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编者
Ⅰ 学习民法应读那些课外著作
民法总论:王泽鉴《民法总则》、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
物权回法:谢在全《答民法物权论》、王泽鉴《民法物权》、王利明《物权法研究》
债法总论: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史尚宽《债法总论》
合同法: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崔建远《合同法总论》、韩世远《合同法总论》
侵权法: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杨立新《侵权法论》
民商法体系书: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江平《民商法学》
民法方法论:拉伦茨《法学方法论》、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梁慧星《民法解释学》
Ⅱ 交通法则:靠右边行走;那里规定的
据哈腾保尔[当为哈腾豪尔(Hattenhauer) 之误译,以下不再一一说明——编者]介绍,18 世纪的“意思表示(declaratio voluntatis) ”概念自胡果·格劳秀斯的“诺言(Versprechen) ”演化而来。制定法上的首次使用,则见诸1794 年的《普鲁士普通邦法》。该法“使用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把法律行为意义上的行为,确定为人的意思的结果。”它所表达的,显然是启蒙运动理性法学之主张。在理性法学看来,行为“只是人获得自由之后形成他们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形式。�6�8�6�8一个理性法中的行为,指的是出自于一个理性的人、而且目的在于形成他自己某种关系或者与他人的某种关系的行为。”通过“意思表示”,私人行为自由的正当性得以确认,“ 私法自治”成为民法无可争议的核心理念,意思表示理论本身亦在19 世纪法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
至于“法律行为”,哈腾保尔指出,“19 世纪初期,法律行为的概念在法学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地运用。这个艺术化的名词在当时的一般法学专业著述中尚难以找到。而且合同作为这种法律行为最重要的类型,还没有被人们系统地归类在行为概念之中。”[2]法律行为理论得以充分阐发,萨维尼功不可没。萨氏在《当代罗马法体系》中,系统地阐述了通过“法律行为”来获得“个人意思的独立支配领域”之观念,使得法律行为成为当事人设立与变更法律关系的重要手段。就对当事人意思支配的强调而言,萨维尼基本上是将“法律行为”视为“意思表示”的同义概念。[3]不过,随后的表述趋势却是,“ 意思表示”的统治地位逐渐为“法律行为”所取代。经过一番概念转换之后,意思表示虽然仍是“法律行为”的核心,并且无意思表示亦无法律行为,但它只不过是法律行为的构成因素。据以建立当事人法律关系的,是“法律行为”而非“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理论“因此失去了与行为理论的直接联系,而与法律行为理论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正因如此,意思表示理论失去了其原来的含义。”[4]
《德国民法典》采纳了法律行为学说,以立法形式将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两概念固定下来,但未作定义,亦未明文规定二者关系。不过,我们仍不妨从条文术语的使用中推知法典的基本态度。《德国民法典》总则编第3 章(104 - 185 条) 以“法律行为”为章名,105条第1 款、107 条、116 - 124 条等条款使用的概念却皆非“法律行为”,而是“意思表示”;不仅如此,法典第119、120 与123 条规定的是可撤销的“意思表示”,而根据第142 条,所撤销的却是“法律行为”。梅迪库斯据此认为,“ 民法典如此跳跃式地混用这两个概念,说明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微乎其微。”[5]《德国民法典》“立法理由书”的表述则似乎为该判断提供了支持:“就常规言,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为同义之表达方式。”[6]
然而,即便认为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两概念的区别“微乎其微”,无可否认的是,“ 法律行为”毕竟在法典用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问题因而在于,为《德国民法典》所垂青的,为何是“法律行为”而非“意思表示”? 或者,立法者在作出这一术语选择时,可能传达了何种信息? 对于法律行为,“ 立法理由书”的解释是“: 法律行为�6�8�6�8是一个私法上的意思表示,其目的是追求一个当事人自己希望发生的、而且法律制度许可的法律上的结果。法律行为的本质是,一个目的在于发生法律效果的意思。”[7]对此,哈腾保尔评论道:
这种依据人的意思解释法律效果的理论,仍然是法律行为理论的核心,但是这里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变化:当事人的意思不能再是任意性的意思。因为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当事人所有的意思均必须默认现行法律所追求的价值,所以任意性的行为不能生效。意思表示生效的原因可以在“法律制度”中找出来。说到底赋予当事人的意思具有法律效力的,是一个国家的市民社会。[8]
依循这一思路,我们或可认为,“ 法律行为”取代“意思表示”,成为私法主导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公权力在私法领域得以加强的过程。因为,在“法律行为”概念之下,行为效力不再植根于当事人意志,或者说,不再仅仅植根于当事人意志,更重要的是,它必须符合“现行法律所追求的价值”。由此推论,通过概念选择,立法者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舍弃了理性法学根据行为人意志,来寻求行为拘束力之根源的思考进路,转而强调实定法对法律行为的控制。
“法律行为”除蕴含了与“意思表示”颇为不同的效力渊源外,根据《德国民法典》“立法理由书”,二者还存在某些技术差异。“立法理由书”一方面认为,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乃同义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却又表示:“使用意思表示者,乃侧重于意思表达之本身过程,或者乃由于某项意思表示仅是某项法律行为事实构成之组成部分而已。”[9]《德国民法典》施行后,“ 立法理由书”上关于“某项意思表示仅是某项法律行为事实构成之组成部分”之表述,得到充分阐发。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两概念在技术上逐渐被明确区分开来。典型看法(下称“附加成分说”) 是:第一,法律行为可能等于意思表示,如依单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生效的单方行为;第二,法律行为可能由多个意思表示共同构成,如契约、设立团体之共同行为;第三,意思表示需要与其他法律事实相结合才能构成法律行为,如交付、登记、其他法定或约定形式等。法律行为概念获得统治地位的同时,它与意思表示之差别亦由此得到强调。
Ⅲ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包括总则物权
为了配合民法典的学习、宣传和实施,帮助读者及时准确理解民法典的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参与立法工作的同志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释义”系列图书。本套书分为7册,包括总则编释义、物权编释义、合同编释义、人格权编释义、婚姻家庭编释义、继承编释义、侵权责任编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释义》按照释义编写体例,采用逐条解读的方式,通过提炼条文主旨、梳理立法意见、介绍立法经验、例举示范案例等形式,深刻阐释民法典全部内容,力求全面、准确反映立法原意。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二编物权
第一分编通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百零五条【物权编的调整范围】条文主旨为编者所加,仅供参考。下同。
第二百零六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百零七条【物权平等保护原则】
第二百零八条【物权公示原则】
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第一节不动产登记
第二百零九条【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
第二百一十条【不动产登记机构和不动产统一登记】
第二百一十一条【不动产登记申请资料】
第二百一十二条【登记机构的职责】
第二百一十三条【登记机构不得从事的行为】
第二百一十四条【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时间】
第二百一十五条【合同效力与物权变动区分】
第二百一十六条【不动产登记簿的效力和管理】
第二百一十七条【不动产登记簿与不动产权属证书的关系】
第二百一十八条【不动产登记资料的查询、复制】
第二百一十九条【保护权利人个人信息】
第二百二十条【更正登记与异议登记】
第二百二十一条【预告登记】
Ⅳ 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何时生效
公告发布时生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如下:
第一百三十七条,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
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一百三十九条,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第一百四十条,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4)民法典编者扩展阅读:
由于公告宣布的是重大事项和法定事项,发文的权力被限制在高层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范围之内。
公告是向“国内外”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公文,其信息传达范围有时是全国,有时是全世界。譬如,中国曾以公告的形式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一方面确立他们在我国科学界学术带头人地位,一方面尽力为他们争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凡是用来宣布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人事、外交等方面需要告知全民的重要事项的,都属此类公告。
Ⅳ 历史法学的溯源
历史法学(HistorischeRechtswissenschaft)的真正创始人,依学者通说是萨维尼。他为了法典论争的需要而于1815年创立了用来反击论敌的学术刊物——《历史法学杂志》,并倡导对“法律进行历史的研究”,及把“作为学问的法学”(Rechtswissenschaft)定为该刊的历史使命。经过一段时期,以向该杂志投稿的学者为中心,形成了著名的历史法学派(historischeRechtsschule) .最初,历史法学派系由萨维尼、普希塔和耶林所代表的“罗马法派”,及基尔克所代表的“日耳曼法派”组成。这种情况反映了德国15世纪继受罗马法以后所形成的日耳曼法和罗马法的双重构造格局。不过,随着对法的历史的探究的日渐深入,两派之间的裂痕益深,以致最后走上了分道扬镳的道路。一般认为,促使两派之走上分道扬镳的道路的,是1846年的日耳曼法派(Germanisten) 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两派不仅在学问上形成了对立,而且在对待1848年三月革命的态度上也形成了对立 .
在外与黑格尔的哲学法学派进行斗争,内与日耳曼法派(Germanisten)的相互对垒的论战中,罗马法派(Romanisten) 终于发展成为19世纪德意志法学的主流。
罗马法派(Romanisten)的最大成就,是发起并从事了德国民法典的编纂运动。饶有趣味的是,当初坚决反对法典编纂的历史法学派,如今却极力主张编纂民法典。历史法学派的这种立场的转变,表明萨维尼建构的(私)法学体系已经确立起来了。
萨维尼在《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的使命》一文中表述了历史法学(派)的如下纲领:第一,法律与语言一样,是民族的共通的确信的产物;第二,法与民族的历史共命运;第三,法首先基于民族的习惯,尔后才基于法学而形成 .萨维尼的出发点,正在于摈除启蒙主义的自然法,而确认民族的、历史的习惯法。
不过,以上三点并不能完全描绘萨维尼法学的全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萨维尼还有历史的方法和体系的方法这样两个法学方法论。上述所谓纲领,仅系这两个方法中的前者即历史的方法。萨维尼的真正意图,是通过对“法的概念”进行“逻辑的计算”来建构自己的“体系法学”。历史法学,尽管形式上推重法律的历史主义,但实质上却是怀抱创建极端抽象的论理主义法学的志向的。
如果说萨维尼在《中世纪罗马法史》(共六卷,1815年—1831年出版)中表述的是对法律的历史研究的话,那么在八卷本的《现代罗马法体系》(1840年—1849年)中则是从事以概念的论理为依据的非历史主义的研究。萨维尼运用罗马法概念来创立现代德意志法学的信念是未曾动摇过的。对于萨维尼是否真正可以被称为罗马法学派的历史主义者,德国著名私法史家霍阿克(Wieacker)评论说:“这只是口头上的归依” ,可见是抱有疑问的 .在整个19世纪,萨维尼法学的权威未曾动摇过,他倡导的“权利意思说”和“法域论”,对于民法学以至国际私法学均有划时代的贡献。1842年,萨维尼弃教从政,任普鲁士修法大臣,通过对1794年《普鲁士普通邦法》的修订,为德国民法典的编纂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这里有必要提到执着坚持和崇尚“历史法学的历史主义”的雅各布·格林(JacobGrimm,1785—1863)。该人不仅以作为童话集的著名编者而蜚声世界,而且作为萨维尼的开门弟子在法学领域也有重要成就。例如,他的《法的内在的魅力》(1816年出版)就是在法典论争犹酣之时写成的名著。另外,他还出版了《德意志法古事志》(1828年)和四卷本的《习惯法判告录》(1840—1863年)等著作。
雅各布·格林作为日耳曼法学者,主张从历史和语言的角度来把握法律现象。倡导包括法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新学问的“日耳曼学”(即“德意志法学”)。可见忠实地实践历史法学的宗旨和纲领的,不是萨维尼本人,而是雅各布·格林其人。当然,萨维尼和雅各布·格林尽管是历史法学派的双壁,但无论在学问或政治立场上,两人俱有对立的意见。另外,在方法论上,与萨维尼坚信法的概念的论理性不同,雅各布·格林则是确信“法的语言的、诗的、象征的风格”。
Ⅵ 第二次离婚起诉需要什么材料
必备材料:(1)原告方的身份证原件,审核完即归还原告。(2)双方夫妻关系的证明,一般可提供结婚证或婚姻登记机关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3)夫妻共同财产的证明,一般提交财产清单即可,具体在开庭时提交也可。(4)有子女的还应当提交子女的出生证明、户口簿。(5)如果是第二次起诉离婚,原告还要从法院开具判决生效单。其他材料:(1)婚姻基础状况的证明材料。(2)婚后夫妻感情变化、引起离婚原因的证明材料。(3)夫妻关系现状的证明材料。(4)双方经济状况的证明材料。(5)需要对方给予经济帮助的,提供疾病或无劳动能力、经济来源状况的证明。(6)需要经济补偿的,提供财产约定书、一方抚育子女、照料老人的证词和录音材料等。(7)要求对方给予精神损害赔偿,提供对方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的证据材料。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准予或不准离婚应以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作为区分的界限。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应当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综合分析。根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和审判实践经验,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1、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它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
2、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的。
3、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
4、一方欺骗对方,或者在结婚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的。
5、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后,未同居生活,无和好可能的。
6、包办、买卖婚姻、婚后一方随即提出离婚,或者虽共同生活多年,但确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
7、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3年,确无和好可能的,或者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1年,互不履行夫妻义务的(此条与民法典规定不同,已不再适用——编者说明)。
8、一方与他人通奸、非法同居,经教育仍无悔改表现,无过错一方起诉离婚,或者过错方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离婚,经批评教育,处分,或在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过错方又起诉离婚,确无和好可能的。
9、一方重婚,对方提出离婚的。
10、一方好逸恶劳、有赌博等恶习,不履行家庭义务、屡教不改,夫妻难以共同生活的。
11、一方被依法判处长期徒刑,或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伤害夫妻感情的。
12、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对方起诉离婚,经公告查找确无下落的。
13、受对方的虐待、遗弃,或者受对方亲属虐待,或虐待对方亲属,经教育不改,另一方不谅解的。
14、因其他原因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
Ⅶ 李秀清的主要著作
论文有:“新中国移植苏联民法模式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 5);
“中国近代民商法的嚆失”(《法商研究》2001. 6);
“近代中国联邦制的理论与实践”(《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冬季号);
“梁启超宪草与民国初期宪政模式的选择”(《现代法学》2001. 6);
“新中国婚姻法的成长与苏联模式的影响”(《法律科学》2002. 4);
“试论苏联经济法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与法律》2002.3);
“20世纪前期民法新潮流与《中华民国民法》”(《政法论坛》2002.1);
“新中国刑事立法移植苏联模式考”(《法学评论》2002.6);
“法律移植与中国刑法的近代化”(《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 3);
“民国时期移植外国商事立法论略”(《法学论坛》2002.2);
“《撒里克法典》若干问题之探析”(《比较法研究》2005.1), 等等
著作有:《日耳曼法研究》(独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外国法与中国法》(两人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律格言的精神》(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外国民商法导论》(第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外国法制史》(第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民国法学论文精粹》(6卷,第二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至2004年版);
《新中国民法典草案总览》(3卷,编者,法律出版社2003版);
《清国行政法》(点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比较法律哲学》(点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
Ⅷ 把孩子过继给北京户口的程序
法律分析:只要满足条件是可以落户到北京的。收养子女入户:收养关系须在5年以上。充分考虑对家庭稳定和对养子女抚养教育有益的问题,取消收养独生子女(所说的“独生子女”是指被收养人是生父母的独生孩子编者注)不予解决进京入户的限制,将收养子女在京入户条件调整为:收养人应年满30周岁,与被收养人确立收养关系5年以上。养子女与亲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子女被收养后,其亲生父母不能申请投靠已被别人收养的子女在京入户。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九条 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本法第一千零九十三条第三项、第一千零九十四条第三项和第一千一百零二条规定的限制。
华侨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还可以不受本法第一千零九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限制。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八条 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
(二)有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能力;
(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四)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
(五)年满三十周岁。
Ⅸ 一个法律专业词汇的英语翻译问题
Condominium: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Кондоминиум法律翻译刍议 评
Кондоминиум法律翻译刍议
张建文
【摘要】
Кондоминиум应当翻译为“区分所有、区分所有权或者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区分建筑物所有权”,而不是不动产综合体,方才符合约定俗成的术语的含义,才不致于因词害义,疑云丛生。
【关键词】 Кондоминиум Condominium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点击次数】554
【阅读次数】0
在俄语中кондоминиум一词与拉丁语中的Condominium有着极大的关联,这个关联就是俄罗斯法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化的过程中都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特别是俄罗斯在古代时期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基督教会在传播和发展罗马法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比如俄罗斯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罗斯法典》就被认为是教会的创造物,“我们当时也正在模仿拜占庭的样本做着类似的法典编纂工作。当地教会司法方面的需要推动了这项工作,而拜占庭的大纲式法典又给这种工作提供了现成的形式和方法。……教会人士也就开始尝试编纂一本法典,既要把在罗斯实行的法律习惯复现出来,又要符合教会所带来或在教会影响之下改变了的观念和关系。这中尝试的结果便是《罗斯法典》。”[1]罗马法正是通过这种影响深入到罗斯社会中,“甚至说是主要途径,这种影响之重要不仅在于它把新的法律准则带进罗斯的律法里,还因为它带来了构成法律意识的基础的一般法律概念与法律定义”。[2]“在俄罗斯国家的基辅时代中最重大的事件是988年弗拉吉米尔治下对拜占庭基督教的皈依;随后,又接受了拜占庭关于教会与国家的一些法律观念,宗教法庭也建立起来了,他们依据拜占庭——罗马法对案件加以裁决。”[3]
“无论是俄国还是中欧、西欧,在中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法律都受到罗马法的强烈影响,……自彼得大帝以后的俄国沙皇在其立法中都模仿西欧模式或运用受到罗马法影响的流行的欧洲观念。因而我们可以说,俄国法,如同德国或法国法一样,曾同属受到罗马法影响的欧洲大陆法系,由于这个缘故,大陆法学家可以毫无任何特殊理解困难地探究俄国法”。[4]所以我们在谈论кондоминиум的翻译时,应当追根溯源,探究与之同一的、同义的拉丁语Condominium的含义,这样才能使得кондоминиум法律翻译具有相对的有限的统一性,否则人人各执一词,会使得读者无所适从,手足无措。
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准确地翻译кондоминиум的意思,笔者认为应当从罗马法中的词源的意义、字典中的кондоминиум或condominium的意义、以及在俄罗斯立法中所使用的кондоминиум的意义中,去寻求合乎习惯的全面的含义。
一、Condominium在罗马法中的意义
“数人可以对同一物拥有所有权,或者用通俗的话来说,物可以归属人所有或有数人共有。这种关系构成共有所有权或共有condominio或comunione)。”[5]
在罗马人中所有权的早期称谓是mancipium。而Proprietas(所有权)作为对物的最高权利的技术性术语,则是在帝国晚期主要相对于ususfructus(用益权)而被加以适用的, 它是指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英文中的property一词即来源于它。而所有权的另一个称谓dominium则更古老,但不那么具有技术性,而且它也被用来指“家父”的一般权利或对任何权利的拥有。[6] 而家父的一般权的标的是相当广泛的,“包括妻子、儿女、买入的市民、奴隶、牛马和其它财物等”家长管辖下的一切人和物的总和。[7]
二、在字典中的кондоминиум(dondominium)的含义
从俄语构词法的意义上说,con和dominium构成了condominium,俄罗斯法学在借鉴罗马法的时候,引进了这个词,并按照基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的对应关系,仿照condominium创造了俄语中的кондоминиум这个词,无论是从法律文化的传播和法律制度的移植的历史还是从欧洲各国语言之间的相互借用的事实上看,这一点都不足为怪。譬如德国早期的法律和法学著作几乎都是用拉丁文做成,到了后来才陆续有用德文写的著作或者是把拉丁文翻译为德文,因而可以说拉丁文曾经是几乎整个欧洲通用的语言,其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语言从拉丁语中汲取营养可以说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了。在德国就曾经发生了所谓的“国语纯化运动”,该运动认为:“国语与国民性由密接之关系,爱祖国者亦爱其国语,此该国语为国民直接表现者也。德语者,实结合德人之唯一纽带也。”大力鼓吹德国人之用德语,对于从英文和法文等语言中借鉴来的词汇尽皆驱除,甚至连希腊语言和拉丁语言中借鉴来的也不放过,正如日本学者穗积陈重所言:“始则排斥法国语,继则排斥称为世界雄邦之英国国语。由是中世以来因继承希腊、罗马文化,而沿用数百年之希腊语源,拉丁语源之归化语,亦于国语纯化名称之下,驱逐净尽矣。”[8]从此可以看出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在拉丁语系国家的民族语中,词汇的广泛借鉴是个普遍现象,而在法律科学范围内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Con这一词根具有“与其他人”,“共同”的意思。与具有“控制”、“管理”意义的dominium结合在一起便具有了“与其他人一起对财产予以控制管理”的意思。[9]
在我国学者主编的一部大型字典《俄汉大字典》中,就认为кондоминиум的含义为“(两国或者属国对某地的)共同统治,共同管辖”。[10]该词条体现了кондоминиум所具有的某些意义,但是编者将该词的含义缩小了许多,与现代кондоминиум的意思有相当的差异。
为了取得кондоминиум与英文中的condominium一致的意义,应当去追寻在当代英语法律词典中condominium的词义。一种认为condominium是指:1、(由另两国或多国)共管的国家;2、(产权为居住者自有的)公寓(的单元)。[11]还有一种认为condominium就是指:1、(有两个政府共同行使政府职能的)共管;2、共管下的政府(或领土);3、(多人合住的建筑物里的)单独住房的个人所有权与建筑物共同使用部分的共有权相结合的所有权。[12]
可见,无论是在俄汉字典还是英汉字典中,对于共同管理的意思是一致的,从现在国内外法学研究的实践看,condominium一词解为:“区分所有”或“区分所有权”。[13]所不同的就是在Кондоминиум是否具有(多人合住的建筑物里的)单独住房的个人所有权与建筑物共同使用部分的共有权相结合的所有权的意思?
三、在俄罗斯立法中的кондоминиум的含义
在1994年《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规定,在多套住宅房屋中,住宅所有人除拥有属于他的住宅占用的房舍外,房屋中共有财产所有权的份额也属于他所有(第289条);多套住宅房屋中,承受房屋结构的公共房舍,在一套住宅内外为多套住宅服务的机械、电力、卫生设备和其他设备,属于各住宅所有人按份共有;住宅所有人无权转让其住房中共有财产的所有权份额,也无权实施导致该份额脱离住宅所有权而单独移转的其他行为(第290条)。该按份“共有财产的共有权的一个特点是,该共有权是直接因为公民获得具体的住房的所有权的事实而产生的。这样,买方在购买多套住宅的具体的住房时在获得具体住房的所有权的同时,也将成为住宅共有部分的共有权的参加者:共有房舍、支撑结构、住宅设备以及诸如此类”。[14]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译本)[15]忠实地按照俄语原文将квартира в многоквартирном доме 翻译为“多套住宅房屋”,极为拗口,其实简单地说,不过是在一幢大的建筑物(дом)中,有许多被上下左右分割所有的成套的住宅(квартира),其实就是区分所有的建筑物。[16]
俄罗斯有学者认为1996年6月5日俄罗斯联邦法律《住宅所有人协会法》第5条“处于共管下的财产(имущество в кондоминиуме)应理解为统一的不动产财产综合体,包括地基和坐落其上的住宅建筑物,其他的不动产客体,其中可以划分为用以居住和其他目的的几个独立部分(例如,安置商店、工作室)并属于公民或者法人(住房所有人),而其他的部分(共有财产)属于他们按共有份额所有。”[17]可见,俄罗斯的立法中也是认为кондоминиум包含了两个部分的权利,一是属于所有人专有的所有权,二是属于全体所有权人按份共有的所有权,而且这两部分所有权还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政法大学鄢一美教授据此认为кондоминиум为不动产综合体,不动产综合体是俄罗斯现行立法中规定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不动产,根据俄罗斯1996年5月颁布的《关于住宅所有团体法》的规定,不动产综合体是由划定区域的土地和坐落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为了居住的目的而设的各独立客体组成,上述物构成统一的不动产综合体.住宅的具体占有人对建筑物种住宅的各专有部分享有专有权(或共有权),对其余部分享有按份共有权。[18]
细心的读者在这里将会再次发现:кондоминиум所具有的专有权和共有权共存的意义跟condominium的含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笔者认为将кондоминиум翻译为不动产综合体是忠实于俄语原意的,几乎是俄语源文的影印,但是对于国内法学界来说,要理解这个不动产综合体的含义可就要大费周折了。本来在我国法学界,经过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的引进和消化,许多术语在国内已经取得了大致统一的含义,而同一的含义也有了大致统一的术语,也就是说在意义和术语之间已经建立了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一般不至于会引起同一领域内的同行的误解、费解和无解.在国内,区分所有权、区分所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区分建筑物所有权等都是对同一含义的表达:在区分所有的建筑物内包含对自己居住的房屋的所有权和对房屋所必需的建筑物的部分的共有权的所有权。如果生硬的照相式的翻译кондоминиум为不动产综合体,无疑将打乱民法学的整个概念体系的和谐性和统一性,徒然增加对本来就已经有定论的术语的理解。
因此,笔者建议应当将翻译кондоминиум为“区分所有、区分所有权或者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区分建筑物所有权”,而不是所谓的不动产综合体,这个让即使是从事民法学研究的人也一下子无法明白地知晓其中含义的译法,才能符合已经约定俗成的术语的通常意义,才不至于因词害义,疑云丛生。
【注释】
1版第212-213页。
[2].同[1],第220-221页。
[3].[德国].茨威格特、克茨 著: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526页。
[4]. [德国].茨威格特、克茨 著: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532页。
[5].[意大利]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230页。
[6].同[3]第196页.
[7].周木丹吴文翰 谢邦宇: 罗马法,群众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94页.
[8].[日本]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9].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第47页.
[10].刘泽荣 主编:俄汉大字典,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版. 第370页.
[11].A.S.Homby: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第1版,第290页.
[12].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64页.
[13].[日本]田中英夫等编:《英美法辞典》,第178页,转引自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第47页.
[14].[俄罗斯]В. Р. Скрипко :Товарищество собственников жилья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я. 载于:Госудорство и право ,No.9. 24-28.
[15].黄道秀、李永军、鄢一美 译: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134-135页.
[16].Гражданский кодекс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ОО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2000-08-03.
[17].同[12].
[18].鄢一美:俄罗斯不动产物权变动及其登记制度的特点,较于《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第139页.
【写作年份】2003
【学科类别】民商法学 -> 民法学(含婚姻家庭继承法)
Ⅹ 法兰西法典的编纂者是谁
《法国民法典》 ,又称《拿破仑法典》或《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回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答。他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99年11月9日,雾月政变爆发的当天晚上,拿破仑便下令起草民法典。1800年,雾月政变刚刚结束,拿破仑成了法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正式命令大理院长特龙谢、罗马法学家马尔维尔、政府司法行政长官普雷阿梅纳和海军法院推事波塔这四位法律专家开始起草民法典。经过三年半的修改、讨论,于1804年3月15日由立法院通过,3月21日拿破仑签署法令,以《法国民法典》的名称正式颁布施行。1807年这部《民法典》被命名为《拿破仑法典》,包括总则、三编、35章,228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