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第34条

民法第34条

发布时间: 2022-02-24 12:47:18

民法第一二三条

没有民法,应该是《民法总则》。
《民法总则》的第一百二十三条是:
 民事主体版依法享有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权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一)作品;
(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三)商标;
(四)地理标志;
(五)商业秘密;
(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七)植物新品种;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Ⅱ 物权法34条和107条有什么区别

1、第34条是物权人(除抵押权人)对无权占有人行使的返还原物请求权(依据最新民法总则,该请求权适用3年诉讼时效)

2、第107条是规定所有权人或者用益物权人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2年内(除斥期间)向受让人行使遗失物回复请求权(即便是在拍卖和经营资格经营者那里买来的,都可以主张返还原物,但应当支付所付费用,向无权处分人追偿),或向无权处分人行使损失赔偿请求权

注:我国民法规定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规定,所有权不发生转移,但适用除斥期间2年

3.物权法245条 占有返还请求权 必须自侵占发生之日起1年内行使(除斥期间)

大家仔细看第107条其实两年除斥期间是把主观上认为自己有权占有人(善意占有)也涵括进去了,且只限于遗失物

Ⅲ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四十四条规定

第二百抄四十三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办理。
第二百四十四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采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

Ⅳ 关于民事诉讼法的二十三条和三十四条,很不理解,请懂的人不吝赐教

第三十四条规定的是协议管辖。地二十三条规定的是法定管辖。 协议管辖优先于法定管辖。
江苏玄博律师事务所 地址:南京市中山南路101号金銮大厦27楼

Ⅳ 民事诉讼法 34条对应民法典多少

民法典没有对协议管辖作出规定,但也没有规定废止《民事诉讼法》,依然适用。
民法典第1260条只规定废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等九部法律。

Ⅵ 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对应民法总则是多少条

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回,承担民事责任。答对应民法总则第六十条到六十二条,第六十条: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第六十一条: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第六十二条: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

Ⅶ 一个民法问题,关于保证中的诉讼时效,即《担保法解释》第34、36条

首先不要将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搞混。
保证期间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为6个月(约定担保到债务全部清偿的是2年),其他情况就不说了。
保证期间是除斥期间,也就是说,在该期间债权人不主张的,保证的效力就没了。
债权人主张的,保证期间不再计算(就是说不用保证期间了,而开始采用诉讼时效,因为此时你可以理解为保证之债的开始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未主张保证责任的,实际上保证义务的履行是处于一种待定的状态的。
保证期间不能理解成类似债权清偿期间的类似概念,它只是法律或约定给予债权人通过主张使得保证债务发生实质效力的期间。
同学,最后说一句,以后挂这样答案字数有些多的问题最好挂点悬赏分,不然没人会过来答的。

Ⅷ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

第一百三十四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Ⅸ 民法通则第37条内容是什么

第三十七条 法人的条件
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成立; (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Ⅹ 《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在〈民法典〉中可以找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吗

我国《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
第六十一条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第六十二条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

热点内容
公司颁布规章制度后的结束语 发布:2025-02-04 10:37:18 浏览:907
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10:37:10 浏览:358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确定 发布:2025-02-04 10:35:44 浏览:605
招募刑辩法律援助律师 发布:2025-02-04 10:08:03 浏览:559
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 发布:2025-02-04 10:02:38 浏览:631
2016年诉讼法收费标准 发布:2025-02-04 09:55:14 浏览:841
商法之商 发布:2025-02-04 09:23:02 浏览:154
工商局合同科向群众宣传合同法 发布:2025-02-04 09:09:19 浏览:363
疫情防控司法所 发布:2025-02-04 08:50:42 浏览:856
法律援助中心特邀监督员 发布:2025-02-04 08:49:16 浏览: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