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开瓶费
⑴ 娱乐场所不准自带酒水,有没有法律依据
娱乐场所不准自带酒水是不合法的。法律依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准自带酒水”系格式条款,应属无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1)最高人民法院开瓶费扩展阅读:
消费维权方法:
一、协商和解。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发生争议后,在自愿、互谅基础上,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和解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这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经营者来说都是理想的途径。
二、投诉调解。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后,请求消保委调解,即由第三方对争议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沟通调和,以促成双方达成解决纠纷。
消费者投诉时应注意四点:
1、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处理,一般按管辖范围受理;
2、是当消保委未能解决时,消费者可请消保委作损害鉴定,提供证据;
3、是消费者要尽快选择申诉或起诉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4、是消费者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向人民法院起诉都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
三、行政申诉。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后,可请求有关行政部门解决争议,它具有高效、快捷、力度强等特点。消费者决定申诉时,一般用书面形式,并载明要求、理由及相关的事实根据。如与经营者达成和解,可撤回申诉,请求有关行政部门作出调解书。
四、提请仲裁。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调解并作出判断或裁决。仲裁具有当事人程序简便、一裁终局、专家仲裁、费用较低、保守机密、相互感情影响小等特征。仲裁费用原则上由败诉的当事人承担,当事人部分胜诉,由仲裁庭根据各方责任大小确定各自应承担的仲裁费用。
五、提起诉讼。消费者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消费者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提起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
⑵ 酒吧可以自带酒水吗
最近有朋友问我:能不能自带酒水和零食进ktv?
这个问题实在不好答,我们这行的,往往都不会直接妄断“可或不可”。但趁这机会,我把禁止自带酒水、禁止外带食物、设置最低消费的问题都理一理吧,大概涉及:
“禁带酒水”——禁止自带酒水(自带酒水服务费、开瓶费)
“外食禁入”——禁止外带食物
“低消”——设置最低消费(包间费)
商家设置诸如上述规定,我们称之为“格式条款”, 即商家事先拟定的条款,对此消费者只能选择“受或滚”(take it or leave it)。因此,界定该类格式条款是否依法设置、是否公平合理,则显得至关重要。设置得当,则是商家合理行使自主经营权的表现。否则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下称“消费者三权”),该等格式条款将无效。
上来先表明立场:
我不为商家说话,也不为消费者说话,我为一种公平合理有效益的制度说话。这种制度应该是平衡商家自主经营权和“消费者三权”二者权利的,而非是一刀切的行政或司法干预,断定商家一旦设置格式条款即无效。
好了,必须来看看法律规定及行政监管的倾向:
其一,想必普罗大众对抗商家的信心,一幕幕都是来自“最高法答媒体问”的记忆——
据《中国消费者报》20140214期第A1版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在2014年2月12日回复该报的书面采访时表示:(笔者注:为方便后文分析,故对摘选原报道分点罗列)
“1、餐饮业制定的不平等格式条款(俗称霸王条款)虽不适用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 《规定》),但对于违反《合同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的条款,消费者可请求人民法院确认霸王条款无效。
2、最高法在回复中进一步指出,禁止自带酒水、包间设置最低消费,均属于餐饮经营者利用其优势地位,作出的加重消费者责任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属于霸王条款。消费者可以依据上述法律规定,请求人民法院确认霸王条款无效。
3、对于有观点认为‘食品、餐饮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一些不平等的格式条款,如「禁止自带酒水」、「包间设置最低消费」等,法律并没有明文禁止,没有明文禁止的行为都是合法的’,最高法在答复本报采访时表示,《规定》与‘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都是合法的’观点并不冲突。”
对此,我仍然选择相信最高法的智慧。采访过程我不得而知,但可能是这当中有什么误会,导致原意曲解。但依此否定所有商家格式条款的效力,我认为是够不上的,理由如下:
1、从该“答媒体问”法律效力来看,并非司法解释或正式的批复、决定,不能作为法院判决的依据。
2、退一步说,其涉及的内容仅针对餐饮业,并不必然可类推适用于其他行业(如ktv、电影院等娱乐行业,游乐园等旅游行业)。
3、再退一步说,“消费者可请求人民法院确认霸王条款无效”并不意味消费者的请求一定有胜诉权,并且是否必然构成霸王条款值得商榷。
4、最后,第3点关于最高法表示“《规定》与‘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都是合法的’观点并不冲突”的陈述往往被媒体忽视,这点很重要,只要商家的行为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往往是被允许的,不必然构成侵害消费者权益。
其二,看看我大广东地区,据《广州日报》2016年1月1日报道:广东省发改委联合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消委会等单位召开餐饮行业价格行为提醒会,要求驻穗餐饮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设置“最低消费”。
其三,是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发文《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2014)第十二条规定“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
最后,从南到北挑几个省市的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口径竟如此统一:禁设低消、开瓶费。
附:
《三亚市餐饮业价格管理暂行规定》(三府[2012]214号 )第七条餐饮经营者不得巧立名目进行收费。不得采取制定最低消费价格等附加条件的限定方式强迫消费者接受高价餐饮品或者服务;不得向消费者收取一次性消毒餐具费、开瓶费、空调费、座位费、包厢费等费用。
《甘肃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2015修订)第四十条餐饮业的经营者,应免费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卫生条件的餐具,不得设定最低消费,不得设定开瓶费,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不符合规定的费用。
《黑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2015)第四十四条经营者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对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应当用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不得作出含有下列内容的规定:(四)收取餐位费、开瓶费、消毒餐具费、包房最低消费;
看吧看吧,根据上述司法与行政倾向,看这态势,可以说,目前就大部分地区的餐饮行业而言,商家收取开瓶费与低消是不被允许的。如此一刀切的规定,恐怕也是出于两点现实考量:
(1)与对待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劳资双方同理,商家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对消费者的倾斜保护,有其现实合理性。
(2)类似消费者投诉激增,且现实中确实存在部分商家设置的“霸王规则”显失公平合理,从急于寻求有效监管、整治措施的角度看,出台一刀切措施也属大环境乱象中的无奈之举。
(3)由于该类矛盾在餐饮行业中尤为突出,所以就先砍为敬了。就法律层面而言,没有哪一条是明确禁止商家设置“开瓶费、包厢最低消费”的,本来就存在争议的问题,监管部门、地方立法和行政机构就不好向其他行业开刀了。
回到本文最初的制度构想,我认为,一个公平合理有效益的制度,应是惠民、利企、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仅靠简单粗暴的行政或司法干预,寄望于锁定某个一劳永逸的标准,是消极行政和放弃司法能动的表现。这世间可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一刀切”的标尺,解决商家“格式条款”带来的社会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商家自主经营权和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而这个过程,必定是从适用公平合理原则(抽象)到寻求量化标准(确定)的长期过程,但不意味着我们的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偷懒。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实需要保护,但商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合理的行业惯例,我们是否也应该予以尊重?来听听行业协会的声音:
《中国旅游饭店行业规范》第二十九条饭店可以谢绝客人自带酒水和食品进入餐厅、酒吧、舞厅等场所享用,但应当将谢绝的告示设置于有关场所的显著位置。
啪!
杨斌姐恐怕要打岔喊冤:不是说好行业自律了吗?最高法啊,凭啥你敢打旅饭行业协会的脸,不敢打正骨医院旁边大厦9楼某协会的脸?
好了不调侃杨斌姐了。较真地说,这脸也只打得半边:根据前述规定与监管倾向,也就明确了餐饮业不得收取“开瓶费”而已,商家仍可依据《中国旅游饭店行业规范》第二十九条,禁止消费者自带酒水和食品——不过我们都知道,商家收取“开瓶费”,目的根本不在于收费,而在于“拒绝自带酒水”;只允许商家设定“禁止条款”,而不允许其规定“违者收费”的“责任条款”,实际上架空了商家的自主经营权。
那,商家,消费者,究竟谁有理了?
还是抛个段子再说:
惊闻最高法下圣旨,宣布商家设置“禁止自带酒水零食”、“最低消费”等规定均属无效的“霸王条款”,张伟大喜,立马呼朋唤友,自带二锅头、榴莲若干,下榻爱情公寓楼下餐馆。不料,负隅反抗的餐馆,仍在门前布告“禁止自带酒水,否则加收10%服务费”。张伟不然,照样进入餐馆,只点了白开水一壶、花生米一碟,畅饮到打烊。席间,其二锅头、榴莲之烈性气味,驱走了旁边几桌食客。餐馆老板曾劝其转到环境较优越的独立包厢中就餐,但张伟听说包厢最低消费须188元后,予以拒绝。
次日,张伟肚子生疾,经诊断为食物中毒。要求餐馆赔偿,餐馆认为并非其食品质量所致,双方协商未果,对簿公堂。
受工商大力整治影响,餐馆终于服软,不再设置“自带酒水服务费”、低消。但餐馆发现:以前酒水利润较高,故为吸引顾客,可以把菜品成本压低。但如今人人自带饮料前来就餐,货架酒水无人问津,不得已对菜品涨了价;几个从不喝酒的老街坊、老顾客为表不满,纷纷投诉。
某日张伟为接待客户,约在餐馆谈案子。欲花稍高价钱,预定环境较好的包厢。餐馆则表示受近来取消最低消费的影响,包厢已被退休的大爷大妈占领,一盏茶一碟饺子的聊正欢,且附近餐馆饭店的包厢均已满座。
情节虽为杜撰,弊端亦可成真。从上述段子大致可以感受,一味禁止商家设定“禁带酒水”、 “外食禁入”、 “低消”可能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1)实际经济活动中难以得到商家执行,损害司法权威;
(2)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厘清责任;
(3)过份干预市场经济、不尊重合理的行业惯例,实际最终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其实,商家设定“自带酒水服务费”、 “外食禁入”、 “低消”等格式条款,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一,《价格法》说了,像这种适用市场调节的玩意,经营者完全可以自主定价啊!
⑶ 娱乐场所不准自带酒水,有没有法律依据
1、娱乐场所不准自带酒水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表示,餐饮行业中的“禁止自带酒水”、“包间设置最低消费”属于服务合同中的“霸王条款”,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确认“霸王条款”无效。
2、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最高人民法院明确,“禁止客人自带酒水”等餐饮行业中的这些规定属于服务合同中的霸王条款。
3、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KTV不允许自带酒水的行为属于霸王条款,消费者可以选择向消协投诉,或者走司法途径维权。(3)最高人民法院开瓶费扩展阅读:商家对条款或存3种误读:据了解,工商部门在对餐饮企业行政指导过程中,发现有部分餐饮企业对这6种条款的理解还有所偏差,“至少有3种误读。”北京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说。
首先,对于“禁止自带酒水”这一条,工商部门表示,条款的核心在于禁止餐饮企业剥夺消费者的投诉权利,而并非鼓励消费者就餐时自带食品。很多餐饮企业允许消费者自带酒水,但在协商前提下合理收取就餐服务费,这一点工商部门并没有禁止。
第二,对于“消毒餐具工本费一元”或“消毒餐具另收费”条款,规范仅限于提供一种收费餐具的餐饮企业。如餐饮企业既提供消毒好的免费餐具,又提供包装好的收费餐具,并且已经以店堂告示等方式告知消费者,由消费者自愿选择使用哪种餐具的情况,则不属于违法。
第三,工商部门禁止的是“包间最低消费”,许多餐饮企业将之误读为包间服务费。这在餐饮行业是两种不同的收费。中消协和北京市消协多年前就已明确提出:饭店餐厅“最低消费”的设置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属于强制性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而在全社会倡导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大环境下,餐馆、饭店顽固坚持设置最低消费,将直接推升过度消费,应该彻底取消。
⑷ KTV。等娱乐设施禁止自带酒水是否合法
KTV作出“禁止自带酒水”的规定是违法的,我们要把立足点放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上。
⑸ 酒店的“开瓶费”是否合法啊
不合法,消费者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这属于强加式的消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九条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由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5)最高人民法院开瓶费扩展阅读
谢绝自带酒水”不违法:
一、“收取开瓶费不合法”的判决,并不意味着“谢绝自带酒水”也违法。道理很简单,“收取开瓶费”与“谢绝自带酒水”是不同的概念和行为。
二、“谢绝自带酒水”并不侵害消费者选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自从2006年12月22日新闻媒体报道《北京首起开瓶费案宣判禁收开瓶费首获司法支持》以来,围绕着“收取开瓶费是否合法”的争论就没有终止过。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收取开瓶费的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属于不当得利,应予返还的判决无疑是正确的。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收取消费者‘开瓶费’,侵犯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的表示与法无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⑹ 深圳沙井柴火饭店让不让带饮料
应该是可以带饮料的,只有清真的餐饮店是不允许带饮料进去的。主要是怕你带一些和他们宗教有冲突的东西去他们的店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⑺ 收取开瓶费违反了什麼法律法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条: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第三十四条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⑻ 谢绝自带酒水是否违法
是的。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种服务。
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消费者自带酒水到KTV,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消费者对自带的酒水与KTV的酒水在经过比较后所作出的选择。而且,消费者到KTV消费,主要的选择的是KTV的娱乐服务。
消费者完全有自主权选择服务的种类。经营者拒绝消费者自带酒水或向消费者收取开瓶费,理从何来呢?由此可见,KTV的这种作法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此条规定。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8)最高人民法院开瓶费扩展阅读
案例:
2月19日,长沙市解放西路,温莎KTV门口“温馨提示”消费者不准携带酒水入场。 记者 唐俊 摄
《新消法》禁设最低消费、包厢费 记者调查:部分餐馆包厢费变座位费
“霸王条款”难禁,商家换名目收费
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 虢灿 实习生 张岚 李慧
KTV唱歌不能自带酒水,饭店包厢最低消费588元……3月15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正式施行,届时这些霸王条款均成为违法行为。2月19日中午,记者走访了长沙三十多家餐馆、KTV,发现所有KTV、部分餐馆仍禁止自带酒水,而包厢最低消费悄然变身成“座位费”、“服务费”等。
【记者调查】
过半饭店包厢设置最低消费
19日中午,记者以顾客的身份走访了长沙湘江中路、黄兴南路步行街22家饭店、9家KTV。
22家饭店中,有少部分表示可以自带酒水,有几家表示将收取一定的开瓶费。如步行街的花之林,自带酒水需要收取10元一位的“加杯费”,芙蓉中路的风雅老树咖啡服务员称“象征性收取一点开瓶费”。而解放路9家KTV均称不能自带酒水,其中弗洛、温莎、新麦客等KTV都在门口制作了醒目的标牌提醒。
在22家饭店中,有12家设置了包厢最低消费,如悦方购物中心4楼的豆捞坊,包厢最低消费800元,自带酒水需要收取酒水30%的开瓶费。坡子街火宫殿,最低一档的包厢消费需要500元。药王街的大碗厨最小的包厢最低消费400元,而俏江南包厢人均最低消费200元。
包厢费悄然换成了座位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餐馆原来的最低消费、包厢费悄然换成了座位费、服务费。
五一大道大成国际酒店的餐饮部负责人唐女士称,该酒店以前设置了2000元的最低消费,还需要10%的服务费,而现在取消了最低消费,但是服务费照收。
五一广场的咖啡之翼不能自带酒水,包厢没有最低消费,但需要收取1元每人的座位费。服务员称,该店以前设置了包厢最低388元的消费限制,但最近接到通知取消了。
此外,湘江中路的秦皇食府则是按包厢消费加收10%的服务费。该店蔡姓客户经理称,从前包厢最低消费400元,现在改成了收取10%的服务费。
还有一些餐馆除了点单消费外,并无其他隐形收费,如金牛角王中西餐厅的几家店、湘江中路的好食上、七彩江南等。
【权威解释】
最高法:“霸王条款”贴了告示也无效
采访中,步行街金汉斯自助餐工作人员称,该店事先已经告知了顾客禁止自带酒水,顾客在消费前知情,就不算违反规定了。此外,不少饭店服务员认为禁止自带酒水、包厢最低消费不是霸王条款,甚至没听说这方面的规定。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表示,餐饮行业中的“禁止自带酒水”“包间设置最低消费”属于服务合同中的霸王条款,是餐饮行业利用其优势地位,在向消费者提供餐饮服务中作出的对于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即使这些经营场所贴出了声明、告示、通知等,也都无效,消费者可以拒绝,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将予以支持。
【律师说法】
收取座位费不合理
湖南普特律师事务所樊志勤律师介绍,座位费的设置不合理,顾客来酒店消费,酒店必须提供座位这类基本服务才能保证顾客正常消费,不应另外收取座位费。服务费是否合理则需看情况,如果酒店提前告知了顾客,同时在包厢内单独设置服务员,为顾客在消费时提供相应的倒茶斟酒服务的,则服务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包厢与大厅同样服务,则可以拒绝收取服务费。
遭遇霸王条款,消费者有三种维权途径:一是与酒店协商;二是向消协、工商部门投诉;三是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 虢灿
实习生 张岚 李慧
观点
取消“霸王条款”可倒逼商家服务提质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西餐厅酒店经理表示,包厢比大厅在装修、人工方面花费更多,所以很多饭店设置最低消费或是增加服务费来保证利润。《新消法》实施后,将给餐饮行业带来不少新变化,让饭店不能从酒水、包厢费用中盈利,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更加注重饭菜口味、提高服务品质来吸引、留住顾客。
不少消费者表示,取消包厢最低消费、能自带酒水肯定受消费者欢迎,但是担心餐厅变着花样来收费。
⑼ 你见过哪些商家的霸王条款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霸王条款,吃饭、购物的时候或许都能遇到,而很多人都会无奈地接受,其实对于各类霸王条款,我们要敢于说不,因为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笔者来和大家聊聊见过的一些商家霸王条款。
1、不交物业费不办理交房手续
这个问题就是笔者朋友最近遇到的,说开发商要交过物业费才办理交付手续,我告诉朋友,这是不合理的,一定要拒交。实际上,现在国内很多开发商都存在这种霸王条款,交房时会有各种费用,包括物业费,否则你拿不到钥匙。
其实交付房屋和交纳物业费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开发商无权把交纳物业费作为交房的前提。如果交房后,业主不交物业费,方法是很多的,比如协商、仲裁以及诉讼。它们完全是两种关系。
而且《物业管理条例》第41条规定,业主要按合同约定交纳物业费。其他情况的物业费用由建设单位交纳。开发商规定的不交物业费就不交房,完全是逃避义务和责任的行为,是非常典型的一种“霸王条款”,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2、禁止携带外来食品
此前看到过一个热门新闻,上海迪士尼禁止外带食品入园,而且还要检查行李,最后并大学生告上法庭。这些应该大家也能经常碰到,特别是一些大型游乐园,还有一些电影院、餐饮行业等,都会禁止消费者外带食品,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游玩场所和电影院,如果存在这样的规定,难道不是迫使消费者购买自营食品吗?
这样的条款限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还有第二十六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的规定。
3、会员卡转让收费
这种问题也很常见,笔者接着到最多的就是健身房和理发店。比如健身房,一些顾客办了会员卡之后,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继续锻炼了,想把健身卡转让出去,但健身房明确规定要收取一定的“转卡费”。笔者此前准备去一家健身房办卡时,就看到了这样的规定:“每张会员卡转让要缴纳300元人民币转卡费(转让次数仅限一次)”,当时就觉得是一种霸王条款。
其实对于这种条款,《合同法》也有相关条款,其中第79条规定,除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以及约定不得转让的情形外,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债务人无权进行限制。健身卡属于一种预付消费,消费者在进行转让的时候,健身房不得设置门槛和限制。
4、本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
这句话应该大家是最常看到的,在促销活动中还有各种会员卡背面都能看到,是服务行业的普遍措辞。这句话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平时可能没什么用,但当商家和消费者出现消费纠纷,有了这句话就可以推卸责任了,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们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其实就和商家产生了一种合同关系,依据《合同法》第39条规定,提供条款的一方要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进行说明。很显然,商家有说明的“义务”,而不是“解释权”,更不是“最终解释权”。
《合同法》还规定,合同发生争议,解释是其承担的法定义务,而不是最终裁决权。
其实,生活中的霸王条款远不止这些,大家在遇到霸王条款的时候如果不确定,可以拨打相关部门电话进行咨询,看看法律法规是怎么处理的,您遇到过哪些“霸王条款”?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