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先占

民法先占

发布时间: 2020-12-20 23:49:51

Ⅰ 民事法律行为不包括事实行为,但为什么先占,遗失物的拾得,埋藏物的发现这些事实行为由民法调整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由法律事实所引起,而法律事实包括行为和事专件,其中,行为属包括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事件包括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
综上,民法调整民事法律关系,其不单指调整法律行为所引起的民事法律关系!还包括事实行为和事件引起的民事法律关系,

Ⅱ 如何理解民法中“先占”这一制度的价值

1、从社会公众的角度
(1)平等价值
在原始社会中,先占取得的产生与应用,无不透着平等的思想。然而,在法律世界里,却没有绝对的平等。因为不论是何种社会,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会因为天赋、才能或机遇上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结果,实体平等的差距总是客观存在,需要从法律程序上加以弥补,实现机会的平等而非结果的平等,这也正是市民社会所秉持的程序平等观。在这一问题上,先占制度的确有此功效。
对于无主物而言,先占取得的条件是时间上的现行占有以及对物的现实管控的优先,这是一种一种客观化、形式化的标准。这样一来,无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如何,只要某一人先于他人占有该物并使该物处于实际掌控之下,他即可获得所有权。由此可见,先占取得避免了因为阶级和社会身份的差异导致权利分配不均的情况,在程序上为每一个可能的占有人提供平等的机遇与保护,彰显了平等价值的选择。
(2)自由价值
黑格尔在论及所有权时认为,财产是自由的体现,占有财产是为了在财产中实现意志自由。[1]在他的眼中,占有就是指一个人有权把意志外化在特定物身上,使特定物具有他的特征,并且这种外化是出自他的“需要、冲动和利益”。然而,存在占有和存在所有权并不能画上等号,仅有占有不能确保占有人对财产的绝对所有权,仅有占有的自由意志不能确保权利的稳定性,因此,先占取得的出现,就成为了所有权制度的重要部分和补充。法律于先占之外,重塑一种所有权制度,即一旦实现先占的法律效力,先占者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从这个角度看,先占不仅体现自由,还保障自由的实现。换言之,无主物先占取得赋予其所有权,进一步体现了人们对于更高的自由意志的追求和肯定。
(3)效益价值
先占制度取消了外在的考察因素,以时间上的先后来确认无主物的归属,无需过多考察先占人的主体资格,这一模式减少了确定归属的社会成本,是一种经济的行为模式。[2]另外,当先占人与他人产生纠纷时,除非对方提出相反证据,司法机关可直接根据占有推定先占人对无主物的所有权,免除了举证与取证的程序,节约了司法资源。这是在确权方面对其经济效益的考量。
而当在运行层面对其进行考察时,可以发现,先占制度把物和人结合在一起,并对人和物的关系加以确认和保护,其效益体现在三方面:于先占人而言,是私有财产的增加;于无主物而言,是对其的使用效益的最大限度之保护;于社会整体而言,得以使深埋于他物之中的数量众多的无主物重新回归经济流通的领域,进而以较小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见,有序占有是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先决条件。
2、从社会整体的角度
(1)秩序价值
先占作为一种习惯,并非民众有意识的个别的选择,而是为了维持并实现无主物的归属秩序,民众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将先占作为共同遵循的准则。[3]对于无主物的归属问题,先占制度以时间的先后确定了一种先来后到的规则,这一制度的确立限制了后来者进入财产的权利,确定了对财产享有权利的主体范围,有力地限制了竞争。[4]人们认同并按此规则行事,从而保护了无主物的安全,使无主物的归属秩序井井有条。在具体的情境中,秩序价值是这样体现的:先占人在占有时可以预见先占所能达到的法律后果,在占有后取得所有权,并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三人则必须尊重先占人的所有权,不得侵犯,从而达到定分止争的目的。先占制度的功能就在于稳定占有关系,最终达到双向稳定占有人对占有物的实际支配关系以及占有人与其他人之间的权利归属与权利流转关系,并努力实现占有物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5]这种稳定,就是秩序价值的追求。
(2)资源利用价值
在古代社会,先占制度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人的贪念的纵容。早先地球上的人口相对稀少,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也比较简单,维持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极为丰富,可随着人口不断的膨胀与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了,这时,社会上仍存在大量的无主资源,那么如何获得无主资源的所有权呢?当某种资源没有明确的权利归属的时候,对于这一资源的利用就要冒着不能完全获得该资源产生的收益的风险。这时,先占制度提供一个很好的规则——先到先得。于是,人们受这制度的鼓励,不断地将无主物转变为自己的所有物,在个人获益的同时,大大地将无主资源利用起来以创造更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快速发展。
在现代社会,先占制度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对社会资源的最充分合理的利用。由于前人对无主资源的大量开发加上资源的有限性,现代社会中资源短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其高效利用的价值要求。因此,通过先占制度,人们可以将那些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废弃无主物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转变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先占制度承认占有人的所有权,明确占有行为的合法性,相对精确地衡量其利用无主资源的成本,有序占有。从而促进其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3)生态保护价值
先占的生态功能到了近现代体现得十分明显。先占的标的物为无主物,而无主物包括如野生动物,抛弃物等等没有主人的物,先占人通过对无主物的回收、加工、再利用等程序使在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厘清废弃物所有权归属的同时,也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输出,达到了保护生态的目的。
早期的人们对于先占制度没有生态保护的认识,先占取得仅仅作为一种维持人类基本生存要求的手段,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致使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生态价值的出现,部分修正了早先存在着的“维持生命”的价值理论,使之具有了时代的特征。时至今日,“生态中心主义”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杨东柱,尹建军,王哲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 张喻忻.论占有制度的法理学价值[J].前沿,2010(04):121-125.
[3] 闫黎丽.先占制度立法可行性研究——以“彭州乌木案”为中心[J].河北法学,2015,33(09):142-153.
[4] 王珊珊.谈我国民事时效制度[J].云南法学,1995(01):12-15.
[5] 刘云生.民法典设立先占取得制度之必要性与可能性透视[J].河北法学,2005(03):25-30+50.

Ⅲ 我国民法有规定先占取得制度吗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立法上没有先占制度,《物权法》并没有规定。

先占制度是最为古老的取版得财权产的“自然方式”之一,早在罗马法中已成为一项被罗马法学家深信不疑的原则。

先占是指以所有的意思,先于他人占有无主的动产,而取得其所有权的法律事实。换言之,是蓄意占有在当时为无主的财产,目的在于取得财产作为己有。

先占的性质属于事实行为。先占制度的价值在于:实现物有所归,有利于物尽其用,同时它提供了一个关于私有财产起源的假说。

(3)民法先占扩展阅读

先占的性质属于事实行为。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核心区别在于:后者不依赖行为人的意图而产生法律后果,而前者的法律后果之所以产生恰恰是因为行为人表示了这种意图,即法律使其成为事实行为人意图的工具。

而基于先占取得所有权,先占人对标的物的主观认识,存在与否,正确与否,在所不问。故采事实行为说,更为妥当。

事实行为说认为先占中的以所有的意思同取得时效中的以所有意思一样,非指效果意思,而是指事实上对物有完全支配管领的意思。基于先占无主动产的事实,法律赋予占有人取得所有权的效果。

Ⅳ 司法考试民法 先占和拾得遗失物的区别

先占的对象是无主物,拾得遗失物的对象是有主物,二者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样

Ⅳ 先占权主义是什么

先占制度的构成要件
一、导论

先占,是法律史上最早确立的财产所有权制度。早在罗马法 时代 ,先占就作为 自然 方式的典型代表体现在成文法中。这种事实上的占据被法律上承认为合法的占据。由于物是无主的,因而这种占有不会伤害任何人[1]。正如梅因所言:“财产权利不可侵犯性在实际上长期得到了认可时,以及绝大多数享有物件已属于私人所有时,单纯的占有可以准许第一个占有人就以前没有被主张所有权的物品取得完全所有权。”[2]继罗马法以后的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均确立了先占制度。时至今日,虽然人们对物资的利用较以往更为充分,但是生活中的无主物仍较常见。古老的先占制度并未因事实的变迁而丧失其生命力。我国最新通过的《物权法》对于先占未作明确规定,但因先占而取得动产所有权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将来《民法典》的修订中,对先占制度加以规定仍有必要。

二、先占的概念及各国有关先占的立法例

(一)先占的概念

关于先占的概念,学者的表述多有不同。由于先占在性质上属于事实行为,它的成立须具备占有无主动产的要件,其法律效果为先占人原始取得无主物之所有权及其他衍生权利。因此可以表示为:先占是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无主动产,从而取得物上所有权及相关衍生权利的事实行为。

(二)先占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先占制度。据记载,早在《唐律杂律》中就有关于先占取得无主动产之规定,以后为历代所承袭。其总的特点是,强调先占原则,保护先占人的利益。清末的《大清民律草案》及民国时期《民律第二次草案》,将先占作为动产所有权的一种重要取得方式确定下来。以这两个草案为基础,同时参照欧洲各国的立法经验,中华民国民法的第802条规定:“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之动产者,取得其所有权。”[3]

在我国 目前 的民事法律体系中,对先占尚无明文规定,《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物权法》第113条仅规定: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笔者认为此条应理解为只是针对某些有主但是所有人不明的物的归属做出的规定,而不能硬性理解成是无主物即属于国家所有。现实生活中诸如狩猎、垂钓、回收废品等行为也证明了先占行为为当世所认可也始终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除法律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外,我国历来允许个人进入国家或集体所有的森林、荒原、滩涂、水面进行打猎、捕鱼、砍柴伐薪、采集野生动物、植物果实乃至名贵中药材,并取得猎获物、采集物的所有权[4]。没有先占原则,《洪湖水浪打浪》中的渔人,《我的祖国》里的猎手,还有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知名人士”恐怕都要失业了。倘若这些人以“不合法”手段谋生,还有什么歌唱颂扬的必要呢?由于物权法实行物权法定主义,关于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均应由法律作出强行性规定,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或者变更其内容,很多学者主张我国应当规定先占制度,如梁慧星教授领衔起草的《 中国 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王利明教授领衔起草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对先占进行了规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公布的《物权法》却没有规定先占制度,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缺憾。
(三)各国对于先占制度的立法

先占作为一种原始取得制度,自罗马法至今,在许多大陆法系均有相关规定。关于先占之立法例,各国主要有两种立法例:第一,先占自由主义。在罗马法中,先占是万民法的一种取得方式,无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只要是无主物均可通过先占取得。罗马法就是这种思想,在罗马法上先占作为所有权的万民法取得方式,是指以据为己有的意图获取或者占有不属于任何人的无主物。先占的标的可以是未经驯养的野生动物、恢复自然属性的被饲养动物、敌国人民及其在罗马的财产以及在海洋中产生的岛屿等。但是对被合法所有人所遗弃的某些物品实行占有不被视为先占的一种情况,而被视为一种传来取得,并被归纳在向不特定人让渡的概念之中[5]。在古典法中,对被遗弃的要式物的占有不使占有者自然成为所有主。第二,先占权主义,是指无主不动产惟国家有先占权,至于无主动产,则须法律许可方能取得其所有权。日耳曼法采用这一做法,现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都认可先占权主义立法例。例如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及中国 台湾 和澳门地区等。我国台湾民法典第802条规定,以所有之意思占有无主之动产,取得其所有权。《日本民法典》239条第1项规定,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动产者,因占有取得所有权。《德国民法典》第958条规定,(1)自主占有无主动产的人取得此物的所有权。(2)先占为法律禁止或因实施占有而损害他人的先占权者,不取得所有权。《瑞士民法典》第718条规定,以成为某动产的所有人为目的,先占有不动产的人,取得所有权。《俄罗斯民法典》第219条第3款规定,在本法典规定的情况下和依照本法典规定的程序,一个人可以取得无主财产、所有人不明的财产,或者所有人拒绝领受的财产、其所有人依照法律规定的其他根据丧失其所有权的财产的所有权。

在英美法系国家,也承认通过占有(先占)获得财产所有权。通过占有而立即获得产权的主要有三种情形:取得抛弃物;发现没有现实占有人的物,且该物的主人又不能找到:将野生动物归己占有[6]。

三、先占的法律性质及其成立要件

(一)先占的法律性质

关于先占的法律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三种学说:一是法律行为说。此说认为须以先占人所有的意思占有标的物,该所有的意思即取得所有权的效果意思。此说的不足之处就是将所有的意思“混同效果意思”。二是准法律行为说。该说认为先占属于以所有的意思为要素的准法律行为中的非表现行为,法律规定只要有意思表示,即承认其取得所有权。但是此说无法解释在没有意思表示的事实行为中存在的大量先占问题。三是事实行为说。认为先占制度中的“以所有的意思”同取得时效中的以所有的意思一样,非指效果意思,而是指事实上对物有完全支配管领的意思。基于占有无主动产的事实,法律赋予占有人取得所有权的效果。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核心区别在于:后者不依赖行为人的意图而产生法律后果,而前者之所以产生恰恰是因为行为人表示了这种意图,即法律使其成为事实行为人意图的工具。而基于先占取得所有权,先占人对标的物的主观认识存在与否、正确与否在所不问。从 现代 各国的立法例来看,先占主要是依据先占的事实而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故本文主张先占的性质属于事实行为。

(二)先占的成立要件

先占的成立要件,学说上分歧不大,通说为三个要件:

1、先占的标的须为无主物

无主物是指不属于任何人所有的物。无主物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曾经有所有人而现在无所有人的物,如抛弃物、所有人死亡后既无继承人又无受遗赠人的财产等;二是从来没有任何人所有的物,依多数国家法律,一般野生动植物当属此类(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野生动植物资源归国家所有)。在以上所列举的无主物中,可以作为先占标的的是抛弃物和野生动植物。至于所有人死亡,既无继承人又无受遗赠人的财产,依大多数国家(如法、德、日、中国)法律规定,这样的财产归属国家所有,从而排除了先占的可能性。反之如果将这类无主物列入先占标的,则会引起他人未牟取利益而采取欺诈、强迫等违法行为,损害原所有权人的利益,对 社会 秩序的稳定极为不利。某物是否为无主物,不应以先占人的主观认识为准,而应以先占时的客观情况为据。

须加以说明的是,抛弃物由原所有人的抛弃行为而生。抛弃行为与遗失行为在客观上均表现为丧失占有,但是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却截然相反。抛弃行为是所有人出于抛弃所有权的意图而为的意思表示,故而由抛弃行为而生无主物;而遗失行为为事实行为,物之占有的丧失非基于占有人的意思。遗失物乃为有主物,只是现在无人占有而已。

资源:http://china.findlaw.cn/info/minshang/minfa/minshiquanli/cchsyq/xianzhan/110751_3.html

Ⅵ 法律什么是先占行为

1、强权原则:首先我们引入罗尔斯"无知之幕",如果人们不知道自己在某种态势中是"强"还是"弱",亦即自己可能处于最弱势一方时,根据搏弈中的极大极小原则,他倾向于从最坏的可能考虑自己的行为,因而不会选择让强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尼采可能会说这只是胆小鬼的考虑,对于赌徒就不适用。但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中强与弱的状况是相对的、不稳定的,生老病死和环境变动使强者不可能永远强大,因而用强权决定所有权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对于基本安全价值的需求。基于自然差别的强权与权利在本质上是不兼容的,因为权利意味着安全、稳定和持存。绝对的强权(力)意味着绝对的无权(利)。

2、利他原则:很显然利他原则不能普遍化,否则将导致没有任何人取得任何物的境况,因此利他原则在逻辑上就不能成为社会的主导原则,而永远只是个别行为。在现实中,利他原则只是某些利己主义者利用他人的道德热情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成为一种国家伦理的利他原则是意识形态要求人们放弃自身的权利的蛮横要求。而一种真实的利他行为虽然具备理想的普遍性,但却不具备义理的普遍性14
,因而不能作为所有权取得的原则。

3、平均原则:首先,平均原则是难以用技术手段实现的。现存的手段无法作出一种完全平均的分配,因为事物的比价总在变动之中。如果我们承认价值是主观的,因而每个人在不同时空点上都可能拥有不同的价值体系,那么要作出一种让所有人(或弱者多一些,大多数人)满意的分配是办不到的。其次,由于人在自然上和后天的体力与智力差距,起初的平均分配是必然导致不平等的发展状况,平均原则要么承认这种不平等从而不能首尾一致,要么贯彻自身变成大规模历史重建。这种重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破坏,而由于现代社会系统的风险性质,这种破坏将导致无法预期的和无法控制的巨大混乱15。此外,平均原则在历史上导致资本无法集中从而难以产生规模效益,正如中国的平均继承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那样。实质上,如舍勒所言,在平均原则背后是某种嫉妒和怨恨心态,而不是所谓道义。

4、分封原则:由于这一原则在东西方历史上都存在过一段时间,因此较诸其它乌托邦式的原则更能构成对先占原则的竞争力。但事实上,分封的前提是援土者已经先占了一块土地,分封只是次级制度,我们不妨将其视为土地同军功或血亲资源的交易。在历史上,分封或采邑是处于殖民和代替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封建法中,其所有权是划分的或共享的,而在现代民法中所有权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16。最后,分封必然演变为一种继承制度,因为土地是有限的,战争也是要结束的,不可能有无限的新大陆拿来分封。因此,分封原则不属于在此讨论的无主物所有权的原始取得范围。

Ⅶ 国际法中的“先占”和“时效取得”

“先占”和“时效取得”都是国际法上领土取得的方式。
先占是指国家占有无主地并取得对它的领土主权。首先,先占的主体是国家,也就是说,只有国家方能通过先占取得领土主权,私人并不能因为先占某一无主地而成为该地之主。第二,先占的客体是无主地。无主地是指,未被占有,或不属于任何国家所有的土地,或者是被国家抛弃的土地,或虽有土著存在,但还未形成“文明”的土地。(这些说法的理论几乎都是为各西方国家殖民时期所取得的领土进行辩护,但是我认为由于历史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这些理论就算站不住脚,但是在实践中的不停延续,理论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也不能再进行颠覆了。)第三,先占国必须明确作出对无主地占领的意思表示。也即是向他国宣告自己的主权。(由于时代的限制,例如通讯等等科技并不够发达的现象,国家的这种意思表示,并不以全世界都能够轻易发现的条件为限制,而是只要以国家的形象,对该领域进行了一些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宣告,例如,树立界碑,挂上国旗等等方式,便视作意思表示。)
时效作为一种领土取得方式,其含义是指,国家占有他国的部分领土,而占有者已相当长时间地继续并安稳的占有(即没有其他国家继续不断地提出抗议和主张),该国就取得该土地的领土主权。
这里主要用有效控制原则来确定主权的归属。
时效取得,本身是大多数国家关于物权的规定。是一种维护某种稳定状态的相关规定。相同的道理,在国际法上,一国占有控制他国的部分领土,其开始本身可能是有合法的事由的,也有可能是违反国际法的规定的。然而,由于其长期稳定的占有当中,领土主权国并没有对其占有行为,主张自己的权力,对于该部分领土被他国占有的事实不予理睬,那么,占有国对于该部分土地,便已经在国际社会上,以及该领土本身取得了一种稳定的管理状态,那么,国际法便赋予这样的国家该土地的领土主权。(时效取得是从国内法关系当中所移植出来的一种原则,本身的逻辑性已经得到很多法学家的论证。这既是一种对稳定状态的保护,也是对物权人积极行使权利的要求。这才没有闲置的物,方能做到物尽其用。这个概念本身并无问题,只是,在国际社会中,领土是一个国家的血肉组成,并不像私人不要的物品那么轻易地便可放弃,然而,在国际法废止战争权之前,有很多国家甚至弱小到无法向强国提出主张,最后被强国占有土地,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而,我认为这个概念的移植本身便有问题,例如,这个长期的时间到底应该有多长?要知道,国际社会并无最高权力者,如何让国家都统一的相信,XXX年便是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另外,要求国家主张自己的权力,但是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行为都是由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代表的,而殖民时期,政府被挟持的事实,不禁让人质疑,究竟是政府放弃了权力,还是国家放弃了权力,民间的声音到底能不能算作国家的声音?所以,我认为,时效取得在国家法上仍然是西方社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托点的一个概念,更多的是为他们服务,而非建立秩序)
(这两种领土取得方式,是国家取得领土的最常见的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这两种方式,还是太过概括,外延模糊。而且实践中,这两种方式的融合也非常常见,
所以如果真要以这两个概念的理论来解决纠纷,仍然会带来很多问题。)
(括弧里面的部分是我自己添加的一些背景和理解,括弧之外的东西是摘抄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的红色的《国际法》的教材。希望给你一些靠的住的理论的同时,也可以抛砖引玉,为你的思考提供些思路。)

Ⅷ 民法基本原理,大一追女生是先占。。。

看不太懂,呵呵
读书读得少了点,都不太明白你的话呢

Ⅸ 明确规定先占制度对我国而言有什么好处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关于先占的立法就消失了。在后来的物权法立法中,亦不存在对先占进行规制的内容。有种观点认为,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有的无主物都应属于国家所有,根本不存在无主物之说,从此角度讲,先占制度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存在着天然的矛盾,这正是我国立法摒弃先占制度的根本原因。然而在实践中,民众打猎、捕鱼、采摘野果、砍柴伐薪、拾得垃圾等都是基于无主物的先占而取得物的所有权,亦受到国家的认可。这种现实与理论的悖论也使得许多学者极力主张在未来立法中确立先占制度。
站在我国的立场,先占制度之构建,其功能将会在两个方面发挥。其一是立法功能,它对我国法律特别是物权法体系起到了完善作用;其二是社会功能,在先占作为一种习惯得以确立为法律时,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社会活动将得到保障与规制。在这里,我们已不在一般层面上进行讨论,而是将视野定格在现代中国这一具体情境下,具体探讨先占制度与我国法律结合,由此显现的独特的制度价值。
1、制度设计之价值
目前,我国法律中规定的原始取得所有权的方式主要有劳动生产、收益、孳息、添附、善意取得、没收、征收、税收以及基于法律规定等,先占制度作为所有权中最原始、最古老的理论之一,是其它任何所有权取得方式进行演化的前提与基础,在物权法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将缺失补位,从源头解释所有权的来源,将有利于我国所有权体系的完备,使我国法律体系与中华传统民法相顺应。除此之外,由于先占制度具有独特价值,它已被其他国家普遍立法予以遵循。时至今日,我国已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尽早地在我国确立无主物先占取得制度,有利于我国法律体系与国家法律体系接轨。
2、制度运用之价值
(1)定分止争
由于先占制度的缺失,导致无主物的归属不清,不仅带来执法上的难题,更带来更大的司法困惑。
当“天价乌木”、“狗头金”等案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合理的法律规定来解释这一问题,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当中。司法机关陷入两难的境地,先占人也会因为没有法律层面的依据而陷入不被保护的状态中,甚至频频出现“选择性执法”的公权与私权相冲突的现象。[1]以乌木案为例,当事人吴高亮与当地人民政府经过了三个月的调解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当事人提起诉讼,在成都中院经过了一审和二审,历经两年之久最终仍无法盖棺定论,这对我国的司法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是司法行业的巨大诉累。除此之外,碍于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先占制度,涉案乌木的归属权及其属性目前在学术界仍有争论。但假设我国确立了先占制度,只要确定乌木是无主物,法院就可以直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确立权属,定分止争。
先占作为物权法的一项制度,不仅是对人和物的关系的调整,更重要的是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即他人具有尊重和容忍先占人通过先占取得无主物的所有权义务,法律禁止任何人侵犯先占人的权利,这样平等的对待彼此的态度和相互尊重他人行为保证了个人正义。另外,先占制度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主体,保证了合理、公正地对无主物归属进行划分,这是社会正义的体现。在我国构建先占制度,在今天看来所谓的“疑难案件”,以后将被轻而易举地解决。
(2)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我国的拾荒者的数量,初步估算有600万以上。[2]我国大量拾荒者通过先占获得其生计所需的资产来源这一行为,没有先占制度作为法律依据,也就意味着我国有约600万人口的生活来源不受法律保护,因为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在侵占国有财产。而事实上,政府对拾荒者的行为并未作出干预,加之在世世代代的习惯,他们的行为已变得“合法”。但这种行为毕竟不受法律的保护,一旦发生矛盾与冲突,就只能通过暴力方式加以解决,那么不仅底层求生的拾荒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整个社会也将退化至丛林法则时代,既不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
但假设我国确立了先占制度,从前提上就明确了抛弃物的法律性质,就能保障拾荒者对抛弃物的所有权,在拾荒者转售该物时,交易本身的合法性也得到了保障,使得权利人,特别是以拾荒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能够光明正大地行使其合法权利,不至于因权益的灰色性而使其可能屈从于一些优势群体的压力。

[1] 王倩云.关于我国先占制度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5(08):220+219.
[2] 雷亮亮.“狗头金”事件与无主物先占制度[J].福建法学,2016(01):42-46.

Ⅹ 先占为什么不是法律行为

相关分来析如下
民事法律行为自是民事主体依法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它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件
先占是对无主物的占有,占有即所有的一种取得所有权的制度,而我国物权法上没有规定先占制度
占有是一种事实状态,不涉及表意
先占是事实行为,不是法律行为
说的比较理论,可是本身就是一个理论问题
但还是希望你能够明白

热点内容
刑法专题课件 发布:2024-11-16 22:30:08 浏览:487
海商法中的承运人义务 发布:2024-11-16 22:20:05 浏览:463
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2018 发布:2024-11-16 22:19:06 浏览:331
按劳动法工资怎么算的 发布:2024-11-16 21:33:30 浏览:158
刑诉应当法律援助的对象 发布:2024-11-16 21:25:37 浏览:118
2011年社会保险费法 发布:2024-11-16 21:09:42 浏览:252
司法局开展民法典赠书仪式 发布:2024-11-16 21:07:53 浏览:196
劳动法做六休一 发布:2024-11-16 20:54:10 浏览:238
党内法规的自查报告 发布:2024-11-16 20:29:18 浏览:433
安装空调法律法规 发布:2024-11-16 18:25:45 浏览: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