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有争议的问题
❶ 犯罪预备在中国的刑法学界有什么争议的问题
在行为人实施了某种犯罪的预备行为后,又实施了该罪的实行行为时,其预备行为虽然是应受处罚的行为,但因为附属于实行行为而没有独立性,故没有单独处罚的必要,刑法理论称之为不可罚 的事前行为。而对于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留在犯罪预备阶段而没有转入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可罚性问题,在理论上则存在着重大分歧,刑事立法对此所持的态度也颇不一致......
❷ 关于刑法解释几个争议问题的思辩
这个种类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主要包括: 1、升学类考试,比如中考、高考、研究生考内试; 2、执容业职格考试,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司法从业资格证、二级建造师考试等; 3、水平认证类考试,比如CET4、普通话二级考试等; 4、聘用选拔类考试,比如公务员招考等。反正,种类很多,基本上正规的考试都算。
❸ 刑法哪些问题在世界上还存在很大争议
有很多啊,比如犯罪特征问题,犯罪构成四要件的排序问题,刑事责任的回地位以及根据的问题,单位答应否规定为犯罪主体的问题,违法性认识是否属于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的认定标准以及放弃可能重复侵害的行为的定性问题,还有是否应当承认片面共犯问题,死刑存废和限制的问题,拘役刑存废问题等等很多很多。
❹ 刑法学中目前有哪些有争议的问题
争议很多很多的:
1,犯罪构成三要件还是四要件;
2,死刑废除;
3,经济犯罪废除死刑;
4,实行三审终审……
❺ 当前刑法的热点问题有哪些
您这个问题太大了啊。刑八颁布后新罪名很多问题尚处于不明确的状态,还要等司法解释进一步予以明确。
建议您去期刊网看一下,已经有一些学者就刑法理念撰写了一些文章,像武汉大学的康均心教授就写了《刑法修正案(八)的六大理念转变》,我只贴一部分,你可以在网上找到全文
当今中国社会正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高速轨道,相应地作为治理社会的刑法也必须进行现代化的变革,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可以说是我国刑法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刑法修正案(八)所带来的刑法理念的巨大转变。
转变之一:从重刑主义到宽严相济
长期以来,传统的重刑主义刑事政策,对我国现代化法治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7年修订刑法的时候,我国刑法中的死刑罪名达到68个之多,成为了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之一,一方面是立法者出于对当时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恶化的忧虑,另一方面也是受我国传统重刑主义倾向的影响。研究表明,犯罪是社会深层次原因和转型时期的特殊矛盾造成的,依靠严打无法实现长治久安,严打治标不治本。
刑法修正案(八)虽然没有将宽严相济的原则明确写入刑法条文当中,但在《草案》说明中已经明确指出,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指导,对刑法作出的必要的调整和修改。无论是完善从宽处理的制度,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还是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等危及民生的罪名,加大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打击力度等都无不以“宽严相济”为指导。其中最显著的体现莫过于对刑罚结构的调整。既有从宽也有从严。
❻ 急求真实且有争议的刑法案例及研析
案情:2019年1月,张某在网上发布虚假的共享单车客服电话。王某通过手机App申请退还共享单车押金时遭遇系统异常,后王某拨通张某发布的客服电话寻求帮助。张某以快速退还押金需要绑定支付宝“亲密付”为由,骗取王某为张某的支付宝开通“亲密付”,并随即转出王某账户金额2.8万元。“亲密付”是支付宝为亲人、密友等亲密关系打造的极简支付服务,亲人、密友在预先设定的额度内消费时无需开通者确认,k可直接从开通者账户中支付款项。
分歧意见:本案张某的行为该如何定性存在不同意见:有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也有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应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笔者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具体理由如下:
评析:首先,王某无自愿处分财物的意识,张某不构成诈骗罪。诈骗罪要求受骗者对自己的被骗财物具有处分意识进而自愿交付财物。本案中,王某确因张某蛊惑而开通了“亲密付”,但是其对“亲密付”的功能是不了解的,对开通后造成授权张某“在预先设定的额度内支付款项无需确认”的结果是不知情的,更没有基于被骗而自愿把财物交给张某的意思表示和客观行为,因此,张某不构成诈骗罪。
其次,张某行为不具有妨害信用卡管理秩序的危害,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张某通过蒙骗手段获得王某“亲密付”的授权,所以才无需开通者王某的确认而对其账户中设定额度内的财产具有一定的占有控制力。但事实上,张某并没有非法获取王某信用卡信息,更不能独立地冒用王某的名义使用或控制王某的账户财产,王某始终对自己支付宝账户财产拥有占有使用权,所以,张某的行为并未妨害国家对信用卡的管理秩序,不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行为要件,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最后,张某通过“亲密付”秘密转移王某账户财物应当定性为盗窃罪。本案中,张某诱骗王某开通“亲密付”只是为了下一步转移财产提供便利,其手段是在王某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亲密付”将王某账户上的财物转移到自己手中,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而且,刑法第287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按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按照该条准用性规范,张某的行为应当按照盗窃罪定罪处罚。
❼ 有争议的刑事案例
楼上说的都比较容易定性。没有可辩性。
楼主需要的是那种是介于几种罪行之间的,不容易认定的。
下面题为2006年湖南某检察院法庭辩论赛的题目之一,可供楼主参考:
2004年10月初的一天中午,王某在银行存款2250元,银行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输入存款数额时,不小心在2250元后多加了一个“0”,输进电脑的存款成了22500元,而不是王某存的2250元。王某拿到存折时,发现了银行人员的失误,接着便在其他的储蓄点将其全部取走。当日下午5点半,银行对账时发现了失误,但发现款已全部被王某取走,遂电话联系王某要求其退还多取的款项。王某避而不见银行人员,并搬离原来居住的地方,无法联系。银行人员遂到公安机关报案。
分歧
对于王某取走这20250元究竟该如何处理,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这20250元对王某而言只是民事上的不当得利。对王某取走这20250元的行为,是王某在已占有的情况下转移这笔不当得利的行为。而对王某拒不退还的行为,银行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二种意见: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王某采用主观上自认为不被财物所有者(银行)发觉的方法窃取财物的行为,数额巨大,已触犯刑法,应当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第三种意见:王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去年参加本市检察官辩论赛题目之一
被告人于飞,男,26岁,暂无固定职业。2003年4月5日,被告人于飞与朋友赵某、李某在街头相遇,赵某、李某谈到因经营不当,欠他人1万元货款,急需用钱还帐。于飞提议,离此处不远有高速公路收费站,可将收费人员赶走后,收取费用。当日17:00时,于飞携带棍棒,驾车带领赵某、李某二人来到某市高速公路收费站。于飞拿出棍棒,称刚从监狱出来,没有钱花,要“征用”收费站6小时,命令值班收费人员鲁临风、宋小雨把发票及收的款都带走,到外面的车上休息,否则,将使二人受“皮肉之苦”。赵某、李某将鲁、宋二人带到车上,并一起在车上等候,期间,鲁、宋二人除不得入收费站外,可自行活动。应鲁、宋二人要求,赵某、李某为其购买了夜宵。于飞则按照高速公路记费标准对通行车辆收费,但称发票用完,不给司机开发票,共获得人民币3万元。收费6小时后,被告人于飞等人离开。2003年4月6日,警方接到报案后将于飞抓获。经查,该收费站系国有事业单位。
该三人构成何罪?
当时辩题是构成诈骗否......
❽ 刑法修正案八争议问题有哪些
这个种类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主要包括:
1、升学类考试,比如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
2、执业职格考试,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司法从业资格证、二级建造师考试等;
3、水平认证类考试,比如CET4、普通话二级考试等;
4、聘用选拔类考试,比如公务员招考等。
反正,种类很多,基本上正规的考试都算。
❾ 刑法中具有争论的问题
刑法中具有争议的问题很多,但都要结合具体案件才有意义,如抢劫罪和抢夺罪;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诈骗罪和金融诈骗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