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公
㈠ 民法公告送达的生效期限
你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㈡ 遗嘱能适用民法公序良俗原则么
公序良俗是可以应用于遗嘱的,但是照你说的情况,我看够呛。公序良俗法院适用的时候都很谨慎,只有特别严重的违反公序良俗时,法院才敢用。
你所说的“没有赡养”“断绝关系”,对遗嘱来说都不是障碍。现实中,也有遗赠仇人的(当然那是死者为了两家的仇能缓和而做出的决定)。
我建议你从主张立遗嘱人立遗嘱时无行为能力,或者遗嘱是违背其真实意思方面下手。
㈢ 民法公平原则与等价有偿原则有什么区别
1、公平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2、等价有偿原则是公平原则在财产性质的民事活动中的体现,是指民事主体在实施转移财产等的民事活动中要实行等价交换,取得一项权利应当向对方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无偿占有、剥夺他方的财产,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损害的时候,应当等价有偿。
㈣ 按照民法公平正义什么充满活力
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摩擦时,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均衡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则是一条法律适用的原则,即当民法规范缺乏规定时,可以根据公平原则来变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公平原则又是一条司法原则,即法官的司法判决要做到公平合理,当法律缺乏规定时,应根据公平原则作出合理的判决。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公平原则是进步和正义的道德观在法律上的体现。它对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国家处理民事纠纷起着指导作用,特别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领域赋予审判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于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和纠正贯彻自愿原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有着重要意义。公平原则在民法上主要是针对当事人间的合同关系提出的要求,是当事人缔结合同关系,尤其是确定合同内容时,所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它具体化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则就是合同正义原则。合同正义系属平均正义,要求维系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作为自愿原则的有益补充,公平原则在市场交易中,为诚实信用原则和显失公平规则树立了判断的基准。但公平原则不能简单等同于等价有偿原则,因为在民法上就一方给付与对方的对待给付之间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断依据采主观等值原则,即当事人主观上愿以此给付换取对待给付,即为公平合理,至于客观上是否等值,在所不问。由此不难看出公平原则的具体运用,必须以自愿原则的具体运用作为基础和前提,如果当事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愿的产物,就不能谓为有违公平。
㈤ 什么是民法
一、民法的概念
在民法慈母般地眼神下,每一个公民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1、定义: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单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规中的民事法律规范。
2、含义:
2.1民法是有国家强制力(区别于道德等)的社会生活规范;
2.2民法是调整社会生活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其他关系不调整)的法律规范。
2.3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3、性质:
3.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3.2民法为文明法;
3.3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3.4在民商分立的国家,民法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国家,民法为私法的全部;
3.5就其内容来说,是规定权利主体有无权利、义务的法律,因此是实体法,而不是程序法;
3.6就其适用范围来说,是施行于一国范围内的法律,因此是国内法,而不是国际法;
3.7就其效力来说,是全国范围内主体间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别法。
4、分类:
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民法有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之分。
4.1实质意义的民法
实质意义的民法是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实质意义的民法又有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之分。
4.1.1广义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不论其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均属于民法的范畴。
4.1.2狭义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国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国由于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并非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此,实质意义的民法是指广义的民法。
4.2形式意义的民法
形式意义的民法是指以一定体例编纂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由于我国民法典尚未编纂,所以严格地说,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但因我国《民法通则》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规范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也可以说《民法通则》就是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㈥ 急求 有关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案例
公序良俗的案件一定能扯到法理学法的价值和评价功能最有名的就是二奶遗产案当专时法官就是利用公属序良俗来判决遗嘱无效。当时在旁听席的有60位妇女,掌声一片。如果法官是依法判决,合法不合理,伤害了大众的道德准线所以选择了公序良俗的论断。
㈦ 民法公平原则是否可以否认合同条款无效
不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内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容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㈧ 求解:民法公序良俗原则中的公序是指法秩序吗 能不能有个确切的说法。。。。
公序:公共秩序,并不单指法律秩序,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参考来自网络。
㈨ 欧洲委员会部长委员会于多少年11月4日通过的反腐败民法公约
欧洲委员会部长委员会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反腐败民法公约》。
㈩ 民法中公有和共有的区别
共有、公有的区别
讲到共有的法律特征,我们最后还要强调,共有和公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共有财产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依法律的规定或约定,而对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共有财产所享有的权利。而公有则不同,公有财产的主体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中,国家财产所有权的主体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能代表全体人民享有国家财产的所有权。集体组织财产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集体组织,集体组织的任何一个成员本身都不能单独来享有这种权利。
共有并非是一种独立的所有权,不论是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所有权之间,只要有人或物的联合,都会产生共有关系。我国民法中规定了两种共有形式,即“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共有财产关系的产生,或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像《婚姻法》中规定的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是夫妻共有的财产;或是依合同的约定产生,如三个人合伙出资购买一辆拖拉机,通过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其适用于非常广泛的经济生活领域,所以是民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共有不一定仅存在于所有权中,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对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的共有。如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拥有他物权、知识产权或者债权等。只要是物权,不论是所有权以外的使用权,还是承包经营权,更不用说知识产权和债权等,无疑都可以适用共有的规定。实际上共有的基础就是共同法律关系。共有是共同关系中的一种,凡是数个民事主体共同享有某一项民事权利或者共同承担某一项民事义务的时候,我们一般也都叫做“共有关系”。但准确地讲,这些情况应当称之为“准共有”,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一般地说,现代各国物权法中关于共有的规定,是专门对所有权的共有状态而言的。因而各国物权法即在广义的共有制度中,对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设立了所谓“准共有”的规定。对于凡是数人基于某种共同关系而共同享有一项财产权,即应准用“共同共有”的有关规定;而对其他情况下则应准用“按份共有”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