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总则个人信息权

民法总则个人信息权

发布时间: 2022-02-02 11:34:48

『壹』 民法总则隐私权纠纷有哪些规定

您好:
民法总则隐私权纠纷有哪些规定
1、该法首次正式确认隐私权,有利于强化对隐私的保护。再如,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侵害个人信息现象,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维护了个人的人格尊严,并将有力遏制各种“人肉搜索”、非法侵入他人网络账户、贩卖个人信息、网络电信诈骗等现象。
个人信息保护入民法总则,侵害行为表现形式明晰。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
前段时间,“一个手机号能查出全部个人信息”的新闻被公众热议,一些不法分子在网上随意叫卖他人的各种信息,给大家带来了不少困扰,然而,公众讨论的重心都在于“信息到底如何泄露”这个源头,被侵权的群众只能追究“泄露者”的责任,而且取证相对困难,对“信息贩子”的追责也只能以“侵犯隐私权”为由,保护相对薄弱。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五条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二条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从民事基本法的层面确立了个人信息的法律地位,个人信息的法律地位、法律属性,侵害行为的表现形式更加清晰明确,使公民的个人信息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强化。
以上就是民法总则隐私权纠纷的全部规定。我国民法总则的公布,在民法总则的条款中,有了很多的创新点。尤其是对于公民的权利的保护更加全面。例如,在民法总则,对于隐私权给予了确定。民法总则的这一规定具有十分重大的进步意义,民法总则实施之后,将有利于打击隐私犯罪,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利。

『贰』 民法典个人信息有什么特点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

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专业解读 生动呈现

美好生活 法典相伴

顺义区司法局和顺义区融媒体中心

联合制作播出《民法典》百问百答系列节目

本期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

顺义区民法典学习宣传讲师团成员

北京市顺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电满

什么是个人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资料被非法利用,不仅给广大人民造成巨大财产损失,还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安全隐患。为此《民法总则》新增加了个人信息权的规定,民法典保留了该规定, 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民法典虽未明确个人信息的概念,但个人信息一般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电子邮箱地址、行踪信息等。

这里需注意区分个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的不同。隐私权是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人格权,具有隐秘性特点。因为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不同,所以自然人在主张权利时应明确是要求保护个人信息权还是保护隐私权。

戳 “阅读原文”,更多内容等你探索~

『叁』 民法总则权利分类是怎样的

您好,民法总则权利分类大致如下:
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自然人享有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 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自然人的私有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 依照其规定。
物权的种类和内容, 由法律规定。民事主体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 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 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依法成立的合同, 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 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 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没有合法根据, 取得不当利益, 造成他人损失的, 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不当得利的人返还不当利益。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所享有的专属的和支配的权利: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自然人依法享有继承权。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财产, 可以依法继承。民事主体依法享有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民事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事权利和利益。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消费者等的民事权利有特别保护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民事权利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 不受干涉。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 应当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肆』 新的《民法总则》有什么新规定

新的《民法总则》有什么新规定?

① 违背公序良俗合同无效

【法律条文】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② “绿色”成基本原则

【法律条文】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③ 保护从摇篮到坟墓

【法律条文】 第十六条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④ 8岁就能独立买东西

【法律条文】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⑤ 监护人可遗嘱指定

【法律条文】 第二十九条 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第三十条 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⑥ 村委会也是特别法人

【法律条文】 第九十六条 本节规定的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为特别法人。

⑦ 个人信息禁止非法买卖

【法律条文】 第一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⑧ 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

【法律条文】 第一百二十七条 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对这些财产要不要保护,过去,有较大争议,但随着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对其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民法总则保持了开放性,明确法律对这些财产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样做,为将来的立法留足了空间,也为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提供了上位法依据。

⑨ “好人法”保护见义勇为

【法律条文】 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⑩ 诉讼时效延长到3年

【法律条文】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九十一条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以上就是新的《民法总则》的十大新规定,民法总则对个人信息泄露、电信诈骗、通讯骚扰、“人肉搜索”等方面做了回应,强调了个人信息的取得必须依法,为进一步维护自身信息权益、追究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个人虚拟财产、征收征用等也进行了规定。

『伍』 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享有哪些权利

您好,根据最新出台的民法总则第五章,关于民事权利主要有如下条款,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人身自由以及人格尊严等等权利:
第一百零九条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第一百一十一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第一百一十二条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第一百一十三条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第一百一十四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
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陆』 违反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应负什么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应负民法、刑法“双法”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条款,这是我国个人信息权写入民法的条款;司法实践中,已经有著名的2016年8月,山东省高考考生徐玉玉因被诈骗电话骗走9900元大学费用,伤心欲绝,最终导致心脏骤停离世。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强烈关注。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因此也被一些媒体称作“徐玉玉条款”。

2015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都构成犯罪。我国将公民个人信息权写入了《民法总则》,公民的人身权利将会得到更全面的保护。

个人信息权在《刑法》和《民法》的法律意义上有本质的区别:

  1. 产生的原因不同。民事责任是平等主体间因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而应承担的责任。刑事责任则是因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刑事法律规范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2.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在处理民事责任时,适用的是民事法律规范,如《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等。在处理刑事责任时,则适用《刑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刑事法律的规定等。

3.承担责任的形式不同。民事责任的承担形式主要有: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刑事责任的承担形式为接受刑事处罚。

4.追究责任的形式不同。民事责任按照不告不理的原则,由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后再由法院判决。刑事责任则主要由国家司法机关予以立案侦查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责任。

『柒』 民法典中是如何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规则

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初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其中,人格权独立成编,并对此前受到各方关注的个人信息做出了规定。有专家指出,这是首次从民事基本法层面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行为规范。

此次人格权编草案则对个人信息的规定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例如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定义;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的原则;保证个人信息的存储安全等。

“草案中的条文虽然不是很多,但是细化了《民法总则》中的有关规定,确立了保护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也使得个人信息在民法层面的保护得到加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说,人格权中增加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在各国立法实践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隐私护卫队注意到,此次草案中对“个人信息”延续了《网络安全法》中的定义,即个人信息指的是能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而在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个人信息既包括自然人身份信息,又包括能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的信息。对此,张新宝说,法律草案的一审稿往往只是框架。一审稿发布后,全国人代会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意见,对草案进行调整和打磨。个人信息作何具体定义,将来是否会有变化,还要看接下来的调整过程。

此外,针对此前颇受关注的个人信息删除难、注销难等情况。草案中还明确了自然人可以请求信息持有人及时删除个人信息的情况,即在存在非法收集、使用信息的行为;持有侵害自然人合法权益的信息;持有的信息储存期限依法已经届满;根据特定目的,持有已经没有必要等。

若自然人明确拒绝 收集使用其自行公开的个人信息仍须承担民事责任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利用爬虫等技术收集网络上公开个人信息进行再利用的个案引起不少争议。

此次的草案中规定,以下几种情况下,收集、使用公开个人信息不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在自然人同意范围内;进行学术研究、课堂教学或统计等行为;为维护公序良俗的必要行为等。

其中,草案指出使用自然人自行公开或者其他已合法公开的信息亦不承担民事责任,但使用该信息侵害该自然人重大利益或自然人明确拒绝他人使用的除外。

这意味着,如果自然人本人明确拒绝,即使是已经自行公开的个人信息,他人收集或使用也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这无疑对违背自然人意愿收集、使用公开个人信息的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维权途径,而对现今依靠二次利用公开信息开展业务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

曾经代理徐玉玉案的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袁椿晖在接受南都采访时亦表示,此次在民法层面确定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在未来保护自然人的权益、提起诉讼奠定了一个基础。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捌』 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有何区别

不算,侵犯隐私权,是在你有意去保护的情况下而发生的他人乘你不备窃取隐私版.针对现在有许多人权采取各种方法逃避超生,单位将个人基本情况和信息进行公示,以接受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既是对当事人负责,也是严格执行政策的手段。再者,你是否愿意让公示呢?选择权在你。想生二胎,就得愿意,就不是侵犯。

热点内容
2018劳动法产假假期 发布:2025-02-08 21:33:51 浏览:928
民法规定特殊情况 发布:2025-02-08 21:16:29 浏览:930
福建水路交通管理条例 发布:2025-02-08 21:06:26 浏览:729
刑法哲学下载 发布:2025-02-08 20:14:30 浏览:630
法院小段子 发布:2025-02-08 20:01:44 浏览:252
王田律师 发布:2025-02-08 19:59:53 浏览:891
法律硕士填写报考院校 发布:2025-02-08 19:58:12 浏览:393
密室免责声明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8 18:29:32 浏览:716
双方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8 18:29:32 浏览:758
劳动法对临时年龄工规定 发布:2025-02-08 18:23:50 浏览: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