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1. 为什么要树立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理念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决定着法治活动、法治行为和法治效果。在人民法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国体和政体,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等战略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并在各项司法活动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是人民法院司法的灵魂和思想基础。因此,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学习好、掌握好、贯彻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和理解人民法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有些审判人员重实体轻程序,不能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案。二是不善于把为大局服务和依法审判有机结合起来,就案办案,不注重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顾此失彼,效果不好,有时正确的裁判群众也不能接受,人民群众意见很大。三是不少法院领导和审判人员存在特权思想,在司法活动中高高在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甚至喝令训斥,衙门作风。四是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对法院司法活动影响和干扰很大。由于法院的人、财、物管理体制受制于地方,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往往以地方和部门利益为重,不同程度地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利益。五是少数法官办"三案",司法不公,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形象。六是在主动和善于接受党的领导上做得还不够好,有的事无巨细都要向党委汇报,处处要求党委表态,否则就认为党委不支持法院工作。有的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不主动汇报,片面强调独立办案,甚至对党委重要的指导意见也不重视,酿成大的问题后,又处处汇报,丧失了处理的最佳时机。上述问题表现形式不同,程度也不一样,但在相当层面存在着。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导致司法指导思想、司法观念产生混乱,司法工作出现偏差,影响了人民法院工作全面开展,影响了司法活动的权威和公信度。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在人民法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2. 执行法官外出办理执行案子时乘坐一方当事人律师的车,违反法官纪律吗
执行法官外出办理执行案子时乘坐一方当事人律师的车,不违反法官纪律。
执行法官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与当事人一起去执行法院的判决,属于正常的行为,如果没有宴请、收受财物等行为,是合法的,因为法官在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有义务提供工作便利。
根据《法官行为规范》规定
第一条忠诚坚定。
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基本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言行。
第二条公正司法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确保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形象公正,努力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不得滥用职权、枉法裁判。
第三条高效办案。
树立效率意识,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办案效率,不得无故拖延、贻误工作、浪费司法资源。
第四条清正廉洁。
遵守各项廉政规定,不得利用法官职务和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为当事人介绍代理人、辩护人以及中介机构,不得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案源或者给予其他不当协助。
第五条一心为民。
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做到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坚持能动司法,树立服务意识,做好诉讼指导、风险提示、法律释明等便民服务,避免“冷硬横推”等不良作风。
第六条严守纪律。
遵守各项纪律规定,不得泄露在审判工作中获取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不得过问、干预和影响他人正在审理的案件,不得随意发表有损生效裁判严肃性和权威性的言论。
第七条敬业奉献。
热爱人民司法事业,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司法能力,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得麻痹懈怠、玩忽职守。
第八条加强修养。
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司法礼仪,执行着装规定,言语文明,举止得体,不得浓妆艳抹,不得佩带与法官身份不相称的饰物,不得参加有损司法职业形象的活动。
3. 法官岗位有哪些行为规范
一般规定:
第一条忠诚坚定。
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版法法律至上,在思想上权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基本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言行。
第二条公正司法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确保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形象公正,努力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不得滥用职权、枉法裁判。
第三条高效办案。
树立效率意识,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办案效率,不得无故拖延、贻误工作、浪费司法资源。
第四条清正廉洁。
遵守各项廉政规定,不得利用法官职务和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为当事人介绍代理人、辩护人以及中介机构,不得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案源或者给予其他不当协助。
第五条一心为民。
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做到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坚持能动司法,树立服务意识,做好诉讼指导、风险提示、法律释明等便民服务,避免“冷硬横推”等不良作风。
4. 法院加强廉政建设的意义
构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构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我们党今后一段时期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弘扬廉政文化。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社会而言,建设廉政文化,能使各类公务人员和广大民众时时处处受到高尚、文明、清廉风气的感染和熏陶,在全社会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廉政文化氛围。人人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恪守社会公德,在参与诉讼活动中公平、公正、诚信,杜绝说情、请吃、贿赂等不良现象。法院廉政文化既有廉政文化的共性,也有司法工作的个性,其核心价值观是为民、公正、清廉。为民是本质特征,公正是根本内涵,清廉是内在要求。
2、构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是落实“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的根本要求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胡锦涛总书记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把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作为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和指导方针。“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全部司法活动的根本标准,也是构建人民法院廉政文化建设制度的指导思想。廉洁与公正是联系在一起的。“公生明,廉生威”,一个清正廉洁的法官,能促使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反之,如果法官不廉,贪赃枉法,必然导致司法不公和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另一方面,廉洁与为民密不可分。廉政是对领导干部从政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法官从事司法活动的职责要求。如果法官漠视人民群众的诉求,利用审判权、执行权谋取一己私利,徇私舞弊,枉法裁判,则与司法为民的要求格格不入。人民法院通过建设廉政文化,营造尊廉崇廉的氛围,使法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宗旨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在司法活动中公正裁判,社会公众才会从内心敬仰法律、敬重法官,坚定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3、构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是人民法院加强自身反腐防变能力的现实要求
近几年来,全国法院系统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健全落实各类廉政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法院系统的反腐倡廉斗争形势仍很严峻。在社会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变型时期,法官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诱惑。由于法官是握有审判权和执行权的执法者,因此,少数当事人、律师或诉讼代理人为了在诉讼和执行中实现其不正当目的,有的便通过各种人情关系向法官说情,有的则千方百计与法官拉关系,有的试图用吃请和送钱送物等手段直接或间接贿赂或腐蚀法官。据调查,当前法院系统的违法违纪案件仍然呈易发多发的态势。利用审判权、执行权贪污受贿、枉法裁判、违反社会管理秩序和社会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中级法院前不久发生的一起违法违纪案件其教训就十分深刻。这就告诫我们,法院自身的廉政建设形势严峻,必须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