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法律不管
⑴ 微商合法吗
微商是一个概念名词,不是单指某个人,而是指所有做生意的人;微商是合法的。
微商绝非简单的朋友圈卖货,单纯的朋友圈卖货在产品的质量、品类的选择,物流、维权等方面几乎为零,充斥着大量非法暴力的三无产品。这批人只是借助了早期朋友圈的红利期在过度的开发一炮走红,C2C发展到最后最终都会面临洗牌。他们借助朋友圈入口的第一波红利迅速致富,由于这种代理分销的裂变效应和低门槛、零成本式的病毒营销,微商在朋友圈内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因此朋友圈形成了最早的微商C2C雏形。
⑵ 法律如何管控微商
微信营销这种在民法上属于偶发交易行为,可以依据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来维权。比如买到不符合质量的产品,可以依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来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第六十一条仍不能确定的,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做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来要求出售人承担相应责任。
在微信朋友圈交易时,一是要了解清楚卖家的真实身份信息,二是要保存好相关的聊天记录,大件物品最好签订书面的买卖协议,三是要保留银行支付宝等汇款支付平局,一般接受汇款的账户同卖方身份要相符。一般做到以上三点,卖家一般不敢只收钱不发货或者出售假货,即使出现也可以依据这些证据能及时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⑶ 微商受法律保护吗
虽然法律没有什么政策,但工商有规定,如果有买到假货都可以投诉,有不懂联系我
⑷ 国家有颁布过关于微商的法律吗
2015年国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授权新华网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十条规定,对微信自媒体为主的即时通讯公众信息服务的运营划出“七条底线”,同时“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此次意在初步净化微信自媒体生态。它对整个自媒体的发展、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有何影响,以及未来是否还是有第二波、第三波,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以下为网信办《规定》全文,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即时通信工具,是指基于互联网面向终端使用者提供即时信息交流服务的应用。本规定所称公众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即时通信工具的公众账号及其他形式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工作,省级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相关工作。
互联网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资质。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
第五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第六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注册账号时,应当与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签订协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
第七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为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开设公众账号,应当经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审核,由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向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分类备案。
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可以发布或转载时政类新闻的公众账号加注标识。
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公众需求。
第八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对违反协议约定的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视情节采取警示、限制发布、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有关记录,履行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义务。
第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⑸ 微商国家是怎么规定的
2016年9月,国家工商局正式施行新的广告法;并明确声明对微商做出规范!
要求微商渠道的商家,和其他行业一样,遵守广告法的约束,同时新广告法对个人朋友圈的言论也做出规范要求,如果有人通过微商渠道做违法生意,或虚假宣传,法律一定严惩不贷!
言外之意,认可微商渠道是合法的,并且国家的官方机构也认为微商是合法的!!!
⑹ 微商签订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吗
只要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就受法律保护
⑺ 微商犯法吗
法律分析:微商不犯法。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说做微商犯法,但若涉及经营行为不合法、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无正规来源渠道,则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微商属于新型主体,属于商业,无专门法律,需要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规。1、目前阶段,没有法律对微商有明确的规定。2、只要不涉及违法犯罪,就不能说其违法。3、微商就没有健全的制度,主要是依附微信的第三方平台,并且不是微信官方的交易平台,其中太多杂乱的各类微商,良莠不齐。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第九条 本法所称电子商务经营者,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以及通过自建网站、其他网络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本法所称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是指在电子商务中为交易双方或者多方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服务,供交易双方或者多方独立开展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本法所称平台内经营者,是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
⑻ 微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货物没有保障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网联的发展,微信等高效社交工具广泛运用,部分人开始利用微信朋友圈销售和代购各类商品,人们将这种利用微信推销商品者称为“微商”。
虽然“微商”具有便捷特点,但由于买卖双方不见面、信息沟通不对称、付款资金缺少第三方托管,直接造成推销商品质量不确定性、退换货等售后服务难以保证,容易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比如,消费者在微信上购买商品后,有时付款后卖家以各种理由迟迟不发货而又拒绝退款;销售商品混淆品质且不提供相关合法票据;“海外代购”商品系国货,更换外包装后再由“海外”快递寄回;代购商品有质量问题时,通过微信资料中填写的联系方式无法联系到卖家;商品损毁时“微商”与快递公司相互推卸责任等等。
对此,消费者在通过“微商”购买商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谨慎理性消费。“微商”不断在朋友圈里发布产品图片,通过展示真货专柜、快递单、专柜小票进行诱惑。消费者可先从品牌的官网上了解商标的具体图案、字样等信息,再做进一步的比对,对价格过低的产品一定要谨慎,避免受骗上当。
——尽量选择可靠的交易方式。选择通过“微商”购物,在交易付款前,一定要核实该“微商”姓名、所在地等信息,付款时优先选择支付宝等有第三方平台保障的渠道进行付款,以确保资金安全。
——不轻易加陌生的微商入朋友圈或点赞。对一些商家为了积累人气,通过赠送礼品、礼券的方式,诱导微信用户或添加朋友入或求点赞等一定要慎重。有的商家在集满一定数量的赞后,并不兑现承诺;有的趁机通过朋友间的信息分享,传播不实的营销信息,达到“杀熟”的目的。
——注意保留证据。消费者在形成买卖关系时应注意保留聊天记录、银行汇款单、卖家姓名、身份证号等作为凭证,同时不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重要信息,降低购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