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刑法典
A. 西周的九刑是指那九种
有两种理解:
1、《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袭商朝的五刑制度(墨、劓、剕、宫、大辟共五刑),又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以上的九种刑罚为为西周的九刑。
2、或认为是墨、劓、宫、刖、杀、流、赎、鞭、朴九种刑罚
墨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青。劓刑就是割鼻子。宫刑不多说了,刖刑就是砍断脚。杀和流(流放)也应该都懂的。赎刑,就是指用财物抵免刑罚。鞭刑就是抽屁股,好像鞭子上会故意弄上许多刺。朴刑就是打板子。
B. 西周的刑法原则主要有那些
西周主要刑罚刑法原则
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西周时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礼记•曲礼》中也载:“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日悼。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它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作为矜老恤幼的标志,后世法律沿袭和发展了这一制度。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尚书•康诰》中说:“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杀。”这反映了西周在定罪量刑时考虑到犯罪者的主观动机。
增加:三宥之法。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考察人的主观动机,原心定罪。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西周时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对犯罪事实有疑的案件,实行从轻处断或赦免罪责的原则。《尚书•吕刑》中记载:“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这也是“明德慎罚”思想的体 现。
增加:三刺制度,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4、宽严适中原则。西周在定罪时强调”中道”、”中罚”、”中正”,即要求宽严适中,罪刑相当。《尚书•吕刑》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中为不轻不重。强调量刑时要恰如其罪,不可畸轻畸重。
5、因地、因时制宜。“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吕刑》中载有“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即主张结合犯罪的主客观情势权衡量刑,不可一味地从轻或从重。
6、上下比罪。所谓“罪无正律,则以上下而比附其罪”,“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7、同罪异罚。
这是体现宗法等级制度的刑法原则。《周礼•秋官•掌戮》载:“凡杀人者,踣诸市, 肆之三日。刑盗于市。凡罪之丽于法者亦如之。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即一般人犯杀人或盗贼罪,要在闹市正法,并暴尸三天示众;而王族或有爵位的贵族犯死罪,则由甸师氏秘密处死,一般不当众行刑。并且“公族无宫刑”,应处宫刑者,由贵族们议决减免。此外,《周礼•秋官》关于八辟之法的规定, 亦公开赋予特定身份者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后世的”八议”制度即源于此。
C. 西周时期只用于有罪贵族和官员的刑法是
西周时期只用于有罪贵族和官员的刑法是鞭刑。
鞭刑,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产生,但是鞭刑做为有实体文字记载的刑罚,则出现在西周中期。
西周的鞭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关于鞭刑的行刑工具和行刑的部位。
行刑的工具是荆条,行刑的部位是背部。
二、西周鞭刑的适用对象。
《尚书.舜典》说:“鞭做官刑”;《尚书.孔传》载:鞭是“治官事之刑”;马融《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载:鞭是“办治官事者之刑”;朱熹认为它是“官府之刑”。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鞭刑与官府、官吏有关。因此西周的鞭刑可以称作治吏刑。
三、鞭是从刑,鞭扑不分。
西周的鞭刑实与扑刑无异,是一种用以为教的扑刑,是一种最轻的刑罚。其实西周鞭刑名为“鞭”是为“扑”,是针对奴隶主贵族犯罪而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刑罚,因此,又可以称作官刑或教刑。
四、除了做为主刑附加刑以外,还可用作刑讯拷囚。
参考资料:摘自张秋华《中国古代鞭刑考》
D. 西周的刑法是怎样规定墨刑刑罚的
西周时,刑法规定“墨罪五百”,即列举应处以墨刑的罪状就有五百条之多。《尚书·吕刑》篇也云:“墨罚之属千。”可见,当时的刑罚是很严厉的,百姓稍有小过,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隶主贵族常用黥面者做守门人(《周礼·掌戮》)。因为这些人的脸上带有标记,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出来,所以他们一般都不会逃跑。而且受过墨刑者的四肢是健全的,不影响劳作。春秋战国时,墨刑的使用仍比较普遍,且黥有了不同的种类。如《秦简·法律答问》有对奴妾“黥颜颓”之刑。颜,指眉目之间,即面额中央。杝,也作頄,頄即颧。颓即面之颧部。黥颜杝就是在人面额中间及颧部刺墨。当时各国常使用黥面的囚徒去做各种苦役。秦商鞅变法时用法极严酷,有一次太子犯法,不便加刑,商鞅就把太子的师傅公孙贾黥面,以示惩戒。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请焚烧《诗》《书》等儒家经典,规定说,如果命令下达之后三十天内不烧者,要“黥为城旦”。《秦简·法律答问》也有“城旦黥”的记载,当为对城旦所施加的特种黥刑。城旦是一大早就起来修护城墙的苦役工。当时“黥为城旦”成为一种比较固定的处罚犯人的措施,这样的犯人遍布全国各地。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队伍中,就有许多受过黥刑的囚徒。例如被高祖封为淮南王的英布,年轻时也曾因罪受过黥刑,因此《史记》《汉书》为他作传就称为黥布。
E. 西周时期的刑事法制较之前有哪些进步
西周的治国模式是奴隶社会较为完备的时期,其“保民”,“明德慎罚”的立法思想与目前国家提倡的“以德治国”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礼刑结合”。
以德配天君权神授说的产生,认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独有的神,而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西周统治者感到仅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兼顾人事,重视民心向背,既敬天,又保民。
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治国方略运用于法制方面就是要明德慎罚。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这意味着神权思想第一次动摇,为战国时期神权的进一步衰落和儒家思想产生提供条件。
(5)西周的刑法典扩展阅读:
西周时期的刑事法法律形式:
1、礼。西周法的基本形式之一。又称《周礼》,为周公所制。所谓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宗法传统习惯进行整理、补充,厘定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及相应典章制度、礼节仪式。礼在西周伴随着宗法思想与制度的系统化而发展成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
2、刑。西周法的基本形式之一。相当于现代刑法典,迄今所知有《九刑》、《吕刑》。尤其是《吕刑》,贯穿明德慎罚精神。
3、誓。即誓词,周王或诸侯发布的战前动号令,属于军令。
4、诰。即训诫之词,周王对诸侯发布的命令。
5、命。即王命,周王对某一具体事务临时发布的命令。
F. 西周《吕刑》中规定的罪名有
BCDE
西周初年即有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用以镇压劳动人民。西周中期,阶级矛盾尖锐,周穆王命吕侯(亦称甫侯)制定《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
刑,共三千条。可这些刑罚主要为了镇压劳动人民。《礼记·曲礼》(上)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可见礼与刑都是有阶级性的。
编辑词条
G. 西周的刑罚有哪些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继承神权,提出德治思想。
l、以德配天
2、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提出的一种法制思想。内容简单说来即提倡德治,谨慎使用刑罚。
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法制观,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3、刑法世轻世重:(西周)是指应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具体内容是:“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西周立法概况:
1、周公制礼:西周时期周公将夏商时期的礼制加以整理编撰而成。
2、西周时期的礼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规范。
礼的内容:“亲亲”与“尊尊”是礼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影响中国古代法律的两项重要制度。“亲亲”“尊尊”、维护的是以父权为主的家族关系和以君权为主的等级关系。
3、吕刑。西周时期周王朝司寇吕侯所作,又称甫刑,注意尚书中的吕刑篇不是成文法典,而是对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记录。
4、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有两种含意: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西周的刑法。
5、遗训、段彝。“遗训”是指先王留下的遗制,“段彝”是指商朝的习惯法。
刑事司法政策,是刑事政策的司法化,是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刑事司法政策的考察,离不开对刑事政策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刑事政策的不同,主要是对不同的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具体反映,刑事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而中国刑事政策发展的历史无疑也蕴含在中国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之中,体现在刑事司法过程的法律适用之中。自先秦中华法系初成直至晚清法制改革之前,中国历代的成文法典始终处于民刑不分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诸法合体”,但又以刑为主。中华法系的成文法典,大都以维护其封建统治政权为中心,将不利于其政权稳定、不利于其封建统治的行为统统禁止于法律之中,行为性质涉及民事、刑事、行政等各领域,国家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一律规定为犯罪,科以刑罚,国家司法机关也没有明确的民、刑划分。因此,对于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有关于刑事法制思想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刑事法律政策的变迁。
H. 西周时期刑法的发展
西周
一、 法律思想及其影响
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天”或“上帝”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天命”属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意味着神权的动摇。“德”的要求,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明德慎罚”,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明德慎罚”主张被儒家学派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法律思想和法制方针,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的一种法律观念。
奠定了“重民”、“ 重德”、“仁政”的传统,为春秋战国时期神权思想进一步衰落和儒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 “礼治”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特征 神权和族权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了“礼”。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将夏礼、商礼发展成一整套以伟胡总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周人看来“礼”是治理国家的唯一准绳。 周礼始终贯穿着“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四个原则。“亲亲”即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宗法原则,维护家长制;“尊尊”即下级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一国之君,等级原则,维护君主制;“长长”即小辈必须尊重长辈;“男女有别”即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和同姓不婚。最基本的是“亲亲”和“尊尊”,都为巩固宗法等级制服务的。从此两基本原出发,周礼特别强调“孝”、“忠”。 “亲亲”和“尊尊”是西周立法指导思想,“孝”和“忠”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礼治”基本特征是“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公开不平等的特权法,即奴隶主贵族享有特权的奴隶制法。是西周指导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则。
三、 主要法律形式 立法概况
周文王之法“有亡慌阅” 《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吕刑》,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作修刑辟”,制定了西周一部重要的法典《吕刑》。 周公制“礼”,形成一整套一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主要法律形式(礼、刑。 还有誓、诰、命等王的命令。) 1.礼。又称《周礼》。 2.刑。《九刑》、《吕刑》。《吕刑》贯穿着“明德慎罚”的精神。 3.誓。属军令。4.诰。周王对诸侯发布的命令。 5.命。王命。
四、 礼的渊源、性质与作用
“礼”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玉和鼓成为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代表物)。 西周宗法因嫡长子继承制的最终确立而系统化。
“礼”的很多规范实质上具有法律甚至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礼起重大作用。 五、礼与刑的关系
“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礼”的功能,重在“教化”。“刑”则相对处于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礼”行为,进行刑罚处罚。
六、 刑罚制度
《吕刑》中的“五刑”、“五罚”、“五过”。 “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五罚“,即赎刑。如以“五刑”定罪量刑有疑问时,就罚罪犯出铜赎罪。 “五过”,即赦免。
此外,还有鞭刑、罚丝、流放。罚丝,是对贵族的一种处罚。
七、主要罪名
不孝不友罪——“不友”不尊敬兄长,破坏了“亲亲”“尊尊”为原则的宗法等级制 寇攘奸宄罪——所谓盗窃罪。是侵犯财产所有权的重罪。
群饮罪——禁止周人聚众饮酒。总结商朝统治者饮酒作乐的教训 “贼”“藏”“盗”“奸”罪——“贼”毁弃礼仪;“藏”窝藏“贼”者;“盗”偷窃一般财物;“奸”盗人宝物。
诽谤罪——议论天子 不从王命罪 违背誓言罪
八、主要刑法原则与形势政策
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眚”是指过失之意,“非眚”即是故意。“惟终”是指惯犯,“非终”则是指偶犯。这种制度说明当时对于过失犯罪、对于犯罪人主观恶性上的差别,已有较清楚和深刻认识。
罪人不孥。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罔厉杀人。不乱杀无辜,罪刑相应的意义。
罪疑从轻。“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即。对判“五刑”而有疑者,可减按“五罚”处罚;如判“五罚”而有疑者,则予以赦免。
同罪异罚。“刑不上大夫”的体现。“八辟”。宫刑不适用于贵族,对贵族处以死刑的地点和方式也不同。
宽刑适中。刑当其罪,不轻不重。适用刑罚要慎重,力求不偏不倚,不轻不重。
I. 西周时期的主要刑罚原则有哪些
1.区分犯罪的故意和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
由于周朝宣扬一慎刑”原则,因而在刑法中初步划分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区别。《尚书·康诰》说;“人有小罪,非,乃惟终,……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催灾,……时乃不可杀”。这里的非青、青、惟终、非终分别是指故意、过失、惯犯和偶犯。在处刑上,故意和惯犯,虽是小罪也处重刑,过失和偶犯,虽大罪亦可减刑。此刑法原则表明了西周刑法打击的重点,同时也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在定罪量刑时,是考虑到犯罪者的主观动机的,这说明西周时期在刑法理论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2.刑罚世轻世重原则
所谓“世轻世重”,即刑罚要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取轻重不同的灵活手段。《周礼·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就是说,对于新征服的地区,为收取民心,要用轻刑;对于统治时间较长,治理情况较好的地区,要用中刑;对于不服从统治,犯上作乱较多的地区,要用重刑。西周的统治者已认识到,只有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用刑,才能使刑罚镇压更有力。这种思想后来被融人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中,对以后各封建王朝影响很大。
3.赦宥原则
西周定罪量刑时体现三赦三宥的原则,体现了矜老、怜幼的宽容。所谓三赦,即“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合愚”。幼弱指七岁以下,老耄指八十岁以上,蠢愚指白痴、这三种人犯罪可以赦免其罪。所谓三宥,即“一曰宥不识,二曰宥过失,三曰宥遗忘”。对此三种情况皆可宽宥原谅。
4.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
西周时期为进一步体现慎刑原则,谨慎适用法律,凡是疑案难案,都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赦免的办法。按《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与罪疑从效相联系的还建立了赎刑制度,因疑而赦,须缴纳木同数量的赎金。
5.宽严适中
西周时期,在定罪量刑上强调“中罚”,即实行宽严适中原则。
J. 吕刑的西周刑法概况
西周初年即有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用以维护其统治和社会安定。西周中期,阶级矛盾尖锐,周穆王命吕侯(亦称甫侯)制定《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
《礼记·曲礼》(上)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先秦时期,上下有尊卑之意,亦有重轻之义,是以释义该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而后来的统治阶层扭曲为特权阶级可以免予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