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危害行为
❶ 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有哪些
法律分析: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指行为人在其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实施的对社会有危害,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分别了作为与不作为这两种,而实施危害行为的主观心态有故意和过失两种。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❷ 怎样理解刑法中的危害行为它有哪些基本表现形式犯罪的不作为的成立条件
胡某,女,23岁,某市实验幼儿园的幼儿教师。1999年5月的一天,胡某带领她所教班级的十多名幼儿去郊区农村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幼儿甲比较顽皮,不慎跌入附近村庄农民所挖的粪池中。当甲在粪池中挣扎时,会游泳的胡某因为害怕粪池中的粪便会弄脏其衣服、身体而未能跳入粪池中及时地将甲救起,只是一边高声呼救,一边企图用树枝将甲救起。当附近的农民闻声赶来时,幼儿甲已经窒息死亡。
胡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其行为属于刑法中危害行为的什么形式?
胡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其行为属于刑法中危害行为的不作为形式。
❸ 刑法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几种情况
1、A对B得母亲的死不负责任
2、A对B的死亡负刑事责任,因为抢劫的危害事实一直处于发生的过版程中,没权有中断;汽车司机的责任,主要看在这起事故中的过失大小,在司法实践中是一般要承担次要责任,因为汽车一般都有保险,也是对单个主体的补偿
3、A不承担刑事,因为与B死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C,A无所谓定罪与否
4、A与B构成抢劫罪的共犯,同时B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明知驾车撞上去,有很大可能会导致死亡)的并罪处罚,A对于B得死没有责任,因为C撞死B的犯罪行为实现不存在共同地犯意。
5、同样的首先是A与C抢劫罪的共犯;一般来说后一个行为理论上上一个相同,但是这里提出没有证据证明,那么在实践中很有可能使按照交通肇事罪处罚,C在前一个罪名的基础上并罪处罚。
6、A对于B的死亡虽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依然承担责任,A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7、A对B得死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但是此处负有救助义务,如果不采取行为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
8、A不承担造成B死亡的刑事责任,但是有救助义务,综合后两个,一般是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❹ 刑法中的危害行为应该怎么定位
你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故意回或过失的犯罪行答为。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十六条、行为右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拈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❺ 如何理解刑法中危害行为
刑法中危害行为,或称犯罪行为,即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❻ 危害行为是不是只发生在刑法中
危害行为,从法复律意制义上来说,既有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也有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因危害行为性质和造成损害结果的程度不同,法律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严重的危害行为,即犯罪行为,采用刑法来规制,用刑罚来震慑行为人,对于较轻的一般的危害行为,则采用民事的处理方式,以要求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进行,同时赋予受害人以一定的选择权,体现意思自治。
另外,对于危害行为的规制,还有行政法上的规制,最明显的莫过于《治安管理处罚法》所设定的行政处罚。
从广义上来说,行为人实施了一定的行为,而该行为会对他人、国家或者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就属于危害行为,包括侵权行为、犯罪行为、一般的行为违法行为甚至于民事上的违约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危害行为。
❼ 简述我国刑法中危害行为的认定
由于我国刑法理论存在对于行为问题的层次缺失,因此导致刑法中一般意义的行为、犯罪行为、刑法中的行为以及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要件相互混淆,难以区分。可以说,以上问题是我国刑法学界长期忽视的问题,也是研究“危害行为”必须解决并加以澄清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对于“危害行为”的称谓,不敢苟同。不如将“危害行为”的称谓恢复其本来面目,称之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要件”,将其性质概括为犯罪行为的客观性质反而更为科学。我国刑法理论将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的行为,称之为“危害行为”。这也是我国刑法的传统称谓。这种传统观点值得商榷。顾名思义,“危害行为”是对社会具有危害性的行为。据此定义的话,那么“危害行为”的范围就非常广泛了,诸如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等等。“危害行为”的外延大于犯罪行为,不能将其作为犯罪行为的上位概念。而我国刑法理论却将作为犯罪行为客观方面的行为要件称为“危害行为”,这在逻辑上存在着偏差,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不如恢复其本来面目,将其准确定性为犯罪行为的客观性质,仅仅是犯罪行为的一个方面而已,并非实体意义的行为。即使为了理论研究的连贯性,套用“危害行为”的称谓也未尝不可,但刑法中研究的“危害行为”应当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危害行为”,而非一般意义的“危害行为”所能概括的。这一点必须在理论上明确。
(二)“危害行为”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行为。行为应当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体,由于“危害行为”完全不包含主观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犯罪行为的客观性质,因而不可能作为独立的行为存在形式。即使我国刑法理论将作为犯罪行为客观方面的行为要件特定化为“危害行为”,即赋予“危害行为”以特定含义,不能将其视为独立的行为。原因就在于犯罪行为客观方面的行为要件是不包含主观要素的,仅包含行为的客观方面的行为要素。行为应当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体,缺乏主观因素就不可单独成立行为,其不具备独立存在的意义。
(三)刑法调整范畴的准人。由于正当行为、精神病人的行为、意外事件等与犯罪行为在客观性质上相类似,因此刑法将其纳人刑法所调整的范畴。那么,应当如何判断行为的客观性质呢正当行为、精神病人的行为、意外事件等这些非犯罪行为,在主体、主观方面和客体等方面均与犯罪行为不同,仅仅在构成要件的客观方面,即行为的客观性质上与犯罪行为具有类似之处:一种是该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与犯罪行为相同的危害结果,如意外事件、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和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的行为等。但这种结果的发生,不是行为人主观意志支配下的实施的,不是行为人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体现,因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行为,也就更加不是犯罪行为;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虽然在客观性质方面与犯罪行为类似,行为人也能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但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与犯罪行为不同的内容,因而行为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反而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刑法理论将这两种行为定性为正当化行为,只是由于在客观性质上与犯罪行为类似,刑法才将其纳人调整的范畴之内。
❽ 关于刑法犯罪客观方面中危害行为的一点疑惑·······
以故意犯罪举例。动作就是积极追求如侵犯财产犯罪中的盗窃。行为人为了实现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会积极追求、排除困难去实施。像爬楼梯入室盗窃。
静止,是指在不作为犯罪中。如消防人员有义务去救火,但是不去救。这就是静止。
❾ 试述刑法中危害行为的含义及其基本表现刑式
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按照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危害行为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或犯罪客观方面最核心的要素。
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犯罪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
作为
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作为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如果行为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即违反不当为的义务而实施某种行为的,就成为危害行为中的作为。
不作为
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其来源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和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在不作为犯罪中,虽然行为人有时也实施某些积极的动作,但其未履行特定的义务。
作为和不作为在我国刑法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多数犯罪只能由作为方式构成,有些犯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如刑法第261条的遗弃罪,即纯正不作为犯。另有一些犯罪既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如故意杀人罪,即不纯正不作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