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兵马俑
⑴ 兵马俑详细讲解词
3各位游客:
你们好!
首先,我代表秦兵马俑博物馆欢迎到家来到这里参观!
秦俑博物馆是一个遗址性的专题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是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秦始皇的陪葬品———秦陵陶质兵马俑。为了让您更好地了解兵马俑,首先,介绍一下秦始皇的生平及其陵园的概况。
秦始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他姓赢名政,出生于公元前的259年。当时正是我国历史上激烈动荡,烽火连天的战乱时代。赢政13岁时,他的父亲秦庄襄王去世,由他继承了秦国的王位,称‘秦王政。22岁时亲自执掌政权,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他凭借着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从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1年,用了15年的时间,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王赢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王朝。他自认为‘功高三皇,德超五帝’,取三皇,五帝各一字,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被历史的封建帝王沿用了两千年之久。
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同时,他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车轨,度量衡等,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商品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统一边疆,南平百越,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保障了边疆和中原人民的生活安定和文化发展,而今屹立在北方的万里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秦始皇既是一位叱吒风云,具有伟大建树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极端残忍,专断的暴君。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政权。为了强化专制统治,他采用了法家韩非子的学说,以‘法’制人,运用残酷的刑法,苛捐重税来压迫广大的黎民百姓,并且还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筑长城,修弛道,建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
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处的骊山脚下。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陵冢高大雄伟,远远望去就象一座耸立的山丘。
剧史书记载,秦始皇在13岁继承王位后,就开始大规模的修建陵墓,动用民力最多时达到72万人,修筑时间长达37年,直到他死陵园工程还没有最后完工。剧《汉书》记载,秦陵高50丈(秦1尺合现在0.231米),约合现在115米。由于两千多年的风雨的冲刷,现今只剩下76米。这座陵墓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周长4公里,外城周长6公里。在陵墓的北面有许多宏伟的地上建筑,如寝殿,厢房,角楼等建筑群,陵园占地面积多达56.25平方公里。
大家知道,欧洲有个小国叫梵蒂岗,当他们总统参观时,得知秦始皇的陵园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感叹地说:‘你们的皇帝的确伟大,他陵园的面积比我们国土都大呀!’
经现代钻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不仅有大量的珍宝,周围的陪葬坑,陪葬墓也埋藏着丰富的地下文物,我们先后发现了珍禽异兽坑,马厩坑,兵马俑坑,刑徒墓地等400多座(最新来讲陪葬坑在600座左右),其中兵马俑坑就是秦始皇陵东部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三座兵马俑坑,它们位于陵墓以东的1.5公里处,并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把它们编为一好坑,二号坑和三号坑。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号俑坑的发掘现场。一号坑是我们发现最早,面积最大。出土兵马俑最多的一个坑。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3米,俑坑的深度为5.4米,如果按密度推算可出土与真人,真马相同的陶质兵马俑6000多件。这个俑坑是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这一奇迹。1976年我们的考古专家对这个俑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挖掘和修复,197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经研究表明,这座俑坑原是一个半地下坑道土木结构的建筑,也就是说,俑坑内有 10条秦代工匠夯筑的土隔墙,把整个俑坑分为11条东西向的过洞(坑道)。过洞底用青砖墁铺,而兵马俑就站立在这11条过洞里,在土隔墙的两侧,有木柱支撑着两墙之间的棚木,棚木上铺席,席子上有2米厚的封土,便形成了坑顶。俑坑的四周各有5条斜坡门道,在斜坡门道中我们发现有车印和打碎的陶俑碎片。现以考证,俑坑中的陶俑,陶马由门道放进坑内后,门道却被封堵,使整个俑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然而,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率军入关,烧毁了秦咸阳宫,阿房宫及秦陵地面建筑,对兵马俑坑也放火焚烧,致使俑坑棚顶塌陷,陶俑陶马遭到严重破坏。经过考古专家们多年的修复,现已有1500多件的兵马俑又再显威风,昂然站立在大家的面前,俑坑的中部和后方那些支离破碎,人仰马翻的陶片正是当时出土的真实状况。
我们站在这里,就象是一个观礼台,以检阅这奋杀疆场,携兵作战的秦国大军。在修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氢兵马俑都是按照秦代真人,真马的如实高度进行塑造的,兵俑平均身高1.8米,最高的达1.96米。他们之中既有统帅千军的将军,也有奋杀疆场的将士;而陶马通高为1.7米,身长2米,战车都是实用的木制战车,这样宏大的场面,众多的数量,体形高大的武士,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些身穿铠甲,战袍,手握兵器的武士俑,他们的表情,神态。面形各不相同。有的面带微笑,有的神智机警,有的眉宇舒展,性格爽朗,有的则神情严肃老练深沉,显露出一副足智多谋的神态。而且他们嘴角的胡须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资的,有的留有毛质浓密的络腮大胡,有的留有三滴水式的小须,有的还留有犄角大小的八字胡。那您知道为什么当时这些男子必须要留有胡子呢?那是因为在秦汉时代,一般成年男子都留有胡子,只有犯了罪的人才剃掉胡子。
秦俑艺术形象之所以富于感染力,不仅在于它既有细部的精雕细刻,又有宏观场面和总体效果上的雄浑博大。它塑造了庞大的军阵编列,既没有塑出军人在战场上厮杀的场面,也没有塑出行军中的艰辛,而是选取了三军集结待命,跃跃欲战的瞬间,寓动于静,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直观上的满足,而更多是留下了想象力充分驰骋的空间,仿佛只待一声令下,整个军阵便风驰电掣般地冲杀而来.因此,秦俑的塑造把整体与个体、宏观的场面与细小的部位有机结合,使秦俑具有了经久的感人魅力。美国参议员杰克逊在参观时说:“狮身人面像只有一件,而秦兵马俑成千上万,千姿百态,威武壮观,耐人寻味。”
那么这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兵马俑是以泥土为原料,采用了塑模结合,以塑为主的方法,并辅以堆、捏、帖、刻、画等多种技法,精雕细刻,入窑火烧,出窑施彩,象陶俑的头部、双手以及陶马的头部都采用各种模子进行制作,而陶俑、陶马的躯干则是先用泥堆塑出脚底板,再塑腿,到了腰部用泥条盘筑法一圈一圈地盘结而上,塑出身体的上半部,因而陶俑上半部都是空心的,下半则是实心的。从力学角度上讲,上轻下重,站立平稳,作好大样后,再用刻刀精心雕刻出衣纹、铠甲甲片、缕缕发丝等细部结构,然后放入火窑烧制,窑内的温度为950—1050摄氏度,出窑后采用各种鲜艳的矿物颜料进行彩绘,其色彩是以朱红、粉红、粉绿等色调为主,服色绚丽,色调热烈。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陶俑、陶马已经比原来黯然和逊色了许多,因为在俑坑建成后不久,它曾遭受过大火的焚烧,加上埋葬地下两千多年的水土侵蚀,使得陶俑、陶马身上原有的颜色已脱落,可惜我们现在只能凭想象去推测当时的盛况了,不过,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大家,秦兵马俑的颜色保护工作,经过中、德两国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反复研究和多次试验现已有了结果,1997年德国总统来我馆参观时亲自参观了此项成果。
秦俑坑的武士们,不仅身材高大,神态逼真,而且它们的对形也是井然有序,排列恰当。
秦俑一号坑是一个长方形的军阵,是以战车、步车混合编组,由前锋、后卫、侧翼和主力组成。古代打仗不象我们现在有海、陆、空三军配合。立体作战,而是以地面作战为主,为了保持强大的杀伤力,保存自己,消灭对方,因而他们主要排成有利于自己的作战对形。
在一号坑的正前方,有三排手持弩的武士俑,共204件。他们先万箭齐发,压住敌人的火力,其后边紧跟着38路纵队的主力部队,在战车的推动和掩护下,身穿铠甲的肉搏战,在俑坑的两侧和后方,各有一排向南、北、西的武士俑,他们手持兵器,拭目以待,防止敌军的两面夹击和后攻,以保证主力部队的安全作战。
这支浩浩荡荡的秦军,正显示出秦始皇当年凭借着千军万马,内平六国,北击匈奴,建立统一霸业的威武气势,在他死后,他依然希望有一支强大的地下大军来保护自己不灭的灵魂。因为秦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因而死者生前享受的东西,死后仍要供奉到坟墓中去,秦兵马俑就是象征着保卫秦始皇灵魂的一支卫戍部队。
秦俑的出土,不仅为我们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工艺、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实物研究资料,而且,不论从制陶、冶炼、雕塑、艺术等方面来说,它都无愧为世界奇迹。
二号兵马俑坑是1976年4月23日发现的。位于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两坑相距20 米,面积仅有一号坑的一半约6000平方米,估计可以出土陶制兵马俑1300余件。木制战车80辆。1994年3月1日开始发掘,10月14日以“边发掘,边展出”的形式对外开放。目前您在二号坑看到的是考古发掘现场及遗址顶部木迹象和部分陶俑、陶马的出土的现状。
经过初步试掘已探明,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处98米,坑的东、西、北三面都有斜坡门道,如果说一号坑是一个以步兵、战车为主的长方形军阵,那么在二号坑里,你不仅会看到众多的战车、小规模的步兵,而且还会看到作战轻捷迅猛的骑兵和战马。
二号坑的军阵排列组合也比一号坑更为复杂,由四个方阵组成。
第一方阵是弩兵阵,是弓箭手屯居的阵营,位于俑坑北部的东端,是由174件身着轻装战袍的立射弓箭手和160件身穿铠甲的跪射弩兵组成。作战时,立射俑处于军阵的前沿,跪射弩兵则位于军阵的中心,这样的编列方式与弩兵的作战特点有关,弓、弩的射击方法有立姿和跪射两种,为了避免误伤自己的人员,要求前无立兵,另外,弩张缓慢,临敌不过三发,为了弥补不足,必须轮番射击,才能使敌人无可乘之机,无法逼近,也大大增强了杀伤力。
第二方阵是战车方阵,位于俑坑的南半部,共八列战车,每列八乘,这是一个四马战车的军阵。这个阵的特点是车后没有步兵跟随,这是一个新的发现,他们两两成双,体现了双车编组的战车对形。这些都是研究古代战车的崭新资料。
第三方阵是混合军阵,位于俑坑的中部是由车兵、步兵、骑兵三个方阵组成的长方形军阵。
第四方阵是作战灵活的骑兵阵,位于俑坑的北半部共有骑兵108骑,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骑兵俑群。古代兵书上有“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的作战原则,也就是说在地势开阔,易于进攻的地方运用的是大规模的战车和步兵,在地形险要,战车不易推动前进的地带则运用的是大规模的骑兵;在敌军压进形式危急的时候,就采用弓箭手阻击的方法。这样一来,各个兵种都有自己的作战优势,相互配合获得理想的战斗效果。如公元前260年,秦、赵的长平之战,秦军便是车、步、骑密切配合,用骑兵五千骑,把赵军切成两段,断绝粮草,竟歼灭赵军40余万,秦军大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例之一。
以上四个方阵形成了“大阵包小阵,大营套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作战特点。各个兵种既可以单独作战,又可以相互配合,遥相呼应,这充分体现了秦代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术特征。
在这里,我们现在虽然暂时不能领略秦兵马俑多兵种作战的威武雄风,但我们在它北边的灯箱里,能够欣赏到二号坑出土的新兵种—骑兵、战马,还有最高的统帅—秦代大将军。
三号兵马俑是整个兵马俑坑中最小的一个,面积为520平方米,出土兵马俑最少,仅有陶马4匹,武士俑68件。
从队形排列来看,它与一、二号俑坑有所不同,在一、二号兵马俑坑里,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全部整装待发,面向东方,目标一致,以强有力的作战对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三号俑坑的武士俑是面对面的相向排列,给人的感觉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是以警卫的对形排列。
三号坑分三个部分,又南面的南厢房、北面的北厢房和中间的车马房组成。在南厢房的中部。有一组陶俑排列的非常密集,呈环抱状,学者们初步认为这是三号坑的核心—议事厅的所在地,象征着当时统帅们在这里议事谋划的地方。
在北厢房里,除了有面对面的警卫武士外,中间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朽骨和一件残破的鹿角。拒推测,被认为是当时祭祀、祷战的地方。
在古代打仗之前,当两军对峙时,军队的双方先在各自的军部里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杀猪宰羊供奉上天,祈求上天保佑他们在战斗中能取得辉煌的胜利,而这项活动往往都是在军部里举行,那么三号坑所发现的警卫对形,祭祀祷告的场所充分说明了三号坑的性质,是一个指挥部,古称“军幕”的所在地。
三号坑展示了秦军指挥机关的真实面貌。这种既有“决胜与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阵,又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领导机关,真是思虑周到,布局严谨。学识渊博的美国基辛格博士看过秦兵马俑之后说:“中国秦代的军事水平比古罗马先进300年。”
三座兵马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他们既可以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恰好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忠实地站立在秦始皇陵的东侧,象征着保卫陵园的卫戍大军。
它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的轰动,1978年9月,当今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本馆之后,感慨地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这充分表达了外国元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由衷赞叹,它不仅是奇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秦陵彩绘铜车马
大家看到这个特殊的展厅,陈列的是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出土的两乘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型彩绘铜车马。
这两乘车,原放在距地表7.8米深的大木箱内,考古上称“木椁”。由于年代久远,木椁腐朽,土层下陷,两乘车出土时均被压成碎片,前车出土时破碎为1325块,后车碎为1685块,经过考古工作者八年的精心修复,终于使这两乘车恢复了当年原有的风貌。
经研究表明,铜车马也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是秦代皇家车队的具体再现,它分为前、后两乘,是根据秦代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比例,用青铜铸造而成,并配有大量的金银装饰,车马造型雄奇,装饰豪华。
前面这辆车,称为“高车”,重达1061公斤,通常2057米,通高1.68米。在驾车人的左边,配有一把弓弩和许多的箭簇,车箱里面,还放有一面盾牌,这充分说明这是一辆保驾护卫的兵车,在秦代,驾车人的左边很可能有一武士,手持这些长弓利箭,担任警卫工作。
后面这辆车,称为“安车”,是供主人享用的,总重量达1241公斤,通常3.17米,通高1.06米,车厢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室有一个 坐的御官俑作驾车状态,后室为主人专用车厢,宽大舒适装饰华丽。
这两辆车的形制完全是真车的形状,车体结构和我们现在的车马有所不同,如果大家对农村比较熟悉的话,会发现马车的辕是双辕的,而秦代却市典型的单辕四马一车,这就构成了古代车制与现在车制的不同。
其次,我们看到每辆车四匹马的分工也是非常明确的。中间的两匹马称为“服马”,也叫“辕马”,它们主要起到驾辕负重的作用,旁边的两匹马称骖马,是牵引拉车的,为了让四匹马并驾其驱,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两匹马的外侧,各有一个“胁驱”,
胁驱顾名思义,就是威胁驱赶的意思,当骖妈在行进的过程中,如果向服马内靠,胁驱就会刺痛它,使他们不敢靠近。如果骖马过于向外远离,中间的两根 绳就会把他们及时拉回,这样四匹马的距离不远不近相对固定,就能保持步调一致的拉车。
四匹马的造型也是神态各异、生动准确。中间的两匹服马举颈昂首,目视前方,给人一种临阵待发的感觉,旁边的两匹骖马头部微微偏移,嘴巴微微扬起,给人一种阴昂嘶鸣、跃跃欲驰的情态。
据古书《相马经》记载,骏马的要求应是“头要大、眼要明、背要平、胸要厚、腿要长”。这八匹铜马完全具备这些骏马的要求,他们各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脊干平整,腿部的筋腱隐隐可见,达到了一种“静中欲动,呼之欲出”的强烈艺术效果。
铜车马的造型艺术不仅令人赞口不绝,而且制作工艺也是引人注目的。
如铜马头上的马络头,是采用24节金管和银管用子母扣连接工艺制作而成,在马络头上方十字交会的地方,有个销钉固定,如果把销钉取下来,马络头可以拆下来,也可以装上去,拆装非常自如,就象现在的坦克表链。
在每匹马下方,各有一个璎珞,我们现在的马头下方也有,大部分是红颜色的,起到装饰和美观的作用,这个璎珞看起来象麻线作的,其实不然,是用青铜采用低温拔丝而成的,每根丝的直径只有0.1毫米,作工非常的精细,在左右马骖头的脖子上各有个金银项圈,它是由42节金银管铸造而成,大家知道,金和银在比重和熔点上是不同的,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子的熔点比较高,而两种不同温度不同熔点的金属在两千二百多年前是怎样铸造而成的,其工艺如何?这还是一个迷,有待于今后的探讨和研究,这充分说明了远在二钱二百多年前,秦代人对这些复杂高难度的工艺就已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在了铜车马的制作和组装上,反映了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当时整个世界范围来说,是先进的,位于前列的。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秦兵马俑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欢迎下次大家在来。。谢谢````</SPAN>
⑵ 有关秦始皇兵马俑,这三个诡异之处鲜有人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
兵马俑作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可以说让中外人士家喻户晓,从1974年被发掘到现在,兵马俑坑中的陪葬品和陪葬墓一共有600多处,其中陶俑和陶马就有7000余件,但兵马俑向世人展示这么久,许多的谜题被解开,并没有发现什么比较诡异的地方。
当然这尊兵马俑成跪式射箭状态,或许是巫师在关键时候也会冲锋陷阵,以其意思就是说,即便是巫师,在秦国强大的军事管理下,也会作为预备人员,在关键时候上阵杀敌。
⑶ 古今大战秦俑情穿帮镜头
第一世时:秦始皇、妹姜等人频频说出“凌迟”一词,可凌迟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秦朝并没有凌迟刑法。
第一集:韩冬儿等人说出“流星”一词,按道理说那时候没人知道那是什么,只知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第三十二集:有个镜头出租车上显示的是2011年年检的,但是电视的时间是2015年。
第三十九集:第8:00-11:00分之间,秦兆丰拿着安妮钥匙后去了她家看儿子,后来安妮回来了,此时屋子里多出了一只手。
还有个镜头,墙上的电子屏幕显示时间为2011年1月,但是电视中该故事发生在2015年。
第3世 车子的年检是1012年 ,可是它不是说2015年吗
⑷ 盗窃兵马俑属于什么罪
如果是盗窃国有馆藏的兵马俑,或者盗窃民间收藏的兵马俑,其行为构成盗窃罪。
如果是盗墓,其行为构成盗掘古墓葬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 盗窃国有馆藏一般文物、三级文物、二级以上文物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盗窃多件不同等级国有馆藏文物的,三件同级文物可以视为一件高一级文物。盗窃民间收藏的文物的,根据本解释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认定盗窃数额。
⑸ 这个兵马俑被禁止对外展出,至今只露脸3次,为何只有他最特殊
兵马俑,做为历史的珍贵遗迹,相信很多喜爱旅游的人们已经见过,对于没有机会亲眼一见的人也常常会在媒体上看到有关兵马俑的影像与图片,在我们的印象中,兵马俑都是一些全身土黄,神态生动各异的秦陵“保卫者”,而其实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兵马俑,因为特殊,目前只被展出过三次,那么他到底是什么身份,特殊在什么地方呢?
还有一种猜测,古代军队中有一种傩(nuó)人,专门负责驱疫逐邪,他们往往面貌丑陋,现代的傩戏表演中,表演者还都戴着蓝颜色的恐怖面具呢。当然,这个猜测也不算贴切,虽然绿脸跪射俑脸是淡绿的,但是容貌不算丑陋,无法确认他就是傩人。还有人推测是他的颜料经过了这么多年起了化学反应,而发生了化学反应只此一“人”似乎也有些说不通。
虽然至今没有充分的理由来解释这座绿脸俑,而他的确是已经出土的众多兵马俑里极为特殊的一个,目前已经被好好的保护起来,很少对外展出,更被禁止带出国外展览。而如果有一天其他的彩俑坑都被挖掘开,或许绿脸俑之谜会被轻易解开。
⑹ 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
秦始皇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始于始皇帝嬴政,终于子婴,共3帝。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帝国,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地位极其重要。
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为兼并六国创造了物质条件。秦王政从即位(前247)到称始皇帝的二十六年间,相继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无决策权;中央主要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为三公,分掌行政、监察、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驰道、直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战国诸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侵。与此同时,秦始皇又施行残暴统治,大量征发劳役,大建宫室园林和陵墓,坑杀儒生,烧毁书籍。始皇末年,全国人民已在普遍怨恨和不满声中。
⑺ 1987年兵马俑盗窃案:3个兵马俑头被卖30万,结果如何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拥有非常多文物。文物无论是用于研究还是用于收藏,都有极高的价值,因此在中国出现了很多文物贩子和盗墓贼,借着倒卖文物赚取大量利润。这也导致许多珍贵的文物被破坏,或者是流失到海外。
1987年,我国就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文物犯罪案件,而被倒卖的文物,就是如今闻名世界的文物,秦始皇兵马俑。这次的文物倒卖,也让一部分珍贵的兵马俑受到破坏,造成了一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人赃并获,权学力和王更地根本无从狡辩,最终,王更地被判处死刑,而权学力也被判处无期徒刑。当判决下来之后,两人都惊呆了,王更地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偷一个东西竟然要被判处死刑。如果早知如此,或许他根本没有胆量进行盗窃。
⑻ 把兵马俑不小心弄坏犯罪吗
如今留存下来的兵马俑并未被人如何破坏,只是在发掘时,因为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兵马俑身上的色彩被气化掉,其他有损毁的也是因为时间原因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