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身份关系
Ⅰ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就是身份关系对吗
不是。
人身关系是人格和身份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总和,即自然人基于相互之间的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相互关系,是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人法的调整范围。
人格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为法律上人的状态,即国家赋予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以权利能力。
人格要素有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部分:物质要素包括生命、身体、健康;精神要素包括姓名、肖像、名誉、自由、隐私、信用、贞操等。
(1)人格权:
A.概念:人格权是指存在于权利人自己人格上的权利。
B.性质:
a.非财产权:人格权与身份权相对,是人身权的重要构成部分。属于非财产权,不具有物质财富内容。
b.支配权:权利主体直接支配其自身人格并享有其利益;权利主体支配自身利益无须他人行为的介入。
c.绝对权:人格权可以对抗任何人,且无需借助他人的行为即可实现其人格权;
d.专属权:既不能转让,也不能继承;人格权与权利主体不分离,任何人不得代位行使。
(2)身份权:
A.概念:身份权是指自然人基于其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以一定的人格的存在为前提。
B.性质:身份权虽名为权利,实际上是处于权利与权限的中间状态,包含义务的成分,对某些身份权而言,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如监护权。
(1)民法身份关系扩展阅读
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即民法调整的对象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财产是人们可以支配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和物品,财产关系是人们基于财产的支配和交易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发生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其特点是:
(1)强调当事人身份的非官方性质。这与发生于上下级之间或与国家之间的调拨、没收、税收、罚款等截然不同。这类具有服从性质的财产关系,不由民法调整。
(2)可以被支配。不能被支配的资源,如日月星辰、气流风暴,不能作为财产。、
(3)人身的物质要素不能作为财产,如人的器官、血液。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可分为两类:支配型与流转型。支配型财产关系表述的是财产归何人控制的状态,回答财产“是谁的”或“由谁利用”这样的问题。
在支配型财产关系中,对物的支配,民法上谓之物权关系;对智力成果的支配,民法谓之知识产权。流转型财产关系反映的是商品交换中的财产关系,表述财产在交易中即财产因买卖、租赁、借贷、承揽等行为而发生的移转状态。
流转型财产关系民法上谓之债的关系。
财产还可以分为积极财产和消极财产:前者指物权、知识产权和债权等;消极财产仅指债务。
Ⅱ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中的“有关身份关系”怎么理解
“有关身份关系”的理解:
有关身份关系有三种情况:
1、血亲关系,包括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
2、姻亲关系,包括伴侣及伴侣一方的亲属,血亲的伴侣一方的亲属。
3、领养关系,有领养的孩子。
Ⅲ 民法中,人身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的区别是什么
您好:
通常所说的公民的人身权,是指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及侵害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中的一项或几项。凡涉及上述范围的都属于对公民人身权的侵权损害。
具体而言,人身权又可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部分。
人格权是社会和个体生存发展的基础,属于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权利。现在世界各国宪法均将人格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在中国,我们应该就人格权在意识形态体系中探讨或者将人格权置于实质法律中探讨加以研究。
身份权是指公民因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民事权利。也是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权并非人人都享有。身份权主要包括荣誉权、著作权、发明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等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以及监护权、亲属权等。
Ⅳ 民法上的人身关系
民法中的人身关系主要是指:基于人格和身份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关系总和,即自然人基于相互间的人格和身份而产生的相互关系。
(人身关系在民法中主要是与财产关系区分,也称非财产关系。)
Ⅳ 民法调整哪些民事关系
民法学是研究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现象和民法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民法的调整对象
所谓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民法通则》第2条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规定包括两层含义:
1.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即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
2.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上述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以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地位平等。
2.主体意思表示自由。
3.等价有偿。
4.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基本内容是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财产归属关系是指民事主体因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财产流转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为获取利益而相互交换财产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财产归属关系与财产流转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财产归属关系是财产流转关系的前提,财产流转关系又常常是财产归属关系的发生根据。
5.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在利益实现方面大多具有等价有偿的特点。
二、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基于人格或身份而发生的、与人身不可分离、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
1.主体地位平等。
2.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是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人格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人格利益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民事主体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身份关系是民事主体基于身份利益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民法上表现为配偶权、亲权等。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与主体不可分离,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
3.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虽然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是某些人身关系是财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同时,对民事主体的人身权进行侵害会导致民事主体的财产损失。
Ⅵ 民法调整的身份关系
民法典调整的身份关系,
包括人格权、婚姻、收养、继承和人身损害赔偿等关系。
Ⅶ 民法调整的身份关系不一定具有固有性,其中的固有性是什么意思
固有性,意思是指固定不变;整句话的意思,是指身份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配偶身份关系因婚姻行为可以产生或消灭。
人身关系,是指没有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是基于一定的人格和身份产生的,体现的是人们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利益,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两类。人格关系具有固有性。人格关系中的利益大多数是民事主体必备的利益,如生命健康权与生俱来终生享有。否则民事主体就很难作为独立主体而存在。当然身份关系不一定具有固有性。
当然,特殊的人格权也是可以有偿转让的,如法人的名称权等;同时, 人身权的实现也可以使民事主体获得经济利益, 所以人身关系并非与财产关系毫无关系。
Ⅷ 民法身份关系确认意思
确认存不存在某种身份关系,如确认亲子关系的存在,或者确定无亲子关系
Ⅸ 民法典第二条中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分别包括哪些具体关系,并一一举例说明
一、人身关系:是基于人身利益而发生的关系,包括以人格利益为基础产生的人格关系,和以身份利益为基础产生的身份关系。
(1)人格关系,是指因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指人的生命、健康、姓名、名称、肖像、名誉等方面的利益。人格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人格权关系,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关系。它是民事主体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为维护主体的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权利。
(2)身份关系,是指基于一定的身份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属、监护等关系,这些社会关系表现为民事法律关系则为身份权关系。知识产权中有身份权的内容,比如作者、发明者的署名权、发表权等,这些权利就属于身份权。另外应注意,婚姻自主权不是妻权、夫权,也不是婚姻权,而是每个公民所享有的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的权利,所谓的婚姻自由实际上是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故而婚姻自主权不是身份权,而是属于人格权。
二、财产关系:可分为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财产归属关系是指财产所有和支配关系。因具有金钱价值的物质资料和智力成果的归属发生的关系,是基本的财产归属关系;财产流转关系是指财产由一方向另一方转移而发生的关系。财产流转的基本内容是商品交换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商品买卖关系、货币借贷关系、货物运送关系、物品保管关系以及知识产权转让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