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该当性
A. 张明楷 三段论
在大陆法系刑法学界内广泛受到使用。刑法犯罪三阶理论判断犯罪可分为三个步骤: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罪责(有责性)。同时满足构成要件该当性和具备违法性的行为称为不法行为,一行为必须要不法且有罪责才能构成犯罪。
构成要件该当性
构成要件该当性,是指在罪刑法定原则之下,行为人之行为在客观上符合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客观构成要件,在主观上也符合刑法所规定的主观构成要件(犯罪之故意或过失,中华民国刑法第12条),则可以认定该行为该当构成要件。举例而言,过失致人于死罪之犯罪客观构成要件为致人于死,主观构成要件为过失,则某甲因过失致人于死则符合过失致死罪之构成要件,具有构成要件该当性。(参见构成要件)
违法性
具备违法性是指行为人没有阻却违法事由,阻却违法事由是法律赋予行为人因为某些特定原因所为构成要件行为而得以免于构成犯罪的理由,例如正当防卫就是一个阻却违法事由。与构成要件该当性不同之处在于,构成要件该当性是积极检验行为是否为法律所禁止,而违法性则是消极检验行为是否为法律所允许。构成要件该当的行为,必须在法益衡量以及法秩序的违反上面进一步的作检验,包含了所谓的行为无价值(行为不法)以及结果无价值(结果不法)。
罪责
罪责指的是“对于行为人个人决定为违法行为的非难,并且决定予以刑罚制裁”。罪责最重要的意涵是,对于行为人人格的尊重,因此如果行为人没有能力作其他的合法行为,那么他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刑罚。所以如果行为人因为年龄,精神状态导致价值判断有问题,没有办法为合法行为,我们认为他不具备罪责;如果行为人个案中不可避免的价值判断出了差错,我们也认为没有罪责,这就是以下罪责能力和不法意识的问题。 不法意识和不法意图不同,后者是构成要件该当性要判断的对象。
B. 刑法 “处理事实认识错误的原则”是什么
犯罪构成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是指行为人主观上认识的内容与犯罪构成的客观构成事实不相符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对象错误 2行为错误 3.因果关系错误
C. 刑法具备什么特征和要件
特征:
1.刑法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其他法律规定的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2.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相当广泛,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
3.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但其严厉程度轻于刑法所规定的刑罚。
4.刑法具有补充性,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由刑法保护。例如,盗窃、婚姻行为其他部门法都保护,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这类行为刑法才介入。
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保护的合法权益,也都借助于刑法的调整和保护。
构成要件:
构成三要件说是指构成要件的该当性、犯罪行为的违法性、犯罪主体有责性。
D. 犯罪构成要件该当性
犯罪构成要件该当性,又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中犯罪成立要件之一。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是成立犯罪的首要条件。
要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首先要看该行为是否符合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就具有了构成要件该当性,这是进一步判断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前提,也是行为最终成立犯罪的先决条件。
(4)刑法该当性扩展阅读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从不同角度说明行为对法益的侵犯性和行为人的罪过性的实质内容。如果某种因素不具有这种实质内容,就不可能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是一种法律规定,而不是具体事实。最初的构成要件理论曾将符合法定构成要件的事实称为具体的构成要件,但当今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这种称谓混淆了法律规范与具体事实。以下所说的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或具体构成要件是指法律规定,而非具体事实。
犯罪构成由一系列主客观要素所组成,其中的“要素”就是构成犯罪必需具备的条件(犯罪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中又包含若干因素(犯罪构成因素)。
简而言之,若干因素组成一个要素,若干要素形成一个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素的有机统一;各个要素按照犯罪构成的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调一致,形成为一个整体。
E. 犯罪三阶层说
三阶层说:
随着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终采取了德国日本刑法的观点,采用犯罪构成三阶层学说:即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违法性是阐述客观要件以及排除客观上犯罪构成事由的,有责性是阐述主观要件以及排除主观方面犯罪构成事由的。并在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全面采用。
在07年的《刑法学》第三版里,犯罪构成该当性大部分划入违法性,也就是客观要件,小部分划入了有责性(主观要件)。所以,到09年为止,张明楷的观点一直是:犯罪构成是两要件:违法性和有责性。(即主客观要件)
(5)刑法该当性扩展阅读:
犯罪构成作为认定具体犯罪的标准和规格,无论对司法实践还是刑法理论,都具有重大意义。
1、犯罪构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标准
作为法律概念,犯罪构成就是确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的规格和标准,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负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首先,它是具体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行为只有具备了犯罪构成,才能构成犯罪。
其次,犯罪构成也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法律标准。各种不同犯罪的独特的特点,反映在每一个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中。因此,认真研究每一罪的具体构成要件,是准确定性、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关键。
2、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一个人之所以要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其基本的依据就是行为人的行为具备犯罪构成。行为是否具备犯罪构成,决定了刑事责任的有无;具备什么样的犯罪构成,决定了刑事责任的程度。
因此,是否追究某人的刑事责任,首先要查明某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行为只有符合了犯罪构成,才能认定为犯罪,进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3、犯罪构成所我国刑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犯罪构成理论在刑法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刑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贯穿在整个刑法学体系中。刑法中的许多理论问题,都与犯罪构成的基本理论息息相关。研究刑法理论,其关键就是掌握犯罪构成的理论。
F. 刑法犯罪成立条件中构成要件符合性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构成要件该当性,是指犯罪首先是必须符合刑法各本条以及其他刑罚法规所规定的某种构成要件的行为。在以罪刑法定主义为原则的今日刑法之下,犯罪不只是反社会的侵害行为,而且,首先需要符合刑罚法规规定的构成要件。
一般认为,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是一般的、抽象的、定型化的、客观的判断。而对于其他关于行为人的身份、个性特征、主观恶性等并不在判断的范围之内。
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三个具有递进式逻辑结构的要件构成架构起了犯罪论体系。
构成要件要素可以分为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和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构成要件在其早期发展阶段被认为是纯客观的,但如今的通说则认为构成要件也存在故意、过失等主观要素。
G. 刑法上的具体事实错误与抽象事实错误中的 罪质 是什么意思啊
一、具体事实认识错误
1、对象错误:甲想杀乙,误认为丙是乙,举枪杀死。(乙不在现场)
具体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法定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2、打击错误:甲想杀乙,把乙身边的丙打死了。(乙在现场)。
具体符合说:评价:对乙故意杀人未遂,对丙过失致人死亡,竞合构成故意杀人罪。
法定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直接认定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二、抽象事实认识错误
1、对象错误,甲想杀乙,把文物当乙打坏。(乙不在现场)
评价:对乙无罪,直接构成过失损坏文物罪。
2、打击错误,甲想杀乙,把身边文物打坏。(乙在现场)
三、 罪质即犯罪罪行的性质,罪行构成本质。我国刑罚奉行的是罪刑法定,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罪刑相称,罚当其罪的刑法基本原则。是司法与审判程序中进行罪质分析是定罪过程的必要环节,罪质符合是犯罪构成该当性的应有之义。罪质存在于犯罪构成之中,主要由犯罪客体来表现。罪质可以细分为罪质与罪量两个要素,二者分别为定罪量刑的其本要素。
H. 刑法问题
我正复习这里呢,我的答案保证对,请仔细看我的。
不是,两者有区别。
不构成犯罪是定罪问题,即行为人的行为不满足犯罪构成要件,因此其行为不是犯罪行为,犯罪构成的标准应该根据刑法的规定。
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是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如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处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它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见,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是指案件不应经刑事诉讼程序审判的情况,其中第(一)项“情节显著轻微”是指的虽然满足犯罪构成,但情节显著轻微,当作不构成犯罪不予追究,是实体上的不予追究情况,其余的(二)至(六)项都是程序上的不予追究情况。
也就是说不构成犯罪是实体上不构成犯罪,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是由于实体上很轻微或程序上出现障碍因而无法或者没有必要动用司法资源进行刑事诉讼(即不管行为人构不构成犯罪,都不去追究了,因为追究的意义不大了)。
刑法中还有“免除处罚”、“不负刑事责任”等情况。
“免除处罚”是指的虽然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但是由于有应当或者可以免除处罚的量刑情节,免于刑事处罚(但还是构成了犯罪,行为人是罪犯)。
“不负刑事责任”指的是不构成犯罪,但他与不构成犯罪的区别是,行为人的行为按照表面现象看来太像犯罪了,只是由于情节太特殊,因此不构成犯罪,可以把“不负刑事责任”看作是特殊的不构成犯罪,比如不满14周岁的人进行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无过当防卫的正当防卫行为、无避险过当的紧急避险行为等等,不负刑事责任的后果与不构成犯罪相同,其实就是特殊的不构成犯罪。
I. 犯罪构成的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
这是三阶层理论,我们国家是四要素理论为依据的法律。成立犯罪,除了必须具备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以外,还要求行为人具备有责性。
1、构成要件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相一致。
2、违法性是指犯罪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是实质上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
3、有责性,是指能够就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谴责。
(9)刑法该当性扩展阅读:
一、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这是以犯罪构成的形态为标准进行的划分。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态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基本的犯罪构成一般是指既遂犯或者单独犯的构成要件;修正的犯罪构成(也称为特殊形态的犯罪构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前提,适应犯罪行为的不同形态,对基本的犯罪构成加以某些修改变更的犯罪构成。
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等未完成形态的犯罪构成以及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则属于修正的犯罪构成。刑法分则条文大都是以单个人犯既遂罪为标本的,基本犯罪构成以刑法分则为基准,直接根据刑法分则就可以认定。
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以及共同犯罪的内容都在刑法总则部分规定,因此修正的犯罪构成要以刑法分则规定的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结合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加以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