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华司法
1. 怀化市 邓卫华
[1]尹少成. 国外诉讼和解与我国法院调解之比较研究——关于废除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思考[J]. 怀化学院学报,2011,(1).
[2]王璇. 调审分离: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路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毛兴平,刘艳芳.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李玥. 法院调解制度有关问题探析[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2009.
[5]徐万鹏,刘芳,喻玫. 试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J]. 河北法学,2006,(1).
[6]齐爱军. 和谐社会下的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J]. 邢台学院学报,2006,(4).
[7]刘新红.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8]邓辉辉.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9]陆金伟. 法院调解制度的实践探索与模式选择[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10.
[10]马艳. 试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11]姜霞. 反思与借鉴: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探索[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3.
[12]卢勇. 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6.
[13]张珉.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以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为背景的分析[J]. 宁夏党校学报,2005,(6).
[14]郑小明,罗志坚.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原因及完善[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15]白洁. 法院调解制度:检讨与重构[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6]张玉. 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6).
[17]王国春. 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8]胡文文. 浅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19]周卫华.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实例解析[D].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2009.
[20]张岩. 中国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1]周耀荣.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5.
[22]何亚军,施春军. 我国调解制度的反思和完善——兼论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协调与整合[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3).
[23]张跃进,江洪娟. 法院调解制度价值分析——兼谈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再重构[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4]汪振江. 法院调解高反悔率现象审视与调解制度的回归[J]. 科学经济社会,2011,(1).
[25]刘显鹏. 和谐社会下法院调解之发展探析[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6]李浩. 调解的比较优势与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7]刘显鹏. 法院调解适用范围探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8]杨立明.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探讨[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6.
[29]季俊强. 构建我国特色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基于我国调解改革实践的思考[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0]吴志刚. 法院调解制度中的人权保障研究[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2).
[31]李道刚. 美国法院建立调解制度的历史尝试[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4).
[32]周向明,王静. ADR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塑[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3]李俊杰,甄世辉. 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构想[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3).
[34]林争晖. 论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35]刘金华. 论基层法院强化诉讼调解之必要[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6]文晓庆. 论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构建[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7]张辉,张德峰.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博弈分析——再论调审分离[J]. 时代法学,2005,(3).
[38]石先钰. 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完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39]高金岭,李富堂.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价值及完善[J]. 河北法学,2003,(2).
[40]刘芳.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困惑与出路[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41]钟玲. 法院调解制度中的人权保障研究[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42]李建玲. 略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3).
[43]张玉.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改革[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4).
[44]孙富安. 论法院调解制度[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9.
[45]朱琳. 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2009.
[46]韩立军.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D].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2010.
[47]贺柯. 新时期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2010.
[48]赵欣.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和完善[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2008.
[49]周敏华. 试论法院调解制度[D].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2005.
[50]刘刚. 从司法ADR视角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D]. 华东政法学院: 华东政法学院,2006.
2. 我想找个心理医生和他聊聊,希望他引导我一下。
心理咨询不是简单的聊天,这一点希望你在心理上加以更正。咨询师通过对你资料的了解找到心理问题所在,进而通过使用心理咨询的技术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咨询师的三言两语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清楚,那是神仙,不是心理咨询师。对咨询有一个了解后再去做咨询,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效果。
3. 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等名称,那这个全国人大常委会到底是什么呢?它的职权是什么呢?相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了解这一机构的组成和职权,很多时候都是大家听说的多,但是了解的甚少。那么就由小编为您一一讲解,消除大家的疑惑。
1、立法权。
依据现行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权。主要包括: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这样,除了宪法和基本法律外,大量的立法工作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承担。
2、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
解释宪法,即对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而作的立法解释。这样便于从立法的角度及时回答和解决宪法和法律实施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准确实施。
3、宪法实施的监督权。
现行宪法除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外,还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由它行使这一职权,便于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这对于保障宪法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4、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的工作;撤销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5、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
6、对国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决定权。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除上述职权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有权执行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如: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联系全国人大代表,并组织他们视察,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领导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等等。
由此可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也是对国家至关重要的机构。并且,这一机构的职权多种多样且十分重要,希望大家在看完这些后,对这一机构能有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人民对国家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