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少年
『壹』 青少年该如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青少年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应该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要监督国家有关机关的执法行为。
『贰』 民法典20条关于未成年的内容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是如果父母尽不到应有责任,法律会主持公道,必要时甚至会撤销其父母的监护资格,并指定新的监护人。
【法律分析】
未成年是受法律保护的,除了未成年保护法之外,其他相关法律也有相关的规定。未成年的监护人和未成年的民事能力等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可以更大力度更加全面的保护和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合法和谐发展。保护未成年人,保护下一代,稳定社会治安壮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家庭合睦,家庭幸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儿童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8周岁是民法典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年龄节点,是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界点。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一切民事法律行为都无效,哪怕是接受赠与。国家民事行为能力的界线是8周岁,8周岁以上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抚养权的确定与其权益密切相关,应当尊重他们的真实意愿,更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三条 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
『叁』 青少年可以参加民法典吗
青少年可以参加民法曲
『肆』 民法典多少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典规定十四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段时间,青少年心智发育不全,需要有监护人。
『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多少周岁以上的未成年
我国民法典明文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我国与国际主流做法一致,将18周岁作为成年人的标准。之所以将18周岁作为分界线,系充分尊重自然人成长认知的科学规律及充分关照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首先,自然人的理性能力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18周岁的自然人通常具备了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预测自己行为的效力,并且对后果有相应的承担能力。其次,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尚不健全,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七条:【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标准】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一条:【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陆』 民法典关于儿童的规定
口罩是阻断呼吸道分泌物 传播的有效手段
就是要你好看。
一九五五年九月下旬一天中午,我偷溜上一列从洛杉矶开出、朝圣巴巴拉(Santa Barbara)而去的货运火车。我头枕在行李袋上,翘着腿,注视着天上的滚滚浮云。那是一列慢车,我计划在圣巴巴拉的海滩睡一晚,隔天一大早再偷溜上一列开往圣路易斯-奥比斯蟹(San LuisObispo)的慢车,要不就是等到傍晚七点,溜上一列到旧金山去的直达车。
5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
7编、84章、1260条!
一生各阶段的权利
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未成年人又因其身份的特殊性,
成为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部分。
今天,和团团一起来看看
民法典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守护从孕育到成年的各个阶段
胎儿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民法典在总则编“自然人”章节中,加入新规,将一个人受保护的起始点前移到了胎儿时期。
“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这不仅为近些年热点的基因编辑等划出红线,也为一个生命从最开始提供法律保障。
八周岁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用通俗的话说,八周岁以上的小孩,就可以“帮家里打酱油了”。
十六周岁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八周岁
“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守护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权益
5点速览民法典在维护儿童权益方面
有哪些进步——
一、《民法典·总则编》结合疫情,完善了因疫情等突发状况下对儿童的保护。
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民法典对监护制度作了进一步完善,规定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该条能有效避免当父母因疫情被隔离而儿童却无人照料的情况,完善了因疫情等突发状况下对儿童的保护。
二、《民法典·物权编》新增“居住权”规定,有利于保障儿童的居住权
物权编的一大看点就是增加了“居住权”的相关条款,目的是实现对社会弱势的保护,比如妇女、儿童、老人。而儿童作为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在未能独立生活前必须依靠在父母或者其他近亲属的抚养才能健康成长,此次意定居住权(可通过协议或者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出台,给予儿童居住权有充分的协议余地,特别在儿童父母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时候。
三、《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新增部分条款,有利于保障儿童的各项权益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为家庭成员树立了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的价值准则。优良的家风支撑着家庭的和谐与平安,塑造着家庭成员的高尚品格和良好行为。家风同样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正,则民风淳。”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李明舜认为,以法律的形式强调树立优良家风,宣示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强力倡导,可以强化家庭和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推进家庭弘扬优良家风的知行合一。而这条规定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家庭中的儿童,儿童需要在一个优良家风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努力塑造高尚品格和良好行为,有利于降低今后未年人或者孩子成年后可能违法犯罪的概率。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将《婚姻法》修改从原本的“任何人”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进一步明确了不得危害或者歧视的主体范围。在第二项中扩大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抚养费的范围,包括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进一步保障了虽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权益,比如脑瘫儿、残疾儿、因患病或意外等无法独立生活的非婚生子女等。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明确了离婚后子女抚养问题,父母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由人民法院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同时,增加了已满八周岁的子女自行决定跟谁的条文,尊重已满八周岁的子女的意愿,更有利于子女在其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将《婚姻法》将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当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更改为“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这就给将来法院裁判一方负担子女全部抚养费提供了法律依据,现实生活中,一方婚后回归家庭,基本上放弃了自已的职场生涯,离婚后再度回归职场难度可想而知,收入也将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若判决双方各半负担子女抚养费,极有可能导致子女的生活质量下降,该条规定有利于使父母离婚后的子女其生活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四、《民法典·收养篇》新增或修改部分条款,完善儿童的收养制度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八条结合我国的二胎政策,将收养人的条件从“无子女”扩大到“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拓宽了收养人的范围,与现行人口政策一致,有利于促进更多的孤儿被收养,回归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同时,增加了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的要求。如果收养人有违法犯罪的前科,可能会存在对被收养人不利的情况,该条对收养人条件加以限制,有利于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零二条将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四十周岁的年龄限制,从“男性收养女性”扩大到“收养异性子女”,即增加了“女性收养男性”的限制,其本质上增加了对男性未成年人的保护。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零五条增加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收养评估”,有助于符合收养条件的被收养人和收养人建立合法的收养关系。
五、《民法典·人格权编》新增条款,一定程度扩大儿童的“选取姓氏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规定使儿童的“姓氏权”不再局限于随父姓或随母姓,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专家解读:
民法典解释这5类问题
具体应用到现实中,
会是什么情形?
能解决哪些问题?
来看看法律专家的解读5种情况——
0
1
涉及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条文要点:孩子八岁就可以在某些事项中为自己做主的能力了,不要忽视孩子的权利;十八岁就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不能强制干涉孩子的权利。
『柒』 青少年如何以自身行动促进民法典的实施
法律分析:1、全面知悉自身的权利内容,有助于青少年勇敢地和各种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提高其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各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2、青少年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期,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使青少年全面了解自身各项人身权利,培养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3、青少年在日常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守民法典的原则,尊重他人民事权益。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捌』 民法典如何保护少年的我们作文500字
现在的民法典对保护少年儿童起着重要意义,并且出了未成年保护护法
『玖』 作文民法典,青少年成长路上的保护伞怎么写
写作思抄路:围绕《民法典》的中心思想袭,结合自身感受得描述,正文:
《民法典》充分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路上的保护伞,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高空抛物、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给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相关的点点滴滴。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坚持问题导向。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自然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民法典》更好的体现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够真正用来解决和调解现实生活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为了加强民事立法相关活动和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我们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同时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尺标,我们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发挥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多方面推动《民法典》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