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司法权力运行
㈠ 如何贯彻落实福建法院健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司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专若干重大属问题的决定》15日发布,指出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
㈡ 依法治国全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专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属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
㈢ 如何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
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这是时代的迫切呼唤,也是人民的高度期待。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很长的篇幅和新的论述积极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和人们的期待,为我国今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一、思路更清晰。
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前,党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来防范权力滥用与腐败。改革开放前,党主要靠政治运动来防范权力滥用与腐败。改革开放后,党越来越意识到制度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古今中外权力运行的实践证明,制度虽然不是万能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制度更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方式与手段。十八大报告更加清晰地提出了用制度制约监督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新思路。
二、目标更全面。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其目标不再只是强调单一的监督制度,而是要构建全面系统的权力制约监督制度体系,即:除了建立基本的决策制度、执行制度和监督制度外,还要“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不仅要加强党内监督,还要加强社会“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从而真正达到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制约和监督。
三、主体更明确。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充分“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权力制约监督的主体是人民。从法理上讲,官员手中的权力本来就来自人民的授权,因而人民有权利对官员手中的权力使用是否得当进行监督。
四、定位更准确。
权力制约监督的要义不在于是不是三权分立和多党制,而在于执政者是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提出“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强调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如果这些举措都能得到很好落实,必将有助于解决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
㈣ 以下哪些选项属于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内容
以下哪些选项属于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 内容?() 【3 分】 A. B. C.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 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㈤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改革任务有哪些
一、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
法律
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
三、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
㈥ 如何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第一,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首先要加强对决策权的制约和监督。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加强决策的论证、听证,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第二,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权力公开,不仅是向部门或单位内部公开,也要向社会公开,接受本单位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要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制度公开,完善权力公开的机制,明确权力的幅度和依据,明确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载体和时间,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第三,健全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必须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监督的作用,使监督覆盖到权力行使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加强党内监督,落实党内监督条例,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等制度,增强党内监督实效,以党内监督促进各方面的监督,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要加强民主监督,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监督机制,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定期听取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的意见,每年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等工作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介绍,充分发挥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要加强法律监督,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询问、质询、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有关部门工作报告以及预算审查等监督职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完善监督的法律制度,确保人大监督有法可依。完善宪法和法律监督制度,确保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完善司法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司法活动的合法性监督,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舆论监督是人民行使监督权的直接方式,具有其他监督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加快舆论监督的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引导机制、纠错机制、反馈机制,提高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提高通过舆论监督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密切党群关系的意识和能力。总之,要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真正做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㈦ 关于十八界三中全会中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理解及相关案例。
权力运行机制就是司法机关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约,既相互配合又要相互制约。例如,新刑诉法中规定律师的提前介入等。
㈧ 如何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对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司法部门等职责权限以及相互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构建职能明确、分工合理、制约有效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时切实做到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规范司法用权行为,全面实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拓展监督渠道,主动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的监督、社团的监督、舆论的监督、公民个人的监督。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赋予独任法官裁判权,尊重合议庭评议案件形成的多数意见,切实做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审判职能由主审法官和合议庭行使,如果出现了错案,相应的责任也由主审法官承担,加强主审法官的责任心,促进法官业务水平的提高。既充分考虑当前法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肯定院长、庭长对裁判过程和裁判文书予以把关的积极意义,明确院长、庭长在具体案件裁判中的管理权限,明确审判委员会的职责,又必须突出法官的裁判主体地位,对院长、庭长以及审判委员会的参与行为作出明确的限定,避免把“审核”衍变为“审批”,“要求复议”衍变为“强制性变更”。
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针对不问层级司法部门之间的行政化管理倾向,以及一些地方出现的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报告案件处理等现象,明确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层级的司法部门之间要逐步回归原本意义上的审级关系,解决行政权制约审判权、审判不独立问题。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积极探索司法公开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司法行为。人民法院实行六项公开,将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向社会公开。推进阳光司法工程,加强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让审判流程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接受公众的检阅,倒逼裁判文书做到事实清、依据足、说理透。人民检察院实行检务公开,对不起诉案件、刑事申诉案件依法实行公开审查、公开听证、公开答复。公安机关实行警务公开,推出刑事案件立案和破案回告、消防事故责任公开认定、交通事故公开处理等制度。针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审理程序透明度不够高、“重罪多减、轻罪少减”规定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等问题,建立减刑、假释审理程序公开制度,严格重大刑事罪犯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完善刑罚执行监督机制,使刑罚的执行具有更高公信力。针对一些地方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合而不议”,人民监督员民意代表性不足和检察机关过度主导等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真正使之成为司法机关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和监督司法活动的重要举措,更好地直接体现司法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