也由简单的、封闭的、经验性的管理方式,发展到复杂的、开放的、科学的管理系统,并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
档案学就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事业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
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上溯数千年,但档案学则形成于18世纪末欧洲实行档案改革之后,此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档案学的萌芽时期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档案工作不断地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主要是整理与编目的经验。
在欧洲,古罗马人把档案按发文和收文进行分类保管;公元5~11世纪,封建庄园档案馆和教会档案馆把档案分为“开式”(一般性文件)和“闭式”(机密或人事任命文件)两类;11~15世纪,一些档案馆把档案按业务部门序列、时间序列、文件种类序列进行分类保管;16~17世纪出现了按君主、臣民、外交三大类别整理档案的方法,按地区、事由、时间顺序整理档案的方法,以及按中央机关的分支机构划分为教会统治、政治领导、司法事务、财政管理等类别的整理方法等。
档案编目在档案整理的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如古代罗马人按时间顺序编制了发文誊录簿,那不勒斯王国从1284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法国宪典宝库从1318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等。
16世纪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档案工作著作,如拉明根著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
在中国,商代采用穿扎成册的方法保管甲骨档案;唐代实行“每三年一拣除”的档案鉴定制度;宋代采用“置册分门编录”、按年月次序整理档案的方法;元代将入库的档案进行编类、立号、封题;明代整理黄册采用年代-地区分类标准;清代嘉庆年间,内阁典籍厅编制的《清理东大库分类目录》采用按文件名称和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中国古代学者很重视总结档案文献编纂的经验,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闻阙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编纂原则。
古代社会出现的档案学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断的、经验性的知识,尚未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为档案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欧美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 18世纪末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下,对档案工作进行了改革,建立国家档案馆,颁布档案馆条例和其他规章制度,提出档案“公开原则”,将档案馆的档案向公众开放,兴办档案学校,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等等,发展成一项国家事业。这种档案工作实践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档案事业的兴起,不仅对档案学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且也为档案学的创建提供了条件。
19世纪初叶,“档案学”概念首先在德国出现。1804年奥格写的《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和1834年创办的《档案学、古文书学、历史》杂志,都使用了档案学的概念。1885年法国学者朗格卢瓦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第一期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科学的见解。
19世纪,欧洲许多档案学者对档案馆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档案的整理、鉴定、编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广泛的探讨,涉及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档案的整理理论是欧洲档案学形成时期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档案学家们先后提出了事由原则、尊重全宗原则和来源原则,并对这些原则的优缺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论证。
1898年出版的荷兰档案学家缪勒、斐斯和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和编目手册》,总结了欧洲档案工作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档案整理与编目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全宗理论的深刻论述,提出档案全宗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散的原则。
进入20世纪,档案学著作随着档案工作实践发展而增多,代表作有英国詹金森著的《档案管理手册》、意大利卡萨诺瓦著的《档案学》、和法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编写的《档案学手册》、美国谢伦伯格著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和《档案的管理》等。
中国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宫的明清档案不再为皇家所专有。20年代初,由于大内档案流散到社会,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开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档案的活动。30年代,史学界人士沈兼士、徐中舒、吴晗、郑天挺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对明清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档案整理与编目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国民党政府机关为提高行政效率发起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以现行机关档案室为研究对象,对档案管理进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档案管理著作。
20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兴办档案专业教育,在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专科,在重庆创办私立崇实档案学校,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研究档案学,并介绍欧洲一些国家的档案学思想和管理经验。
民国时期的档案学研究,是由史学界、行政界和档案教育界各自分别进行的,从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档案管理问题,对建设和发展中国档案学有一定的贡献。但受当时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档案学研究还停留在对明清档案管理和现行机关档案管理的经验总结方面,侧重具体业务研究,缺乏理论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具有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为档案学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中国重视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建设,50~60年代中期,创建了文书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等诸多学科。80年代,建立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技术并重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各门学科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国际档案理事会的学术活动 自1950年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以来,在组织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组织作用。为了便于在国际间交流业务经验,出版有《档案》(年刊)、《国际档案理事会通报》(半年刊)、《国际档案杂志》(半年刊)等多种刊物。1979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档案业务专题调查研究和专项试点工作。
档案学的内容
档案学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在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工作的科学理论、原则与方法,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以便充分实现档案的价值,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
档案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档案基础理论、档案史、档案管理、档案资源开发、档案应用五个方面。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即研究档案的起源与发展、档案的本质属性与一般属性、档案种类的划分、档案价值及其实现的规律性、国家档案全宗的实质与结构;档案工作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社会环境,档案工作的性质与基本原则,档案工作与文书、图书、情报工作的关系;国家档案事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档案法规体系结构与功能;档案学产生的条件与标志、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档案学的体系结构、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档案学的研究方法等。
档案专业史研究,即以历史时期为序,运用具体史料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其任务是阐明各个社会形态的档案、档案工作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诸方面的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寻求对今天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在分析、总结前人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档案学思想的源流、派别和发展规律,以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档案学思想、理论、原则的形成过程,提高档案学理论水平。
档案事业管理研究,即研究档案事业管理工作的产生与发展,档案事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体制,档案事业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监督、指导的功能,档案事业管理的行政手段、政策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等。其任务是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促进档案事业整体协调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档案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研究,即对档案实体管理系统、档案信息开发系统及其反馈系统整个过程的研究。档案实体管理研究包括对档案原件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的研究;档案信息开发研究包括对档案信息的选择、加工编辑和输出的研究,也就是对档案的编目、编研与提供利用的研究;档案管理反馈的研究包括档案统计工作、档案用户调查的研究等。其任务是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及时、准确、广泛地组织档案信息交流,为档案用户提供高效率服务。
档案工作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如对档案存储环境控制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和修复技术的研究;档案缩微复制技术研究,如对档案的摄影、冲洗、加工、拷贝、还原、存储、检索等技术过程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研究,包括输入前的档案数据的收集和前处理工作,计算机对档案数据的录入、存储和加工,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输出的整个过程的研究,其任务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学科体系 档案学产生初期,学科是单一的,主要是研究档案的整理与编目问题。随着各种类型档案的大量增长和档案工作实践、档案事业建设的发展,档案学分化和发展出多门分支学科,分别担负着某一方面的研究任务。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把档案学分为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等分支学科。80年代,中国档案学界对档案学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研讨,代表性观点有:
把档案学划分为理论档案学与应用档案学两个部分,然后再下分学科;把档案学划分为基础理论、管理学科和应用技术三个部分,或分为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和档案管理技术三个部分,然后再下分学科;把档案学划分为基础理论、档案专业史、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档案人才学、档案利用与效益学、外国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七个部分,然后再下分学科。
理论档案学是从整体上把握档案学各门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应用档案学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理论概括,揭示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和档案学自身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档案工作实践和国家档案事业建设提供一般性理论依据。
应用档案学是档案事业管理、档案资源管理与开发、档案工作应用技术研究的总称。所属学科有: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统计学、档案目录学、档案保护技术学、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档案缩微复制技术等。
应用档案学的特点:一是实践性强,它所阐明的理论、制度、原则与方法,直接应用于档案事业管理实践和档案业务工作实践,具体原则和方法在学科知识中占很大比重。二是技术性强,它研究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解决档案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复制缩微化、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等问题。
当代档案管理和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因此要求档案学也必须进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理论档案学是应用档案学的高层次理论概括,对应用档案学起指导作用;应用档案学的研究成果或提出的问题将推动理论档案学的发展。两者相互协调,同步发展,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整体水平。
档案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档案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或者说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这是由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档案工作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档案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即研究档案、档案工作运动规律及其与人们社会实践关系的学科,因此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学科特点 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决定档案学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档案学的重要理论、原则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很强。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水平,决定着档案学的发展水平。档案学提供的知识,不仅是有关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自身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从事档案工作的具体原则、方法与技术。
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档案学与文书学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姊妹学科。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来看,文书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书的转化,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档案学与历史学 档案与历史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档案学与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档案是历史文化财富,如何收藏、整理、编辑和利用档案史料,是档案学者和历史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资料,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对研究历史尤为重要。
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 三者是各自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由于各自研究对象具有它的特殊性, 因此在管理制度、 原则和方法上各有特点。档案大部分是原稿、原本,或称“抓本”,因此有特殊的利用制度,一般不外借出馆;档案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较强的机密性,要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等等。所有这些与图书管理、情报管理都有明显的差别。
档案与图书都属文献,都是知识的载体,都是信息资源,图书的手稿是档案,档案文献汇编可以转化为图书。档案与图书都是文字信息,情报是针对性的知识信息,档案与图书载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情报……。
总之,由于档案、图书、情报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决定了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密切关系,这三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相互从对方吸取适合本学科需要的知识。
此外,研究档案学尚与其他一些学科发生密切关系,诸如采用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系统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利用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知识等等。
档案学的发展已有将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但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当代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也正在向档案工作提出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将向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转变。
Ⅲ 清代档案是什么
清代档案是清代历朝中央及地方各种机构,在处理日常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书、图籍及档册等,是清代政务活动的原始记录。包括清官内阁大库档案、国史馆(清史馆)、方略馆及宫中各处庋藏的“大内档案”以及宫外其他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档案,还包括部分个人档案。
清代档案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宗教、教育、司法、民族、风俗、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地震、灾异、外国侵华、农民战争以及宫廷生活、皇族事务、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
清代档案的发现。
清光绪二十四、五年(1898、1899年)间,内阁大库因年久失修,雨水渗漏,需要加以修缮。为便于施工,将库内所存档案移出一部分,暂存于大库北面的文华殿中,其余仍露积于大库垣内。后醇亲王摄政需查阅清初多尔衮摄政典礼旧档,检之不得,遂认为库内所存档案无用者太多,奏请焚毁,并获批准。时张之洞以大学士管理学部事务,奏请将大库所藏书籍拨交学部,设立学部图书馆,学部参事罗振玉参与交接之事。罗振玉“见庭中堆积红本题本,高若丘阜,皆依年月顺序,结束整齐”,偶抽阅其中两件,其中一件为乾隆时漕运总督管干珍督漕时之奏折;另一件为乾隆时军机大臣阿桂征金川时之奏折,两者次第衔接。罗振玉“询何以积庭中。始知即奏请焚毁物也,私意此皆重要史稿,不应毁弃”,亟建议张之洞奏请停止焚毁,并将拟焚之件拨交学部,存于国子监南学和学部大堂两处。
民国成立后,教育部接管了清学部所存档案。1913年教育部在国子监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负责保管清代档案。1916年该处迁往午门,将原存国子监及学部的档案搬至午门和端门门洞中。但这批珍贵的档案并未得到妥善保管,只是将其中较为完整的挑出,放在午门门楼上,其余的则装入麻袋置于端门门洞中。1921年政府财政困难,教育部竟将存于端门门洞中的八千麻袋(约十五万斤)档案,以四千元价格卖给北京西单同懋增纸店作造纸原料。罗振玉得知此事,以三倍于原价的价钱,即一万二千元将档案购回,这批珍贵的清代档案才得以留存至今。这就是档案史上著名的“八千麻袋事件”。
清代档案的整理。
清代档案卷帙浩繁、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杂乱堆积在一起,不利于保管和利用,必须进行系统整理。
首先将档案区分全宗。全宗是指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著名人物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全宗原则是当今世界档案学界所公认的档案整理原则。整理档案必须以全宗为单位,同一全宗的档案不得分散,不同全宗的档案不得混杂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便于管理和提供利用。
区分全宗后,还要对档案进行分类,即将每个全宗的档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每类之下再分成不同的项,每项之下再分目。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按文件名称(文种)分类、按问题分类、按机构分类、按年代分类、按朝年分类等。
全宗内档案分类后,还要根据档案的不同情况进行立卷,即按照档案文件的事由、名称、作者、收发文机关、时间、地区等特征,将单份文件组成案卷。案卷是档案最基本的保管、统计和检索单位。清代档案的立卷分为详细立卷和简单立卷两种。详细立卷需将卷内文件逐件摘由、排列、编号,并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和“卷末备考表”。简单立卷则不需逐件摘由,仅排列顺序,并附上备考表。
经过上述整理后,还要编制案卷目录、人名卡片等检索工具,以做到有规可循、有目可查。
清代档案的收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清代档案约九百余万件(册)。包括清入关前天命前九年(1607年)及入关后顺治元年(164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以及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居住在紫禁城和寄居天津张园、静园时期(1912—1934年)的档案。包括内阁、军机处、宫中等七十三个全宗。除汉文档案外,还有满、蒙、藏等少数民族文字的档案以及英、日、俄、拉丁等外国文字的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档案,几乎涉及清代历史的各个方面:内政方面,包括职官、官制、保警、礼仪、宫廷、陵寝、戊戌变法、、预备立宪等内容;军务方面,包括营制、武职官员之升迁调补、军事训练、军事工程等内容;外交方面,包括疆界订约、开埠通商、交聘往来等内容;镇压人民反抗方面,包括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清斗争和秘密结社等内容;民族事务方面包括清入关前直至宣统末年为止,瑶、黎、蒙、回、藏、维、傣、高山、哈萨克等三十多个民族的情况;财政方面,包括赋税、盐务、捐输、库储、仓储、漕粮、经费、货币金融等内容;文教方面,包括有关科举、国子监、修书各馆、清末举办的各种学堂、文字狱等情况的档案以及少量戏曲档案;工业交通方面,包括驿站、台站、清末修建铁路、开办邮电业务等内容;司法方面,包括土地房屋纠纷、钱财债务纠纷、盗窃诈骗案、家庭婚姻纠纷、贪污受贿等刑事、民事案件的档案材料;天文地理方面,包括编纂、公布历书(时宪书)、记载日月星辰的变化以及日食、月蚀、地震等内容。
位于台湾省台北市郊外双溪的台湾故宫博物院是清代档案的另一集中保存中心。该院藏有清代档案二百零四箱。其中,宫中档三十一箱,军机处档四十七箱,清史馆档六十一箱,起居注册五十箱,本纪九箱,实录二箱,诏书一箱,图书,旧满洲档一箱,杂项档二箱,共计四十多万件。宫中档的内容,主要是满、汉文朱批奏折及其附件;军机处档主要是月折包和档册两大类;国史馆档包括清代国史馆及民国初年清史馆的档案,主要是纪、志、表、传的各种稿本及其有关资料。
四川省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共计十一万五千余卷,包括巴县、重庆府、川东道、建昌道等九个全宗。其中,巴县档案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清代地方政府档案,共十一万三千余卷,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辽宁省档案馆存有清代档案二十余万卷。自天命、天聪(1616~1635年)至光绪、宣统(1875—1911年)的各朝文件都有保存,一部分为原存于沈阳故宫崇谟阁的玉牒、实录、满文老档、盛京内务府档和户口册等;一部分为伪满洲国时期“国立奉天图书馆”保存的奉天交涉总司、盛京将军和一些县的档案。
此外,山东省曲阜孔府藏有顺治至宣统年间的档案六千五百二十七卷。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保存有大量的清代藏文档案。北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等地方档案馆都收藏有数量不等的清代档案。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尚有不少珍贵的清代档案流散于国外,散落世界各地。这部分档案主要存在于以下机构:英国公共档案馆、大不列颠博物馆、伦敦大学;美国国家档案局、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东洋文库;原苏联科学院以及法国、荷兰等国家的一些档案馆和图书馆。
清代档案的公布。
青花云龙纹瓶汇编公布档案史料是开放利用清代档案的重要方式。清代档案汇编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需要出发将档案史料编纂成书,出版发行。具有专题性强、内容集中、使用方便等优点,可使利用者不到档案馆即可阅读到所需档案史料,并有利于档案的长久、广泛流传。大多数档案文献汇编都经过编者的考证、加工、标点,有的还加有注释、按语、序言、插图、年表、凡例等,对读者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许多档案文献汇编陆续出版发行,如《筹办夷务始末》、《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清三藩史料》、《清代外交史料》、《中法战争》、《辛亥革命》、《天地会》、《义和团档案史料》、《洋务运动》、《康熙起居注》、《戊戌变法档案史料》、《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以及台湾出版的《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等等。
自1981年起发行的《历史档案》(季刊)杂志,是以公布明、清档案为主的资料性、学术性刊物,主要公布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并辟有“档案史话”、“档案馆介绍”、“档案介绍”、“档案书刊评价”等栏目。
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自1969年起发行《故宫档案》(季刊),定期公布清代档案史料。
清代档案的史料价值。
保存至今的这些清代档案,是十七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三百多年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古代档案,是研究清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清代学者章学诚曾高度评价档案的史料价值。档案是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它能够“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利用档案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通常存放档案之处即是编史修志之所。乾隆三十年十二月的起居注(汉文草本)就征引档案近二十种之多。清代学者龚自珍曾利用档案编纂《蒙古图志》;阮葵生每遇夜值之期,就“推长蜡三枝,竟夕披览(档案)不倦”,并借以写成《茶余客话》一书。
档案作为一种史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不完整性。就反映某一复杂的历史过程而言,对于某一具体过程,档案可能反映得很具体、细致、生动。但对于全过程,则常由于年代久远、天灾人祸以及自然损毁等原因,所反映的史实,或缺起始,或无结果,或缺少其中某一过程或环节,不像系统的历史著作能系统地反映历史事件的本末和全貌。此外,就整体而言,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是真实可信的。但并非每一份档案都可信,或其本身为赝品,或虽为真品,但由于种种复杂因素,其记载已严重失实。“尽信档不如无档”,因此,有时也需要利用图书等其他文献来补充档案的不足。
Ⅳ 发文字号中为什么要用六角括号“〔〕”
1、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年份,是用六角括号括起来的。这在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中有明确的规定:“(发文字号)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二行位置,居中排布。年份、发文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
2、年份要用全称,不应简化,如“87”、“93” 等均属标识不正确。年份应用六角括号“〔〕”括起。注意六角括号不是数学公式的中括号,因为当引用公文时,标题后面的发文字号要用圆括号“()”括起,如果年份用中括号括起,就违反了低级符号中不得包含高级符号的原则。因此称之为“六角括号”是基于与数学的中括号相区别。另外,二者形状也略有不同。有的文件把年份用圆括号括起,今后也要按本标准的规定使用六角括号。
3、序号是发文的流水号。一般都是按文件的形式统一编,即是哪个部门主办的,只要是同一发文形式,就要统一按顺序编号。有的机关按主办部门或按文件内容划分编序号,是一种较繁琐的办法。本标准规定序号不编虚位,不加“第”(有的单位加“字”)等虚字,主要是讲究实用,尽量减少公文的字数。
4、发文字号的位置,本标准规定在发文机关标识下空2行,规定在发文字号之下4mm处印一条与版心同宽的红色反线,这样就明确了发文机关标识与红色反线之间的距离是3行位置,发文字号应标在第3行,并且不要紧贴红色反线,空出约4mm的距离(实际掌握只要不贴红色反线即可)。发文字号应居中。
(4)司法局全宗扩展阅读
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格式国标》)的规定,结合办文实际,应该正确规范地使用发文字号。
一、发文字号的作用与构成
(一)发文字号及其作用
发文字号是发出文件的代号,是由发文机关单位对其所制发的公文依次编排的顺序号码。一件公文只有一个发文字号,其作用在于为检索和引用公文提供专指性较强的代号,为管理和统计公文提供依据。
(二)发文字号的构成
《条例》规定:公文的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
1.发文机关单位代字(以下简称发文机关代字)
这是发文字号的组成要素,指机关、单位全称的简缩语,但决不是机关单位的简称。
机关代字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是地域代字,第二个层次是发文机关代字,第三个层次是发文机关职能代字。如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的机关代字有“川发改投资”“川发改高技”“川发改经贸”“川发改价格”“川发改政策”等。有的也可以只要两个层次,不要地域代字或者职能代字。四川省教育厅文件的机关代字则是“川教”“ 川教函”“ 川教厅办”“ 川教厅办函”等。
发文机关代字应能代表发文机关单位的特征,如中共中央的代字为“中”,国务院的代字为“国”,中共四川省委的代字为“川委”,四川省人民政府的代字为“川府”。
机关代字文字要简洁,一般在两、三个字以内,但也不能因过于简单而与其它单位代字混同。专指性要强,在一个市、县范围内不能有重复的机关代字,例如“×文”指当地文化局,当地文化馆就不能用“×文”而要用“×文馆”以示区别了。而党组文件一般要标明“×党组”,因为用“×党”“×组”指代都不够明确。机关代字后一般都可不加“发”或“字”,因其无实在意义,不用反显得简明。不能将机关代字分列在年份两边,如“川发改高技〔2012〕28号”不能写为“川发改〔2012〕高技28号”。若将文件、函件版头分开的,则将函件(包括函及处理一般事务的通知、批复等)单独编发文字号,如“川府办函〔2012〕16号”。读懂机关代字很重要,知道了文件的主办部门,可以比较准确地对文件进行分办、查询和保存归档。
2.年份
用阿拉伯数字写全称,写为“2018”之类。年份置于六角括号〔 〕中,不能再标示为方括号[ ]和圆括号( )。年份位于机关代字与序号之间。
3.发文顺序号(序号)
这是一个发文机关单位一年内制发文件的统一流水号。每年从1号开始,按先后顺序编到当年最后一份文件为止。按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格式国标》)规定,序号不编虚位,不用“0”占空位,(即1不编为01),序号前也不写“第”,以显简明。
机关单位的发文序号,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多数机关、单位为便于公文登记、管理、统计、检索和查找,统一编序号,即大流水号。(这类机关单位文件就没有职能代字。)二是有的机关、单位因其职能、业务部门多、发文多,也采用了分类流水号即小流水号的编排法,分职能或者部门编发文序号。这类机关单位文件就有职能代字。如四川省财政厅的发文序号就分为按“川财预”“川财农”“川财税”“川财教”“川财建”等等各自编号。但多使用大流水编号,以利于发文的管理和数量的控制。
二、发文字号要尽可能规范简明稳定
发文字号要规范简明。规范是指三要素齐全,排序正确。简明要求减少没有实在内容的空信息,例如下列发文字号:
×人培发〔2018〕第005号
×人培〔2018〕5号
×人培字〔2018〕第05号
三种标示方法意思完全一样,其中“发”“字”“第”“00”“0”要和不要均同义,显然第二种标志方式最简明。又如份数序号(份号),标示为“000013”与“013”意思完全一样,当然以后者标志方式更为简明为好。
上世纪后期我提出强化公文实信息减少杜绝公文空信息的观点后,中办、国办、省委办、省政府办有关领导和同志表示赞成我的公文信息经济观。但考虑用“中”“国”单音节词语作发文字号似有不足,因此沿用“中发”“国发”作发文字号。而四川省委、省政府两办为区分上下行文,把上行文发文字号规定为“川委”“川府”,下行文则用“川委发”“川府发”。这种区分也未尝不可,但“发”更多的指“发出”而非“下发”之意,即发文都可用。因此,领导机关可用上行文、下行文的不同代字,但领导机关和一般机关单位也可不必区别上下行文代字而使用统一代字。
发文字号要相对稳定,确定了的机关代字就长期连续使用,不轻易变更。
三、联合行文的发文字号
《条例》规定,“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有的专家学者说联合行文使用牵头机关的发文字号,这是不确切的。因为有的牵头机构是主办机关,而有的牵头机关不是主办机关。例如《四川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司法厅关于公布2017年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认定结果的通知》中,牵头机关是“四川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而主办机关是“四川省教育厅”,因此使用了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川教函〔2017〕835号”。
按照惯例,联合行文办文过程中形成的全宗档案材料应保存在主办机关,其他联署机关只保存该文的正本文件。若要保存办文过程中形成的全宗档案材料,则只保存复制件。
四、发文字号的排列位置
不同类型的行文,发文字号的位置是不同的。
按照《格式国标》的规定,平行文、下行文发文字号位于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二行位置居中排一行。上行文发文字号居左空1字,与最后一个签发人姓名处在同一行。函件式公文的发文字号位于上端红色双线(武文线)下,与该线的距离为3号汉字高度的7/8(约1行),与版心右边缘空1字距顶格标识。
发文字号均用3号仿宋体字。
Ⅳ 莒南县国土资源局的主要机构
国土局设办公室、财务科、法规监察科、用地管理科、地籍管理科、矿产管理科、规划测绘管理科、审计科、安监科、人事科、纪检监察室、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正科级事业单位)、土地整理中心(副科级事业单位)、国土执法监察大队(副科级事业单位)、档案室、国土交易中心、地租征收所、矿产资源开发站、国土测绘大队、信息中心、后勤服务中心、测绘办公室、地价评估所、国土资源服务大厅等 24个科室和9处乡镇国土资源管理中心所。设党组、机关党支部和老干部党支部。 莒南县国土资源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法规监察科、规划科、耕地保护科、地籍管理科、土地利用管理科、矿产管理科、地质环境管理科、纪检监察室等11个行政科室。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办公室(莒南政办发〔2003〕37号)
组织协调局机关日常工作,督促检查落实各项行政管理制度;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重要会议的组织,文电处理、秘书事务、信息综合、通讯报道、机要、保密、值班、接待等工作。
(二)人事科
负责局机关、乡镇所及所属单位的人事、劳动工资和老干部管理工作;负责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教育培训和计划生育工作;负责事业单位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聘任和劳动技能鉴定工作。
(三)财务科(挂审计科牌子)(莒南政办发〔2003〕37号)
贯彻实施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负责财务预决算,拟定并组织实施财务管理规定,管理国家、省、市、县财政拨给的地质勘查、耕地开垦、基础测绘经费和其他经费;负责局机关财务及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管下属事业单位和乡镇国土所的财务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负责局机关及下属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
(四) 法规监察科 (挂信访室牌子)(莒南政办发〔2003〕37号)
拟定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测绘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组织开展国土资源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新闻宣传、咨询工作;指导本系统干部职工的业务培训;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测绘管理的综合性政策调研;负责组织行政处罚案件的听证工作;承担司法部门司法协助事项的受理工作。组织指导全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负责全县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测绘管理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负责土地、矿产、测绘案件的立案和组织查处重大土地、矿产、测绘违法案件;承办有关行政复议事宜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应诉工作;依法组织查办国土资源信访案件和信访案件的转办、督办、汇总、上报工作。
(五)规划科
研究拟定全县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的政策措施,编制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并监督实施;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专项规划,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的区域性规划;拟定全县土地供应政策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参与城镇规划的审核;指导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编制。
(六)耕地保护科
拟定全县耕地保护、农地用途管制、农地开发、土地征收、土地整理和复垦政策;组织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承办农用地转用、征地的审查、汇总、报批工作及各类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措施的审核和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无地农民农转非”的土地审核工作;负责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和审核。
(七)地籍管理科(莒南政办发〔2003〕37号)
统一管理全县城乡地籍和地政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地籍管理办法;组织制订全县地籍管理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动态监测、地籍权属调查、变更土地调查及统计;拟定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权属纠纷调处规则及权属管理办法;承办调处城乡土地权属纠纷;负责全县土地确权、土地登记、发证管理工作;开展土地证书年检工作;负责建设用地供应情况汇总、上报备案工作;负责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工作。
(八)土地利用管理科
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土地市场、土地资源管理的法规、规章;贯彻省、市有关乡(镇)村用地管理办法;指导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利用管理;负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审查、审批管理;负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审查、审批管理;组织实施全县土地定级、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出让底价和地价指数的评定和监测;负责土地评估等土地市场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负责土地评估报告的备案工作。
(九)矿产管理科(挂安全生产监督科牌子)(莒南政办发〔2003〕37号)
负责矿区范围的划定;负责采矿登记发证的审查审批和采矿权转让登记;负责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协调处理有关采矿权争议纠纷;负责组织对矿山企业的年度检查和“三率”指标审核工作;负责矿山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指导矿山督察工作;负责独立选矿厂的审查、备案工作;依法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和采矿权使用费。
(十)地质环境科
贯彻实施地质遗迹、地质地貌景观等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指导地质灾害和地下水动态监测、评价和预报;负责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管理工作;组织实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办法、标准、规程、规范;负责矿产资料储量管理和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组织实施地质勘查工作标准、规程、规范;负责地勘项目的申报和批复项目的监督管理;负责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协助上级搞好勘查审批登记发证和探矿权转让审批登记工作;负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
(十一)纪检监察室
履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责,负责全县国土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及执法监察工作;负责工作人员行政过错的追究;处理举报、控告、申诉案件,组织查办违法违纪案件;负责廉政法规制度的组织实施及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负责局科室和乡镇国土所及其工作人员的日常考核工作。 莒南县国土资源局下属13个事业单位,其中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国土执法大队、土地整理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国土交易中心、地租征收所、农房管理站、档案室、矿产资源开发站、测绘办公室、测绘大队、信息中心、机关服务中心、评估所为股级事业单位。
1、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莒南编发(2005)18号)
负责全县范围内土地供求状况调查,拟定土地储备规划、计划;根据年度储备计划,对应纳入储备库的土地,依法实施收购、收回;对入库土地及时做好前期开发;承办已储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工作;负责企业改制中的土地产权管理;协同有关科室办理县城规划区内无地农民“农转非”的有关工作;定期向县管委会报告业务动作情况。
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为正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下设两个科室:
(1)收储科:负责全县范围内土地供求状况调查,拟定土地储备规划、计划;根据年度储备计划,对应纳入储备库的土地,依法实施收购、收回;协同有关科室办理县城规划区内无地农民“农转非”的有关工作;负责划拨土地报批工作。
(2)开发经营科:对纳入储备库的土地及时做好前期开发;承办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招标、拍卖、挂牌等有偿出让工作;负责企业改制中的土地产权管理。
2、土地整理中心(莒南编发(2005)11号)
参与制定全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拟定并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承担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全县范围内选择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示范项目;负责国家、省、市级开发整理项目的材料整理上报工作;承担县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鉴定、验收;配合县财政局和局财务科使用土地开发整理专项基金;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投资、引资工作;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咨询、服务和评价;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技术研究和经验推广、技术培训指导。
土地整理中心为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
下设两个科室:
(1)项目技术科:参与制定全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拟定并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负责项目的立项和规划设计编制;承担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
(2)项目实施科:负责项目的招标、监理;配合县财政局和局财务科使用土地开发整理专项基金;实施项目中期检查。
3、国土执法监察大队(莒南编发(2005)19号)
依据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行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能;对全县土地利用管理和矿业秩序进行巡回检查,预防和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负责土地和矿产资源批后监管工作。
国土执法监察大队为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
4、国土交易中心(原窗口办文服务大厅)(莒南编发(2003)15号)
负责土地矿产交易和费用结算的审查、受理、协调和办结文件的发放工作;协助有关科室办理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工作;检查、督促、协调承办业务的运作,按时通知当事人领取结果;提供土地矿产交易信息、咨询服务;负责土地有形市场的管理工作;为地价评估、测绘等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窗口”。
国土交易中心为股级全额事业单位。
5、地租征收所(莒南编发(2003)15号)
负责《莒南县地租征收管理办法》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全县国有、集体土地租赁使用费和分年、分期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征收、管理和上缴工作;负责办理地租征收登记手续,建立地租征收档案;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以县局名义代县政府拟定地租征收实施细则和调整征收标准;对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会同有关科室代县局拟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并负责实施。
地租征收所为全额拨款股级全额事业单位。
6、农房管理站
负责全县农房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制定并实施农房建设用地管理政策;负责全县农房建设用地的批前审查,批后监督验收等工作;负责指导各乡镇实施旧村改造;协助有关科室调查处理农房权属纠纷、农房违法占地和信访案件。
农房管理站为全额拨款股级全额事业单位。
7、档案室(莒南编发(2003)15号)
按照国家有关全宗档案管理规定,负责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负责全局各类档案的分类、整理、交换、保管;负责全局各科室、乡镇国土所兼职档案员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负责全局国土资源档案资料管理并提供查询服务。
档案室为股级全额事业单位。
8、矿产资源开发站(莒南编发(2003)15号)
负责矿产开发利用方案的制定、审查和报批并组织实施;负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监督管理;负责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利用的动态管理和矿产开发统计报表工作;组织实施采矿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提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
矿产资源开发站为为股级全额事业单位。
9、测绘办公室(莒南编发(2003)15号)
负责全县测绘管理工作,编制基础测绘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贯彻实施国家及省、市有关测绘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管理全县基础测绘成果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组织指导基础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管理全县测量标志和重要测绘基础设施;负责公开出版展示地图的编制初审和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以及全县地图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审核地名在地图上的表示;负责国土测绘技术的推广;负责测绘成果的质量监督、汇交和保密工作;调处测绘争议纠纷。
测绘办公室为股级全额事业单位。
10、国土测绘大队(莒南编发(2003)15号)
承办土地勘测定界、国土资源调查勘界和地形、地籍、矿产、矿山的测绘;承办土地征收、划拨、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开发整理等所需图件资料的测绘工作。
国土测绘大队为股级全额事业单位。
11、信息中心(莒南编发(2003)15号)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管理办法、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负责编制全县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规划;负责局机关及乡镇国土所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承担全县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与国家、省、市网络的连接,建立全县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网络;按照信息发布程序及有关保密原则,及时发布国土动态及相关信息。
信息中心为股级全额事业单位。
12、后勤服务中心(莒南编发(2003)15号)
负责办公用品购置;车辆管理与维修;安全保卫、材料印刷;负责水、电、暖、电话等管理与维护;负责全局后勤服务工作。
后勤服务中心为股级全额事业单位。
13、地价评估所
指导全县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评测;负责出让土地使用权价格的评估;负责土地评估等土地市场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格及质级的上报评审。
Ⅵ 如何整理司法所各类档案
会博通档案管理解决方案:
完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编研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并实现以下目标:
一个平台:
采用会博通档案管理系统平台,集中管理多全宗的档案数据,全面实现档案从收集、管理、利用、编研、鉴定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两个统一:
采用会博通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建成统一用户管理机制和统一档案管理门户框架,为日后的信息化建设与拓展提供基础平台以及互联接口。
三个实现:
①实现档案多全宗管理
全面还原历史面貌,集中统一管理多个档案全宗,并为日后集成实体档案与数字化档案的统一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②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在分布式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基础上,开放档案管理系统到各个部门应用,采用电子化的档案录入方法,拒绝再使用纯人工的工作流程,拥抱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③实现档案的标准化借还管理
全面实现档案的纯线上、纯线下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借还申请、登记、统计的管理
Ⅶ 档案和户口关系都在省人才中心,如何办理本省转出
1、“现在欲将户口关系转回农村老家。怎么办?”:
(1)先到你老家派出所开一张户口准予迁入证明。
(2)再带上你的身份证、毕业证、准予迁入证明等,到省人才中心开一张户口迁出证。
(3)凭迁出证在有效期内回你原籍办理落户。
(4)如果你的户口只是在省人才中心暂时管理而没有登记:可以不要你原籍的准予迁入证明,直接到省人才中心开一张迁出证即可。
(5)是否需要先开迁入证:请电话咨询省人才中心,查看一下你户口的性质。
2、“(本省的)转回后是农村户口吗? ”:
(1)你的户口现在已经是非农业户口了。
(2)你转回老家后:也还是非农业户口、而不是直接转为农业户口。所以:你在将户口转回老家时,不能将户口直接落到你家原来的户口本上,而应落到县人才中心的集体户口,或者有非农业户口的亲戚的可以挂靠在他家,如果自己在城镇有住房:也可以你自己单独立户,只是不转回到你家原来的户口中,因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不能混同登记。
(3)但是:现在有的省有规定,即: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劳动、没有在城镇就业的,可以将非农业户口转为农业户口、落回原籍,但这要求在农村劳动XX年限以上:这也仅是少数省有此规定,比如四川。黑龙江是否有这规定我不太清楚,请你直接找电话到你老家的派出所咨询。
3、“需要的证件如何办理?”:需要什么证件?即使需要先开迁入证,你带上的身份证、毕业证等到你老家派出所就行了。不过,开户口迁入证有时很麻烦。
4、如果想将档案也一同转回:到你老家县人才中心先开一张调档函,凭调档函到省人才中心就可以提档、转回了。
Ⅷ 政府档案管理规定
档案管理规定:
为加强办公室档案工作,全面提高办公室档案管理水平,以更好地为办公室各项工作服务,特制订本制度。
一、档案管理体制和职责范围
1.档案管理体制
(1)办公室的档案管理按分级管理的方法进行,在办公室主任的领导下,由分管副主任、机要档案室、各科室组成档案管理网络。
(2)办公室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网络,各科室须明确相对稳定的兼职档案人员。业务上接受档案室的指导。
(3)档案室成员应努力提高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2.职责范围
(1)机要档案室是办公室负责档案管理的专门科室,职责与权限按照办公室档案工作岗位职责执行。
(2)办公室由分管副主任具体负责档案工作,机要档案室必须定期向分管副主任汇报工作。
(3)各科室要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确保归档文件的完整、准确。
二、归档制度
1.归档范围的保管期限
(1)办公室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包括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县长专题办公会议纪要、政府工作简报、政务信息、大事记等文件材料及牌匾等实物档案,均属归档范围。
(2)办公室档案的保管期限的种类分为永久和定期,定期分长期(三十年)和短期(十年)两种;会计档案保管期限的种类也分为永久和定期,定期有暂存、十五年和二十五年。
(3)凡对办公室有长远保存利用价值的档案列为永久,对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列为长期和短期。
2.归档时间
实行年度归档制度:办公室在工作中形成的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县长专题办公会议纪要、政府工作简报、大事记、政务信息一律在次年第一季度内,由相关科室负责人审定后,向机要档案室移交。
3.归档要求
(1)归档的文件必须系统、齐全、完整。
(2)归档的文件必须准确地反映办公室活动的真实情况和历史过程。
(3)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纸质优良、字迹耐久、书写工整清晰。
(4)各科室要把归档文件材料,经整理后向机要档案室移交。
4.归档手续
(1)凡属移交档案室的文件均应按照要求进行收集、整理、移交档案一律移交原件。
(2)向机要档案室移交时,必须做好交接手续。
三、档案的利用
1.档案信息工作重点服务于办公室的各项工作。
2.非办公室人员或其他单位查阅档案时,需经领导同意方可查阅。并不得擅自扩大查阅范围。
3.查阅密级文件必须经本单位领导批准,密级文件不得擅自复印。
4.阅档人员必须爱护档案,不得损坏污秽,不准在档案上涂改、圈划、批注;不准剪裁档案。
四、档案保管制度
1、机要档案室实行专人管理,确保档案完整与安全。
2、档案室应该保持整洁、并配备防盗、防火、防高温、防霉、防潮、防虫等设施。
3、档案室严禁吸烟,不存放与档案无关的物品,档案室周围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五、档案保密制度
1、档案人员要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保密制度,认真做好档案保密工作。
2、查阅密级文件必须经本单位领导批准,密级文件不得擅自复印。
3、查阅机要文件、会议记录等档案,须经本单位领导批准,不得擅自扩大查阅范围。
4、凡案卷内容涉及保密问题的,一律不得外借和泄密。
六、档案鉴定销毁制度
1、档案鉴定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按规定进行,不准由个人随意鉴定、销毁。
2、销毁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必须严格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销毁。
3、销毁档案必须定由两人以上负责,并在销毁清册上注明销毁日期和签名。
七、档案人员岗位职责
1、服从主任的领导,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及主任交办的其他任务。
2、 机要档案员负责做好机要文件的整理、分类,做好收文登记、分发文件、领导传阅和借阅等管理工作。
3、通讯员要积极配合档案人员的工作,把需要领导批阅的文件及时、准确的送到领导办公室,待领导批阅完毕后及时交由机要档案人员保管,不得随意乱放、丢弃文件。在传送文件过程中,要增强保密意识,高度负责,保证不丢失、不损坏文件。
4、督促各科室有关人员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
5、 各科室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根据归档的范围和要求,制订、整理本科室各类档案材料,按规定向机要档案室移交归档,并办好交接手续,做到职责分明、手续齐全。
6、各科室兼职档案人员接受机要档案室的指导和监督,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本岗位任务。
(8)司法局全宗扩展阅读:
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健全和加强乡镇档案工作,促进乡镇档案的规范管理,更好地为乡镇工作和农民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乡镇档案工作试行办法》及有关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乡镇档案是指乡镇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工作、业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乡镇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和档案管理是乡镇党委、政府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乡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应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一位领导分管,配备档案人员,把档案工作列入乡镇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档案部门所需经费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纳入分管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
切实解决好档案库房、装具和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鼠、防尘、防光、防高温等设施。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应有档案人员办公室、阅档室,配置标准铁皮柜、木制橱和复印机、计算机、摄像机等现代技术设备。
第四条 乡镇档案工作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设立综合档案室或档案馆,集中管理本乡镇机关档案;乡镇档案工作业务上接受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乡镇档案室(馆)应对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及村民委员会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各类档案按下列方法排列编目:
1、文书档案的排列与编目。卷内文件排列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一分文件做到正本在前底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在一个全宗内,首先分年度,然后分保管期限排列,先排永久卷,后排长期、短期卷。在同一种保管期限内,按党委类、政府类、人大政协类、工青妇、协会类进行排列,每一类目内,先排本级,再排上级、后排下级的案卷。
2、会计档案的排列与编目。会计档案按凭证、帐簿、财务报告和其他四个属类分年度排列、编号。也可先分年度,再按属类排列、编号。但在一个乡镇内只能采用一种方法。
3、科技档案的排列与编目。科技档案分为产品、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基本建设、设备仪器档案四大类。每个大类内按单个项目(即一个产品、一个课题、一项工程、一台设备仪器)的顺序排列编目。并保持其文件材料的系统和完整性,便于满足用户利用的要求。
4、声像档案的排列与编目。声像档案按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磁碟等载体,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每年度各自编一个流水号。
5、实物档案。实物档案按照荣誉性实物、废止印章、题词书画、名优产品分类整理,各自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编一个流水号。
6、专门档案,如计划生育、婚姻、户籍、人事、司法、土地、社会保险等专门档案,按有关规定要求整理、排列、编号。
网络-乡镇档案管理办法
Ⅸ 银行机构档案管理制度是什么
发布单位:XX银行办公厅
文号:银办发[2000]329号
发布日期:2000年11月30日
生效日期:2000年11月30日
为了加强人民银行文书档案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档案在银行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的精神,总行制定了《XX银行文书档案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1988年总行办公厅制发的《XX银行文书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XX银行文书档案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档案在人民银行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的精神,结合人民银行工作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民银行文书档案是指人民银行在各项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它是人民银行工作活动的历史记录,反映人民银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也反映人民银行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是进行日常工作、经验总结、金融研究的依据和必要条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第三条人民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行按照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原则,对本单位的党、政、工、团等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书档案由档案部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不得分散保存,确保档案完整、准确、安全、保密和有效利用。
第二章文书档案的管理体制和任务
第四条各级行要加强对本单位档案工作的领导。根据人民银行的管理体制和国家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和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同时接受上级人民银行档案部门和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总行办公厅设立档案处,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应在办公室下设档案科(室),各地市中心支行设档案室,配备具有一定档案业务水平的专职人员,县支行配备专(兼)职档案人员。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应设置档案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档案人员。各单位办公室有一名领导同志分工主管档案工作。
第六条文书档案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对本单位各部门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二)集中统一管理本行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积极提供利用,为各项工作和研究服务。
(三)收集、整理、保管和档案有关的资料。
(四)掌握利用档案的情况,总结利用档案的经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五)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下,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组织经验交流。
(六)对所保管的全部档案定期进行鉴定、销毁工作,并按规定做好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工作。
(七)严格执行党和国家保密制度,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八)办理领导交办的其他有关档案业务的工作。
(九)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做到案卷质量标准化,档案整理系统化,库房管理科学化,查找利用现代化,调查统计制度化、准确化。
第七条对档案干部的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学习贯彻《档案法》,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度和办法,要具有档案专业业务知识,能够刻苦钻研档案业务,接受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
(三)熟悉金融业务,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办公自动化和档案科学管理的需要,要了解本单位的历史情况和现状,做好服务工作。
(四)热爱档案工作,忠于职守,遵守职业道德,以高度的责任感,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三章文件材料的形成与归档
第八条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制度。
第九条文件材料归档与不归档的范围
一、归档的文件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关于银行工作的指示、决定、命令、规定、办法、通知等。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部门颁发的非本行主管业务范围,但要执行的指示、规定、命令、决定、通知等。
(三)人民银行颁发的命令、制度、办法、指示、通知等文件。
(四)各单位以党委或以行政名义向上级党政领导机关的请示、报告及其批复、指示。
(五)各单位党委(党组)会议、行务会议、行长办公会议记录、纪要。
(六)各单位大事记、值班日记、电话记录、周报。
(七)各种会议的通知、报告、总结、典型材料、会议简报、汇报和领导同志的指示,以及会议讨论和参阅的文件。
(八)各单位参加有关会议的文件材料。
(九)各单位下发的各类文件的定稿和主要领导修改的修改稿。各类综合性报告、专题报告、调研报告、工作总结和转发的重要经验材料等。
(十)各类统计报表、财产移交清册、征用土地及基本建设项目的文件材料等。
(十一)有特殊保存价值的重要题词和资料。
(十二)各单位主办的刊物、简报和各种汇编材料。
(十三)出国考察、培训等活动形成的考察报告和其他重要材料。
(十四)各单位内设部门向党委、行长的请示报告及签报。
(十五)各单位与有关单位联合下发的规定、办法、通知以及联合向上级的报告、请示及上级机关的批复、指示。
(十六)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颁发的规定、办法与本行业务有关、需要配合执行的。
(十七)重要的人民来信来访的文件材料。
(十八)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各种合同、协议书等文件材料。
二、不归档的文件
(一)重份文件。
(二)各单位之间互相抄送的文件。
(三)下级单位报送的一般性工作总结和备案文件。
(四)上级及同级机关送来的参考性文件。
(五)一般性文件历次修改稿。
(六)提出一般性建议的人民来信。
(七)下级单位越级上报的文件(指定报送的材料除外)。
第十条文书档案归档要按照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区分不同价值,分类归档,使案卷正确地反映本行的各项活动,并便于保管和查找利用。
第十一条各类文书档案应由档案部门集中归档,各单位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在办理完毕后,应及时整理、完整地交给本单位档案部门立卷、保管。
第十二条各单位档案人员,应在每年年度开始前,根据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参照上年度的案卷类目,拟定本年度案卷类目,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对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及时收集、归档。
第十三条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一)分类:分类采用年度一机构(或问题、发文文号)—保管期限进行归档。
1.分年度
将文件按其形成的年度分开。
2.分机构(或问题、发文文号)
将文件按其形成部门或承办部门(或按其内容反映的问题、发文文号等)分开。
3.分保管期限
将文件按划定的不同保管期限分开。
(二)装订:归档文件应按件装订。
1.原则上每份文件单独计算为一件。文件正本与定稿为一件;正件与附件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等,一册(本)为一件;请示、报告与批复、批示,来文与复文一般分别计算件数。
2.同一文件的不同稿本,正本在前,定稿在后;不同文字的文本,中文本在前,外语本在后;汉文本在前,少数民族文本在后。
(三)排列:归档文件应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排列。
1.不同年度的文件,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
2.不同机构(或问题)的文件,按内设机构序列(或分类时问题间的顺序)排列。
3.不同保管期限的文件,按永久、长期、短期的顺序排列。
4.分类后最低一级类目中的文件,按事由或时间、重要程度等因素排列。会议文件、非诉讼案件材料、统计报表、简报、刊物等一般应分别排列在一起。
(四)加盖归档章:归档文件应逐件在首页上端的空白位置加盖归档章。归档章应包括以下基本项目:全宗号、年度、期限、盒号、件号、页数、机构。填写归档章项目时字迹材料应符合存档要求。
1.全宗号:档案馆给立档单位编制的代号。
2.年度:填写文件归入的年度,以四位阿拉伯数字标注公元纪年。
3.期限:即保管期限,标注归档文件保管期限为“永久”、“长期”、“短期”。
4.盒号:即档案卷号,以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分别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顺序号。
5.件号:每一盒档案内文件的排列顺序号。
6.机构:填写相应机构名称。
(五)装盒:归档文件应按件号顺序装入档案盒。不同年度的文件不应装入同一盒内。不同保管期限的文件不应装入同一盒内。按问题分类时,不同问题形成的文件不应装入同一盒内。
(六)编目:编目包括填写档案盒盒脊、编制档案目录和备考表。
1.填写档案盒盒脊
档案盒盒脊项目应包括机构、年代,期限、盒号。机构应填写归档单位全称。年代应填写归入档案的年度,以大写汉字标注。期限应分别填写“永久”、“长期”、“短期”。盒号应用阿拉伯数字填写。填写档案盒盒脊项目时,字迹应工整,符合存档要求。
2.编制档案目录
归档文件应逐件编入档案目录。档案目录包括以下基本项目:机构、件号、责任者、文号、题名、日期、页数、备注。
目录用纸幅面尺寸采用国际标准a4型。
3.编制档案目录封面
档案目录应分年度,按不同保管期限装订成册,并编制档案目录封面。
4.编制备考表
填写备考表项目时字迹材料应符合要求。备考表项目包括本盒文件情况说明、责任人和日期,用于填写本盒内文件缺损、修改、补充、移出、销毁等需说明的情况。
第四章档案的整理、保管和利用
第十四条档案的整理
(一)一个单位在其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为一个全宗。
(二)新成立的单位,一个单位分为两个以上的单位,几个单位合并为一个单位,都应分别建立新的全宗。
(三)单位改变领导关系、名称,但其工作性质和业务范围未发生变化,仍接续原来的全宗。
(四)单位的内部机构一般不建立单独全宗。
(五)临时机构一般不建立单独全宗,其档案应纳入其主管机关档案全宗统一管理。
(六)案卷的排列,应以全宗为单位,按不同门类、载体和不同保管期限分别排列。案卷排列方法应统一,前后保持一致,不可任意改动。
(七)按照案卷的排列顺序编写卷号,以固定案卷位置。在同一案卷目录内不得出现重复的案卷号。
第十五条档案的保管
(一)各单位档案部门接收档案时,应进行审查,根据案卷目录查点清楚,及时记录入库。
(二)各单位档案全宗应按年代—组织机构排列保管。
(三)各单位应根据保存档案资料的数量,设置必需的档案专用库房和柜架;新建单位或新建办公用房,应把档案部门用房列入基建计划。库房要坚固,并有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设施。
(四)各单位档案处、科(室)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温湿度计、复印机、收录机、照像机、去湿机、空调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等。
(五)档案库房,应绘制档案存放的示意图,以利查找方便。
(六)各单位档案部门都应建立全宗卷,以积累存储本单位案卷的立卷说明、分类方案、鉴定报告、交接凭证、销毁清册、检查记录、全宗介绍等材料。
(七)档案部门应定期组织人员对档案保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档案的安全。
(八)各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应纳入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同步发展,以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十六条档案的利用
(一)档案的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各单位档案部门要树立以利用为中心的思想,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档案人员要熟悉馆藏档案的情况,主动了解每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机关工作任务,积极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
(二)各单位档案部门要结合工作的需要,编制《档案目录》,有条件的还可以编制查找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如卡片、目录、索引等),并有计划地将库存档案信息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满足各方面利用。
(三)各单位档案部门应努力开展档案史料编研工作,积极配合业务部门编写《全宗介绍》、《组织沿革》、《金融大事记》等文件汇编。
(四)建立和健全档案借阅制度。根据档案的机密等级,履行不同的批准手续。借出和归还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应作详细检查,保证卷内文件齐全。
(五)为了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管理人员和利用者,必须爱护档案,不得对档案进行涂改、勾划、剪裁和污损。
(六)档案部门应按规定填写接收和移交档案登记簿。
(七)准确编制档案工作情况统计年报,及时上报上级档案管理部门。
第五章档案鉴定、销毁和移交
第十七条档案的鉴定与销毁
(一)各单位可根据总行制定的《XX银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本单位的档案保管期限表,经领导批准后实行并报上级单位和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二)定期进行档案鉴定工作。鉴定工作由档案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组织鉴定小组,在本行办公厅(室)领导下进行,对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重新进行鉴定,把确已失去利用价值的档案编制清册,报经本行主管行长批准销毁。
(三)销毁档案时,应与本行保卫、保密部门取得联系,指定专人销毁和监销。
第十八条档案的移交
(一)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范围和年限,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执行,即“省级以上机关应将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二十年左右;省辖市(州、盟)和县以下机关将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十年左右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二)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在办完档案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开岗位。
第六章档案的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一)档案库房是保管档案的重要场所。为使档案得以安全保管,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切实遵守保密制度,做好档案库房的管理工作。
(二)非档案管理人员不得进入档案库房。
(三)库房内严禁烟火。易燃、导燃、爆炸物品一律不准带入库房,亦不准在库房附近堆放。
(四)库房内电灯用毕后应即关闭,每日下班切断电路,并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随时注意库房门窗的开关和上锁,严加管理钥匙。
(六)消防设备经常保持齐备,每半年检查一次。
(七)库房内放置杀虫剂,防止虫蛀档案,发现档案被虫蛀时,应及时报告领导并进行处理。
(八)库房内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同时根据库房内温湿度的变化情况,随时通风,调整库内温湿度。
第二十条档案资料调阅办法
(一)凡调阅档案资料,必须办理借阅手续。
(二)本单位内各部门人员,调阅本部门的档案资料,由调卷人在调卷单上签字即可调阅。调阅涉密档案资料,须经本部门领导签字调阅。
(三)调阅党委档案资料,调卷人员必须是党员,须经党委成员批准;调阅党委会议记录或涉密案卷,由党委书记或副书记签字后方能调阅,但只限在档案室查阅。
(四)外单位来借阅、索取、摘抄档案资料,须持单位介绍信,写明借阅档案用途,经办公厅(室)主任签字后,方可借阅。
(五)调阅档案的人员,对档案应妥善保管,不得遗失,泄密和污损,不准抽换、涂改、勾画文件,不准拆散案卷。非经档案部门同意不得复印或转借。
(六)调阅档案,用后及时归还,一般不得超过三天,特殊原因最长不得超过十天。
(七)调阅档案人员出差或调动工作时,应将所借的档案资料及时归还档案部门,如已调动工作,借阅档案未归还档案部门,由原单位负责追收归还。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各分支行、直属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档案管理细则,经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
Ⅹ 请问谁可以告诉我惠来华清村卢族族谱
卢氏谱牒目录:
《卢氏族谱序》
《卢氏族谱赞》
前兵部《百炼卢公六十一寿序》
《小宗谱序》
《百炼公遗言》
《百炼公述祭祀》
《百炼公述为祖敬宗事》
洪云蒸祀名宦祠卢百炼祀乡贤祠各官所上所批之公文:
《陆丰县知县王之正上惠州府文》《惠州府知府谢王生批示》《兵部尚书总督两广部堂那批》《将军署理巡抚都院策批》《广韶学院梁批》《署布政使司纳牌》《惠州府正堂谢牌》
《乾隆君御批》《陆丰县绅耆所上公结》《惠州府谢批示》
《恭祝大邑侯即内擢泽翁卢先生荣寿序》《恭祝大台柱即谏垣泽翁老年父台卢老先生荣寿序》《卢氏大宗祠序》《潮阳峡山周炳星先生论大塘卢氏大宗祠分金水字》《卢氏大宗祠重建吉课》
《前八代辈序》《后三十二代辈序》《明朝历帝纪元歌》《清朝历帝元歌》
《大塘卢氏大宗祠龛联》《大塘笃庆堂(九间楼祠堂)碑记》《建宗祠碑记》
《家约条规碑记》
清兵部主事卢恩《东咸公自傅》
《历代祖先纪略》《卢氏族谱序》
族之蕃而有房.如龙门之流必敷.扶桑之秀几由.溯太史而寻源.揽若华而求本.不有谱牒.谁知统系.粤稽我宗支派.肇自莆阳.莆阳故范阳.如金公之苗裔也.唐时建纛闽邦.爵封卫国公.今闽有将军大臣玉女仙人诸山遗址焉.其子孙始析而居莆阳.莆多望姓.卢氏角立鼎峙.繁衍其间.
而我始祖讳瑗号天潢.行一.二十七岁成进士.秩拜中散大夫.随宗高宗南渡.出守循州.遂卜居於陆安之石桥.
始祖妣冠夫人林氏.生四子.以次行.其长一傅失纪.惟孟仲季三房分支.启卤披荆.以著兹土.
始祖墓葬於三台起龙顶之下.今长老所傅.三台前.三台后.一块地.平如斗之谶.即其处也.於是支属洋酒.澎濞葳蕤.不下万指.
其仕有监场.省元.靖元.监察.司法.迪功.员外.给事.制干.节干.提属.提干.都巡.京兆.登士.上舍.宣教.宣抚.宣抚.宣慰.宣义.国录.学录.国谕.孔目.机学.机宜.致政.洗马.朝奉.承奉等.
项背相望.
而宗泰宁甫.道立性甫.同行兄弟.一时俱拜学士.
载诸南宋旧谱.年代绵远.脉望为灾.其名仕籍.有剥蚀灭漫不可考.而其存者.犹烨烨若此.澄飓熄炎.元尘闰位.我宗公差池其羽.
是用不饬.朱黻中衰.明兴.高皇廿七年.建卫所於始祖墓之阳.诏江夏侯襄.即花苇.系国师花云长子.伊弟京都司花茂.系花云次子.并到卫建城.苇先回复命.茂至功完报竣而回.
祖坟改葬系国师花苇.将我祖地迁兆小桥头.为今之乌龙坑.我子孙世世守之.
君(有四点底)蒿节事.无敢懈弛.所受大宗翻谱.有甲乙丙丁四大房.条委历历.如指上螺文可数.夫三房於宋.四房於明.
此於猿狙朝暮何异.得毋兵燹甫脱.流离荡析之余.世庙荒圮.谱系失序.*成人亦难於稽谋.
第兴子姓峥嵘趋义者.立房均赀.广置宗产.以无废俎豆.
而始祖曾孙天骝之后.如澄湖傅祖支派者.一房而羡出一房之金.是取部为甲乙.而差次丙丁.雁行至今不紊.蟠桓延(有虫字底)澳.表海为宗.逖历熙代.今日云雷满盈.宗谱复丁晦蚀之候.失此不修.其子孙必复有亡而不反.佚高曾之规.而弃先畴之亩者.而其中叶.云乃(有示字旁)彬彬.振青箱之业者.亦将兴晋代衣冠.同销沉於寒烟衰草之间.异日龙兴圣主.或转徵元臣世史.明经子弟.或召兰台令史.治历代世家言.又安所考引而求履乎.
从今证宋宗明.自南渡年谱.依孟仲季三房修.
自洪武年谱.依甲乙丙丁四房修.其后具区.其前具扬.
其三焕若.其四瑟若.其可无荒坠厥绪矣.昔狄公不冒认远祖.千古韪之.兹谱不远登子家.子笏.升之诸贤.而独推始祖所自出於卫公.诚不欲鬼(有草头)誉林.猎华圃.以是铅色家乘.徒勺(有王字旁)乐(有王字旁)杀青.耀人耳目也.
此兴垩鼻傅面.生气不属.无益於肤荣.适足为醋者耳.且也鸟(号字左旁)椹窃枝.牛念(有三点水)溷壑.非吾种者.
辟而除之.亦庶乎金柯不食於蟊蝗.玉璜不败於浊涔也.
而后乃今标正而润清.万澜千英争流竞秀.
方缀牒.而太史之泓如镜.若木之蕊如珠也.
於乎.尚亦毋忘其本之丰.源之阜也夫.《卢氏族谱赞》.
卢故望族.其先莆阳人.发祥卫公.肇基中散.冠盖人文.十产之盛.甲诸郡矣.
建炎洪武年谱.房分三.或更四.
详覆学纯君前序.
学纯君.予莫逆友也.其为人择地而蹈.
言语必信.曩遇余在行间.旦夕过从.
肝胆相许已久.
比辛卯春.
航海仝归.宿其家旬余.
促膝欷虚(有欠字右旁).
时艰之下.乃出其族谱兴予视之.
支系条列井井.群宗公之髟(有须字底)眉若掀若动.
余不觉越席而言曰.
鸿儒硕抱之英.遭时则以业进其道.
轰轰烈烈.功勒旅常.名垂竹帛.苟非其遇.卷而怀之.或悲愤流连.或感慨兴歌.则一丘一壑.
犹欲以言而见其志.
矧家乘动关全宗.横天塞地.事至重乎.
阅代二十有一.阅年五百余纪.风雨晦明.逊志考叙.分其世数.
迭为次第.终而复始.此无他.繇罔极而广致.神明交之.
忾然如闻其声.愀然如见其人.著之言斯言矣.
著之象斯象矣.
一气薰蒸.较仰视榱桷.入庙思哀之念犹为真且挚也.
孝友因心.虽曰天性.然未必人人能而为之.
敢而为之.慈何幸得此於余友学纯君哉.聿念尔祖.昭垂来兹.是谱足不朽矣.
施於有政.是亦为政.敦睦九族.协和万邦.即所云烈烈轰轰.
旅常勒功.竹帛垂名者.又奚让焉.
石桥人土风淳.
卢姓多君子.余今日盖因其慈孝.
而知天将兴之.
祚胤永锡.厥後之昌炽蕃衍.固未艾也.
敬出弁言.以示於谱末.
一一一时岁次丙申.原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便宜行事.兼翰林院学士.詹事府正詹掌府事.经筵进讲.通家眷弟黄奇遇.顿首拜撰.明兵部主事卢百炼《百炼卢公六十一寿序》百炼卢年翁.治毛氏诗.领袖士林.笙簧艺苑.以故凤逸龙蟠之士.越境而结交.知.扼腕间.谈及文章事业.无不志在千里.当其为弟子员.矫矫逸气.才乃大常.日月省试.诸有司咸审音而叹赏焉.未几.董公曰暹.来督粤东学.奇其文.遂称既廪.未几.
分守岭东道李公曰芬(有木字底).来汛碣石.乍观许之为骅骝.再见题之为琬琰.其沿海计安便宜.皆欲决於卢生之策.不然萑苻贼艘.扬帆去来.畴建白以疏其治状乎.
香寇发难.石桥西北隅.雉堞圮毁.岌岌难支.翁则募乡勇.寝处其间.独当一面.东门外列屋环居者.悬疣附赘.每为贼犯.翁则出百镪以偿之.仍其地筑炮台.以扼盗冲.
郡司马晋安余公.豫章黄公.钦厥才学.交口推扬.进而器之.予在燕都闻之.窃喜著国名士.冀其歌鹿呜而来也.乃数奇未第.值大策岁进士.翁以明经廷试.授京秩至兵部主政.旋以荐疏治南安监军道.予亦晋秩大司马.荐书岁下.卒用迁去.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以文章训後进.诫子孙.以疏广受二子为法.予舣舟锦江.每叹山灵海若.不肯呵护才人.及造其庐.流览於名宦乡贤之遗迹.未始不厚其储也.乃兴翁登高而远眺.见乎山之踊跃而出者.
翁曰是地大塘.古树数株.吾先人所手植也.某水某山.吾先人所钓游也.意欲卜筑杖履.逍遥其间.先生以为何如.予深许之.居无何.予以仆从东上.翁遂为昼锦之堂於此山之阳.今年秋.石桥亲友.谓天泉长日至.翁览揆初度.具列其状.乞言於予.予曰.翁之孝友.啧啧人口.无庸称述.其文章事业.予将以牖户绸缪者.
祝以邦家之基乎.曰然.将以羽仪王国者.祝以邦家之光乎.曰然.将以林下悬车.祝以德音不已乎.曰然.然予更有进焉.
六一居士.依然黑者未星星.则山河之日月偏长.非德音是茂之徵乎.绮筵坐花.常棣色笑.舞袖称觞.德星有耀.非保艾尔後之徵乎.予縻绊於兹.弗获躬亲跻堂.愿诸君子为予进一卮而祝之可乎.是为序.
一一时岁次壬辰原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便宜行事兼翰林院学士詹事府正詹掌府事经筵进讲通家眷弟黄奇遇顿首拜撰《小宗谱序》待传《百炼公遗言》我始祖於甫.宋中散大夫也.历仕粤东.览山海之秀.解绶卜居於石桥之浒.
历代以来.间有经略显者.殊不乏人.惟予以寡陋仅博明经.
滥竽兵部主事.奉命监军南安.
斯时也仕路方殷.犹望宠秩.不意邸报.里居失守.顿有黔皙之思.遂决意谢事归家.
集诸儿孙等筹谋避地.乃於大塘间.差石桥三十里.
构肇茹椽.课园丁以灌銎.敦儿孙以义教.然而悉索家计.
日觉淡冷.竹径松阴.览镜摊髟(有须字底).俄惊雪侵鬓短.
花入眼界.又未免尤其子孙侍我之日短也.
爰尔卜吉.鸠族长房长将所余遗资.立阄各授众儿.
令其克勤克俭.各房认业输课.
恪守家训.鸡窗笃志.以毋负弓冶之贻.毋蒙阋墙之诮.
予心其稍慰矣.*属花朝.书此以垂.尔其勉旃.
一一父炼笔《百炼公述祭祀》待传。
《百炼公述为祖敬宗事》待传。
洪云蒸祀名宦祠卢百炼祀乡贤祠各官所上所批之公文:
《陆丰县知县王之正上惠州府文》 惠州府陆丰县王.为大节久昭志乘.功德深入人心.敬请制主入祠.以励风化事.窃照名宦乡贤二祠.逅年春秋致祭.其典兴文庙并垂.诚为表扬前烈.
风励後来之至意也.卑职因见县自新分以来.
阅十余年尚未编成县志.因不揣冒昧.留心编纂.
纲罗轶事.采辑旧闻.参稽省府志.
见有应入名宦者一人.应入乡贤者一人.
尚未列入祠内.以至幽光潜德.未尽阐扬.
卑职不敢因从前未经入祠.即壅於上闻.不为陈情也.
明崇祯八年.海寇刘香猖獗海丰境内.有守道洪云蒸.谕贼就抚.被贼拘留.
军门熊文烂檄闽帅郑芝龙统舟师合击.香劫云蒸止兵.云蒸曰.郑将军速来勿以我故.其急击勿迟.
且骂贼不止.遂遇害.香势穷蹙.追至田尾远洋伏诛.
考省府县志.皆为洪公立传.且经祀於海丰城内.
後祠圮迁主於五坡岭.但查卑职名宦祠内.尚未置主春秋享祀.尤为有缺.无以慰忠魂於地下.又崇祯七年.
海寇刘香率众围攻 县属之石桥场土城.有故明兵部主事卢锻.时为诸生.倡率力御.侠旬之间.贼众五次环攻.锻多募打手.铳炮退之.贼夥伤死甚众.土城民命得以保全.
锻後以岁贡授兵部主事.府县志内悉纪其事.居民至今感德.
乾隆三年碣石韩总镇.偕海防应司马.
建功德祠於碣石城外祀之.
似此保城御寇之功.实为至钜.非置主乡贤祠内.春秋享祀.不足以酬庸.
卑职仰体圣明.旌扬节烈.
阐发幽潜之至意.用敢据实陈情.
并备抄省府县志内传纪之文.
呈送宪电.倘蒙俯准所请.
将故守道洪云蒸制主入名宦祠内.
故兵部主事卢锻制主入乡贤祠内.
则百余未邀之俎豆.得蒙禋祀.百余载共仰之幽光.得以益阐矣.除详备宪外.
为此备由另缮书册.
并该故官各事实册一本申赴.
伏乞照详施行.《惠州府知府谢王生批示》待传《兵部尚书总督两广部堂那批》
据陆丰县申详.将明故守道洪云蒸.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分送入名宦乡贤祠内.春秋享祀.仰广东布政司秉正查议.据实详夺.仍候署抚都院学院批示.缴册存.《将军署理巡抚都院策批》
据陆丰县申详.请将明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分送入名宦乡贤祠内.
春秋享祀.仰布政司查议通详敫夺.
仍俟督部堂暨广韶学院.缴册并发学院.《广韶学院梁批》
据陆丰县申详.请将明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分送入名宦乡贤祠内.
春秋享祀.仰布政司经历呈堂.确查妥议.通详会夺.仍候督抚二院批示.
缴册存.《署布政使司纳牌》
仰府照依事实.即将陆丰县详请.将明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入祠享祀之处是否允协.
刻日确查妥议.取其事实册.并通邑绅士里民公结.
该县府加印结.各一样五本连将县府志书.
一并详缴付司.以冯敫夺转详毋违.《惠州府正堂谢牌》
该县官吏照依事理.即将详请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入祠享祀之处是否允协.
刻日确查妥议.取其事实册并通邑绅士里民公结.
该县加具印结粘钤.一样六套连县志一并详缴赴府.
以冯察敫.须加转详.毋得迟廷速速.《乾隆君御批》该臣等议得广东巡抚准疏称.前明故守道洪云蒸.
孤忠凛若.大义巍然.平寇息氛.伟略丕昭於志乘.
捐躯杀贼.丹心炳耀於炎方.洵为亮节名臣.不愧千秋俎豆.
又前明兵部主事卢锻,负经济之才.抱安邦之策.破家御寇.一方咸赖安全.
殚力庇民.群贼凶锋尽折.且捐租而和族党.出谷以赈孤寒.此皆实行炳著於生前.
亨祀宜膺於身後等因.具题前来.查各省名宦乡贤.凡有呈请入祀者.奉旨着举地之地方官.
令其确查出结保送.日後倘查出冒滥.将出结之员从重议处在案.今广东名宦一名.前明守道洪云蒸.
乡贤一名.前明兵部主事卢锻.既据该抚臣查敫明确.开其事实清册.据结保题.应俱准其入祀.候命下之日.
臣部行文.该抚臣照例遵行可也.《陆丰县绅耆所上公结》等传《惠州府批示》
敬阅事实册.二公洵有功於民社者.洪公虽已崇祀於府名宦.今请於县名宦祠内.一并置主.
俾身被其泽者均得展其诚敬.洵为允协.至卢锻以书生而力卫生民.其功甚钜.允宜请旌以昭**.
并候各宪批示.缴册存.《恭祝大邑侯即内擢泽翁卢先生荣寿序》等传《恭祝大台柱即谏垣泽翁老年父台卢老先生荣寿序》等传《卢氏大宗祠序》等传 《潮阳峡山周炳星先生论大塘卢氏大宗祠分金水字》等传《卢氏大宗祠重建吉课》待传
《前八代辈序》学子秉怀
轩畹洲冈
或作:世位朝特
轩郁克明。《后三十二代辈序》盖闻奕叶钟祥.光开世胄.盛德启后.积久弥昌.
我始祖天潢公.讳瑗.自莆阳成进士.秩中散大夫.出守循州.致仕后卜居碣石.迄今阅年七百有余.阅世二十有七.宗族蕃衍.丁几万计.近则分居大塘华清蕉田桥头等乡.远则派分北京江西巴蜀诸省.固巨族也.
其科甲之蝉联.官秩之荣显.或祀乡贤.或登史策.载之郡邑籍志者.昭昭在人耳目间矣.
祖生之西川.长宦南闽.先人之庐墓仅得之傅闻.至亲骨肉觌面尤稀.壬辰春解组归里.稽其全谱遗失.而辈序尚未续编.吁乎欲循源而溯本.既宗谱之无存.敦九族於世系.惟命名之定一.是以族人公议三十二字.泐石於祠之侧.俾世世子孙有所遵循.而嘱叙於祖.祖一行作吏.笔砚久荒.固不敢以不能诿谢.实惭立言之无章.勉成数语共襄(有力字右旁)盛事.愿子孙永远遵循.无相紊乱.庶辈序列而尊卑定.伯叔兄弟嘹如指掌.其亦周家亲亲之遗意兴(有欠字右旁).是为序.
二十六代起:
肇承元本
立教维良
式敦爱敬
以笃伦常
象贤济美
显达声扬
允兴广盛
遂尔绵长
议凡所取之字悉为上字辈序而书名族号下字再不可滥此数字致相紊乱.
时道光十三年癸巳春月吉立.
特加通判衔福建福州府福清县知县历署福防同知福安县事廿四代孙卢继祖盥手敬书.《明朝历帝纪元歌》待传《清朝历帝元歌》待传《大塘卢氏大宗祠龛联》 陆丰大塘卢氏大宗祠楹联:
衍莆阳之一脉源远流长自南宋以来六百余年绵俎豆.
钟英气於五峰地灵人杰继夏官而起万千後裔焕文明.
一一清泰盘邬士煌撰《大塘笃庆堂(九间楼祠堂)碑记》待传《建宗祠碑记》待传《家约条规碑记》一.祠内祭产共租斗粟伍百余石.二房轮收以供祀事.值年之人若办祭失期及品物苟简.不照规约簿者.罚银拾两存公.仍令补祭.
一.祠内积贮共租斗粟伍百余石以备公费.亦二房轮收.值年者收谷若干石.粜(有翟字右旁)谷若干银.造明一簿交下手清算.其银当面票封即付下手收入.每岁上下相承互察.率以为常.倘有人称贷或买业.必二房长公拟妥当.无得擅自假借私利肥己.违者不许其兴收.
一.祠内值年之人时加照顾关防.每夜必点油灯.每月朔望清酒洁净.清晨即开大门上灯焚香.以便诸子孙礼拜.怠玩者责板二十.
一.祠内神主拟安置三代崇奉.以下不得混请入.每遇祭祀时.子孙有前程者.十五岁以上者.不着衣冠来拜.俱责板二十.
一.祠宇历年久远.恐有风雨损漏.宜即择吉支公贮银修整.勿得怠缓.若堂之内外不许堆积私货杂物污秽.违者责板二十.
一.祠内子孙延师授业.递年就公贮支出伍拾金为束.若多请业师.即此伍拾两分派.有无意读书课督者.不得藉公.照房分私取.
一.祠内子孙有能进泮者.不论文武各给粟乡正斗柒拾石以赡用.限现年一次为准.至岁考科考各赡费银伍两.童生不兴.乡试大场费各赡银拾两.捐纳贡监不兴.若恩拔岁副贡赴大场.其赡费俱各拾两.又有能发科发甲者.亦不论文武举人.各给粟乡正斗壹百石.进士各给乡正斗贰百石.以赡用.其有铨官者亦各给赡费兴进士同.统限现年一次为准.每科举人上京会试.各赡分车银陆拾两.如有拔贡廷试赡京费肆拾两.诸项悉就公贮处支出.
一.祠内子孙有不事生业好赌博者.责板三十.遇祭时令坐下席示辱.无论前程年龄.至若奸伦犯义肆凶为盗者.公革不许入祠堂.
一.祠内子孙有要拆分祭产积贮之田者.即以不肖论.不许入祠堂.
一.祠内子孙或有乏嗣者.必取本支昭穆相当以继.无得螟蛉匪我族类以紊世系.若抱养异姓兴昭穆失序者.俱不许轮租办祭.
以上数条俱紧要大纲.余诸琐务节日难以枚勒.备载规约簿内.我两房子孙须小心详阅.照簿办理轮流.勿致有违干咎.
癸酉春二月望日化鳌,化麟仝立.清兵部主事卢恩《东咸公自傅》待传《历代祖先纪略》简略上传宋始祖考天潢公,讳瑗,谥诚悫.
原籍福建莆田人.
生於北神宗元丰七年甲子,卒於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庚辰,(1084-1160)享寿七十七岁.
公27岁成进士,秩拜中散大夫,出任惠州刺史,任满回京(临安,今杭州),
旋随高宗南渡,而后不仕,效先贤游学粤东.
乖舟欲归故里,扬帆过石桥场(今碣石),适遇飓风之阻,因避风浪,遂卜居於石桥场.
开基创业,子孙蕃衍,门闾昌大.
公初葬碣石三台起龙顶之下,即较武场.
迨明洪武廿七年甲戌碣石设卫,都指挥花茂奉诏亲督建城,遂将祖墓迁至乌龙坑(今湖坑).
……
《宋始祖中散大夫天潢卢公墓》.
……
地形称"金狮戏球".
1996年陆丰市文化局将祖墓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勒碑立於墓道之右.其文告云:《宋中散大夫卢天潢墓定为市文物保护对象.在文物保护对象周围不得挖取沙土,不得私自建造构筑物,不得破坏古墓自然环境风貌》.
碑北面刻《名城文物保护点》,系碣石镇人民政府所署.祖妣林氏冠帔夫人,谥贤淑,西河人氏,
生於北宋哲宗元佑二年丁卯,卒於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087-1153).享寿六十七岁.
墓葬遗失不能寻见,相传从少子往下涌(惠来华清).
墓葬恐不在陆丰境内.
永历三年己丑,即顺治六年,四月,在祖墓左侧安葬林氏夫人墓,系大塘乡可宾公等主持筑造.坐向分金兴公相同.
祖妣生四子:长玑公,派下衍於陆丰碣石,支派复衍於大塘等处;
次璩公,派下衍於汕尾新地,惠阳蕉田,白芒花,陆丰卢厝乡等处;三橘(此字系王字旁)公,派下衍於碣石桥头,打石庙,锦江思源堂等处; 四珺公,派下衍於惠来华清等处.各房复有支衍者难以尽载。墓无法寻获。二世祖考讳玑公,谥正肃,官司法.系天潢公之长子.生卒失考,墓葬不获.
祖妣李氏恭人,谥端淑.生三子:长唐俊公;
次唐豪(有单人旁)公;
尊(有单人旁)公.三世神考唐俊公,谥明达,官省元.系玑公之长子.
祖妣郑氏恭人,谥贞懿.生二子:长天骝公;次天骥公.四世祖考天骝公,谥明敏,官翰林洗马.系唐俊公之长子.
祖妣宋氏夫人,谥庄顺,生四子:长汉第公;
次汉籍公;
三汉简公;
四汉篪公.五世祖考汉第公,谥敦质,举孝廉,系天骝公之长子.
祖妣陈氏安人,谥慈厚.生三子:长农(有禾字旁)子公;
次穆子公;
三稷子公.六世祖考穠子公,谥耿介,官上舍.系汉第公之长子.
祖妣施氏安人,谥孝德.生一子:宁父公。七世祖考宁父公,谥廉能,官二甲龙图学士.系禾农子公之长子.
祖妣叶氏夫人,谥宽惠.生四子:长大宝公;
次大赀公;
三大质公;
四大贇公.元朝:八世祖考大宝公,谥敦雅,官学录.糸宁父公之长子.祖妣萧氏恭人,谥勤笃,生二子:长振童公;
次振人公.以上七代祖考妣墓葬均失祀,生卒也失载. 1943年连同失祀之七代祖考妣,一起勒碑安葬於十世祖澄湖祖墓前.九世祖考振童公,谥诚睦,官国谕.系大宝公之长子.生卒失载.坟墓後在下塘下乡後被发现.1804年重修此坟.
祖妣黄氏安人,谥温睦.墓葬难寻.生一子:澄湖公.振童公茔墓发现记:
1.自二世祖考妣至九世祖考妣,坟墓俱遗失.
而九世祖振童公,於清嘉庆九年十二月方重修此坟墓碑记,其修祖坟之前即十一月,族中请碣石元山上帝佛祖到大塘乡,演平安戏.我族绅耆长老,会议在帝爷前,求择修坟,琢明碑记等日时,注明时族谱写此卢童字,而旧祖碑则书此卢潼二字.
盖闻有大德者必有大福,有仁人者必有后基.以德若彼,行仁若此,虽旷世之遥,其迹终难沉汩而弗彰也.
吾九世祖考讳振童公,官国谕,生於有元间.当顺帝二十七年,国 祚改除,四方扰乱,公之生年卒葬日月,以及葬墓所在,记谱失傅矣.
殆至有明崇祯十年丁丑,余十八世祖考讳百炼公重修族序,按查世系,先公之墓竟不获见.斯时也,虽有孝子慈孙志存宗祀,谁不欢我先人诸墓冢之荒遗乎?
然吾*闻耆老辈谓乾隆三十余载间,觅得九世祖考之墓於下塘下乡后.
而怀端公即以碑记《芦潼》二字,按对族记,其间字画稍有详田(有各字底),遂置而未敢修.
嗟哉!
谁想彼时,下塘村林姓之人,竟将碑记毁灭字迹,以开园圃於墓旁.自是以后,我族之人,不敢有志以更此坟者矣.
慈幸嘉庆三年戊午春,族兄克松,鸠诸绅衿长老,议欲重修此坟,以帛(有系字右边)享祀.的於是年三月十三日丁丑,始具五牲全副,酒席成张,绅衿长老群然到山奉祭永远莫忘.
呜呼!
公之坟墓曩日失所,几成失祀之悲,而今故域尚在,转得祭祀之隆,非公生前仁德之至,固未必有若斯之盛也.吾所谓其迹弥久而弥新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