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免证

民法免证

发布时间: 2022-02-24 13:09:07

❶ 民事调解书具有免证力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条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
(一)自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众所周知的事实;
(三)根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
(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
(七)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
前款第二项至第五项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除外;第六项、第七项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所谓免证事实,是指诉讼中当事人虽然就某一事实提出主张,但免除其提供证据证明的责任的情形。在民事诉讼中,除了本条规定的几种情形外,自认事实也属于免证事实的范围,在本规定中亦有规定。对无需证明事项的规范是民事诉讼法证据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对民事诉讼当事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事实主张加以证明。如果不能就哪些事项应当证明,哪些事项无需证明加以规范,就可能因证明范围过宽,加重当事人证明负担,或因证明范围过窄导致案件事实难以充分揭示,无法实现案件的公正裁判。本条内容最初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意见》[1])第75条,2001年《证据规定》第九条对该条内容进行了整理,将自认的内容单独规定,将对诉讼请求的承认这一不属于事实证明的内容删除,将其他免证事实进行补充后,明确规定了六类免证事实:(1)众所周知的事实;(2)自然规律及定理;(3)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6)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并同时赋予当事人提出反证推翻上述六项免证事实的权利。《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三条在条文表述上进行了调整:(1)将第九条第一项和第二项调换顺序(因“自然规律及定理”没有用反证排除的情形),并将第三项推定事实拆分为两项,形成了当事人无需举证的七类事实。(2)和第九条将几项免证事实一律规定为“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不同,对七类免证事实提出反证的要求,分两类进行了区分:对于第二项至第四项事实,即众所周知的事实和推定的事实,规定“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除外”;对于第五、六、七项事实,即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仲裁机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和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规定“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本条关于免证事实的规定是在《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基础上修改而来,其变化有:(1)将第五项“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修改为“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2)将第六项“已为仲裁机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从“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梯队转入了“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行列中。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确认的基本事实1.预决事实
当先前有关案件的事实为人民法院的裁判所确定时,便对与之相关联的尚未作出裁判的另一案件的待证事实产生预决的效力。其中,已为先前裁判所确认而作为后一未决案件待证事实的事实,在诉讼法上称为预决的事实。预决的事实之所以不需要证明,一是因为该事实已为人民法院经正当证明程序所查明,客观上无再次证明的必要;二是因为该事实已为人民法院裁判所认定,该裁判具有法律约束力,此种约束力也包括对该事实认定上的不可更改性。预决事实具有预决的效力,须具备一定条件,主要有:(1)先行案件的法院裁判须是生效的(即确定);(2)先行案件裁判所确定的事实与后行案件存在着相关性,即先行案件裁判所确定的事实构成后行案件事实(的一部分或者全部);(3)预决事实的证明须遵循正当程序保障原则。

❷ 免除公民民事责任的行为有哪些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情况可以免除民事责任: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特别规定的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人力不能抗拒、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事件。如洪水、战争、地震等。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失的,属于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采取防卫措施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违法行为而实施;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例如,于某一次外出,遭到一名持刀歹徒的抢劫,于某为防止出现意外,拿起一块石头进行还击,造成这名歹徒头部受重伤。于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但正当防卫明显超出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如抓住一名小偷,小偷求饶了,还打一顿“出出气”,结果把小偷打成重伤。这就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即防卫过当,要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所谓紧急避险,是指行为人在遇到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损害较小的利益而避免较大的损害。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紧急避险措施必须是在确实存在严重危险并且没有其他办法解救的情况下实施;紧急避险所损害的利益必须小于被保全的利益;采取的措施必须适当,且不超过必要的限度。例如:因台风船只将发生沉没的危险,船员把船上较重的货物抛人海里,船员们的这个行为就是紧急避险。对紧急避险的民事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129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同时该条又规定:“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入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如此例中,船员抛出了一定货物后,船只已不会发生沉没的危险,如果船员还继续抛货物,就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必须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此外,因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或者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也可以免除民事责任。

❸ 民法典中免责条款能够免除违约责任吗

法律分析:免责条款能否免除违约责任需要分情况讨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据此,合同中有免责条款时,只要合同义务人没有故意和重大过失,一般可以依据免责条款免除其基于一般过失的违约责任。但是,如果一般过失行为已构成根本违约,使合同的目的落空,又非合理分配风险所必须,那么免除这类一般过失所生责任的条款应属无效。

❹ 民法上对债权免除效力有哪些规定

债务免除效力的法律效果:债权人免除部分债务的,债务部分消灭;免除全部债务的,债务全部消灭。免除全部债务的,全部债务不必再履行,合同的权利义务因此终止。免除了对方债务,也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债权,债权消灭,从属于债权的担保权利、利息权利、违约金请求权等也随之消灭。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五条
债权人免除债务人部分或者全部债务的,债权债务部分或者全部终止,但是债务人在合理期限内拒绝的除外。
第五百七十六条
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的,债权债务终止,但是损害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司法考试A,B,C证如何区别

考生应当结合大纲和司法考试指定教材,将所考查的部门法和每部法考查的内容大致熟悉一下。以民法为例,从考查的法条而言,包括《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商标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等等,以及各部门法的相关司法解释(考生可以从当年的司法考试大纲上明确具体考查范围)。 1. 司法考试内容的复习起点安排,最好按照各部门法所占分值比例来安排,例如,可以先复习刑事法律或者民事法律; 2. 就司考复习的顺序而言,建议采取“实体法+程序法”的方法,例如“民事法律+民事诉讼法律”,“刑事法律+刑事诉讼法律”,“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等,这样的复习方法不仅可以弥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障碍,而且可以相互对应,促进记忆和理解。 3.微观复习即具体到每个部门法的复习,应首先掌握司法考试指定教材中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再结合法条和司法解释融会贯通,最后研究历年真题,分析考查方式和考点。一般而言,历年真题中的考点是“恒重”的,即重复率很高。但是从 2004年的考题来看,司法考试涉及的内容有全面性的趋势,所以要避免一个误区即只依赖历年考点来复习,这样会有失偏颇。 4. 将记忆性偏重的知识点放在后面复习。由于记忆规律的作用和大强度的复习,不可能有太长时间的记忆,所以要将这种记忆性偏高的知识点“置后”。例如,法制史、法理学、国际公法等内容。 除以上四个原则外,笔者建议考生在司考复习中,除了依靠“眼睛”和“大脑”,还要学会用“手”,即要善于总结。采用这种做法的原因有二:一是有助于记忆,俗话说“好记性赶不上烂笔头”;二是,由于司法考试指定教材很详细,如果每一阶段的复习都一页页翻实属负累,而大纲又过于简单,所以考生应制备自己的“复习宝典”,将涉及的知识点系统化,例如,可以写明考点包括的主要制度,各制度考查的关键点是什么,有哪些疑点甚至包括复习过程中闪现的“灵感与火花”。也许在复习的第一阶段会感觉工作量比较大,但到最后一阶段相信会有明显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识的“消化”阶段 第一阶段的复习已经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就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夯实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在此阶段建议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方便理解和强化记忆。例如,三大诉讼法之间的比较分析,诉讼中不同阶段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比较等等。此外,就是要对历年的考点进行分析比较,看看哪些是司法考试考查的“恒重点”,哪些内容还没有涉及过;还应该仔细研究答案分析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特别是针对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的解答。 (三)知识的“吸收”阶段 此阶段是查缺补漏的阶段。考生可以选择一两套高质量的模拟题进行练习,考查一下自己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对自己还没有掌握或者掌握不透彻的知识进行补充,对重要的知识点再进行强化。 每个阶段的复习要有全有偏。由于司法考试复习的内容很庞杂,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像分值比例大的法要进行全面复习,不能仅仅依靠重点法条和历年考题。但有些部门法(如经济法),不必条条记忆和理解,把历年真题的考点和重点法条搞懂搞透即可应对考试。这里还要特别提及行政法的复习,一方面行政法的考题偏难,另一方面司法考试指定教材中行政法部分的内容体系性不强,所以最好拿一本本科教材做参考,有助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最后,笔者认为复习过程中,阅读法条不能只停留在字面,而应该透析法条背后的法理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 以上就是笔者在司考复习过程的一点心得,希望对考生朋友有所裨益。备考期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天道酬勤,祝各位考生好运! 关于民法的复习方法,我还有一点感受,就是不要搞“题海战术”。目前大量出版的各种应试题解,无疑均可作为考生复习的参考资料,但老师出题时总是围绕民法教学的理论体系和教学要点来进行的,所以,做题只能是掌握题型以及答题技巧的一种途径,如果陷入题海之中,放松对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只能是本末倒置。相反,如果你把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理论都掌握得很熟练了,不管考试大纲怎么变化,也不管考官采用什么形式来考查,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考生都可以运筹帷幄,旗开得胜 配合使用名师培训班讲座,效果显著。 万国和三校音频资料的运用(建议买一个大容量的MP3)完全可以这么说,人家老师就是*这个吃饭的,有他们为你指点迷津(分析考试的方向、把握考试的重点、建立完整的司法考试的知识结构),

❻ 民事诉讼上的免证事实有哪些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的规定,民事诉讼上的免证事实包括: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❼ 免除民事责任的条件

您好,
民事责任的免除需要具备三种特征,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三是符合一定约定或者法律免责条件的。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紧急避险人如果是受益人,危险又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应承担适当的责任。否则,由引起险情的人承担责任,或由其他受益人分担责任。
民事责任的免除情况
1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洪水、旱涝、战争等。《民法通则》第 107 条规定: "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2 .受害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由于受害人的故意或过失引起合同不能履行或侵权损害的,由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害后果,致害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如一条家养的狗咬了人,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由狗的饲养人承担责任,但如果是受害人自己的过错引起被狗咬,则饲养人可以不承担责任。
3、符合约定或法定免责条件的
《合同法》第四十条 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十三条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所以说,除了通常的不可抗力和第三人或非违约方原因,法律没有具体列名免则条款包括哪些,这要根据各行业的不同来具体操作。

❽ 民法典规定保证责任的免除情形有哪些

一般保证的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九十三条
一般保证的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❾ 简答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民诉法解释规定中免于证明的事实种类范围

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民诉法解释规定中免于证明的事实种类范围包括:
(一)自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众所周知的事实;
(三)根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
(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人民fa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
(七)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❿ 民法典规定保证责任免除的情形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而未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的;

(二)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而未取得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三)在一般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或者法律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即债权人未通过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方式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而且,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四)在连带责任保证中,债权人在保证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保证期间内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五)同一债权既有人的保证又有物的保证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

(六)主合同当事人双方即债权人与债务人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以及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所订的保证合同无效,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九十八条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向债权人提供债务人可供执行财产的真实情况,债权人放弃或者怠于行使权利致使该财产不能被执行的,保证人在其提供可供执行财产的价值范围内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热点内容
公司颁布规章制度后的结束语 发布:2025-02-04 10:37:18 浏览:907
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10:37:10 浏览:358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确定 发布:2025-02-04 10:35:44 浏览:605
招募刑辩法律援助律师 发布:2025-02-04 10:08:03 浏览:559
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 发布:2025-02-04 10:02:38 浏览:631
2016年诉讼法收费标准 发布:2025-02-04 09:55:14 浏览:841
商法之商 发布:2025-02-04 09:23:02 浏览:154
工商局合同科向群众宣传合同法 发布:2025-02-04 09:09:19 浏览:363
疫情防控司法所 发布:2025-02-04 08:50:42 浏览:856
法律援助中心特邀监督员 发布:2025-02-04 08:49:16 浏览: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