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周朝刑法

周朝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2-15 13:10:42

Ⅰ 古时候的髡刑是什么刑罚是哪个朝代的发明的

髡,音[kūn]。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者所实施的惩罚,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所以剃光了是对他的一种羞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流行;因为佛教徒是剃光头的,而且又不结婚,世俗社会认为是大不孝行为,所以当时的人蔑称他们为“髡人”。髡刑虽没有肉体痛苦,但由于古人相信头发是人体精气之所在,剃去头发将伤害生命和健康,所以受刑者会遭受精神上的痛苦。从这种意义上讲,髡刑是一种精神刑罚。

Ⅱ 周朝的磐刑具体是什么

西周在《禹刑》和《汤刑》的基础上,制定了《九刑》。《九刑》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于严厉惩治那些所谓“盗”、“贼”的行为,维护奴隶制度的基本法则和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据《尚书·吕刑》所记,周代的刑罚,有墨(脸上刺字涂青)、劓(割鼻)、刖(断足)、宫(男去势,女禁锢)、大辟(斩首)五刑。此外,还有鞭刑和流放。判处五刑的律条,共有三千条。法网严密,远远超过了前代。
西周法律有明显的阶级性质。据《周礼·小司寇》,贵族犯罪可受特殊处理,即所谓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即使死刑,也要特别交由甸人执行。只要是有官爵的命夫、命妇,狱讼时不必亲自出庭,“不躬坐狱讼”。西周中期的曶记载曶效父间的讼事,曶派遣其下属代表出庭,取得胜诉,是很好的实例。同一鼎铭还记述在一个荒年,匡氏家众与奴隶二十人盗取了曶谷物十秭,曶出诉讼,匡季以七田、五人作为赔偿,五人成为曶奴隶。这一案例表明,当时的法律目的在于维护奴隶制的所有关系。
周王朝有严格刑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以父系社会体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为基础,用以调解和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关系。刑罚是用来控制、镇压平民,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赎刑等刑罚和一套诉讼审判制度。
东周中后期,各国变法进一步使法律系统化。魏国李悝所编《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盗法治偷窃,贼法治杀人。囚法和捕法是对盗贼侦查和逮捕的处理程序。杂法是对盗、贼以外犯罪的惩罚规定。具法是根据情况对犯罪予以减轻或加重处罚的规定。秦国本来就有族诛之刑。商鞅变法,设连坐之法,更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其它各国也竞相制定严刑酷法。如齐有烹、杀、酝、金刀等刑,楚国有戮、肢解、烹、贯耳、鞭,笞、刖、宫、梏、砾、灭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狱、劓等刑。

Ⅲ 我国刑罚原则与周朝刑罚原则相比较

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西周时期,观念上和制度上已经开始对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进行明确的区分,给予决然不同的处罚。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有“三宥之法”,对于三种情况下的犯罪要宽宥、原谅:“一曰过失,二曰弗知,三曰遗忘。”这说明当时对于过失犯罪以及犯罪人主观恶性上的差别,已经有比较清楚和深刻的人事。在《尚书•康诰》中记载:“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杀。”其中,“眚”指过失之意,“非眚”即是故意。“惟终”指惯犯,“非终”则指偶犯。该文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犯罪虽小,当时是故意为之,而且是经常性的惯犯,其罪虽小,也不可不杀。若是有人犯了大罪,但是过失行为,而且是偶然犯之,并非故意惯犯,所犯罪大,也不能杀。从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对故意犯罪、惯犯从重处罚,对过失犯罪和偶犯从轻处断,已经是很清楚的原则了。

Ⅳ 西周时期的主要刑罚原则有哪些

1.区分犯罪的故意和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

由于周朝宣扬一慎刑”原则,因而在刑法中初步划分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区别。《尚书·康诰》说;“人有小罪,非,乃惟终,……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催灾,……时乃不可杀”。这里的非青、青、惟终、非终分别是指故意、过失、惯犯和偶犯。在处刑上,故意和惯犯,虽是小罪也处重刑,过失和偶犯,虽大罪亦可减刑。此刑法原则表明了西周刑法打击的重点,同时也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在定罪量刑时,是考虑到犯罪者的主观动机的,这说明西周时期在刑法理论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2.刑罚世轻世重原则

所谓“世轻世重”,即刑罚要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取轻重不同的灵活手段。《周礼·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就是说,对于新征服的地区,为收取民心,要用轻刑;对于统治时间较长,治理情况较好的地区,要用中刑;对于不服从统治,犯上作乱较多的地区,要用重刑。西周的统治者已认识到,只有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用刑,才能使刑罚镇压更有力。这种思想后来被融人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中,对以后各封建王朝影响很大。

3.赦宥原则

西周定罪量刑时体现三赦三宥的原则,体现了矜老、怜幼的宽容。所谓三赦,即“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合愚”。幼弱指七岁以下,老耄指八十岁以上,蠢愚指白痴、这三种人犯罪可以赦免其罪。所谓三宥,即“一曰宥不识,二曰宥过失,三曰宥遗忘”。对此三种情况皆可宽宥原谅。

4.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

西周时期为进一步体现慎刑原则,谨慎适用法律,凡是疑案难案,都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赦免的办法。按《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与罪疑从效相联系的还建立了赎刑制度,因疑而赦,须缴纳木同数量的赎金。

5.宽严适中

西周时期,在定罪量刑上强调“中罚”,即实行宽严适中原则。

Ⅳ 古代中国有哪些触目惊心的刑罚,残忍程度让人无法想象

古代的残酷刑法特别的多,很多人光是听到这些刑法就会被吓到腿软,更不要说以身试法了。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古代残酷的刑法到底有多少,那些刑法到底有多么残酷。

一、凌迟刑法。提到凌迟这两个字很多人应该都会有点印象吧,毕竟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被凌迟处死,那么这个刑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那些犯了罪的人一听说凌迟处死就先吓个半死。凌迟这个刑法是要把人千刀万剐,如果刀数没有割够还不能让犯人死掉,只有等到最后一刀才能把犯人杀死。明朝太监刘瑾就是因为犯罪被判凌迟处死,这个刑法可谓太过残酷了,对于现在的我们真是想都不敢想。

在古代除了这些刑法以外还有很多想也不敢想的残酷刑法,比如戚夫人所受的刑法,戚夫人因为和刘邦的吕雉夫人争宠遭人陷害,从而被吕雉施以刑法让她变成了人彘,这种刑法极为残酷。这种刑法也就吕夫人做得出来。看到这里真的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古代,不然看到这些残酷的刑法吓就把人吓死了。

Ⅵ 在夏商周时期,到底所谓的酷刑是什么样子的呢

其实每个朝代都有属于每个朝代的刑罚,有赏有罚这样才公平。现在咱们说到酷刑,大多数都会想起什么五马分尸,剥皮抽筋,千刀万剐等等等等。当然这些酷刑的话是到后期慢慢发展来的。那么在夏商周时期,到底是什么样的刑罚才算是酷刑呢,小编在这里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夏商周时期都有什么样的刑罚存在。

比较早的相对是比计较不太重的刑罚,商朝有:墨刑,就是在罪犯脸上刺字或者其他印记;劓刑,就是割鼻子;?|刑,就是刖刑,砍脚或腿的;宫刑,割生殖器;大辟,就是死刑,也就是斩首一类的。而在周朝就又增加了四刑:赎、鞭、扑、流四种刑罚,这四种更轻,很多现代人也仍在继续用。

在这里要特别注明商纣王时期的酷刑,那个说实话是真的酷刑。

(1)炮烙之刑:一般认为“炮烙”之“烙”当为“格”之讹传,这是商纣发明的一种酷刑,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火烧热,令罪犯在铜柱上行走,最终因酷热难耐而坠入炭火中烧死;

(2)醢:本案中九侯所受之刑,即把人杀死后,再把其尸体放入一个类似舂米用的巨大的舂子里捣成肉酱;

(3)脯:本案中鄂侯所受之刑,即把人杀死后,把其尸体晒成肉干;

(4)剖心:比干所受的刑罚,就是将活人的心挖出来。这些都是极其残忍的刑罚。

以上的这些是在夏商周时期比较典型的刑罚,看到那些图我就觉得肉疼,不知道大家觉得呢?(当然,只是夏商周时期。其他朝代咱们说道的时候会慢慢细说的)

Ⅶ 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说到中国古代的酷刑及其他残忍行为,其名目之多、手段之狠、受害之惨在世界史上是很突出的。翻一翻二十四史中的刑法志、酷吏传,查一查《太平御览》、《渊鉴类函》、《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的刑法部分,那里面记载的各种刑罚名称、各种刑具、各种用刑方式以及许许多多血淋淋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野史笔记、小说戏曲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述或描写,又为正史的记载提供了丰富的旁证。历代统治者暴虐的本性和害人的机巧在使用刑罚的问题上得到了极其充分的表现,恣意摧残人的肉体的种种怪术绝招都被创造出来,人类的残忍意识也通过各种残忍行为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许多残酷事件是今天的人们闻所未闻,甚至是连想也想不到的,作者下笔叙述它们时还不由得感到一阵阵的战栗。

历史上,各代正式颁行的法律中规定的刑罚有不少都带有残酷性。早在尧舜时期,三苗就开始实行“五虐”之刑,包括“截人耳鼻,椽阴黥面”等。夏代以“大辟、膑辟、宫辟、劓、墨”为五刑,周代以“墨、劓、宫、刖、杀”为五刑,这些都是伤残人的身体直至把人处死的酷刑。经春秋、战国、秦到汉初,刑罚的名目略有变化,如大辟的执行方式又分为车裂、凿颠、腰斩等,但大体不出五刑的范围。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废除肉刑,单以后的死刑仍然使用车裂、枭首等,直到清末都保留着凌迟。死刑之外,各代都通用笞杖鞭督枷等,已经废除的宫、劓、刖等肉刑在后世又不断被恢复使用。法律中规定的有些较轻的刑罚如流放、充军、苦役等,虽然不应属酷刑的范围,但它们常常以笞杖、黥面或釱趾等肉刑为附加刑。终封建社会之世,残酷的肉刑一直没有从朝廷的法典中废除。

而且,各代中上自朝廷、下至县衙还大量使用法外之刑(或称非法之刑)。统治者处置政敌、镇压反叛以及审理案件拷讯犯人时常常不择手段,所用的刑罚五花八门,毫无节制,大多不受法律约束,其残酷性与法内之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外之刑的名目究竟有多少种,难以统计,有的书中曾列举了其中的一部分。如《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卷八十四《推原用刑本意》一文中说:“后世暴君酷吏始有法外之刑,如炮烙、锻炼、抽肠、悬脊、剜膝、剥皮、鼎烹、甑蒸、腰斩、寸斩、刷洗、鸩毒之类,何其惨哉!”明末吴尔埙所著《仁书》也罗列了各种刑罚,“曰湛身,曰焚,曰炮烙,曰炙,曰自刭,曰不食,曰闭口,曰雉经,曰扼吭,曰立槁,曰没阵,曰触,曰坠,曰鸩,曰烹,曰菹醢,曰脔,曰斩,曰车裂,曰磔,曰锯,曰囊扑,曰剥,曰剖拉,曰杖,曰笞,曰槌击,曰刺,曰幽,曰冻,曰疽发背,曰恸哭。”上两处所列名目包括了一些法内之刑和其他死法,但更多的是法外之刑。这里见到的名目显然不是古代酷刑名目的全部,散见于正史及其他电机中的法外之刑的名称还有很多。

法外之刑的大量存在和肆意泛滥,与帝王专制的思想体系、政治制度有直接的关系。占同志地位的儒家学说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规定了等级森严的尊卑秩序,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具有主宰、支配乃至生杀之权,反过来只有无条件地服从,稍有反抗便被视为大逆不道。这种根深蒂固的伦理观念决定了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只能是专制。在朝廷之上起主导作用的是皇帝的权威,在各级衙门起主导作用的是长官的意志,皇帝和长官的决策、命令常常就是不容违犯的法律。各代虽然有正式颁定的法规法典,但是一直没有建立科学的完整的法制系统,国家基本上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皇帝和各级官府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他们可以随时改变既定的法律条文,随时发布新的法律条文。在专使政治的淫威之下,法律被挤压,被扭曲,显得非常软弱,当皇帝和各级官府使用法外之刑的时候,法律无力加以阻止和纠正。同时,非法的酷刑一旦经官方使用,它也就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后世的暴君酷吏重新使用这种非法酷刑时,便把前代的非法行为作为合法的依据。有时,前代的非法之刑会正式列入后世的法典,如凌迟在唐代之前是法外之刑,到了宋代之后以至于明清,就成法律规定的死刑之一了。
各种非法之刑不仅作为朝廷及官府正式使用的官刑长期存在,而且作为民间私刑长期存在。封建伦理观念表现在政治上,皇帝可以任意处罚臣僚,官府可以任意惩治百姓,而表现在家族和家庭内部,族规、家法也和国家的法规同样具有效力。族长对本族内的叛逆者或做了伤风败俗等错事的某个成员可以下令给予活埋、沉河、焚死、勒杀以及鞭杖责打等处罚,家长对于违法家法的家庭成员或奴仆可以随意责打直至处死。主妇对婢妾也常常给予非法的虐待,有的甚至割鼻、截舌、挖眼、断手、针刺、火烙,无所不用其极。家族之间、家庭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发生械斗、仇杀或人身报复等情况时,也常常使用非法酷刑。此外,由于古代社会的法制不健全,民众的法制观念相当浅薄,民间抓获小偷、盗贼或奸犯常常不经官府而予以私刑处置,或剁手、或截指,或拷打、或割去生殖器等等,民间的黑社会组织如某些行帮、会道门有时进行残害民众或行凶暗杀等活动时也惯用酷刑;某些江湖术士、巫觋、神汉在招摇撞骗时也使用酷刑害人。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各种非法酷刑作为私刑而滥用的时候,演出的一幕幕悲剧也是够骇人听闻的。私刑的施行方式大都仿效官府使用的非法之刑,同时又有不少独出心裁的创造,这使中国古代的酷刑名目更加繁多,手段更为离奇。

历代的刑法是当时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并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酷刑及其他残忍行为在施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残忍意义,反映了统治者暴虐的一面。因此刑法同其他法规法典一样,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刑法中关于酷刑的量刑和执行也处处体现出统治者的阶级意志。《礼记》中明确宣称“刑不上大夫”,即对于士大夫们不使用和平民一样的标准来量刑,这显然是给上层统治者以特殊的照顾。汉初贾谊也说:“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故也。”即是说,士大夫们犯了罪,严重者可以将他们处死或赐死,而不使用黥面、割鼻等伤残肢体、侮辱人格的肉刑。看来肉刑的施用对象,只能是一般官吏和平民,他们一旦犯罪,总逃不脱各种酷刑的折磨。对于那些犯上作乱者、某反叛逆者如农民军的将领、抗粮罢税的百姓、杀死主任的奴仆等等,统治者更是惯用狠手。

Ⅷ 西周时期的主要刑罚有哪些

1.肉刑

包括墨、劓、刖、宫;沿用夏商以来的残酷刑罚。

2.死刑大辟

大辟适用于重大犯罪,其执行通常是大夫于朝,庶人于市,并且陈尸示众三日。

3.鞭扑刑和流刑

鞭扑是对失职官吏的惩罚,是治官之刑。目的在于惩戒怠职守者和干纪犯法者。扑,是针对学生废学的惩治。鞭扑属于轻刑。周的流刑称“放”,最初是限于政治性犯罪,以后背约不履行义务也适用“放”。流刑在我国施行很久,直至清末变法修律才予以废除。

4.圜土之制

即“以圜上聚教罢民。几万民有过未丽于法者,置之圜,施职事焉”。就是说把犯罪较轻不够处五刑的人犯,关在监狱之中,施行劳役。“其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合,下罪一年而舍”。这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类似近代刑罚性质的有期徒刑。

5.嘉石之制

与圜土之制相类似,西周时期把那些有过错但情节轻微的人犯,束缚手足放在朝门之左的大石上,令其思过,然后送到大司空那里作短期劳役,时间根据情节轻重有所差别。这项制度近似于近代刑罚性质的拘役。

6.赎刑

赎刑的记载见于《尚书·吕刑》。对墨、劓、刖、宫、大辟等五种刑罚,如果罪有可疑之处而一时不能搞清楚的,均可赦免其罪,允许其自赎,并根据刑等标出罚金数量,用罚铜赎。后赎刑不仅适用于疑罪,轻罪也开始适用钢赎。周穆王时,曾命吕侯作“赎刑”。

Ⅸ 西周实行什么样的刑罚

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度作为五刑的补充,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的成熟阶段。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周法》九章,或称《九刑》。周穆王时,又命甫侯作《甫刑》。但两部刑法今天已佚失,详细内容无法考知,只能从《史记·周本纪》中得知“黥、劓、膑、宫和大辟”五刑,有细则三千条。
五刑之外,鞭刑也是肉刑的一种,在当时应用很广,凡是刑法不大、触犯刑律的人,都用施以鞭刑。鞭刑最高可以抽打一千下,鞭刑是一种比较残酷的刑法。赎刑也是当时比较常用的一种刑法,赎刑分两种,一是罪行确定后,可以拿钱赎罪,一是证据不足的嫌疑罪人交纳一部分钱可以被无罪释放。
连坐法也可是施行,当时把五宗或十宗组成一个小团体,其中每家互相担保,有荣誉可以相互享受,一旦一家有罪,其他几家也跟着受牵连。

为了照顾贵族、功臣和有贤才的人,当时还施行了“八议法”,其主要内容是对周王室的宗亲故旧、贤人能人、功臣贵族、勤政者,以及以宾客对待的王公大臣进行减刑或赦免,这八种人有罪以后,可根据他们的功劳大小和亲疏关系来处理,重罪轻罚,请罪从无,“八议法”是当时统治者实行特权的一种表现。
西周统治者吸取了商代滥用刑法和残酷执法的教训,提出了以德治国、明德慎罚的治国纲领,为了防止冤假错案,还制定了“五惟法”,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和惟来。
惟官就是以官势压人,惟反是对反对过自己的人打击报复,惟内就是搞裙带关系,惟货是收取他人的贿赂,惟来是受人之托对犯人进行照顾,凡办案人员有犯此五种罪行者与所判罪犯同罪。这也是对办案人员的一种监督。

热点内容
民法典和婚姻法 发布:2025-02-06 06:55:17 浏览:728
看社会与法写一篇小故事 发布:2025-02-06 06:33:11 浏览:312
王群司法局 发布:2025-02-06 06:19:40 浏览:429
婚姻法2018年 发布:2025-02-06 06:07:44 浏览:633
万国道德会王凤仪 发布:2025-02-06 05:53:42 浏览:270
2016三大诉讼法对比pdf 发布:2025-02-06 05:45:34 浏览:779
法官阁下21 发布:2025-02-06 05:42:42 浏览:501
司法审计费用 发布:2025-02-06 05:12:05 浏览:487
民法分论论文 发布:2025-02-06 05:00:30 浏览:983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 发布:2025-02-06 05:00:26 浏览: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