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行为
Ⅰ 3月1日起,哪些行为触犯刑法
《刑法修正案(十一)》被讨论通过,2021年3月份正式开始实施。其中具体化了之前《刑法》规定中一些空缺或是不足的部分,看看公布的相关信息。
性侵未成年养女
2020年,鲍某某性侵未成年“养女”案引起广泛关注,这种严重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底线的行为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与不满14周岁女孩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已被刑法明确为强奸犯罪,为了响应社会关切,这次刑法修改将与14至16周岁养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入刑,弥补了法律空白。
法条指引:《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之一第一款:“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女性负有监护、收养、看护、教育、医疗等特殊职责的人员,与该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未经批准进口、销售国外药品
早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对何为假药劣药,作出重新界定,进口国内未批的境外合法新药不再按假药论处。
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新罪名,再次明确将未经批准进口、销售国外药品的行为列为犯罪,但同时也设置了“足以危害人体健康”的前提要件。
法条指引:《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条之一第一款:“违反药品管理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Ⅱ 刑法上的一个行为的含意
行为就是人们在一定目的、目的、欲望、意识、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外部举动版。
在我权国刑法立法中,行为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次:(1)最广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的,泛指人的一切行为,不论是否为犯罪行为。例如,在我国刑法典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2)广义的行为。这种“行为”同犯罪行为含义相同,,意指犯罪这种行为。例如我国刑法典第13条关于犯罪定义的规定中使用的“行为”一词,就是包括主观要件(故意、过失)和客观要件在内,有机统一而构成了犯罪的行为。(3)侠义的行为。这种“行为”专指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的行为,即危害行为。例如,我国刑法典第15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这里的“行为”就是指作为客观要件而不包括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在的危害行为。
这里要区别“行为”与“动作”的含义,A砍了B N刀,这是N个动作,仅仅是一个杀人行为。
Ⅲ 什么样的行为触犯刑法
【法律分析】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Ⅳ 据刑法,这些行为如何定性
1.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既遂;2.张三只是故意伤害行为,对李四被伤害后果负责,李四死亡与张三伤害行为无刑法因果关系。
Ⅳ 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方面
我国刑法规定有四百多种犯罪,从构成要件上进行分析,每一种犯罪都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四)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
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刑法》同时还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Ⅵ 刑法中的行为犯有哪些
行为犯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犯罪,刑法中行为犯的罪名非常多内。包括破容坏军婚罪、妨害作证罪等。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第二百五十九条规定的破坏军婚罪,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还有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以胁迫手段奸淫现役军人的妻子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第三百零六条规定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九条?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以胁迫手段奸淫现役军人的妻子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Ⅶ 触犯刑法的行为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无期徒刑是介于有期徒刑和死刑之间的一种严厉的刑罚。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迫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无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宣判之日起计算,判决宣判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能折抵刑期,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后,执行有期徒刑,先行羁押的日期也不予折抵刑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 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Ⅷ 刑法中有哪些属于帮助行为
帮助行为即共同犯罪,《刑法》中有针对共同犯罪的规定,其中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事前通谋的就属于共同犯罪。
《刑法》
第三百一十条
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第二十六条【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窝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Ⅸ 刑法中的行为
1.刑法中的行为个数判断不能仅凭借客观外部动作的个数来判断,而应该综合主观故意、危害结果来进行具体分析。如果行为人以一个概括的故意实施了多个外部动作造成一个危害结果,刑法中将其视为一个行为;如果行为人以数个故意通过多个动作造成数个危害结果,刑法中一般将其视为多个行为;如果行为人以数个故意实施一个动作造成多个危害结果,分以下三种情况分别讨论:1.行为人在两个直接故意罪过支配下,只实施了一个外部动作,应当看成两个行为。此情形下,是否造成危害结果,并不影响行为的个数。2.行为人在一个直接故意罪过和一个间接故意罪过支配下,只实施了一个外部动作,造成了两个危害结果,或者只造成了间接故意所放任发生的危害结果,就应当看成两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故意所追求危害结果无论是否发生,并不影响行为的个数。3.行为人在一个直接故意罪过和一个间接故意罪过支配下,只实施了一个外部动作,只造成了直接故意所追求的危害结果,或者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就应当看成一个行为。
2.回答你的具体问题是指:1.行为人对于私放在押犯人拥有直接故意,对于该名犯人逃脱后杀害证人拥有间接故意,如果该名犯人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属于上述第二种情况:行为人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与故意杀人帮助犯,根据共犯从属性原则,犯人既遂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帮助犯,未遂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帮助犯,与私放在押犯人罪数罪并罚;如果该名犯人未能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就再次被逮捕,属于上述第三种情况:仅成立私放在押人员罪一罪(当然不排除如果犯人在杀人预备阶段被逮捕,也成立预备帮助犯,也成立数罪)。2.该种情况属于两个故意、两个动作、两个结果,分别是杀害被保险人和骗取保险金,杀害被保险人成立故意杀人罪,骗取保险金成立保险诈骗罪。但是保险诈骗罪的实行行为是骗取保险金,即到保险公司索赔或者提出支付保险金的请求才可认定为该行为的“着手”,如果最终取得保险金则成立既遂,数罪并罚。如果严格按照你问题中的描述,仅有杀害被保险人的行为,还没来得及去申请保险金赔付的,成立故意杀人罪与保险诈骗罪的预备,此时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3.该种情况属于两个动作,是两个行为,但是只有持有行为具有故意。盗窃枪支罪是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明知盗窃物品是枪支。题目中的行为人存在抽象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在客观结果与主观故意的重合部分定罪处罚,所以仅成立盗窃罪一罪。后面行为人发现是枪支又持有,持有行为又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两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数罪并罚。当然如果行为人一开始明知是枪支而盗窃的,仅成立盗窃枪支罪一罪,持有行为是当然结果被盗窃行为吸收。4.该种情况属于两个故意、两个动作、两个结果,与第二个问题大致相同,可以自行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