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预谋
A. 怎样界定有有预谋犯罪
这个会看导航是人的一些口述和证词,但是预谋犯罪的是那种之前就好了准备,踩好了点的那种,对于这种的话可以在律伴这问下专业律师,看下他们具体的一个详细解答。
B. 法律对打人与预谋打人的刑法区别是什么
打人嘛看实际动手了看对方伤亡情况定罪,比如故意伤害罪
预谋打人嘛是心里想想,无罪,因为未付出实践,你想法院因为你的思想而给你定罪那岂不天下大乱,随随便便就可以发落你
C. 共同犯罪的事前预谋如何认定
共同犯罪的事前预谋是指对共同犯罪的意图达成一致,决定共同实施犯罪。《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D. 预谋杀人判什么罪
很难构成犯罪的
在没有事实的情况下 根本不算预谋杀人
建议A把录音带交给自己信任的人的手里
如果A出事了 就把录音带交给司法机关
这样B的杀人嫌疑就很大了
E. 预谋犯罪和激情犯罪哪个罪行比较重
“罪行极其严重”不仅是指已发生的犯罪所造成的客观危害结果的极其严重,也包括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或者说人身危险性的极其严重,即“罪行极其严重”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就是说,要从犯罪行为人所犯罪行造成的实际危害结果和其主观恶性两个方面来理解和认定行为人的犯罪是否属于“罪行极其严重”。
首先,“主客观相统一”是我国刑法认定犯罪的一个基本原则,主观方面如果没有故意或者过失,即使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多大的危害,都不认为是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方面虽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结果,如死亡几十人、上百人,但如果在主观方面仅是过失,也没有规定无期徒刑和死刑等严厉的刑罚;如果在故意犯罪中其主观方面是间接故意,犯罪后投案自首、积极弥补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则要比直接故意犯罪,犯罪后逃逸、拒不赔偿损失罪行要轻一些。
其次,“罪行极其严重”是犯罪在客观方面危害特别严重,主观方面人身危险性特别严重,是到了极其罕见或者说是无以复加的地步。客观方面的严重危害结果,在有死刑条款的犯罪中一般都有所界定,例如,在故意杀人罪中杀死一人;在故意伤害罪中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在拐卖妇女、儿童罪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在贪污罪、受贿罪中贪污或者受贿10万元以上的,等等。但是,如果仅仅是在客观方面达到甚至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可以判处死刑的条件,也仅仅是判处死刑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在可以判处死刑的犯罪中一般都有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直到死刑的选择余地。
第三、考察和认定犯罪分子的“罪行极其严重”,在考察认定了犯罪分子在客观方面的危害达到了死刑的标准基础上,是否应当判处死刑主要就取决于犯罪分子的主观方面了;对一个审判人员来说,最见功力的也是对犯罪分子主观方面的考察和认定。笔者认为,如果犯罪分子在犯罪前一惯表现较好,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有一定的过错,犯罪是因一时的激情或者是极其偶然的条件引起;或者在犯罪后能投案自首,有立功表现,坦白悔罪并能积极弥补犯罪所造成的损失,等等。在主观方面就不能认为是危害特别严重,进而也就不能在总体认定犯罪分子的犯罪是“罪行极其严重”,因而就不能判处死刑。只有那些在平时一惯表现不好,打击报复正义,实施积极而有预谋的犯罪;在犯罪后逃逸,在被抓捕后狡辩抵赖拒不交待罪行等,才可以认为在主观方面危害特别严重,如果在犯罪的客观方面也达到了危害特别严重,才可以考虑判处死刑。笔者认为,在对犯罪分子“罪行极其严重”的主观方面的认定上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显得很薄弱,尤其希望最高司法机关选择公布一些在认定犯罪分子主观方面罪行特别严重的案例,以使各地在认定对犯罪分子主观恶性的轻重上有所借鉴和参考。
F. 在刑法上有没有预谋杀人影响罪名的成立吗
不影响,是否有预谋只是反映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事先预谋的,说明主观恶性深,属于酌定从重处罚的情节。
G. 求问预谋绑架罪可以判几年
根据《刑法》规定,绑架罪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在绑架罪的量刑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绑架罪主体为已满16周岁的人。14-16周岁的人,单纯地实施绑架行为的,不构成犯罪;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的,定故意杀人罪。1、“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是指由于在绑架过程中对被绑架人使用暴力或者进行虐待等导致被绑架人死亡,如果没有杀死被绑架人,只能认定为绑架罪加重情节的未遂“。杀害被绑架人”,是指在劫持被绑架人后,由于勒索财物或者其他目的没有实现以及其他原因,故意将被绑架人杀害的行为。2、由于法律对绑架致使被害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立法上采用的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而且是处死刑,因此,司法机关在适用时应当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严格掌握适用的条件。所以,绑架罪一般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法定加重情节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H. 法律 预谋
楼上的几位我真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
我国刑法里,在主观方面,必要要件是“罪过”,选择要件是“动机”
也就是说,具备了罪过,而不具备动机,一样要定罪,而动机最多在量刑时进行适当参考,并没有法律效力
你说的预谋一词我很不解,预谋在我国法律中不是一个有专门特定意义的词,也根本不是定罪的标准
如果有关系,那也一定跟“动机”无关,是在“罪过”范围内的
什么叫罪过?
1,故意 2,过失
故意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比如A一刀捅向B的心脏,这显然是直接故意杀人,对犯罪结果保佑希望,积极追求的态度
如果有人阻拦你开车,而你不计后果的想进行摆脱,结果造成了伤亡,这就是间接故意,你的心里态度并不希望此结果发生,但你放任这个结果的发生,进行危险的行为,这就是间接故意
而过失就更好解释了,就是对犯罪结果没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但是由于在行为时没有抱有必要的小心谨慎的态度而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这就是过失犯罪
你说的英国法庭审判的实录在哪?给我看看,然后我给你总结出来他们的争论要点到底是什么,英文原版的更好
而且说实话,对政府要员扔鞋的举动在西方国家屡见不鲜,连起诉都没有过,更不要提定罪量刑,即便是适用中国的法律,你也找不出一条可以适用的条文去定罪,预谋不预谋的,都是P话,两边估计都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了,作为一个法律领域的人,这种事情本来就一眼就看的一清二楚,这事确实恶心人,但绝对不是犯罪,绝对不是
I. 预谋犯在法律上的定义
1_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
2_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
3_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均可存在于着手实行行为之后。根据我国刑法第23条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以后。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以后,也可以发生在尚未着手实行犯罪以前,但实践中犯罪中止主要还是发生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以后。
4、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客观上未实现着手实行行为时所追求的犯罪目的和意愿。
5、均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虽然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均未达到既遂状态或者没有造成法定的犯罪结果,其行为人在其犯罪行为停止下来之前,主观上有明确的犯罪故意,客观上也已经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并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威胁或初步的损害,从而使其具备了承担刑事责任的主客观基础。
J. 罪犯预谋脱逃负刑事责任吗
一:如果服刑的罪犯仅是思想上预谋计划脱 逃,没有为脱逃做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犯罪预备,不触犯刑事责任,由监狱给予警告、思想教育或采取防范措施
《监狱法》四十五条:监狱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使用戒具
(1)罪犯有脱逃行为的
(2)罪犯有使用暴力行为的
(3)罪犯有其它危险行为需要采取防范措施的
二:如果是有预谋地已着手实行脱逃,由于自身意志以外原因而未得逞,属于脱逃未遂,应按照脱逃罪处罚;但比照既遂,可以减轻处罚!
《刑法》三百一十六条: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