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古文

民法古文

发布时间: 2022-02-13 13:06:29

A. 急需古文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jiàng)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译文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内宫和朝廷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行善做好事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江山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能够扬名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认真小心,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愚钝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迁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不保留的进谏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我不知自己该说些什么了。
[编辑本段]【注释】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
创:开创。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未半:没有完成一半。(未: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
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
益州疲敝:指蜀汉贫困衰弱,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
(4)此:这。诚:的确。
之:的。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
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的臣子.侍,侍奉。卫,护卫。
懈:松懈。
于:在。
内:皇宫中。
(6)忘身:奋不顾身。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可以翻译为,大概。)
追:追念
殊遇:优待,厚遇。
(8)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光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过随便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微薄,轻视有志之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喻:譬如. 失义,失当,违背大义。以,以至。塞,阻塞。谏,劝谏。路,言路。
(13)宫:指皇宫。府:指朝廷(老版书、易中天品三国中解释为“相府”)。
(14)陟(zhì):提升。
罚:惩罚。
臧(zāng):表扬。否(pǐ):批评。臧否(pǐ):善恶。这里作为动词,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
陟罚臧否:升降官职,评论人物好坏。
(15)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
(16)作奸犯科:做奸坏的事情,触犯条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及,以及。为,做。
(17)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论,判定。
(18)昭:显示。
平:公平,
明:严明。
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指朝廷内外。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官名,皇帝的亲臣。
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
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志向,
虑:思想。
忠纯:忠诚无二。
(23)简:挑选。
拔:提升。
遗(wèi):给予。
(24)悉:全部
。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
咨,询问,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25)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26)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公正。
(29)晓畅:明达,通晓。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指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能力好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
(35)先汉:前汉,即西汉。所以: ......的原因
(36)后汉:东汉。倾颓:倾覆,灭亡,衰败。
(37)桓、灵:指桓帝刘志、灵帝刘宏。这两个东汉末年的皇帝政治腐败,使刘汉王朝倾覆。
痛恨:伤心遗憾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
。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
。长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
(42)躬:亲自,
耕:耕种。
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
(43)闻达:名声远扬。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 顾,看,拜见。
(47)感激:感动奋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许诺。 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效:实现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长)苗。
(54)奖率:激励率领。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希望。竭:尽。驽(nú)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nú),劣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此指曹魏政权。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办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的任务。
(60)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效,完成。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征询。
(64)察纳:考察采纳。
(65)雅言:正确意见。
(66)深追;深切地追念。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67)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赋于人。”
(69)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段意:
一:在分析蜀汉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四:举贤荐能
五:亲贤远佞
六: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七:追述白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八: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B. 民法通则注释本和民法通则有什么区别啊,想学习民法不知道什么书好,大家推荐下

民法通则是国家公布的法律条文,而注释本是供学习用的,有注释。就相当于古文和带注释的古文一样

C. 在上梁彗星的民法总论,感觉里面好多类似古文的句式,看起来好不爽,老师讲得也不太好,求推荐一本好的可

我正在看李建伟老师的《民法60讲》,感觉不错,挺好理解的

D. 文言文大学 古文《大学》的翻译!从所谓诚其意者到而后可以教国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
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
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
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
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
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X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
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
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
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
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
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
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
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
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
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
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
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
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
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
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
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的译文
[编辑本段]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E.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翻译成大白话

古文: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翻译:为君之道,要具备威仪正气,才能做万国的表率;君主要谨言慎行,勤勉政事,才能长治久安;治理天下要仿效先代圣贤的做法,也不要忽视国计民生,要体会到其中的艰难。

这是一幅对联,出自《康照题北京故有乾清宫联》,为爱新觉罗·玄烨写的一部楹联,收录于《中国楹联鉴赏辞典》。正因为乾淸宫是皇帝起居与理政之所,这一联语就着重从修身、治国两方面立意。“表正”,犹言表率。“万邦”,各国,统指各地诸侯和其它国家。“慎”,谨慎。“厥”,其。“身修”,自身修养。“永”,长。“弘敷”,大力倡导。封建时代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称为“五典”全联的大意是说:要作各国的表率,就得谨慎地注意自身的修养,思虑国家大事要有长远的观点,大力倡导“五典”,不要轻视老百姓的事,那些事办起来是很艰难的啊!这是康厢对自己,也是对后代皇帝提出的为政要求,虽然讲的并未超出君权至上和封建伦常那一套大道理,但综观他一生的政绩,他确乎是认识到“民事惟艰”,而在“慎厥身修”,努力励精图治,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F. 翻译文言文句子

适宜于哥哥,适宜于弟弟。”适宜于兄弟而后才能教化全国的人
”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

G. 有关礼与法关系的名言,最好是古文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观点1:“礼”与“法”的现代诠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现代诠释是我们讨论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基础.所谓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现代诠释其实质就是用现代的西方的“法”的 “理论体系”或者说“话语体系”去界定中国古代“礼”与“法”的性质.在我们现代人的“法”的观点中,中国古代的“礼”与“法”到底是什么?
然而,由于在中西文化的语言体系中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语意表达,因而这项工作本身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明显的十分不“科学”.这种困难在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开始就存在,例如严复就明确地提出过:“西方‘法’字,于中文有理、礼、法、制四者之异译”.
观点2:“礼”是一种行为规范的体系,它融宗教规范、道德规范、伦理规范、行政规范、法律规范于一体.
中国古代的“礼”的范畴远大于今天的“法”,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广泛地调整着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生活.“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因而,我们今天说礼是自然法、神权法、习惯法、民法、宪法等等都有一定道理.但“礼”就是“礼”.
观点3:在中国的古代,礼是今天的“法”体系的核心内容,但今天的“法”体系又不仅仅包括礼,而且律、令、格、式、例、敕以及民间的家族村落法也属于今天的“法”的体系.
观点4:中国古代的“法”是与“礼”并存,且主要是在“礼乐崩坏”之后建立的另一种行为规范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刑”与“政”,即“刑律”与“政令”. 譬如,古文中的“法”字,本身就取“灋”型,对此,《说文》解释到:,“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法”与今天的“法”的定义有更多的相似性,但古代的“法”更多是今天的“法制”,而“法理”部分则要到“礼”“义”中去寻找.
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
观点1:(礼法之争的历史背景)“法”“刑”作为一种独立于“礼”的行为规范很早就存在,刑起于兵,《尚书》中的“誓”“诰”“五刑”都是“法”的原型.但法的真正兴起,作为一个系统是在“礼乐崩坏”之后,传统的“礼”已经无法调整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政治生活,思想家们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救世之路:法家抛弃“ 过时”的礼乐秩序,企求“重建”“刑”“政”的秩序体系,而儒家试图对“礼”进行革新,在礼的范围内“复古”社会秩序.
观点2:(礼法之争的政治焦点)“礼”的重要特点是“别”“分”,维护“宗法”体系中传统血缘政治贵族的等级特权.“法”“律”的重要特征是普遍适应性,《说文》解释道:“律,均布也”.即“壹刑”,刑无等级.“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其 “变法”的重要政治取向是剥夺贵族的特权,建立君主集权的“郡县制”.
观点3:(礼法之争的价值焦点)“礼”之规范体系以“德”为基础,以“教化”“修身”为手段,以“和谐”“中庸”“平衡”为目的,以“仁爱”为规范的价值追求.而“法”之规范体系以“政”为基础,以“刑杀”为手段,以“耕战”“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功利”为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的“礼”“法”合流
观点1:“礼法”合流的目的是为“法”提供一个“仁爱”的“善、良”标准,以“礼”之“德”为“法”的基础,为法条的合理性提供“礼”的依据.
观点2:“礼法”的影响是相互的,其结果不仅改造了“法”,而且改造了“礼”.“礼”的特权不仅仅赋予皇室贵族,而且赋予官僚贵族,又同时受到君主集权的极大限制.
观点3:“礼”的“差等”性与“法”的“普适”性的矛盾与冲突一直存在,贵族特权在法律中的体现在魏晋时走向高峰,不仅是“八议”“请”“减” 等刑罚制度的确立,而且“九品中正制”将“家世”作为首要的任官标准.而到唐朝礼法结合几近完美,但“科举制”的推行证明了政治家对“礼”的特权开始进行反思,但最终没有严格执行,唐朝因而也没有罢脱“藩镇割据”进而灭亡的悲惨命运.而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重典治吏”都可以发现“礼法”之间的这种矛盾的踪影

H. 文言文翻译:“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恤隐民事,如此之缠绵也。”

所以,周朝的积累基础、树立根本,厘定礼仪,节制管理人心,体恤怜悯人民的德行,就是这样的连绵不断。

I. 记棚民事 文言文阅读答案

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4、棚民,即无地搭棚而居的流民.如何安顿他们并改善他们的生活,以防止形成严重的社会矛盾,曾任安徽巡抚的董文恪,看到皖安山区闲置大片山岭,便上奏朝廷请求批准让棚民们去开发这些山岭.真是一个好巡抚,此事也是多么好的民生工程.没想到居然遭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反对,其理由是山上有他们的祖坟,这一开发,会破坏其家的风水,官司打到了官府.董“省长”很是不解,也很是生气,但他又知道此理由涉及“大礼”,又可能是其私有财产,并没有派出什么搬迁队带着什么家伙什,以官府非常冠冕堂皇的名义强行搬迁,而只有在给朝廷的奏章中发出无奈的感叹.
董“省长”去世后,其家人请梅曾亮为他修“年谱”.当梅看到这些奏章后,很为其感动,并赞同其观点.过一段时间梅先生回乡,想到这一问题,便“问诸乡人”,没想到根本不是什么“风水龙脉”问题,竟然事关“三农科学发展”.“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1] .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犁锄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梅先生听了这个实情,也觉很有道理.
既要解决民生稳定社会,又要防止破坏环境引起更大的社会民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个两难,梅先生陷入无法回答的困境,只好在文后作了这样的交代:“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5、A:网开一面:秦岭北麓,沣河以东,北张古镇坐落于此。站在北张古镇曾经的集市所在地——沣河大桥桥头,只见麦苗青青、沣水潺潺,雪团儿般的羊儿静立于河边啃着野草,30余里开外的黛色秦岭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村庄里鸡犬之声隐隐入于耳际,静谧安逸、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难怪在两千多年前,汉家天子也贪恋这里的美景,将此地划出一片作为皇家狩猎场,由此也诞生了一句充满仁爱的成语——“网开一面”。
释义: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B:竭泽而渔:先讲竭泽,所谓竭泽就是放干池子中的水,能够见到池子的底;再讲而渔,所谓而渔就是捕鱼,可以用多种形式捕鱼。表面意就是这样,比喻意为: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的目光短浅之人。

J. 民法概念,负担行为。

其实这句话说的这么古文应该是来自台湾的相关法典。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是相对而言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负担行为的发生不以负担人有处分权为基础,因为负担行为不发生 权利的变更转移等。只要负担人认为有负担的必要即可。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大陆民法最为重要的对法律行为的分类之一。但我国民法体系中尚未采用。在德国以及台湾民法中都采用了这一体系划分。 所谓负担行为是指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或若干人)承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之义务的法律行为。它的首要义务是确定某项给付义务,即产生债务关系。一般说来,负担行为是以发生债权债务为内容的法律行为,也叫债权行为。 一般说来,对于交易的过程,负担行为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是暂时的,是物权或其他权利变动的准备阶段。通说认为,负担行为一般通过合同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单方法律行为表现,比如赠与、租赁。相对应的概念是处分行为。 负担行为不以有处分权为必要,出自价值判断,“倘负担行为之生效须以处分权为要件,则出卖他人之物,出租他人之物均不发生契约上之效力,与债务契约本质有违,不合交易之需要。”(《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5》王泽鉴关于负担行为的定义可以考察梅迪库斯的定义.“负担行为产生一项或多项请求权,或者—在现金交易行为中—至少产生一项能够保留给付的法律原因.负担行为主要包括债务合同,也包括无因的负担行为.”所谓的现金交易行为可以理解为即时买卖,之所以特别强调,是因为在该行为中通常不需要从事负担行为,即负担行为在上述定义中的一项或多项请求权产生的同时已经履行完毕了.负担行为一般都是有因的,无因的负担行为指排除债权转让等在债法中规定的合同,但属于准物权行为的法律行为,例如承担票据上义务的行为.负担可谓是通过产生请求权的方式为作用于某项既存的权利做准备.处分行为则是直接完成这种作用的行为。</SPAN>

热点内容
劳动法非定时工作制 发布:2025-02-06 17:25:21 浏览:638
民法自然年 发布:2025-02-06 16:22:48 浏览:542
辽阳司法所 发布:2025-02-06 15:42:18 浏览:62
雇佣律师 发布:2025-02-06 15:30:25 浏览:278
刑事诉讼法第151条具体内容 发布:2025-02-06 15:09:35 浏览:271
法考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主 发布:2025-02-06 15:08:22 浏览:724
劳动法福建哺乳期 发布:2025-02-06 14:58:58 浏览:94
审议环保条例发言 发布:2025-02-06 14:57:38 浏览:757
信访听证会结论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4:35:04 浏览:602
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多久可以消除 发布:2025-02-06 14:32:33 浏览: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