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真题
『壹』 刑法案例题求助
刘某实施盗窃时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已构成抢劫罪。王某某对版正在实施抢劫行为的暴力犯权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侵害人死亡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相关法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对犯盗窃、诈骗、抢夺等犯罪,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按照抢劫罪的有关规定处罚。《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对正在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王某某构成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诈骗罪,但两罪属于牵连犯,择一重罪诈骗罪论处。
王某某具有自首的从宽量刑情节。(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贰』 案例刑法学 案例分析题 急!
我认为是不能对吴某进行立案。这个问题的核心理由是吴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的客观要件。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杀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借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杀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险方法杀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对于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去杀害他人的,对教唆犯应直接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乘坐飞机发生飞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特别是遇到强烈风暴坠毁,是意外事故,是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而绝对不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吴无法预料和实际控制的小概率事件。如果我们说吃饭能噎死人,就每天给他哥哥吃饭,希望他哥哥噎死,可能直到他哥哥自然死亡,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相反,变成了吴某对于哥哥的赡养行为了。因此,吴的行为无法构成杀人罪的客观要件.
『叁』 一道刑法简单的案例分析题
犯罪嫌疑人复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制的方法,是受害人“自愿”地将财务交付给犯罪嫌疑人,这是典型的诈骗罪
肯定不是侵占,也不是盗窃!
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为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本案中既不是遗忘物,也不是埋藏物,更不是被托付保管的财务。
盗窃就更谈不上了,盗窃要求以秘密的方式窃取,本案中视光明正大的拿走的!
『肆』 刑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1.赵某致钱某死亡的事实,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什么?刑法理论对这种情况有哪几种处理意见?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赵某致钱某死亡的事实,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事前的故意。
对此刑法理论上存在多种处理意见,大致为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具体分为:第一种观点认为,赵某的第一个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第二个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认为成立想象竞合,有人认为成立数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时,对于死亡持间接故意,则整体上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时,相信死亡结果已经发生,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第三种观点认为,将两个行为视为一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故意视为一个故意,只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第四种观点认为,将前后两个行为视为一个整体,视为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处理,只要满足相当的因果关系,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我认为应当采取第四种观点,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因为第一个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应肯定第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且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图实现的结果相一致,因此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解析】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错误认识。其中事前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即事前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实施了一种犯罪行为,误以为已经发生了预期的结果,为达到另一目的,行为人又实施了另一行为,而事实上行为人预期的结果是由后一行为所造成的。本题中,赵某以为钱某已死亡,便将钱某“尸体”缚重扔入河中,实际上钱某系溺水而亡。因此赵某属于事前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对于事前的故意,刑法理论上存在多种处理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赵某的第一个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第二个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认为成立想象竞合,有人认为成立数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时,对于死亡持间接故意,则整体上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时,相信死亡结果已经发生,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第三种观点认为,将两个行为视为一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故意视为一个故意,只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第四种观点认为,将前后两个行为视为一个整体,视为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处理,只要满足相当的因果关系,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通常认为在此种情况下,第一个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应肯定第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且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图实现的结果相一致,因此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2.赵某的行为是否成立自首?为什么?
【参考答案】赵某成立自首。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一)项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注意这是针对后来不再投案自首而言。在本案中,虽然可以根据司法解释否认赵某的前一次投案成立自首,但不能否认后一次自动投案与如实交待成立自首。
『伍』 刑法案例分析题,急!
个人认为:
1、甲乙构成抢劫罪,因为甲乙的行为属于入户实施盗窃被发现,为版窝藏赃物权、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可以认定为“入户抢劫”。
2、甲乙构成抢劫罪中的入户抢劫加重刑,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甲构成累犯,因为甲35岁(年满18周岁)第一次是故意犯罪,且被判处有期徒刑,2004年1月刑罚执行完毕后在不到5年时间内,于2008年4月又实施故意犯罪,且所犯的罪仍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符合累犯的构成标准。
4、甲的诈骗行为已过追诉期效,因为甲的诈骗行为属于诈骗数额较大,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刑法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所以对甲的诈骗行为不予追诉。
5、丙不构成犯罪,丙只承担共谋盗窃范围内的故意,因丙未满16周岁,固不构成犯罪。
『陆』 刑法题案例
(1)张某等人犯了“抢劫罪”以及“非法持有枪支罪”和“故意伤害罪”。
(2)王、李二人的行为性质是“见义勇为”,属于“正当防卫”,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的杀人、强奸、抢劫及其他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进行正当防卫致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负刑事责任!
『柒』 刑法案例分析题
不是实际案件没有讨论价值,现在各种考试的刑法案例题放在实践中根本不能那样处理,尤其是司考,出的案例什么玩意儿,没有一点实用价值。
『捌』 刑法案例题目
你好来刑法的案例分析有题目给你源么,有题目的就针对他提出来的问题,一一回答即可,一般都是问你某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名,应当如何处罚刑法无非就是定罪量刑、或者是某某两人是否共同犯罪,主观心态是什么。能讲出法律依据的就在后面讲清楚。格式一般就是某某构成某某罪,理由如下。。。。。或者是根据刑法某某条,某某构成什么罪。当然你要结合案例做个分析的。基础知识学好了,这种题目不难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玖』 刑法案例分析题!!
定性处理如下:
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定罪
生产销售假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足以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
经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鉴定,生产、销售的假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一)含有超标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
(二)不含所标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贻误诊治的;
(三)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可能造成贻误诊治的;
(四)缺乏所标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甲将购买的“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限制性剧药故意制成虚假的“硫酸小诺霉素注射液”,并销售给他人,造成了一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主观上有直接的故意,符合生产销售假药罪的犯罪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