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分则
① 民法通则总则分则的区别
民法总则的颁布解决了很多民事遗留问题,民事纠纷问题,以及基本精神原则。总则是比较笼统的,所以就有分则的诞生,来详细说明具体到某一情况的处理规定,属于特殊法。
一、民法总则与分则
总则是统领整个民法的,里面多为规定一些民法的原则和基本精神,譬如诚实信用原则、风俗良俗原则、诉讼时效和契约自由等等能够贯穿整部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适性。分则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分别作出明确的规定,具有特殊性。
二、《民法总则》对民法分则编修一般的影响
《民法总则》作出的概括性、抽象性规定对民法分则的编修起着决定性作用,分则必须要服从总则,对总则的规定作出应对。总则确立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在很多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现有的《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
《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单行法律和《民法总则》新的规定在很多方面不协调,因此要在民法分则编纂过程中对其进行修订。由于总则的一般性规则是决定性的,因此在规定物权、债权、侵权、亲属、继承这些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时,
必须要按照一般性的规则去处理,除非在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有特别规则,这时相对《民法总则》来说才是特别法的问题。比如在规范离婚这一民事法律行为时,如果需要有不同于规范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别规定时,才能有特别规定,如果没有特别的需要,应该服从民法总则一般性规定。
三、《民法总则》关于分则基本原则的规定
《民法总则》规定了民事活动七条基本原则,在编修分则的时候,应该要妥善处理与总则中基本原则相同或相一致的原则。比如,总则第4条规定的平等原则和《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平等保护原则相一致;总则第5条规定的自愿原则和《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自愿原则相同。
四、《民法总则》关于分民事主体的规定
《民法总则》中对非法人组织的规定可能会对分则编修产生较大影响。《合同法》规定其他组织可以作为合同主体,而《民法总则》将部分“其他组织”规定为具有民事主体地位的非法人组织,除去这部分非法人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
是否具备民事主体地位却不明确,对于这类组织能否沿用“其他组织”的概念,需要进一步解释。此外,《民法通则》对联营组织进行了相关规定,使其具备相当于民事主体的地位,但《民法总则》没有对联营组织进行规定,这和依然存在联营组织的现状不符。
② 民法分则的条款的数目包含的几大模块
民法一般是指《民法通则》和《民法总则》
建议分别看一下,按照章节条来学习
最高法院对《民法总则》的诉讼时效问题有司法解释,请查询一下
③ 民法总则和分则的区别是什么
一)《民法总则》的地位
《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我国民法典采用《德国民法典》区分总则和分则的编纂体例,《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统领民法典各分编,各分编将在总则基础上对各项民事制度做出具体规定。也可以理解为,总则是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抽象规则,分则是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规则。立法者在编纂《民法总则》时,以《民法通则》为基础,采取“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把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引领性的规定编入总则当中,主要内容是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但是,作为民事法律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事权利客体,却没有在总则中做出单独规定,这是《民法总则》的一个不完善之处。《民法总则》对民法一般性规则进行了改革,在现有206个条文当中,除了极少数条文外,大部分条文的规定都比较精确,每一个措词都体现了对该条文立法原意精准的概括。所以《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编纂的奠基石,民法分则将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编修完成。
二)《民法总则》对民法分则编修一般的影响
《民法总则》作出的概括性、抽象性规定对民法分则的编修起着决定性作用,分则必须要服从总则,对总则的规定作出应对。总则确立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在很多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现有的《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单行法律和《民法总则》新的规定在很多方面不协调,因此要在民法分则编纂过程中对其进行修订。由于总则的一般性规则是决定性的,因此在规定物权、债权、侵权、亲属、继承这些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时,必须要按照一般性的规则去处理,除非在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有特别规则,这时相对《民法总则》来说才是特别法的问题。比如在规范离婚这一民事法律行为时,如果需要有不同于规范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别规定时,才能有特别规定,如果没有特别的需要,应该服从民法总则一般性规定。
④ 求问今年民法分则怎么复习
1、民法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规范纷繁复杂,学好民法实际上就是要透彻理解各专种规范,恰当处理各种问属题。2、看教材、背法条、做练习,这三者在某种意义上是递进的关系。明白了民法的概念体系,才能比较准确地领会法条,3、掌握了理论和法条,才有可能做对题目,而做题的过程就是对理论和法条的检验过程,既可以强化已有的记忆,还能训练综合分析能力。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循环往复,民法水平就能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逐步增强了。民法学是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重点不可能体现在部分的章节上,所以考生在复习民法学课程时,重点应在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民法的体系、民法的基本理论、民法的调整原则和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从课程的内容结构来看,民法学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民法总论部分、物权法部分、债法部分和人身权、知识产权、继承部分
⑤ 知识产权是否应该纳入民法典分则
学术界对于知识产权和民法典的关系尚有争议,但目前中国是把知识产权回法纳入了民法体系。注答:中国现在还没有民法典,之前一直是《民法通则》,2017年10月1日《民法总则》开始施行,民法典预计2020年颁布。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分则是独立的法律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实就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即《刑法典》含九个修正案)一样是一部完整体系的法律,唯一区别是在成文法(即制定法)国家《刑法典》为总则(有关国家刑事立法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立法目的、刑罚等基本内容),和分则(即分则编,规定的是诸如危害国家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军人违反职责罪等相关种类和具体罪名与刑罚处罚),再加上附则(不作为独立分编存在,只解决法律适用和时效问题),而《民法典》不同,由于其体系庞大、囊括内容繁多,所以除了总则编(即已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之外还要分为合同、侵权责任、债、婚姻家庭或叫亲属(这部分主要是人法)、收养,甚至还有学术界在争论的人格权编等许多分编,所以说,《民法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把分则编可以分为很多单独编,而《刑法典》只有总则、分则两编内容,再具体到我国立法,由于政治发展、法治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我国方方面面的体系化完整立法普遍较晚,即便是第一部《刑法典》也是在1979年的第五届全国人大会二次会议上才通过的,而民法方面起步还确实是比较早的,第一部民事法律是《婚姻法》,是在1950年制定出来的,应该说这部法律比第一部《宪法》还早,后由于政治运动、公有化经济等方方面面原因,一次次掀起的《中国民法典》编篆也是倍受阻力,最终在1984年中央决定暂时把《民法典》以变通方式处理,分别制定单行法,待时机成熟后统一编篆为民法典,所以从1986年到2009年这期间分别制定了《民法通则》(主要是《民法典》总则编性质的内容)、《婚姻法》、《公司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单行法,但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于立法不系统、不完善导致了法出多门,法院和法官经常需要在法律中去找法律的情况,甚至同类案件判决依据不同、同一法律适用不同类型的案件的情况,乃至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变相立法(属于违背上位法行为)来解决民事法律冲突和法律空白的问题,所以,现在在一系列单行法都已经比较完备、理论和司法实践经验也积累的比较丰厚的情况下国家决定再次启动编篆《民法典》的工作,但是这次编篆还是比较特别,也不同于德国、法国和我们的台湾(沿用了我国1931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立法中的一次成型,还是分两步走的,也就是先《总则》后《分则(各分编)》,《民法总则》已经颁布,按照常委会的作的《关于<民法总则>草案说明》的规划来看,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通过后就开始各个分编的编篆工作,分则各编在2020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预计)提交审议通过。
⑦ 民法总则、民法通则、民法分则这三个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区别
一、二者制定时所重视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号颁布,1987年1月1号开始施行的,《民法通则》制定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我们面临的是解决中国人吃饭穿衣的温饱问题,当时中国人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不足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这个背景下的《民法通则》,非常看重经济功能。在《民法通则》第二条里面在表达调整对象的时候,是这样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先谈财产关系,再谈人身关系。《民法通则》第五章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这样安排:第一节是财产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第二节是债务权,第三节是知识产权,第四节才是人身权利,也是先谈财产权利再谈人身权益。说明《民法通则》的确体现出对民法经济功能的重视。
《民法总则》就不同了,《民法总则》制定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人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足以满足中国人生活的需要。这样的背景下,尽管经济建设仍是核心任务之一,但我们更加重视刚才所说的人文关怀,所以看《民法总则》第二条,在表达民法调整对象的时候这么讲: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二、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总则》把人身关系的民法调整放在了更为优先的序位。再看《民法总则》第五章关于民事权利规定的四个条文:109、110、111、112条,是对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尤其是确认保障自然人各种类型的人身权益的法律规则。113条以下的条文才是对各类财产权益进行确定和保障的规则,相对于《民法通则》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显的调整,这是《民法总则》相对于《民法通则》更加关注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和体现。可以说,在精神气质方面,《民法总则》所做的调整,很多具体规则有较大的区别。
如:《民法总则》把人身关系的民法调整放在了更为优先的序位。再看《民法总则》第五章关于民事权利规定的四个条文:109、110、111、112条,是对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尤其是确认保障自然人各种类型的人身权益的法律规则。113条以下的条文才是对各类财产权益进行确定和保障的规则,相对于《民法通则》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显的调整,这是《民法总则》相对于《民法通则》更加关注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和体现。可以说,在精神气质方面,《民法总则》所做的调整,很多具体规则有较大的区别。
⑧ 民法中的总则和分则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
1、范围:
《民法通则》不仅涵盖了《民法总则》的部分,还规定了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大量原本属于民法分则的内容。也就是总则属于通则的一部分。
2、制定时间:
《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号颁布,1987年1月1号开始施行的.
《民法总则》制定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3、背景:
《民法通则》的背景:改革开放初期。
《民法总则》的背景:经济建设仍是核心任务之一,但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4、内容:
许多勃兴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容在《民法总则》中,没能规定在《民法通则》中,如环境权、公司股东权等。
总则是统领整个民法的,里面多为规定一些民法的原则和基本精神,譬如诚实信用原则、风俗良俗原则、诉讼时效和契约自由等等能够贯穿整部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适性。分则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分别作出明确的规定,具有特殊性。
民法总则是统领整个民法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民法分则是基于民法总则中的基本原则在结合具体情况做出的具有特殊性的明确规定。
(8)民法的分则扩展阅读
总则编制
中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
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因此,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进行了一次审议,经讨论,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先后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
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并且先后3次于会后将草案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两次将草案印送全国人大代表征求意见,还将草案印发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大、法学教学科研机构征求意见。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10月和11月在北京、四川、宁夏和上海召开4次座谈会,直接听取中央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法律实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并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
⑨ 民事法律行为在民法分则中的体现
作为民法总则中的一般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及其相关理论在现代民事法律制度以及现代民法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实。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上确认了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但与传统民法有所不同的是我国《民法通则》上确认了民事行为这一概念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民事法律行为专指合法行为而民事行为则是一个中性概念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它相当于传统民法上的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
①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作为观念的抽象不仅统辖着合同法、继承法和婚姻法等具体的设权行为规则形成了民法中不同于法定主义体系的独特法律调整制度而且用完备系统的理论形态概括了民法中一系列精致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学说中令人瞩目的独立领域。
②法律行为作为私法自治的工具真正保证了个人生活空间不受外来力量的干涉使个人处理自己事务的理想成为可能。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行为。私法自治旨在保障经济活动的运作不受政府的统制或者支配而是经由个人意思决定所体现的自由竞争。法律行为正是个人自由竞争时的方式和方法。
③法律行为概念的提出使民法理论甚至民法典的体系更加完善。从理论上来说它解决了意思自治 原则适用在婚姻法、继承法上捉襟见肘的情况摆脱了法律行为从属于债法或者合同法的传统民法体例。从立法上来说它使民法典总则得以完美的呈现没有法律行为就没有民法典总则这在民法学术界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技术上讲它解决了法律行为普遍规则和具体规则之间的关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对各种具体法律行为作出不必要的重复规定。通过抽象性和概括性规定能力克服了罗马法以来对设权行为的具体罗列方法在法学方法上具有简化法律规定和协调体系化的价值。
④它扩充了意思自治的空间。近现代的民法都是以私法自治为其根本原则的法律行为制度的构建不仅使私法自治原则得以真正贯彻而且有效地扩充了私法自治的空间。特别是物权行为理论的提出使意思自治得以在物权法中生存。传统的物权法除了所有人的处分自由之外是几乎没有个人的自由意思空间的但是法律行为的出现使传统的债的履行行为成为了物权法上的有转移所有权的意思的物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