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题不会做
1. 一道刑法题我不会啊
根据开法修正案四的规定,其对八种犯罪做了新的修正,可是没有明确修正案实施的时间,只能适用于修正案通过后发生的案件。而甲的行为发生于刑法修正案四之前,只能适用于1997年刑法的规定。根据1997年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才能构成犯罪。而甲的行为至案发尚未造成严重的后果,尚未构成犯罪。
所以只有第四个答案是正确的。
2. 刑法案例分析做题课程,不会写怎么弄
刑法案例分析,是指根据所给案例,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定罪量刑所作的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二是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三是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
3. 刑法大题做题经验和技巧
技巧;
1,刑法袭是犯罪学说,所以,要解答“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分;
2,“犯罪”要从犯罪构成的要件;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主面去分析解答;
3,要从犯罪标准(数额、行为轻重)去解答;
4,最重要是要以答案的标准去解答。因为每年所谓的标准答案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司法考试“很我法律专业毕业的或从事审判别实践几十年的人考试通过不了?就是他们的答案,是符合法律规定,而答案是错误的。
例如,亲人和朋友有难,救助的行为。“甲在火灾之际,为救女友而没救母亲构成不作为犯罪”.按照我同法律规定;1救女友而没救母亲,合法。2都不救助,合法。
理由;1,救女友而没救母亲,二人生命权利是一样的。2,“不作为犯罪”是来源于法律直接规定,不可比照(类推),3,此案例属于亲属和朋友发生灾难救助,我国刑法没有对亲属和朋友发生灾不救,构成犯罪的规定。4,子女对母亲有赡养义务,没有灾难救助义务。
“不作为犯罪”案例。母亲拒绝给婴儿喂奶,造成死亡。 属于不作为犯罪."给婴儿喂奶",是法定义务,“拒绝”是不作为。
4. 一道我不会的刑法题
A正确。考虑如果不改刹车装置 也会有死亡结果
B正确。这个很明显 是乙的行为导致苏某在悬崖边上
C正确。后来的条件阻碍了丙的行为
D正确。厮打引起的走火
楼主要注意,考虑因果关系并不是考虑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另外,要注意“条件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
行为人的行为只要是对结果自始至终发生作用的条件,就是该结果的原因;但是,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作为结果发生的条件之一,对结果的作用中途被其他条件打断,而由其他条件独立导致结果,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中断,后来的独立导致结果的条件视为优越的原因。
5. 刑法的问题我不会
你好。
盗窃罪和侵占罪的区别之一是:被侵犯的财物是否他人占有。
若为他人占有的系盗窃罪,脱离他人占有的系侵占罪。
若有不明白,可以QQ我。号码见我个人资料。
6. 刑法题,麻烦做一下啊,谢谢了,辛苦了
这些我都学过忘了啊。
7. 刑法题目我不会。
看前面,违反交通规则将C撞成重伤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而且嫌疑人对C的伤害结果,并没有刻意追求,不能说是故意,只能说是过失。主观上也符合交通肇事的构成要件。如果说是过失致人死亡,那又不符合特殊罪名优于一般罪名的原则。至于嫌疑人对B的追杀的故意,是另一个犯罪的构成要件。
研究刑法分论,一定要时刻以犯罪构成四要件为主,动机和目的并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不必优先考虑。
8. 刑法问题,要回答专业点的,谢谢,因为本题目比较难!!!!!!!
张某的行为抄:
1、构成犯袭罪;偷自己的东西,但处于有权机关控制下的财物,仍是盗窃;
2、转化型抢劫罪;在实行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使用暴力致使他人受重伤的,转化成抢劫行为处理。
3、故意伤害罪;因开车撞击他人造成重伤。
4、事后不可罚的行为;以为他人已死,掩埋“尸体”是隐藏罪证的行为,不单独进行刑法上的评价。
5、触犯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实行数罪并罚。
对方致死是因为野外陷阱条件致使直接掉落陷阱摔死,此外因是重大、直接的,阻断、消除了原来的车撞致伤因果关系。 张某对此种致死后果没有故意或过失。
9. 刑法题目我不会
A 根据刑法第238条第抄1款、第2款的规定,袭犯非法拘禁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非法拘禁罪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所以正确
B 绑架,劫持人质、勒索钱财是绑架。
C 典型的绑架,正确。是绑架罪
D 没有实行绑架行为,绑架罪不成立
答案AC对的
10. 刑法分论的题我不会
2001年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规定:行为人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劫取财物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实施抢劫后,为灭口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在客观方面,抢劫行为是一种双重行为,由目的行为和方法行为构成。目的行为是指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具有当场性;方法行为是为能当场劫取财物实施的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人身强制的行为。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形成有机的统一。
本题中甲、乙二人为劫取财物将丙杀死,行为人在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的方法(故意杀人),致丙发生当场死亡的后果。在这种情形下,杀人作为暴力方法的具体体现,属于抢劫罪的方法行为,其目的是劫取财物,当场取得丙随身携带的现金2000余元。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就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情形规定了加重的法定刑,因此甲、乙的行为不应以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进行并罚,应以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进行处罚。上述的司法解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抢劫罪定罪也更符合立法原意。若行为人实施抢劫后,出于灭口、报复或销毁罪证等而故意杀害被害人的,这种情况下,由于杀人行为不再是抢劫的方法行为,而是属于新的犯意下实施的另一犯罪行为,因而应定故意杀人罪,与抢劫罪实行数罪并罚。
盗窃罪是指以秘密窃取的方法,将公私财物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下非法占有的行为。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甲、乙当场取得丙随身携带的现金2000余元的行为显然不符合盗窃罪和侵占罪的犯罪构成。
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劫持他人的行为,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及公私财产所有权等。本题中丙的人身权和生命权已因甲、乙的抢劫杀人行为而被非法剥夺,甲、乙二人未实施绑架丙的行为,所以甲、乙不构成绑架罪。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索公私财物的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向公私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强索财物的行为。甲、乙抢劫杀人后,发现丙的经理身份,产生新的犯意,经谋划后打电话给丁,诈称将要实施杀害丙的行为对丁进行恐吓威胁,勒索丁10万元现金,其行为符合敲诈勒索罪的特征,因此,本题甲、乙二人的行为应以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未遂)实行并罚,选项C正确。
本题最大的干扰项是选项A,如果将甲、乙以胁迫的方法,向丁强索10万元现金的行为认定为绑架,显然是把甲、乙杀人的行为作为抢劫的方法认定,又作为绑架的手段认定,违反了不得重复评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