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详刑法
❶ 刑法第49条第2款的理解
您好,根据
第四十九条【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理解“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问题的电话答复》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怀孕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可以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对“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作出了扩大解释,即行为人在羁押期间妊娠,无论妊娠后自然流产、人为流产、顺产、剖宫产均可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对其不能适用死刑。那么,“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不适用死刑,是否也应该作扩大解释呢?
一般认为,在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过程中,要摒弃教条主义的观念,从立法原意和立法目的的角度适用刑法条文。在必要时对相关刑法条文也可以进行扩大解释,实现刑法的正义。在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前,将“审判的时候”理解为“一审判决、二审判决或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裁决时均可”较为适宜。理由如下:
其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的这一规定内容是符合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1989年5月24日通过的《保护死刑犯权利的保障措施的执行情况》及1996年7月23日通过的第1996/15号决议中,均倡导和要求成员国应在刑法中规定可判处和执行死刑的最高年龄,超过这一年龄便不得判处和执行死刑,并将之作为限制死刑的措施之一。这就要求我国在刑法中要具体规定可判处和执行死刑的最高年龄,或者说要将不适用死刑的年龄界定为审判时甚至执行时的年龄。
其二,从立法精神看,刑法第四十九条的立法本意是在死刑适用问题上对怀孕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给予宽宥,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精神和刑罚个别主义的立场,并且也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中“有利于被告人”的根本精神。就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而言,“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是其不适用死刑的考量因素,而这一因素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因此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理应指的是一个时间点,而不可能是“羁押期间”或“审判期间”这样的时间段。由于年龄具有不可逆转性和时间一维性,因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刑事诉讼阶段中越往后确定老年人不适用死刑的七十五周岁的时间节点,对老年人而言就越有利。
其三,从刑法体系的一致性来看,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与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应一致采用扩大解释。笔者认为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与怀孕的妇女在界定“审判时”理应存在区别,在诉讼阶段中前者应尽量往后,后者应尽量往前确定。当不同的解释方法得出不同的解释结论或者无法得出妥当的结论时,目的解释是最高标准。因此,当目的解释与体系解释矛盾时,应以目的解释为准,即以有利于被告人原则对“审判时”作出解释。
其四,从司法实践看,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严重犯罪的比例极低,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犯罪被判死刑的更是屈指可数。从刑法的规定看,并非对所有的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都不能适用死刑,如果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仍然可以判处死刑。
其五,从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看,既要有力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又要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对于老年人犯罪,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目的、情节、后果以及悔罪表现等,并结合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酌情予以从宽处罚。因此对“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作出扩大解释是适宜的。
其六,从2007年1月1日死刑复核权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并且2007年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14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据此死刑案件复核审判的性质决定了死刑案件复核时也是刑法意义上的“审判的时候”。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❷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基本原则
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就是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法第3条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但该原则的四项基础则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民主主义要求,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决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尊重人权主义要求,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使得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故什么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在事前明文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下:
(1)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作为刑法的渊源。
(2)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4)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
(5)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只能将值得刑罚科处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将轻微危害行为当作犯罪处理;处罚程度必须适应现阶段一般人的价值观念。
(6)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对犯罪构成的规定必须明确;对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
(7)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扩大解释,但如何厘定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界限,则是一个难题。从形式上说,扩大解释所得出的结论,没有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即在刑法文字含义的“射程”之内进行解释;而类推解释所得出的结论,超出了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即在刑法文字含义的“射程”之外进行解释。从着重点上说,扩大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本身,仍然是对规范的逻辑解释;类推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之外的事实,是对事实的比较。从论理方法上说,扩大解释是扩张性的划定刑法的某个概念,使应受处罚的行为包含在该概念中;类推解释则是认识到某行为不是刑法处罚的对象,而以该行为与刑法规定的相似行为具有同等的恶害性为由,将其作为处罚对象。从实质上而言,扩大解释的结论在公民预测可能性范围之内;类推解释则超出了公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平等适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刑法第4条明文规定了该原则。平等适用刑法,是维护合法权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预防犯罪的要求,是实现价值追求的要求,是作为规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
平等适用刑法的具体要求是:对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予以平等的保护;对于事实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认定犯罪;对于任何犯罪人,都必须根据其犯罪事实与法律规定量刑;对于被判处刑罚的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刑罚。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刑法第5条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罪刑相适应,是适应人民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是罪与刑的基本关系决定的,是预防犯罪的需要。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要求是:以客观行为的侵犯性与主观一是的罪过性相结合的犯罪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体再次犯罪的危险程度,作为刑罚的尺度;换言之,刑罚既要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又要与犯罪清洁相适应。在立法上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注重对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宏观预测和遏制手段的总体涉及,确定合理的刑罚体系、刑罚制度与法定刑;在量刑方面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将量刑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实现刑与罪的均衡协调;在行刑方面实现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险程度的消长变化情况,合理的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
❸ 刑法与刑罚的异同
您好!
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的总称。具体说来,就是版掌握国权家政权的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根据本阶级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对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的总和。
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有国家审判机关依法惩罚犯罪分子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刑罚以某种刑罚方法是只能单独适用还是既可以单独适用还是附加适用为标准,刑罚方法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种的。
希望能帮助你
❹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最后一次修订的时间是多少
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根据1999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2001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2001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2015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❺ 怎么理解刑法,调整对象的专门赢
您好,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版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权上的统治和各阶级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且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并给予犯罪嫌疑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的调整对象是作为犯罪人的公民个人的基本人权与保障全体公民基本人权为内容的国家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调整的任意一种社会关系,因此,刑法调整的对象具有专门性。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❻ 我国刑法是如何惩治劫机犯
您好来,我国《刑法自》规定了劫持航空器罪,《刑法》第一百二十一条【劫持航空器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
对于劫持航空器的犯罪分子,本条设置了2个量刑档次,即分别情节一般和情节特别严重不同情况予以分别处罚:其一,情节一般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其二,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❼ 我国刑法包括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
您好,刑法有广义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回仅指刑法典,在我国答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从广义上来讲,包括刑法典以及修正案,单行刑法以及刑法的司法解释。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❽ 刑法总共有几条越详细越好
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共十章四百五十二条。具体章节如下:
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二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三节 共同犯罪
第四节 单位犯罪
第三章 刑罚
第一节 刑罚的种类
第二节 管制
第三节 拘役
第四节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第五节 死刑
第六节 罚金
第七节 剥夺政治权利
第八节 没收财产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 量刑
第二节 累犯
第三节 自首和立功
第四节 数罪并罚
第五节 缓刑
第六节 减刑
第七节 假释
第八节 时效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二编 分则
第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二节 走私罪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节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第四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第六节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八节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第九节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第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第九章 渎职罪
第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附则
第四百五十二条【生效日期】本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文,可以在全国人大网站下载http://www.npc.gov.cn/huiyi/lfzt/xfxza8/2008-08/21/content_1588538.htm。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❾ 有学者主张:"即使再周详的刑事诉讼程序设计,也不能避免冤案发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任何刑事程序都要有人为参与,有主观因素加入其中,这样就不能完全避免冤案,只能不断改进
制度,尽力减少冤案的发生,如有帮助,请采纳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