陬溪人民法庭
❶ 湖南女法官审理赡养费纠纷时落泪,当时审理的究竟是什么案件
湖南省桃源县人民法院陬溪法庭来到盘塘镇朱家港村,巡回审理一起赡养纠纷案,吸引了近百名村民围观旁听。原告印老爹、张老太夫妇已经84岁高龄,育有三儿一女,此前一直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其他子女鲜少过问。
张老太摔伤导致瘫痪,需要人全程照料,小儿子分身乏术,向其他人求助却被拒绝。无奈之下,两位老人将子女全部诉至法院,要求四被告按月支付赡养费,承担赡养义务。
但好在经过女法官的调解后,双方就赡养问题达成了协议,两位老人终于不用再为了生活费担忧了。两位老人但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他们肯定不会麻烦子女,如今他们都八十多岁了,走路腿脚都不利索了,要点赡养费也是无奈之举。更何况,一个月才300块钱,子女平摊每个月也就才百把块,这个要求真的不算过分了。
❷ “陬”这个字怎么念
陬
zōu
<名>
(形声。从阜(fù),取声。“阜”是土山,与区域有关。本义:山的角落)
同本义 [corn of a mountain]
陬,阪隅也。——《说文》
陬,角也。——《广雅》
在陵之诹。——《补亡诗》
五岳之土…若在陬,陵之阳。——《管子》
归路意昏,落日在岭陬。——杨万里《次日醉归》
隅,[城市,村镇,国家的]各个角落 [corner]
又如:陬隅(室内西南角);陬维(边隅,角隅)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曲阜东南 [Zou place]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史记》
边远偏僻的地方 [an outlying place]
其荒陬谲诡。——左思《吴都赋》
监土木于僻陬,绝交通于首善。——《新罗马》
又如:陬隧(边邑的通道);陬澨(僻远处);陬邑(边远乡邑);陬芒(边远偏僻之地)
❸ 陬市的历史沿革
陬市镇有近500年的文明史,明嘉靖年间初步形成集市。清朝时代,由于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一邑巨镇”,称“陬溪市”。“陬”即“角落”之意,“溪”指今五桂村至观音桥进入沅水的一条溪流,因陬市镇建于此(以观音桥为中心),所以取名为陬溪市。陬市在历史上是桃源县的第一大商业重镇。清末,因沅水陬市地段有三洲分流(洋洲、芦池洲、李家洲),面宽流缓,四川、贵州和湘西木商竹帮来到陬溪,把持沅水一带码头经营竹木运销业务,使陬溪发展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竹木集散市场,有市民数千户。民国时期,镇区街道沿沅水呈带状发展,分成上、下两段(街);后陬溪之名渐演变为陬市,曾有“小南京”的美誉。1943年冬(民国32年),陬市镇被日本侵略军焚毁,居民逃避他乡。抗日战争胜利后,因竹木运销业空前兴旺,镇区迅速恢复。解放后,1952年建成解放街,从此集市贸易十分兴旺。在陬市经营的竹木商48家,登记注册的工商户3000多户。1956年全镇社会销售总额1.2亿元,随着常德至桃源、常德至慈利公路陬市交汇,陬市成为水陆交通枢纽,镇区迅速沿公路线扩展。70年代,一批县属和常德市属工业企业相继在陬市兴建,使陬市桥港以东迅速成为工业区。80年代以来,人民政府依靠改革开放政策,充分利用公路运输优势,提供多种方便条件发展传统工商业。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城区面积达到3.28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街道总长7641米。全镇31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万人,200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7亿,财政收入2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6元,是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常德市的卫星镇。
近年来,陬市镇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据本镇资源特点,以建立特色基地为依托,以点带面,拉动全镇的农业经济向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一是发挥粮食和棉花生产区的优势,将品种更新换代,建立了优质晚稻核心生产基地,鼓励推广发展优质高产稻,种植优质早稻2.5万多亩,优质中晚稻4.2万多亩,二是放手发展畜牧业,以三尖禽业为依托,培植扩大养殖基地规模。三尖禽业公司成立于1998年,现有固定资产200万元,有国内先进的全自动孵化机10台,可孵化种鸡300万羽,下设种鸡场两个,占地30余亩,商品鸡饲养分场一个占地60余亩,可饲养商品鸡50万羽,该公司利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定期进行信息、技术、防治等培训,帮助群众发展养鸡。至目前,养鸡大户已发展到13个村,3000余户,养鸡年产值可突破3000万元。三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巩固和扩大特色示范基地范围。其中以竹林、鸬鹚洲、新堤等村为中心的蔬菜基地面积达12000亩;以竹林、李家岗、郊区为辐射的苗木基地面积已达4000亩;以茶安、新堤、竹林为中心的优质棉基地面积已达6000亩;以东林为中心的休闲农业基地正在形成。
❹ 湖南常德桃源县有多大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总面积4458.3平方千米。2004年底,总人口971170人。县人民政府驻漳江镇,邮编:415700,区号:0736。
这么多人你可以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