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往来的司法解释
Ⅰ 受贿罪中的经济往来如何认定
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主观表现为故意,客观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Ⅱ 如何认定刑法第385条第2款经济往来中行贿罪
《刑法》第三抄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九条规定的“经济往来”没有具体的司法解释,但是涉及贿赂犯罪的,受贿方是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方是一般主体,所以,“经济往来”应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活动中,投标人为了取得投标资格而向国家工作员行贿,为投标人“量身定做”设置投标门槛,提高中标率,或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活动中,行贿行为人为了取得工程承包权向工程项目的招标管理者行贿等,均应认定为“经济往来”中的贿赂行为。
第三百八十五条【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第三百八十九条【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经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Ⅲ 关于刑法中“经济往来”的相关司法解释
有关公司、企业人员经济往来的司法解释如下: 〔释义〕 本罪是指公司...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Ⅳ 经济犯罪 司法解释有哪些
经济犯罪,是指在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行政法规,直接危害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依照我国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另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除此之外,我国刑法分则其他章规定的某些侵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犯罪,如制造、贩卖假药罪、贩毒罪、贿赂罪,也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总的来说,经济犯罪共有177个罪名。经济犯罪罪名:贪污罪、受贿罪、行贿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职务侵占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非法经营罪、抽逃注册资金罪、信用证诈骗罪、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走私普通货物罪、虚假广告罪、侵犯商业秘密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非法出售发票罪、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罪、假冒注册商标罪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条?【单位受贿罪】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前款所列单位,在经济往来中,在帐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受贿论,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Ⅳ 司法解释对经济案2万元一1万元有什么说法
大部分经济类型案件属于民事纠纷,应当由人民法院管辖。只有当案件严重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被刑法所评价。
以下是大律师网 相关律师根据部分犯罪情节严重,需要依据刑法处罚的刑事经济类型犯罪案件的解释:
1、虚报注册资本罪
根据《刑法》第158条的规定,犯虚报注册资本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虚报注册资本的1%以上5%以下罚金。单犯犯本罪,对单位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所谓“注册资本”,是指公司登记时在主管部门登记的实有资本总额。行为人虚报注册资本,通常是指实际上没有资本而谎称有资本或者只有较少的资本谎称有较多的资本。
2、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刑法》第159条规定,犯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金额2%以上10%以下的罚金。单位犯本罪,对单位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所谓犯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所有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它严重情节的行为。
3、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罪
《刑法》第161条规定,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是指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行为。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虚假”或“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即在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虚构、捏造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瞒公司的负债、损益、财物状况
变动、利润分配等情况,使股东和社会公众无法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犯罪主体是公司。犯本罪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负责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役,并处或者单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金。
新《会计法》第四十三条明确指出,“伪造、编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了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外,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
4、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刑法》第163条规定,犯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刑法》第163条规定,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授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
5、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
《刑法》第164条的规定,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给予公司、企业人员以财物的行为,主观上行为人有要求公司、企业人员为自己
谋取非法利益,但不限于此。犯本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本罪,对单位处罚金;对直
接负责人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照自然人犯本罪的规定处罚。
6、签定、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刑法》第167条规定,签定、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定、履行经济贸易合同的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
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严重损失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签定、履行经济贸易合同的过
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严重不负责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对对方的资信情况不了解,有的是对对方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有无货源不作审查,盲目
签定合同等等。行为人主观上对资产的重大损失是过失,就不负责任而言,行为人既有过失的情况,也有故意滥用职权的情况。构成犯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7、偷逃税金罪
《刑法》第201条规定,犯偷税罪,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以上不满30%并且偷税金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两次行政处
罚又偷税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6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金。单位犯本
罪,对单位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自然人犯本罪的规定处罚。
所谓偷税罪,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计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金,情节严重的行为。
8、串通投标罪
《刑法》第223条规定,串通投标罪,是指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的利益,或者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国家、集体、公民
的合法权益的行为。“相互串通投标”,是指几个投标者抬高标价额以便他们中有人在人为抬高价额的情况下中标,损害招标者的利益;或者几个投标者相互压低投
标价格,以使其他投标者没有机会中标;或者在招标人与某个投标人相互串通,事先透露标底,损害其他投标人的利益,犯本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
处或单处罚金。单位犯本罪,对单位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9、利用职务侵占财物罪
《刑法》第271条规定,犯职务侵占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所谓“数额巨大”,一般是指侵
占10万元以上。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它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托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从事公务
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侵占本单位财物的行为,按照贪污罪定罪处罚。
所谓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这是一种违反公司法的犯罪,是从贪污罪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职务犯罪。
10、挪用资金罪
《刑法》第272条规定,犯挪用资金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不退还”指行为人挪用资金后主观上想归还,但因挥霍或者其他原因无力归还而没有归还。如果是行为人本来就没有想过要归还或者故意隐匿赃款拒绝归还,则不
再属于挪用资金罪,应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如果是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国有公
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则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实施挪用本单位资金行为,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11、贪污罪
《刑法》第383条规定,因贪污数额的不同和犯罪情节轻重的不同,贪污罪的处罚分为四个档次:
(1)个人贪污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个人贪污金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3)个人贪污金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金额在5000元以上
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4)个人贪污金额不满5000元,情节较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所谓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窃取、骗取或者以其它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12、挪用公款罪
《刑法》第383条规定,犯挪用公款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89年司法解释
5000-10000元为较大的起点)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扶贫、移民、救济等特定款物归个人使用的,按挪用公
款罪从重处罚。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13、受贿罪
《刑法》第386条规定,依照《刑法》关于贪污罪的处罚条件、刑罚种类、幅度,对受贿罪加以处罚,具有索贿情节的,从重处罚。具体地说,犯受贿罪,根据《刑法》第386条和第383条的规定,具体的处罚条件和幅度为:
(1)个人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个人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3)个人受贿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受贿数额在5000元
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4)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000元的,情节较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5)多次受贿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的受贿数额处罚;
(6)索贿的,根据索取贿赂的数额,从重处罚。
所谓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授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14、行贿罪
《刑法》第390条规定,犯行贿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
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严重”,通常指行贿数额大、对象多,或者谋取了重大的非法利益,
或多次行贿,或在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同时又造成了其他严重后果等。
行贿人在被司法机关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15、私分国有资产罪
《刑法》第396条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犯私分国有资产罪,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位处罚金;私分国有资产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私分给个人,金额较大的行为。“以单位名义”,是指单位领导集体决定,体现了单位的意志,以单位发放奖金、福利等名义,将国有资产分发给本单位职工。
16、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罪
《刑法》第397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外,
《刑法》还规定:“本办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是指构成一些具体的玩忽职守罪的,依据有关规定定罪量刑。该条第2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
前款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所谓“滥用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或者不正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这里的“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代表国家依法在其职务范围内处理公务的
职责和权力。滥用职权,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超越职权,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其职权时,逾越其职权范围实施的行为。(2)不正当行使职权,即不
合理利用职务上的地位或者法律赋予的职权,实施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
所谓“玩忽职守”,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当履行职责的行为。具体表现为:(1)未履行职责,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实施其职
责所要求实施的行为。(2)擅离职守,即行为人在执行职务期间,违背其职责义务,擅自脱离工作岗位的行为。(3)未尽职责,即行为人虽然有履行其职责的行
为,但并未完全履行职责。
所谓“重大损失”,主要是指:(1)严重损害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或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的。(2)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虽
只是较大,而间接经济损失特别巨大的。(3)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的,或者人身伤亡虽不太严重,但情节特别严重,致使工作、生产受到重大影响
的。
17、签定、履行合同失职罪
《刑法》第106条规定,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定、履行合同失职罪,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定、履行合同失职罪,是指国家机关中负有签定、履行合同责任的工作人员,在签定、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18、搞“帐外投资”罪
“帐外投资”是指未在本单位会计帐簿上予以记载的、已经成为合同约定的投资事项,这部分投资无非是用无形资产或游离于帐外的资产与他方所进行的合同交易。
这种交易使得本单位资产极易流失,从而造成本单位会计报表不真实、不完整。出现这种行为的企业,有的是单位领导不重视财务的结果,签了合同不交给单位财务
部门备案;有的是某些人故意如此,以便为满足自己私欲而设计的“自留地”。
19、私设会计帐簿、搞帐外帐罪
《会计法》第十六条明文规定“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帐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
帐簿登记、核算”。第四十二条对“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3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
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可以处2千员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Ⅵ 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 )
答案选A,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以行贿罪论处。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经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6)经济往来的司法解释扩展阅读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条,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行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二)行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向三人以上行贿的;
2、将违法所得用于行贿的;
3、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向负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严重危害民生、侵犯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
4、向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影响行政执法和司法公正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三条,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第四条,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一)行贿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行贿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向三人以上行贿的;
2、将违法所得用于行贿的;
3、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向负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严重危害民生、侵犯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
4、向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影响行政执法和司法公正的;
(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
(四)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第五条,多次行贿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行贿数额处罚。
第六条,行贿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与行贿犯罪实行数罪并罚。
Ⅶ 如何认定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
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
在经济往来中收受回扣、手续费的行为,绝大部分是违反财会管理制度的,是不允许的,是构成受贿的。
如果回扣如实入账,即不构成受贿。
Ⅷ 经济往来 什么意思
简而言之 商品——货币,货币——商品之间的转换!
Ⅸ 不当得利案件适用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经济类案件犯罪的司法解释吗
不当得利与其他经济纠纷案件一样,只要涉及犯罪,法院就必须适用最高法院关于经济类犯罪的司法解释,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Ⅹ 最新司法解释30000元经济问题会判刑吗
第三百八十九条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第三百九十条 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三百九十三条 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十三条 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