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重点概念
① 民法知识点
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及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
调整对象:1、人身关系,是就人格、人格权和身份、身份权发生的社会关系;
2、财产关系,以财产,服务和知识产品为媒介的,具有相互的社会关系;
3,平等主体,强调私法主体的平等性
民法的渊源就是民法的表现形式
我国民法的渊源包括1、法律:宪法中关于民法的规范、民法典、民事单行法、国务院发布的各种法规或制定的条例、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2、习惯3、判例4、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5、国家政策6、司法解释7、学理
民法的适用范围:1、对人的范围:指民法适用于哪些人a、我国民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一切人,包括我国公民,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b、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本国法人和外国法人
2、对空间的适用范围:指民法在什么地域内适用。a、我国民法的适用范围以属地法为原则,凡在我国境内实施的民事行为,原则上都适用我国民法;b、但是在行为能力问题上,外国人可适用他们的属人法
3、对时间的适用范围:指民法从生效到失效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民法持续地保持法律效力;另外,民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
民法的解释方法1、在法条的可能文义范围内可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包括文义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反面解释,类推解释,扩张解释和目的性扩张,限缩解释和目的性限缩,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和宪性解释,比较法解释和社会性解释
2、在法条的可能文义范围内不能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包括漏洞补充和价值补充两种方法
太多了,难的打!如果你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建议你去买书看,网上东西太散!
② 民法概念
不冲突。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事权利能力进行定性的。自然性从产生原因来分析,指的是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和消灭的原因是为出生和死亡这样的“事件”,属于“法律事实”中的“自然事实”这一类。法定性则从法律效果来,指的是民事权利能力作为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得到法律的承认,产生法律上的效果。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③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
4、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
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第六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④ 简述民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的基本原则有: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
4、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
(4)民法重点概念扩展阅读: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修改《民法通则》中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定,具体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条修改为:“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删除第五十八款第1款、第第六款:“经济合同违反国家强制性计划”。
⑤ 民法的概念是什么
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广义的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和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狭义的民法不包括婚姻法和属于传统商法内容的法律规范。
⑥ 民法的概念是什么
民法是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间、法人间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单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规中的民事法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⑦ 论述民法概念
民法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jus civile)。市民法最初仅适用于罗马市民,万民法(jus gentium)适内用于非罗马市民,后来容非罗马市民逐渐获得罗马公民权,两法的区别逐渐消失。公元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进一步汇总整理编成法典,到12世纪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见罗马法)。恩格斯说罗马法是“我们所知道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页)。罗马法的理论体系对私有制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极大的影响,以至欧洲大陆都根据拉丁语(jus civile)分别将民法定名为 droit civil(法)、civil law(英)、 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 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义。日本明治维新时代修订法律从法语译为日语“民法”。中国古代法律文献原无民法一词,有关钱、债、田、土、户、婚等法律规范,都收在各个朝代的律、例之中,清朝末年至中华民国时期曾制订“民律”草案,后经修订于1929~1930年分编陆续公布时改称“民法”,这是中国法律历史文献上对民法一词的第一次正式使用。