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贞观之治司法

贞观之治司法

发布时间: 2022-02-09 00:26:54

❶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有什么共同点求大神帮助

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亲身经历了隋末严峻的阶级斗争洗礼,不得不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严重教训。他认识到: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君与民关系如同舟与水关系。这种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贞观年间,他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能否知人善任,是判断封建帝王愚贤的一个重要标准。唐太宗以隋炀帝嫉才害能,宠信奸佞为戒,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任用贤良,不拘一格,各取所长。他自称“梦寐以求忠贤”。他曾将州郡刺史名单书于屏风记其功过,以便奖惩。所以,贞观时期忠贤满朝,人才济济。这些文臣武将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房玄龄、杜如晦即是当时名相,人称“房谋杜断”。在我国帝王中,唐太宗是最善于纳谏的。所谓纳谏即倾听不同的意见,择善而从,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亡家灭为鉴,鼓励君臣犯颜直谏。所以,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向唐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尤为突出,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曾问魏征帝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算暗,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非常赞成这个见解。魏征病死以后,唐太宗大哭说:人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镜,可以见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直谏难,纳谏更难。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协助皇帝执政机关。凡军国要政先由中书省拟出文稿,门下省讨论(可以驳回重拟),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辖六部分管人事、财政、选举、军政、司法和土木工程等事务。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唐太宗时增设宰相,这一方面是防止宰相专权,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是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由于各职权部门分开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唐太宗还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以民少吏多大并州县,裁减冗员,从而大大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 唐代学校教育比以前任何朝代都发达。唐太宗更是重视文化教育,他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当时,中央有国子学、太学,多收官僚贵族子弟或外国留学生等。地方有州学、县学。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教学情况。唐朝还出现了专科性质的学校(如医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唐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唐代选官主要来自科举。科举作为一种取士制度,从隋朝开始,但到唐太宗时才固定下来。当时,考试内容很多,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录取此科,第一名称状元,视为登龙门,即可任重要官职。唐太宗扩大进士科,为一般地主提供了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途径,从而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隋末以来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不断。唐朝建立后,国内仍存在许多复杂的社会总问题,特别是社会经济凋敝。李世民为首的统治者接受隋炀帝横征暴敛,终致身死国灭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这对唐初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由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初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采取了开明政策和措施,所以,贞观年间政治较清明,农民占有一定土地,劳役负担比较轻,生产时间有所保证,大量荒地开垦出来。经济繁荣,国力增强, 历史上誉称为“贞观之治”。 历史武则天以后,唐朝一度出现动荡局面,直到唐玄宗时才安定下来。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在他统治前期,他针对当时社会问题,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在用人方面,他选贤任能,非常注意官吏的选拔,强调以功授官。他甚至亲自出题考核官员,决择升迁;有善必赏,有罪必诛。在经济方面,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因这时期唐玄宗年号为开元,故称“开元盛世”。

❷ 中国谏官的良性和恶性的作用 帮忙分析一下

良性的,比如魏徵,可以随时纠正政府行政过程中的错误,这些进谏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道德品格也可以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并且一旦形成制度,可以制约君主的专制。
恶性的,到了明清开始很多人沽名钓誉,以“清流”自诩,动辄评判政府的得失而自己又不愿意为国家出力,只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比如明朝末年的东林党,又比如清朝末年的清流健将们,举个例子:北洋水师在与日本海军交战前,海军提督丁汝昌屡遭无端弹劾。就是典型范例。那些清流们张嘴国家闭嘴朝廷,动辄就标榜自己是爱国好青年,真正遇到了事儿,一个都不肯出来了。那些骂李鸿章是汉奸的,谁代替李鸿章去和洋人打打交道?骂张自忠是汉奸的,谁去湘东战场打一场和日本人过过招?

❸ 唐代的司法机关体系

4、《武德律》--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共45篇,500条,在内2容上q大x多采用隋朝开i皇时期的法律。 1、《贞观律》--唐太l宗李世民命长8孙无f忌等人r在《武德律》基础上m修定而成,仍7为446篇、600条,以1隋开n皇律令为3蓝本作了g较大p改动,奠定了b唐律的基本风6貌。 3、《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间,以1《贞观律》为3基础编纂出《永徽律》,此后又s对000条律文6逐条逐句进行注释,并附在律文8之f后,称作疏议。律与k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d,合称《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后人c又u称之m为1《唐律疏议》。 3、《唐六1典》--唐玄宗开a元f年间制定,内3容涉及t国家机关职掌和活动的各个w方2面,是中6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j部综合性行政法典。 6、《大m中3刑律统类》--唐宣宗时张葵编定。即:将同一r性质的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j起的法典形式。 三m、唐朝的法律形式 5、律--是刑事法规,相当于g近代的刑法典。 1、令--是关于n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 6、格--是国家机关各部门k在日1常工q作中3据以2办1事的行政法规。 5、式--是国家机关的公6文4程式。 四、唐律的刑法原则 划分7公4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p分2首从0;二y罪以4上d俱发,以3重者论;累犯加重;同居相隐;比0况类推;老小j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罪异罚;区a分4故意和过失。 五s、唐律十i二f篇的内5容 8、第一m篇名例:71条,是关于b刑罚种类及d其适用的一m般原则的规定,为3《唐律疏议》的总纲,相当于g现代刑法的总则。 五p刑--即笞、杖、徒、流、死。 十o恶--谋反7、谋叛、谋大n逆、恶逆、不x道、大d不f敬、不a孝、不i睦、不i义h、内8乱。 八p议、请、减、赎、官当、免--各级官僚的法律特权。 刑法原则--划分0公4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a分5首从7;二m罪以7上o俱发,以0重者论;累犯加重;同居相隐;比0况类推;老小u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罪异罚;区u分2故意和过失。 7、第二p篇卫b禁:55条,主要是警卫p宫廷和守卫m关津要塞方6面的规定。 7、第三i篇职制:51条,主要是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 8、第四篇户3婚:25条,主要是户1籍、田宅、赋役和婚姻家庭方0面的规定。 严格保护封建国有土o地和私有土d地的所有权 严禁脱户3漏口y、逃避赋役 维护封建的婚姻家庭关系--离婚以8七u出、义c绝为2条件;财产继承采用诸子l平分3制,贵族身份的继承权只属于t嫡长4子i孙。 1、第五d篇厩库:37条,是关于h牲畜、库藏管理方1面的规定。 3、第六3篇擅兴:82条,主要是关于z兵士p征集、军队3调动及b兴造方5面的规定。 6、第七h篇贼盗:54条,是关于x保护封建政权、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及j生命、财产不h受侵犯的规定。 以5谋反3、谋大d逆、谋叛罪严惩危害封建政权及i皇帝特权的行为0。 严惩危害生命安全的犯罪。 对盗罪作了h明确规定--窃盗、强盗、监守盗 严禁买卖人x口n 2、第八n篇斗3讼:50条,是关于h斗3殴伤人z和控告、申诉等方2面的规定。 1、第九w篇诈伪:30条,是关于d欺诈和伪造方0面的规定。 50、第十p篇杂律:38条,不j便编入e其它各篇的犯罪,皆归入d此篇,包括买卖、借贷、市场管理以0及w奸情方2面的犯罪。 03、第十j一x篇捕亡q:03条,是关于x追捕逃犯、捕捉罪人i和逃丁a的规定。 37、第十r二k篇断狱:14条,是关于j司法审判和监狱管理方2面的规定。 六6、唐律的主要特点与q历y史地位 2、唐律的主要特点 (4)规范详备、科条简要 (7)中2典治国、用刑持平 (6)诸法合体、以8刑为1主 (3)依礼制刑、礼法合一l 5、唐律的历z史地位 (5)唐律是一f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5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1,处于r承先启后的重要历c史地位。 (0)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l有重要的示3范作用。 八k、唐律关于b物权和债权的规定 0、关于m物权--唐律严格保护所有人a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7之q权,严格禁止5他人f侵犯;规定物权取得的条件。 3、关于u债权--唐律规定了q买卖、借贷、赁庸、寄托等债的关系;规定债务担保制度。 九k、唐朝的司法制度 6、司法机关 (4)中4央司法机关--大o理寺、刑部、御史台。 (4)三u司推事--重大b案件,由大l理寺、刑部、御史台长3官共同审理的制度。 (0)地方0司法机关--行政长7官兼理司法。 6、诉讼制度 (8)管辖--根据犯罪发生区t域、罪行轻重、被告身份,划分7了c各级审判机关的管辖权。 (5)起诉--举劾、告发、告诉 (5)审判--以4原告诉状为0准;采取五i听的审判方3式,同时也x以2众证定罪;"罪从1供定",但禁止5任意刑讯;规定回避制度;司法官判决须"具引8律、令、格、式";"服辩";司法官对于y应该"言上u"或"待报"的案件不p得擅自判决。 (4)执行--徒流刑应送配所,死刑的执行须奏报皇帝批准。 1、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御史台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各级官吏是否遵守法律。其下m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纠察中6央及w京城的各级官吏;察院御史则巡察州县,纠察地方4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6。 ●历s史人r物 [唐太d宗](310-080)唐高祖李渊的次子a,李世民。祖籍陇西狄道(今3甘肃临洮县)人c。隋末2与g其父5亲李渊一e起发兵反6隋。唐建立后,被封为7秦王o,任尚书8令。武德九l年(413)发动"玄武门y之r变",取得太x子c地位,次年继帝位,建元d贞观。在位期间推行一b系列政策和措施,造就了o"贞观之o治"。在法律思想方4面,推崇儒学,吸收法、道两家的思想,牢固地确立了s中3国古代儒法结合的思想路线。 具体表现为8:(4)以8德礼为0治,注重教化8。认6为8自古以8仁5义l治天e下k,国家则长7治久s安;而专q以7法治,救弊除害于j一e时,国家则会很快败亡t。(3)加强立法,力f求宽简。即位不f久m,便命大x臣修订7法典。武德七a年颁布《武德律》,贞观十e一q年颁行《贞观律》。修律过程中6,删繁就简,去重从3轻。(4)明正赏罚,不z殊贵贱。他认7为7赏罚之w得失,关系国家的安危,必须做到"一c断于k律",赏不o遗亲远,罚不f阿亲贵。李世民特别注意克制自己r的感情,带头守法,避免用自己y的主观意志来取代法律。(7)加强复核,控制死刑。贞观元r年,实行中4央机关对死刑判决的合议,首创封建法律史上u"九s卿议刑"制度。 [长7孙无n忌](?-585)唐初大d臣。河南洛阳人n。曾随李世民征讨,功绩卓著。公3元f468年,参与h谋划、发动"玄武门j之l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曾奉命与c房玄龄等修订4《唐律》,并对《唐律》进行逐条解释,著成《唐律疏议》,成为1我国流传至今8的一i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后因反7对武则天s为4皇后,被诬陷谋反4罪,流放黔州,迫令自缢身死。 在法律思想方8面,坚持封建正统儒家法律思想,是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以5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之b大n成,构建以1儒家为6核心4兼采法、道封建法律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人s物之p一v。 主要观点有:(7)主张儒法合流。他以6儒家经典为6依据,以8儒家封建纲常思想为0指导,对唐律条文3进行疏议,完成了f封建法典的儒家化5过程。(7)主张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对唐律中1规定的特权保护制度进行解释。。(6)主张罚当其罪。主张官吏严格依法断案,做到罚当其罪。(7)主张整肃吏治。在法律疏议中8强调官吏要"导德齐礼,移风3易俗"。对一h切3贪赃枉法行为2都要追究刑事责任,论罪处罚;而对负有监督责任的官吏在职务内4犯罪,要加重处罚。 di≮i≮hzn〓唯ァe┲ㄠg≮g≮cХ

❹ 唐代有哪些特权制度,唐代的司法机关体系

1、《武德律》--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共12篇,500条,在内容上大多采用隋朝开皇时期的法律。

2、《贞观律》--唐太宗李世民命长孙无忌等人在《武德律》基础上修定而成,仍为12篇、500条,以隋开皇律令为蓝本作了较大改动,奠定了唐律的基本风貌。

3、《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间,以《贞观律》为基础编纂出《永徽律》,此后又对500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释,并附在律文之后,称作疏议。律与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称《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后人又称之为《唐律疏议》。

4、《唐六典》--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内容涉及国家机关职掌和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

5、《大中刑律统类》--唐宣宗时张葵编定。即:将同一性质的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起的法典形式。

三、唐朝的法律形式

1、律--是刑事法规,相当于近代的刑法典。

2、令--是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

3、格--是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以办事的行政法规。

4、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

四、唐律的刑法原则

划分公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首从;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累犯加重;同居相隐;比况类推;老小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罪异罚;区分故意和过失。

五、唐律十二篇的内容

1、第一篇名例:57条,是关于刑罚种类及其适用的一般原则的规定,为《唐律疏议》的总纲,相当于现代刑法的总则。

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十恶--谋反、谋叛、谋大逆、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各级官僚的法律特权。

刑法原则--划分公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首从;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累犯加重;同居相隐;比况类推;老小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罪异罚;区分故意和过失。

2、第二篇卫禁:33条,主要是警卫宫廷和守卫关津要塞方面的规定。

3、第三篇职制:59条,主要是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

4、第四篇户婚:46条,主要是户籍、田宅、赋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规定。

严格保护封建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所有权

严禁脱户漏口、逃避赋役

维护封建的婚姻家庭关系--离婚以七出、义绝为条件;财产继承采用诸子平分制,贵族身份的继承权只属于嫡长子孙。

5、第五篇厩库:28条,是关于牲畜、库藏管理方面的规定。

6、第六篇擅兴:24条,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及兴造方面的规定。

7、第七篇贼盗:54条,是关于保护封建政权、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

以谋反、谋大逆、谋叛罪严惩危害封建政权及皇帝特权的行为。

严惩危害生命安全的犯罪。

对盗罪作了明确规定--窃盗、强盗、监守盗

严禁买卖人口

8、第八篇斗讼:60条,是关于斗殴伤人和控告、申诉等方面的规定。

9、第九篇诈伪:27条,是关于欺诈和伪造方面的规定。

10、第十篇杂律:62条,不便编入其它各篇的犯罪,皆归入此篇,包括买卖、借贷、市场管理以及奸情方面的犯罪。

11、第十一篇捕亡:18条,是关于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规定。

12、第十二篇断狱:34条,是关于司法审判和监狱管理方面的规定。

六、唐律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地位

1、唐律的主要特点

(1)规范详备、科条简要

(2)中典治国、用刑持平

(3)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4)依礼制刑、礼法合一

2、唐律的历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八、唐律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规定

1、关于物权--唐律严格保护所有人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严格禁止他人侵犯;规定物权取得的条件。

2、关于债权--唐律规定了买卖、借贷、赁庸、寄托等债的关系;规定债务担保制度。

九、唐朝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1)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2)三司推事--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长官共同审理的制度。

(3)地方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兼理司法。

2、诉讼制度

(1)管辖--根据犯罪发生区域、罪行轻重、被告身份,划分了各级审判机关的管辖权。

(2)起诉--举劾、告发、告诉

(3)审判--以原告诉状为准;采取五听的审判方式,同时也以众证定罪;"罪从供定",但禁止任意刑讯;规定回避制度;司法官判决须"具引律、令、格、式";"服辩";司法官对于应该"言上"或"待报"的案件不得擅自判决。

(4)执行--徒流刑应送配所,死刑的执行须奏报皇帝批准。

3、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御史台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各级官吏是否遵守法律。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纠察中央及京城的各级官吏;察院御史则巡察州县,纠察地方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

●历史人物

[唐太宗](599-649)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隋末与其父亲李渊一起发兵反隋。唐建立后,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取得太子地位,次年继帝位,建元贞观。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在法律思想方面,推崇儒学,吸收法、道两家的思想,牢固地确立了中国古代儒法结合的思想路线。

具体表现为:(1)以德礼为治,注重教化。认为自古以仁义治天下,国家则长治久安;而专以法治,救弊除害于一时,国家则会很快败亡。(2)加强立法,力求宽简。即位不久,便命大臣修订法典。武德七年颁布《武德律》,贞观十一年颁行《贞观律》。修律过程中,删繁就简,去重从轻。(3)明正赏罚,不殊贵贱。他认为赏罚之得失,关系国家的安危,必须做到"一断于律",赏不遗亲远,罚不阿亲贵。李世民特别注意克制自己的感情,带头守法,避免用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取代法律。(4)加强复核,控制死刑。贞观元年,实行中央机关对死刑判决的合议,首创封建法律史上"九卿议刑"制度。

[长孙无忌](?-659)唐初大臣。河南洛阳人。曾随李世民征讨,功绩卓著。公元626年,参与谋划、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订《唐律》,并对《唐律》进行逐条解释,著成《唐律疏议》,成为我国流传至今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后因反对武则天为皇后,被诬陷谋反罪,流放黔州,迫令自缢身死。

在法律思想方面,坚持封建正统儒家法律思想,是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以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之大成,构建以儒家为核心兼采法、道封建法律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观点有:(1)主张儒法合流。他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以儒家封建纲常思想为指导,对唐律条文进行疏议,完成了封建法典的儒家化过程。(2)主张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对唐律中规定的特权保护制度进行解释。。(3)主张罚当其罪。主张官吏严格依法断案,做到罚当其罪。(4)主张整肃吏治。在法律疏议中强调官吏要"导德齐礼,移风易俗"。对一切贪赃枉法行为都要追究刑事责任,论罪处罚;而对负有监督责任的官吏在职务内犯罪,要加重处罚。

❺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两大基石

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用人和纳谏
1、知人善任 :
唐太宗很重视选官和用人。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方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这些猛将谋臣为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的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
2、虚心纳谏 :
他以隋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赶得上他。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匠。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征。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唐朝的繁荣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❻ 美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弹劾总统决议,特朗普真的会被弹劾吗

很难很难。因为参议院在特朗普的党手里,历史上也没有被弹劾下台的总统

❼ 被李世民放回家过年的死囚们,为什么会主动回来赴死呢

在唐代,有两个盛世,一是贞观之治,二是开元之治。开元之治因后期唐玄宗宠信奸臣而走向没落,而真正一直发展,休养生息的只有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太宗主政,由房玄龄,魏征等名臣辅佐,武将更是不止有开国武将程咬金、尉迟恭、秦琼等名将,更有后起之秀薛仁贵。

假如这些死囚里有的人是因为杀害了他人,那么,最终也从死刑被赦免成活罪了吗?李世民这样做,司法有何公正可言呢? 而且,不管李世民是不是道德感化天下,这件事情本身还是说明了人治的本质: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啊。

❽ 唐太宗靠什么造就了“贞观之治”

简单地说,造就贞观之治,是多方面原因的:
1、实行政策安民。
李世民从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徒益其奢侈”,乃是危亡之本。为此,他于贞观之初,采取一系列厉行节约、限制奢侈的措施,如停止诸方进贡珍贵异品,限制营造宫室,破除厚葬的陈规旧俗,规定葬制一律从简,如有违反,依法问罪。在他的影响下,当时有许多重臣,一般也都崇尚俭约的生活和简肃的作风。与此同时,李世民也比较体察民间疾苦,并采取一些相应的“恤民”措施。所有这些都是服务于他“安人宁国”这一治国的总的指导思想。

2、选人用人得当。
贞观时期的文武大臣,既有早年追随他的秦府幕僚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也有他的政敌李建成的旧部魏征、王、韦挺等;既有原属各个武装集团的人物岑文本、戴胄、张玄素等,也有农民出身的将领李、秦叔宝、程知节等;既有出身贵族的李靖等,也有出身寒微的尉迟敬德、张亮、马周、刘洎等;此外,还有出身少数民族的阿史那社尔等。李世民对他们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避仇嫌,不论前后,任人唯贤,只要确有才能,忠诚于唐,都能委以重任。

3、虚心接受谏言。
李世民重视“纳谏”、“纳贤”,非常赞同魏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意见,懂得“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贞观政要·求谏》)的道理。他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得身安国宁。”(《贞观政要·求谏》)所以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为戒,特别强调要求臣僚进谏。他曾多次说过:“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贞观政要·行幸》)“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即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妥,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各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李世民在贞观前期基本上能够言行一致。在他的倡导下,贞观前期进谏和纳谏蔚然成风。如魏征谏止封禅,张玄素谏止修洛阳宫,戴胄谏设义仓,李百药等谏止裂土分封等,均被采纳。

4、推行法治治国。李世民即位后,就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重新修订了《武德律》,并于贞观十一年颁布了《贞观律》,同时还编制和删定大量令、格、式作为律的补充。共“立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大辟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资治通鉴·唐纪十》)尤其对死刑一再从轻。开初曾“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后来又把断趾法改为流刑,并删去“兄弟连坐惧死”之法。这样一来,比以前的死刑规定,几乎减少一半。总之,从立法的基本倾向看,是务求宽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隋末法律过于苛刻的弊病,这对于减轻劳动人民遭受司法镇压的痛苦,毕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后世的封建立法也有直接影响。

5、坚持以人为本。
从“国以民为本”的思想出发,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采取了“以农为本”、“不夺农时”、“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李世民为了“不夺农时”,在赋役征收方面,推行以庸代役的租庸调制,尽量减少徭役的征发;为了鼓励垦荒,规定归来的流亡农民可以减免赋役,设置义仓,对有困难的给予一定的粮食救济;为了促进人口的增殖和劳动力的增加,规定青年男女需适时婚配,鼓励寡妇再嫁,释放宫女自由成家,用“御府金宝”赎回农民因灾荒卖掉的子女和被突厥掠夺去的人口;为了发展生产,修复和新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所有这些,都对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❾ 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隋朝由于杨广的奢侈享受一个好端端的隋朝被唐朝灭掉了,在推翻隋朝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在争夺皇权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依靠自己的势力打败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取了皇权开创了一个时代一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一个全盛的时代,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唐贞观年间被人称颂的一句话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李世民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广为流传,只要是有才能的,提的建议对朝廷有利,不管是李建成的旧人还是出身卑微都要重用,用人不分远近亲疏,他的旧部只要没有才能也不念旧情,法律执行起来也是一个样,不因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严宽。当时的犯颜直谏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政治生态也是比较好的。对待功臣唐太宗把功劳最大的文臣武将选了二十四位画了象供奉到凌烟阁,以鼓励官员为大唐献策出力。出兵打败突厥稳定边疆。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诗歌文化散文也有很大的发展初期有王维骆宾王等中期有李白杜甫等,各个方面都繁荣了起来。

周边的关系打通西域各国,日本中亚各国都遣使来朝,贞观二十多年来李世民把唐朝打造成了当时最富强的朝代。

❿ 需要一个英文翻译版本,内容如下——

浅析中国古代盛世与治世的司法表现
Brief analysis of ancient China's prosperity and just judicial performance
——以唐朝为核心
-- in the Tang Dynasty as the core
【摘要】司法表现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司法体系及司法规则运作的整体状况。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与发展正当其时的今天,司法理论研究领域比较缺乏集中对古代盛世与治世的司法表现所蕴含的古代司法精华的深层关系的研究和内在规律的挖掘。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集中探析中国古代盛世与治世的司法表现,尤其是世所公认的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司法表现,着眼于二者司法体系的建立和司法规则运作的特征,挖掘盛世与治世的司法层面的深层成因,分析二者司法体系的不同但又不乏联系性的特质,不仅能够弥补相关理论研究领域的缺漏,对把握中国古代司法的具体内涵进而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中国司法的现状和未来有一定意义,也对法治国家司法理论建设的完善和发展起借鉴作用。
[ Abstract ] judicial performance refers to the ancient Chinese feudal dynasty 's judicial system and judicial rules of operation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and develop proper meantime today, judicial theoretical research field of comparative lack of focus on the ancient spirit and just judicial performance which contains the ancient judicial essence deep relationship and rule mining. This paper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basis, concentrated in ancient Chinese spirit and just judicial performance, especially th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e Tang Dynasty Zhenguan of governance" and" prosperity" judicial performance, focusing on the two judicial system and judicial rules in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mining heyday and just judicial level deep cause analysis of judicial system, two different but there was contact character, can not only make up for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field gaps, to grasp the Chinese ancient judicial specific connotation and then from the broader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judicial status and future has the certain significance, also on the state of the rule of law justice theory construction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draw lessons from action.
【关键词】盛世 治世 司法表现 贞观 开元 司法体系 司法规则运作
[ Key words ] spirit just judicial performance Zhenguan Kaiyuan judicial system judicial rules

热点内容
国有企业改制法律法规 发布:2025-02-07 16:26:57 浏览:380
法学好找女 发布:2025-02-07 15:59:52 浏览:96
公司聘用法律顾问一年多少钱 发布:2025-02-07 15:55:39 浏览:35
道德一般属于 发布:2025-02-07 15:50:27 浏览:370
民法通则92条 发布:2025-02-07 15:01:48 浏览:583
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如何考核 发布:2025-02-07 14:39:47 浏览:619
法官询问证人 发布:2025-02-07 14:31:30 浏览:331
最后一次出走社会与法 发布:2025-02-07 14:27:26 浏览:224
法律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发布:2025-02-07 14:20:24 浏览:350
专利侵权管辖法院 发布:2025-02-07 14:15:12 浏览: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